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综合监管系统运维服务投标方案
第一章 项目理解
20
第一节 项目背景理解
20
一、 项目在监管信息化定位
20
二、 运维服务重要意义
24
三、 项目基本要求说明
30
第二节 运维服务内容分析
33
一、 基础设施运维服务
34
二、 软件及安全运维服务
39
三、 数据运维服务
44
四、 重点平台保障服务
48
五、 技术支持服务
52
六、 功能完善服务
55
第三节 技术要求理解
58
一、 系统部署规范性
58
二、 信创适配性要求
62
三、 系统性能指标
65
四、 运维响应时效
68
五、 安全保密要求
74
第四节 项目实际情况分析
77
一、 系统已有架构分析
77
二、 数据资源状况
81
三、 软硬件配置情况
86
四、 安全防护机制
92
五、 历史运维情况
96
第五节 项目特点与需求识别
100
一、 项目特点总结
100
二、 采购人核心需求
104
第二章 总体技术方案
109
第一节 基础设施运维
109
一、 服务器设施运维
109
二、 存储设施运维
112
三、 网络设施运维
114
四、 安全设施运维
117
五、 操作系统运维
120
六、 应用中间件运维
123
七、 数据库运维
125
第二节 软件及安全运维
128
一、 子系统部署更新
128
二、 子系统日常巡检
131
三、 子系统故障处理
133
四、 子系统安全漏洞修复
136
五、 数据和软件备份
139
六、 安全监测巡查
143
七、 应急响应处理
145
八、 等保测评问题整改
149
九、 系统日志管理
150
十、 系统版本管理
154
十一、 异机备份机制
156
第三节 数据运维
158
一、 影像地图数据更新
158
二、 行政区划数据更新
161
三、 专题数据更新
163
四、 储备土地数据更新
165
五、 地方填报数据更新
168
第四节 重点平台保障
171
一、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子系统保障
171
二、 土地储备监测监管子系统保障
176
第五节 系统功能完善
178
一、 系统模块功能完善
178
二、 系统 BUG修复
181
第六节 技术支持
184
一、 系统使用技术支持
184
二、 用户注册开通技术支持
188
三、 储备土地填报技术支持
190
四、 各级政府监管技术支持
192
第七节 技术部署与信创
194
一、 浙江省政务云部署
194
二、 系统软件信创选型
197
三、 数据库信创选型
199
第八节 性能保障
202
一、 系统可靠性保障
202
二、 系统性能指标保障
206
三、 数据查询性能保障
209
四、 系统故障恢复保障
210
第三章 基础设施运维方案
213
第一节 工作部署内容
213
一、 服务器运维工作
213
二、 存储设施运维
218
三、 网络设备维护
220
四、 安全设备运维
223
五、 操作系统维护
227
六、 应用中间件运维
230
第二节 流程关键控制点
232
一、 服务器运行监控
232
二、 数据库巡检机制
236
三、 系统补丁更新
237
四、 资源使用预警
240
五、 异常事件处置
242
第三节 实施步骤清晰性
244
一、 日常巡检工作
244
二、 异常检测流程
248
三、 故障响应机制
251
四、 处理记录规范
252
五、 报告归档流程
254
第四节 数据库运维机制
257
一、 数据库清单建立
257
二、 数据库健康检查
259
三、 数据库备份策略
261
第五节 云平台部署要求
263
一、 计算资源使用
263
二、 存储资源配置
265
三、 网络资源部署
268
四、 信创生态兼容
271
第六节 故障响应机制
275
一、 7×24小时值守
275
二、 故障响应时间
278
三、 分级响应机制
280
四、 故障快速修复
283
第七节 运维成果交付
288
一、 设备运行报告
288
二、 资源使用报告
290
三、 故障处理记录
293
四、 数据库备份报告
295
五、 系统更新日志
297
第四章 软件及安全运维方案
301
第一节 工作部署内容
301
一、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系统部署
301
二、 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部署
304
第二节 日常巡检机制
309
一、 页面样式巡检
310
二、 数据显示巡检
314
三、 功能按钮巡检
319
第三节 故障响应机制
324
一、 故障响应流程
324
二、 故障原因分析
333
第四节 安全应急响应
337
一、 应急处理流程
337
二、 应急策略制定
340
第五节 数据与软件备份
347
一、 数据定期备份
347
二、 软件异机备份
350
第六节 漏洞与安全测试
357
一、 等保测评协助
357
二、 安全漏洞修复
361
第七节 版本管理与部署
366
一、 软件成果维护
366
二、 试运行环境测试
370
第五章 数据运维方案
378
第一节 数据更新范围
378
一、 影像地图数据更新
378
二、 行政区划数据更新
381
三、 专题数据更新
384
四、 储备土地数据更新
386
第二节 数据更新机制
388
一、 数据更新周期制定
388
二、 实时数据响应机制
389
三、 数据更新反馈机制
392
第三节 数据运维流程
395
一、 数据采集规范
395
二、 数据校验标准
397
三、 数据处理流程
399
四、 数据入库操作
401
五、 数据发布流程
403
第四节 数据质量控制
405
一、 数据完整性检查
405
二、 数据一致性校验
407
三、 数据准确性验证
408
四、 数据质量问题处理
410
第五节 系统数据支撑
412
一、 数据接口维护
412
二、 数据格式转换
414
三、 历史数据迁移
416
第六节 数据备份与恢复
421
一、 本地离线备份
421
二、 异机备份方案
424
三、 数据恢复机制
428
第七节 人员与工具配置
431
一、 专业人员配备
431
二、 数据处理工具
434
三、 数据库管理工具
436
四、 GIS平台支持
439
第六章 重点平台保障方案
443
第一节 技术对接保障
443
一、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443
二、 专人负责技术对接
449
三、 技术评估与对接测试
453
第二节 平台稳定性提升
459
一、 重点平台性能调优
459
二、 部署高可用架构
463
三、 建立健康度评估体系
472
第三节 服务响应机制
480
一、 7×24小时运行监控
480
二、 快速响应故障处置
487
三、 分级响应应急流程
491
第四节 平台安全保障
497
一、 开展安全防护工作
497
二、 严格管理访问权限
504
三、 操作日志记录审计
508
四、 协助完成等保测评
512
第五节 平台备份与恢复
518
一、 建立完整备份机制
518
二、 快速恢复平台运行
523
三、 定期开展灾备演练
527
第七章 系统功能完善方案
533
第一节 功能完善需求理解
533
一、 厅业务处室功能优化需求
533
二、 子系统功能完善方向
535
第二节 功能完善内容规划
540
一、 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填报优化
540
二、 土地储备监管分析功能完善
544
三、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优化
548
四、 数据展示与交互功能升级
554
第三节 功能完善实施方式
560
一、 功能完善需求调研
560
二、 功能原型设计开发
564
三、 系统部署上线实施
571
四、 版本管理与系统维护
574
第四节 BUG修复机制
578
一、 系统BUG收集分类
578
二、 BUG优先级评估确定
582
三、 BUG修复与验证流程
586
四、 高频故障点重点修复
590
第五节 用户反馈与持续优化
596
一、 用户反馈渠道建立
596
二、 系统功能持续优化
601
三、 功能完善总结报告
607
第八章 技术支持方案
611
第一节 技术支持内容
611
一、 系统使用技术支持
611
二、 用户注册开通支持
620
三、 储备土地填报支持
625
四、 政府监管工作支持
631
第二节 响应机制与流程
638
一、 7×24小时响应机制
638
二、 技术支持响应流程
645
三、 明确响应时限要求
651
四、 日志记录跟踪机制
655
第三节 服务团队与能力保障
659
一、 专业技术支持团队
659
二、 人员业务能力保障
665
三、 技术支持知识库
670
四、 定期技术支持培训
674
第四节 服务保障与质量控制
681
一、 服务质量评估机制
681
二、 技术支持应急预案
686
三、 技术支持数据安全
691
四、 服务反馈优化机制
698
第九章 工作基础描述
705
第一节 项目背景认知
705
一、 项目行业意义理解
705
二、 项目建设目标明确
709
三、 项目服务对象确定
713
第二节 前期建设掌握情况
717
一、 系统架构了解程度
717
二、 基础设施部署状况
723
三、 数据库结构分析
727
四、 软件版本信息掌握
730
五、 安全防护机制熟悉
734
第三节 运维重难点分析
738
一、 高可用性保障难点
738
二、 安全等级保护挑战
743
三、 数据实时更新问题
746
四、 故障快速响应挑战
749
五、 针对性应对思路
752
第四节 运维目标设定
755
一、 总体运维目标确定
755
二、 系统可用率指标
758
三、 响应时效标准
763
四、 数据更新频率要求
768
五、 安全防护标准设定
771
第五节 公司技术资源与经验
776
一、 技术能力展示
776
二、 实施经验分享
780
三、 团队储备情况
783
四、 成功案例介绍
786
第十章 合理化建议
791
第一节 工作方法建议
791
一、 采用自动化监控巡检工具
791
二、 建立统一运维知识库
794
三、 引入DevOps流程
795
四、 采用容器化部署方式
798
第二节 服务流程优化
801
一、 优化故障响应流程
801
二、 设立专属运维服务通道
804
三、 定期开展系统健康检查
807
四、 建立数据更新联动机制
812
第三节 技术安全保障
814
一、 采用国产化中间件数据库
814
二、 定期开展渗透测试漏洞扫描
816
三、 建立数据多点备份机制
818
四、 加强安全日志审计
821
第四节 团队与资源投入
823
一、 配置复合型运维团队
823
二、 设立本地化运维小组
827
三、 定期开展团队技术培训
828
四、 设立专项服务资金
831
第十一章 项目总体实施方案
834
第一节 组织管理机制
834
一、 明确项目组织架构
834
二、 建立负责人责任制
838
三、 设置协调联络机制
842
四、 制定项目管理制度
844
第二节 实施管理流程
849
一、 制定标准化运维流程
849
二、 建立任务计划机制
854
三、 实施问题分级管理
857
四、 建立日志分析机制
863
第三节 资源保障措施
868
一、 明确运维资源配置
868
二、 保障运维人员配备
871
三、 配置应急保障资源
877
四、 建立第三方协作机制
880
第四节 风险控制方案
884
一、 识别项目运维风险
885
二、 制定风险应对预案
889
三、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891
四、 明确风险处置流程
895
第五节 服务保障机制
898
一、 提供7×24小时服务
898
二、 建立服务响应机制
901
三、 制定服务评估标准
903
四、 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906
第六节 与采购需求契合度
909
一、 响应采购具体要求
909
二、 制定匹配运维策略
912
三、 结合技术要求保障
916
四、 说明运维成果交付
918
第十二章 工作时间进度安排
922
第一节 服务周期安排
922
一、 明确服务截止时间
922
二、 制定年度运维计划
926
三、 开展季度健康检查
931
四、 制定月度任务清单
937
五、 安排每周巡检分析
940
第二节 阶段任务分解
944
一、 初期熟悉系统阶段
944
二、 日常运维工作阶段
948
三、 年度重点保障阶段
952
四、 重大保障特殊阶段
955
第三节 响应时效安排
960
一、 实施7×24小时值守
960
二、 控制故障响应时间
963
三、 限定技术支持响应
966
四、 建立运维日志闭环
970
第四节 应急保障机制
974
一、 构建应急响应流程
974
二、 制定应急处理策略
978
三、 组织应急演练活动
982
第五节 资源调配计划
987
一、 明确运维团队分工
987
二、 合理配置人员投入
991
三、 应对高峰人员调配
998
四、 建立外部协调机制
1003
第十三章 项目负责人资质
1007
第一节 系统分析师资质
1007
一、 系统分析师高级资格证书
1007
二、 系统分析与架构设计能力
1010
三、 系统运维实际经验
1014
第二节 地理信息学位资质
1018
一、 地理信息硕士及以上学位
1018
二、 地理信息专业能力
1023
三、 地理信息项目支撑
1027
第三节 信息安全人员资质
1029
一、 注册信息安全专业证书
1029
二、 信息安全专业能力
1033
三、 安全运维实际能力
1036
第四节 社保或劳动合同证明
1039
一、 社保缴纳或合同证明
1039
二、 合法劳动关系证明
1042
三、 项目全程参与保障
1046
第十四章 项目团队成员资质
1051
第一节 正高级职称成员
1051
一、 正高成员名单
1051
二、 职称证书扫描件
1057
三、 社保或劳动合同
1063
第二节 中级及高级职称成员
1068
一、 中高成员名单
1068
二、 职称证书扫描
1076
三、 社保合同证明
1081
第三节 硕士及以上学位成员
1086
一、 硕博成员列表
1086
二、 学位证书材料
1092
三、 社保合同资料
1098
第四节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证书成员
1105
一、 管理师成员名单
1105
二、 证书扫描文件
1109
三、 社保合同证明
1114
第十五章 质量保证措施
1122
第一节 质量目标设定
1122
一、 系统可用度目标
1122
二、 故障修复时间目标
1127
三、 故障响应时间目标
1131
第二节 质量管理制度
1135
一、 服务流程标准化
1135
二、 岗位职责明确
1139
三、 工作记录完整
1143
四、 服务评价机制
1148
第三节 过程质量控制
1151
一、 基础设施运维控制
1151
二、 软件运维质量控制
1156
三、 数据运维质量控制
1160
四、 平台运维质量控制
1162
五、 功能完善质量控制
1168
第四节 质量检查与改进
1172
一、 定期质量检查机制
1172
二、 问题根因分析
1179
三、 改进措施制定
1183
四、 PDCA闭环管理
1186
第五节 质量保障团队
1190
一、 专职质量管理人员
1190
二、 质量措施执行监督
1194
三、 质量保障团队协作
1198
第十六章 安全保密措施
1205
第一节 安全保障体系
1205
一、 符合等保2.0三级安全架构
1205
二、 各层级安全策略明确
1206
三、 安全防护机制部署
1208
四、 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1210
五、 安全策略评估调整
1213
第二节 数据安全措施
1216
一、 核心数据库备份归档
1216
二、 数据加密传输存储
1219
三、 数据访问日志审计
1221
四、 数据恢复预案配置
1223
五、 外部数据导出权限限制
1225
第三节 系统安全防护
1227
一、 系统漏洞扫描修复
1227
二、 Web应用防火墙防护
1229
三、 系统补丁更新机制
1232
四、 系统日志记录配置
1235
五、 系统安全事件响应
1237
第四节 服务器与中间件安全
1241
一、 服务器操作系统加固
1241
二、 服务器访问控制策略
1244
三、 中间件服务安全加固
1245
四、 服务器安全日志检查
1248
五、 服务器安全监控部署
1250
第五节 保密管理措施
1253
一、 项目资料数据保密
1253
二、 项目团队保密协议
1256
三、 项目文档资料管理
1258
四、 项目结束资料移交
1260
五、 第三方访问权限限制
1263
第六节 应急响应机制
1265
一、 安全应急响应流程制定
1266
二、 安全事件分级响应
1268
三、 安全事件处理时限责任人
1270
四、 安全演练验证机制
1272
五、 安全通报机制建立
1274
第十七章 运维服务方案
1277
第一节 运维机构与人员配置
1277
一、 运维管理机构设立
1277
二、 运维岗位设置
1282
三、 人员资质与稳定性
1287
第二节 服务响应时间要求
1291
一、 实时响应机制建立
1291
二、 服务请求响应时限
1298
第三节 故障响应与处理时限
1302
一、 故障分类分级机制
1302
二、 不同故障响应时限
1307
第四节 应急服务响应措施
1309
一、 应急响应预案制定
1309
二、 应急责任人与演练
1315
第五节 项目保密措施
1320
一、 保密管理制度建立
1320
二、 人员保密协议签署
1324
三、 运维资料分级管控
1329
第六节 知识产权及版权归属
1333
一、 项目成果归属界定
1333
二、 正版软件使用保障
1337
第七节 服务时限与运维能力保障
1341
一、 年度运维计划制定
1341
二、 运维报告与评估
1346
项目理解
项目背景理解
项目在监管信息化定位
支撑政府监管核心地位
助力政务决策科学
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深入了解资源的分布、利用和变化情况,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辅助科学制定自然资源管理政策。
整合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能消除信息孤岛,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利用,使政府在决策时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借助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深入的洞察和预测,把握资源管理的趋势和方向,提前制定应对策略,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强化监管执行力度
实时监控自然资源资产的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监管政策的有效执行。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全程监管,防止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维护资源管理秩序。
通过系统的预警功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警,为监管部门争取更多的处理时间。能根据资源的变化情况和相关指标,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监管部门采取措施,避免问题的扩大和恶化。
自然资源监管系统预警功能
对监管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跟踪,可实现监管工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记录监管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和数据,方便监管部门进行查询和审计,确保监管工作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提升监管精准水平
利用高精度的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精准定位和监测,可提高监管的准确性。通过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获取资源的详细信息,实现对资源的精准管理。
自然资源资产精准定位和监测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深入了解自然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能为精准监管提供支持。分析资源的使用效率、变化趋势等,找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制定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资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监管策略,可提高监管的针对性。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和发展需求,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提高监管的效果和质量。
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意义
确保数据连续可用
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够确保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的连续采集、存储和更新,为监管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只有系统稳定,才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监管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或中断,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一旦数据出现问题,将影响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减少对监管工作的影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确保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数据,保障监管工作的连续性。
维持业务正常开展
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各项自然资源监管业务正常开展的基础,能够确保业务流程的顺畅进行。稳定的系统能够保证监管业务的高效执行,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的业务停滞或延误,保证监管工作的高效运作。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将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新系统软件和硬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增强用户使用信心
稳定可靠的系统能够提高用户对监管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增强用户使用系统的信心。用户只有对系统有信心,才会积极使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良好的服务体验能够让用户更加愿意使用系统,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及时响应用户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根据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对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系统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项目基本要求阐述
政务云平台部署要求
系统需严格按照规定部署在浙江省政务云上,使用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环境及相关工具进行部署,以确保系统与政务云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政务云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能够满足系统的运行需求。
遵循政务云平台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接受政务云平台的统一管理和监控。遵守平台的规定,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充分利用政务云平台的优势,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政务云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服务,能够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信创生态支持要求
项目过程中使用的系统软件、数据库选型需要充分遵循国产化信创生态要求,确保系统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国产化信创产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能够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选用符合信创标准的软硬件产品,推动信创技术在自然资源监管领域的应用。信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推动行业的发展。
积极参与信创生态建设,与其他信创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的发展。通过合作和交流,能够共享资源和技术,提高信创产业的整体水平。
数据安全与保密要求
严格遵守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三级要求,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这是确保数据安全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的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
对涉及国家机密和敏感信息的数据,采取更加严格的保密措施,确保数据的绝对安全。对于这类数据,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国家机密数据保密措施
要求类别
具体要求
安全等级保护
符合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三级要求
数据访问控制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访问控制
数据加密处理
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
国家机密数据保护
采取更严格保密措施,确保绝对安全
运维服务重要意义
支撑政府监管工作
保障数据准确性
定期对数据库服务开展全面巡检,同时建立离线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准确无误,为政府监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核心,其稳定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政府监管的决策和效果。通过定期巡检,可以及时发现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错误、数据丢失等,并及时进行修复。离线备份机制则可以在数据库出现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快速恢复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及时更新系统数据,保证数据的现势性,使政府能够基于准确的数据进行监管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业务的发展,系统中的数据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就会导致数据的滞后和不准确,从而影响政府监管的效果。因此,及时更新系统数据是保障政府监管工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
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安全保密管理,防止数据泄露,确保政府监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政府监管数据涉及到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一旦泄露,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安全保密管理是保障政府监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通过采取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泄露,确保政府监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数据安全保密管理
提升监管效率
措施
效果
提供7×24小时的实时支持响应服务,快速解决系统故障
减少对政府监管工作的影响,使监管工作能够持续、高效地进行,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的工作延误和损失
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
让政府能够随时使用系统进行监管工作,提高监管工作的及时性,确保政府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做出准确的决策
通过技术支持,为政府提供系统使用、用户注册开通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降低政府使用系统的难度,提高监管效率,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辅助决策制定
通过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决策建议,辅助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资产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规律。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中的潜在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制定监管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7×24小时实时支持响应服务
及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中的问题和隐患,为政府决策提供预警信息,帮助政府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问题扩大化。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隐患,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通过对系统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和隐患,并为政府提供预警信息,使政府能够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问题的扩大化。
根据政府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满足政府不同层面的决策需求。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做出决策。因此,为政府提供定制化的数据分析和报告,可以更好地满足政府的决策需求,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确保硬件稳定
措施
作用
对服务器、存储设施等硬件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
及时发现并解决硬件故障,保证硬件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因硬件故障导致的系统停机和数据丢失
建立硬件设备的备份机制
在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设备,减少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确保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和业务需求,合理配置硬件资源
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和性能,避免硬件资源的浪费和不足,使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
维护软件安全
措施
意义
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更新和升级,修复软件漏洞
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因软件漏洞导致的系统被攻击和数据泄露
开展安全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运行,确保系统能够正常提供服务,避免因安全问题导致的系统故障和业务中断
建立软件系统的备份机制
在软件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减少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确保系统的数据和业务能够得到及时恢复
优化系统性能
对系统进行性能监测和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性能瓶颈问题,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系统性能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系统中的性能瓶颈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硬件设备定期巡检
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和业务需求,合理调整系统参数,优化系统配置,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系统参数和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和业务需求,合理调整系统参数,优化系统配置,可以使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行。
定期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容量规划,确保系统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数据量的增加,系统的负载也会不断增大。因此,定期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容量规划,可以及时发现系统的瓶颈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扩容和升级,确保系统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满足项目基本要求
符合部署规范
措施
效果
严格按照浙江省政务云的部署规范和要求,进行系统的部署和配置
确保系统能够在政务云上稳定运行,避免因部署不规范导致的系统故障和安全隐患
与浙江省政务云的技术支持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部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确保部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部署效率和质量
对系统在政务云上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政府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适配信创生态
对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进行选型时,充分考虑国产化信创生态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技术。国产化信创生态是国家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本项目中,选择符合国产化信创生态要求的系统软件和数据库,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对系统进行信创适配测试,确保系统能够在国产化信创环境下稳定运行,满足项目的信创要求。信创适配测试是确保系统能够在国产化信创环境下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系统进行信创适配测试,可以发现系统在国产化信创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修复和优化。
积极参与国产化信创生态建设,与相关厂商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国产化信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产化信创生态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作为项目的实施方,积极参与国产化信创生态建设,与相关厂商和机构合作,可以共同推动国产化信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国家的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做出贡献。
达到性能指标
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系统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和系统可用度等可靠性指标达到规定标准。系统的可靠性是保障政府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硬件冗余设计、软件容错处理等,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确保系统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和系统可用度等可靠性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流量并发能力、响应时间和数据查询效率等性能指标,满足项目的性能要求。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和调整,如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采用分布式架构等,可以提高系统的流量并发能力、响应时间和数据查询效率等性能指标,满足项目的性能要求。
建立系统性能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性能问题,确保系统的性能稳定可靠。系统性能监测和预警机制是保障系统性能稳定可靠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系统性能监测和预警机制,实时监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当系统性能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可以确保系统的性能稳定可靠。
项目基本要求说明
政务云平台部署要求
云平台部署位置
系统将严格部署在浙江省政务云上,借助该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环境及相关工具完成部署工作。通过与政务云环境的深度融合,确保系统具备高度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在部署过程中,会对政务云的网络架构、计算资源分配以及存储策略进行全面评估和适配,保证系统能够无缝融入政务云环境,避免因环境差异导致的运行问题,为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云平台资源利用
充分挖掘浙江省政务云的资源优势,对计算、存储等资源进行合理且精细的配置。根据系统的运行需求和业务特点,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例如,在业务高峰期增加计算资源的分配,确保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在业务低谷期减少资源占用,降低成本。同时,会建立资源监控机制,实时监测资源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资源瓶颈问题,保障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云平台适配保障
在部署过程中,将进行全面且严格的适配测试。针对浙江省政务云的不同版本、不同配置以及不同运行环境,模拟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行测试,确保系统能够在政务云环境下稳定、高效运行。测试内容包括系统的功能完整性、性能指标、兼容性等方面。一旦发现兼容性问题,将立即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制定详细的适配保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避免影响系统的正常上线和运行。
测试项目
测试内容
测试标准
功能完整性测试
检查系统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行
所有功能均能正常使用,无明显缺陷
性能指标测试
测试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响应时间符合要求,吞吐量满足业务需求
兼容性测试
测试系统在不同版本、配置和环境下的兼容性
能够在政务云环境下稳定运行,无兼容性问题
信创生态支持要求
系统软件国产化
项目过程中,将严格遵循国产化信创生态要求,选用国产系统软件。国产系统软件具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等优势,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选择系统软件时,会对软件的功能、性能、兼容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其能够满足项目的需求。同时,与国产系统软件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软件的更新和技术支持,为系统的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数据库选型合规
数据库选型将严格按照国产化信创生态要求进行,选用国产数据库。国产数据库在数据存储、管理和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满足项目对数据处理的需求。在选型过程中,会对数据库的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其能够适应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建立数据库管理机制,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优化,保证数据库的稳定运行。
国产数据库
信创生态兼容性
确保所选用的系统软件和数据库与国产化信创生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对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进行兼容性测试,模拟信创环境下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兼容性问题。同时,与信创生态的其他厂商进行合作,共同推进系统的信创化改造,实现系统在信创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此外,关注信创生态的发展动态,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确保系统始终与信创生态保持同步。
数据安全与保密要求
数据保密措施
将采取严格的数据保密措施,妥善保管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对所产生的业务资料、技术信息等负有保密责任,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和流程。未经采购人许可,绝不进行复制、仿造等操作,也不将其提供给任何第三方。同时,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防止因人为因素导致数据泄露。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知识产权归属
明确项目的知识产权和相关数据资源归采购人所有。将提供项目的所有最新版本源代码、部署手册和其他相关文档,并将数据资源入库到采购人数据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项目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积极配合采购人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为采购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安全等级保护
项目建设将严格符合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三级要求。在项目建设和维护期间,协助采购人开展系统安全防护工作,承担应用层、代码安全责任。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漏洞和隐患。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响应,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此外,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审计,不断完善安全防护措施。
运维服务内容分析
基础设施运维服务
服务器存储设施维护
服务器日常巡检
对政务外网等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器开展日常巡检工作,全面检查服务器的运行状态与性能指标。通过实时监控服务器的CPU、内存、磁盘I/O等资源使用情况,能及时察觉潜在问题并进行处理,确保服务器性能稳定。同时,还会对服务器的硬件连接、散热情况等进行检查,避免因硬件故障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巡检过程中,会详细记录各项数据,以便对服务器的运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服务器存储设施维护
针对服务器的网络连接,会检查网络接口的状态、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等,确保网络通信的稳定性。此外,还会对服务器的日志文件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异常事件和潜在的安全威胁。通过定期的日常巡检,能够提前发现服务器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优化,保障服务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存储设施维护管理
对存储设施如磁盘阵列、磁带库等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以确保数据的存储安全。会检查存储设施的硬件状态,包括磁盘的健康状况、磁带的读写性能等,及时更换损坏的磁盘、磁带等介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同时,还会对存储设施的软件配置进行检查和优化,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建立存储设施的维护档案,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内容和结果,以便对存储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和分析。还会制定存储设施的备份策略,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通过完善的维护管理措施,确保存储设施能够为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
维护项目
维护内容
维护周期
磁盘阵列
检查磁盘健康状况、阵列状态,优化配置
每周
磁带库
检查磁带读写性能,更换损坏磁带
每月
网络安全设施保障
网络设施安全巡检
对网络设施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定期巡检,检查网络连接是否正常,配置是否合理。会检测网络设施的安全漏洞,及时进行修复,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通过网络流量分析、端口扫描等手段,对网络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控。
网络设施安全巡检
网络安全设施保障
检查网络设施的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规则等安全策略的配置情况,确保网络的安全性。还会对网络设施的硬件状态进行检查,包括设备的温度、电源供应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定期的安全巡检,能够及时发现网络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
对网络设施的日志文件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异常的网络活动和潜在的安全威胁。同时,会根据网络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安全需求,对网络设施的配置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
安全设施防护加固
对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会根据安全策略对安全设施进行配置和调整,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定期对安全设施的软件进行升级,以应对新出现的安全威胁。
对安全设施的日志文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事件和攻击行为。同时,会制定安全设施的应急预案,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通过不断优化安全设施的配置和管理,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水平。
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监控和维护,确保其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攻击。还会对安全设施的性能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安全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安全设施的防护效果。
操作系统中间件更新
操作系统更新管理
按需对系统云服务器进行操作系统更新,及时安装重大安全补丁,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更新操作系统前,会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确保更新不会对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会制定详细的更新计划,合理安排更新时间,减少对业务的影响。
对更新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及时处理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会对更新后的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系统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行。通过定期的操作系统更新管理,使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安全状态。
关注操作系统的官方发布信息,及时获取最新的安全补丁和更新内容。同时,会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和运行情况,对更新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操作系统的更新能够满足系统的安全和性能要求。
应用中间件维护升级
对应用中间件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确保其与操作系统和其他软件的兼容性。会优化应用中间件的配置,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检查应用中间件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对应用中间件的软件版本进行评估,根据系统的需求和发展,及时进行升级。在升级过程中,会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升级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还会对应用中间件的日志文件进行分析,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用户使用习惯,为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建立应用中间件的维护档案,记录每次维护和升级的时间、内容和结果,以便对应用中间件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和分析。通过完善的维护升级措施,确保应用中间件能够为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数据库定期备份策略
建立系统数据库清单,定期对数据库服务进行全面巡检,确保各个数据库保持健康运行状态。制定详细的数据库备份计划,根据数据库的重要性和变更频率,确定不同的备份周期和备份方式。会对系统核心数据库进行定期的本地离线备份,保存并归档数据库备份文件。
在备份过程中,会对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进行检查,确保备份数据能够在需要时成功恢复。还会建立备份数据的存储机制,选择安全可靠的存储介质和存储位置,防止备份数据丢失或损坏。通过完善的备份策略,保障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对备份策略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根据系统的发展和变化,优化备份方案。同时,会对备份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备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数据库名称
备份周期
备份方式
存储位置
核心数据库
每天
全量备份
本地离线存储
业务数据库
每周
增量备份
本地离线存储
数据库快速恢复机制
若数据库服务出现异常,会立刻进行故障处置,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制定详细的故障处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理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数据库服务。在数据库内容意外丢失时,能够快速利用备份文件恢复数据库数据,减少数据丢失对业务的影响。
数据库快速恢复
对恢复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确保恢复操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会对恢复后的数据库进行全面测试,确保数据库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建立数据库恢复的演练机制,定期进行恢复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根据数据库的不同类型和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的恢复策略。对于关键业务数据库,会采用实时备份和快速恢复技术,确保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完善的快速恢复机制,保障系统在出现数据库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故障类型
恢复步骤
恢复时间目标
数据库崩溃
利用最新备份恢复数据库,修复配置
2小时
数据丢失
从备份中恢复丢失数据,验证完整性
4小时
软件及安全运维服务
子系统部署更新巡检
子系统部署更新
测试评估
部署更新前,模拟多种使用场景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评估更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详细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优化。通过对不同数据量、不同操作频率等情况的模拟,确保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正常运行。同时,对更新可能涉及的功能模块进行兼容性测试,避免出现功能冲突或不兼容的情况。
流程标准
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部署更新操作,从系统备份、更新文件上传到更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在操作过程中,会安排专人进行监督和审核,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会对操作记录进行详细保存,以便后续的追溯和查询。
子系统日常巡检
巡检内容
日常巡检涵盖各页面样式、数据显示、功能按钮等方面。检查页面样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数据显示是否准确无误,功能按钮是否能正常响应操作。对于发现的问题,会及时记录并进行处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子系统日常巡检
监控记录
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监控,采用系统日志记录巡检结果。通过对日志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会定期对日志进行整理和归档,以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子系统故障处理
响应处理
当子系统服务出现故障时,运维人员会在4小时内响应,并迅速开展技术处理工作。会根据故障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尽快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会及时向相关人员汇报故障处理进展情况。
原因分析
对故障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查看系统日志、检查相关设备和软件等方式,找出故障的根源。及时与相关单位联系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确保故障得到妥善解决。在分析过程中,会对可能导致故障的各种因素进行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数据软件安全监测
数据软件备份
备份策略
制定合理的备份策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频率确定备份时间、方式和存储位置。对于重要的数据,会增加备份的频率和存储的安全性。同时,会定期对备份策略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安全日常监测
检查验证
定期对备份数据和软件进行检查和验证,通过恢复测试等方式确保备份的有效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处理,保证备份数据和软件的可用性。在检查验证过程中,会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安全日常监测
监测工具
采用先进的安全监测工具和技术,对数据和软件进行全面监测。这些工具可以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会不断更新和升级监测工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
日志记录
建立安全监测日志,详细记录监测结果和处理情况。通过对日志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安全趋势和潜在问题,为后续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参考。会定期对日志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安全监测工作。
安全应急处置
预案制定
制定完善的安全应急处置和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的流程和责任分工。预案会根据不同的安全事件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安全应急处置
演练总结
定期组织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演练结束后,会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同时,会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不断完善。
故障管理与版本维护
故障管理机制
日志跟踪
建立系统运行的日志文件,详细记录系统的所有操作和故障情况。通过对日志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同时,会对日志进行定期备份和存储,以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系统异机备份
分类分级
对故障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根据故障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确定不同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员。对于严重的故障,会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处理。同时,会定期对故障分类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软件版本维护
维护升级
及时完成软件成果、补丁、升级包的维护和更新升级工作,确保软件的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在更新升级过程中,会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会对更新升级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考。
版本控制
建立软件版本管理体系,对软件的版本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详细记录软件的所有版本信息,包括版本号、发布时间、更新内容等。在部署新的版本前,会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确保其稳定性和兼容性。同时,会对旧版本进行妥善保存,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恢复。
系统异机备份
备份检查
定期对异机备份进行检查和验证,通过恢复测试等方式确保备份的有效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处理,保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在检查过程中,会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恢复预案
制定系统恢复预案,明确系统恢复的流程和步骤。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按照预案进行操作,快速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会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和评估,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数据运维服务
数据底图更新服务
影像地图更新策略
数据收集与整理
广泛收集各类影像地图数据,涵盖不同分辨率、不同时期的影像,满足多样化需求。在收集过程中,会与多个数据源合作,确保数据的全面性。收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细致整理,去除重复、错误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建立数据筛选标准,按照标准对数据进行逐一排查,保证数据质量。
步骤
操作内容
数据收集
与多个数据源合作,收集不同分辨率、不同时期的影像地图数据
数据整理
建立数据筛选标准,去除重复、错误的数据
数据更新与发布
根据数据的时效性和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更新计划,及时更新影像地图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设定不同的更新周期,确保数据的及时性。更新完成后,将更新后的数据及时发布到系统中,确保用户能够获取到最新的影像地图信息。建立数据发布流程,保证数据发布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影像地图数据更新
步骤
操作内容
制定计划
根据数据时效性和重要性,设定不同类型数据的更新周期
数据发布
建立数据发布流程,将更新后的数据发布到系统中
行政区划数据维护
数据准确性核对
定期与相关部门核对行政区划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及时获取最新的行政区划变更信息。对行政区划的变更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更新,保证数据的现势性。设立专人负责行政区划数据的跟踪和更新工作。
步骤
操作内容
数据核对
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定期核对行政区划数据
数据更新
设立专人负责,跟踪和更新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数据格式统一化
对行政区划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便于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要求所有数据按照标准进行整理。将不同来...
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综合监管系统运维服务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