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产品运维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DOCX   1983页   下载323   2025-08-25   浏览14   收藏62   点赞315   评分-   1071240字   228.00

AI慧写标书

十分钟千页标书高效生成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1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2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3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4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5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6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7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8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9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10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11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12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13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14页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第15页
剩余1968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开通会员, 优惠多多

6重权益等你来

首次半价下载
折扣特惠
上传高收益
特权文档
AI慧写优惠
专属客服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 第一章 服务满足程度 18 第一节 平台运维服务 18 一、 平台日常巡检 18 二、 平台自身监测 20 三、 故障处理机制 23 四、 设备运维服务 26 五、 数据对接服务 32 第二节 安全重保服务 34 一、 事前准备工作 34 二、 事中保障措施 37 三、 事后总结优化 41 第三节 资产审核与漏洞研判 45 一、 工业企业资产梳理 45 二、 漏洞信息研判处理 50 第四节 系统健康检查与安全巡检 53 一、 系统配置评估服务 53 二、 安全加固支持服务 56 三、 定期巡检服务实施 58 四、 流量分析服务 61 五、 规则库升级管理 64 第五节 网络设备与终端运维 67 一、 网络设备巡检服务 67 二、 终端设备运维服务 71 三、 网络线路运维服务 76 四、 安全防护更新服务 80 五、 运维记录管理 84 第六节 应急响应与攻防演练 86 一、 应急响应服务 86 二、 攻防演练组织实施 89 三、 安全事件处置方案 93 四、 风险管理台账建立 97 第七节 数据对接与接口开发 100 一、 接口开发服务 100 二、 数据对接实施 102 三、 接口联调服务 104 四、 数据验证服务 107 五、 异常处理服务 110 第八节 保密检查与信息报送 114 一、 保密检查服务 114 二、 信息报送服务 117 三、 查询统计服务 120 四、 积分管理服务 122 五、 保密咨询服务 125 第二章 服务方案 128 第一节 平台运维和安全重保服务 128 一、 平台日常巡检执行方案 128 二、 平台自身监测机制建设 145 三、 平台故障应急响应流程 152 四、 平台设备运维管理规范 160 五、 数据对接服务实施细则 174 第二节 平台运营服务 186 一、 工业资产审核梳理服务 186 二、 安全监控实时保障机制 205 三、 工业安全漏洞研判处理 214 四、 重点单位安全协助处置 226 五、 安全风险管理动态管控 238 六、 事件流程与预警通报管理 246 七、 现场安全检查协助实施 256 第三节 服务方案完整性与落地性 268 一、 服务流程标准化设计 268 二、 工业企业漏洞排查方案 280 三、 安全监测防护体系构建 291 四、 方案内容合规性保障措施 311 第三章 培训计划 325 第一节 培训内容 325 一、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监测平台运维操作 325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接口维护 332 三、 能源局网络与终端设备运维 336 四、 网络安全设备管理 343 五、 安全巡检与应急响应 348 第二节 培训方式多样性 353 一、 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353 二、 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融合 358 三、 集中培训与分批次培训协同 363 四、 现场教学与远程视频教学互补 367 五、 模拟演练与案例教学 373 第三节 培训组织结构 380 一、 培训管理小组组建 380 二、 培训协调员工作内容 386 三、 讲师团队建设 393 四、 技术支持保障 398 第四节 培训计划 403 一、 年度培训总体安排 403 二、 采购包1平台运维培训 409 三、 采购包3终端设备运维培训 414 四、 培训考核与效果评估 419 第四章 问题解决 426 第一节 服务团队人员 426 一、 项目服务人员资质要求 426 二、 驻场服务人员配置方案 436 三、 人员稳定性保障机制 444 第二节 团队配置及能力 458 一、 项目团队组织架构设计 459 二、 各岗位人员资质条件 467 三、 团队整体能力保障措施 473 第三节 响应流程及时间 480 一、 服务响应工作流程设计 481 二、 响应时间承诺标准 486 三、 各服务地点响应机制 498 第四节 常见故障排查 503 一、 桌面终端故障排查方案 503 二、 网络设备故障处理措施 512 三、 安全设备故障应对策略 520 四、 办公外设故障解决方法 528 第五章 项目理解 539 第一节 项目背景理解 539 一、 项目基本信息把握 539 二、 各采购包概况认知 542 三、 项目重要意义领会 546 四、 项目服务目标明确 548 第二节 项目服务目标理解 552 一、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平台运维目标 552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维目标 555 三、 能源局网络及终端设备运维目标 559 四、 大数据中心信息技术服务安全运维目标 560 第三节 技术要求理解 564 一、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要求 564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要求 567 三、 能源局网络及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569 四、 大数据中心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要求 571 第四节 运维服务重点难点分析 573 一、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运维重点难点 573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维重点难点 577 三、 能源局设备运维重点难点 579 四、 大数据中心安全运维重点难点 584 第五节 服务交付成果理解 587 一、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平台交付成果 587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交付成果 589 三、 能源局设备运维交付成果 591 四、 大数据中心安全运维交付成果 594 第六章 软件运维服务方案 597 第一节 整体计划 597 一、 三级运维计划制定 597 二、 运维任务时间规划 606 三、 责任人与成果明确 615 第二节 工作方法 622 一、 运维服务模式设计 622 二、 自动化工具应用策略 632 三、 沟通与问题处理机制 644 第三节 工作流程 651 一、 问题接收分类流程 651 二、 问题分析响应机制 661 三、 问题处理反馈流程 667 四、 结果归档汇总机制 675 第七章 基础环境运维服务方案 684 第一节 整体计划 684 一、 设备巡检计划制定 684 二、 机房环境维护规划 690 三、 人员与协作管理 697 第二节 工作方法 708 一、 设备巡检标准化实施 709 二、 机房环境维护要点 717 三、 协作流程规范化建设 726 第三节 工作流程 735 一、 设备巡检操作流程 735 二、 机房出入管理程序 740 三、 设备上架工作闭环 747 四、 问题处理全流程管理 755 第八章 网络及数据安全管理及保障措施 761 第一节 网络及数据安全 761 一、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 761 二、 能源局网络安全保障 770 三、 多部门业务系统防护 776 四、 保密检查网络平台运维 785 第二节 具体的保障措施 791 一、 安全保障计划制定 791 二、 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建立 798 三、 重点单位专项保障 807 四、 运维服务人员管理 814 第九章 保密方案 823 第一节 保密制度 823 一、 保密组织架构 823 二、 保密管理制度体系 831 三、 保密考核与培训机制 835 第二节 项目保密措施 841 一、 项目人员保密管理 841 二、 项目数据访问控制 847 三、 现场服务保密控制 851 四、 项目资料保密管理 856 五、 应急保密处置措施 864 第十章 安全应急方案 869 第一节 应急响应机制 869 一、 全天候应急响应体系 869 二、 事件全流程处置规范 879 三、 应急小组职责分工 887 第二节 应急保障计划 897 一、 重点行业系统专项保障 897 二、 应急资源调度管理 909 三、 应急演练与值守安排 919 第三节 应急保障措施 928 一、 实时安全监控体系 928 二、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938 三、 监管单位联动协作 944 第十一章 进度计划及保障措施 955 第一节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955 一、 采购包1工业控制安全监测服务进度规划 955 二、 采购包2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运维时间规划 959 三、 采购包3能源局设备及网络运维进度安排 965 四、 采购包4多部门安全运维服务周期规划 971 第二节 项目实施进度保障措施 976 一、 项目管理机制构建 976 二、 专业运维团队保障 986 三、 服务资源保障体系 993 四、 风险防控与应对策略 1000 五、 进度监督与报告机制 1006 第十二章 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1015 第一节 服务质量保障计划 1015 一、 平台运维质量控制要点 1015 二、 软件运维质量保障方案 1021 三、 基础环境运维质量规范 1024 四、 网络安全运维质量措施 1032 第二节 具体保障措施 1039 一、 服务质量检查评估机制 1039 二、 问题闭环管理流程设计 1050 三、 服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1056 四、 持续改进优化措施 1062 五、 采购包专项保障方案 1067 第十三章 团队人员 1074 第一节 项目团队人员配备 1074 一、 采购包1团队人员配置 1074 二、 采购包2驻场团队安排 1080 三、 采购包3驻场工程师配置 1089 四、 采购包4专业人员配置 1093 第二节 项目团队人员岗位职责分工 1100 一、 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1100 二、 运维工程师工作职责 1104 三、 安全工程师岗位任务 1108 四、 驻场人员工作内容 1114 五、 数据对接工程师职责 1119 第三节 团队人员管理措施 1123 一、 人员考勤管理制度 1123 二、 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1132 三、 人员轮岗机制安排 1140 四、 保密管理控制措施 1145 五、 应急替补人员安排 1148 第十四章 实施方案 1154 第一节 项目整体需求分析 1154 一、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平台运维需求分析 1154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维需求分析 1159 三、 能源局网络设备运维需求分析 1167 四、 大数据中心安全运维需求分析 1172 第二节 桌面终端硬件运维 1177 一、 曙光龙腾终端设备运维 1177 二、 清华同方终端设备运维 1184 三、 终端设备稳定性保障措施 1191 第三节 桌面终端网络运维 1195 一、 内外网安全隔离机制 1195 二、 网络连接问题排查流程 1201 三、 网络线路季度巡检方案 1208 第四节 操作系统及软件运维 1215 一、 终端操作系统运维 1215 二、 流版式软件运维 1221 三、 防病毒软件运维 1228 四、 软件检测记录管理 1234 第五节 网络安全设备运维 1240 一、 东软防火墙运维 1240 二、 安数云脆弱性检测系统运维 1245 三、 安数云堡垒机运维 1253 四、 病毒库特征库更新管理 1257 第六节 整体网络线路运维 1262 一、 H3C核心交换机运维 1262 二、 楼层交换机运维 1269 三、 网络线路故障处理 1275 第七节 打印机运维 1282 一、 奔图打印机运维 1282 二、 立思辰打印机运维 1288 三、 打印设备巡检管理 1298 第八节 本项目重难点解决 1304 一、 工业控制系统平台安全监测难点解决 1304 二、 中小企业平台接口维护难点解决 1311 三、 能源局终端设备运维难点解决 1317 四、 大数据中心多部门协同运维难点解决 1323 第九节 网络设备运维 1331 一、 H3C核心交换机运维 1331 二、 楼层交换机运维 1338 三、 网络设备故障应急响应 1343 第十五章 服务方案 1349 第一节 明确项目人员 1349 一、 项目人员数量配置 1349 二、 项目人员岗位职责 1361 三、 项目人员专业背景 1368 四、 项目人员资质证书 1375 第二节 组织架构 1384 一、 项目组织架构图 1384 二、 项目经理岗位职责分工 1388 三、 运维工程师岗位职责分工 1399 四、 安全工程师岗位职责分工 1405 第三节 服务保证和承诺 1412 一、 故障响应时间承诺 1412 二、 巡检频次承诺 1418 三、 系统可用率目标承诺 1425 四、 数据安全保障机制 1431 第四节 服务响应时间和机制 1440 一、 7×24小时服务响应机制 1440 二、 不同级别故障响应时限 1449 三、 故障处理流程 1457 四、 多级响应方式 1462 第五节 应急服务措施 1468 一、 应急预案制定 1468 二、 应急演练计划 1476 三、 应急人员配置 1485 四、 备品备件储备机制 1492 第十六章 服务质量 1502 第一节 运维服务流程 1502 一、 服务申请与问题诊断机制 1502 二、 响应调度与现场处理规范 1508 三、 结果反馈与服务归档管理 1516 第二节 运维服务体系 1523 一、 远程支持服务实施规范 1523 二、 现场服务资源配置方案 1530 三、 专家支持服务响应机制 1536 第三节 质量保障措施 1541 一、 定期巡检服务实施计划 1542 二、 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1549 三、 安全事件应急保障机制 1556 第四节 运维服务制度 1568 一、 基础运维管理制度汇编 1568 二、 专项运维工作规范体系 1576 三、 人员与设备管理制度 1581 第五节 运维保密制度 1591 一、 保密协议签署管理规范 1591 二、 信息访问权限控制方案 1597 第十七章 运维服务方案 1604 第一节 服务部署方案 1604 一、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平台运维部署 1604 二、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维部署 1614 三、 能源局办公设备运维部署 1622 四、 大数据中心安全运维部署 1631 第二节 服务流程 1639 一、 平台故障处理流程设计 1639 二、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规范 1647 三、 日常运维服务申请流程 1657 四、 保密检查服务实施流程 1673 第三节 服务方式与周期 1680 一、 远程与现场服务结合方式 1680 二、 定期巡检服务周期规划 1692 三、 安全重保服务周期设置 1699 四、 数据备份与更新周期规范 1706 第四节 可交付成果 1712 一、 工业控制系统运维成果 1712 二、 能源局运维成果交付 1721 三、 安全服务成果文件 1728 四、 平台运维其他成果 1739 第十八章 应急保障方案 1747 第一节 预防措施 1747 一、 工信厅监测平台安全防护 1747 二、 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接口保障 1756 三、 能源局网络安全隔离策略 1761 四、 大数据中心安全监控体系 1769 五、 交通厅OA短信平台稳定机制 1776 第二节 完善的补救措施 1784 一、 工信厅平台故障分级响应 1784 二、 中小企业平台接口恢复方案 1790 三、 能源局设备故障应急处理 1796 四、 大数据中心安全事件处置 1807 五、 交通厅短信平台中断恢复 1814 第十九章 售后服务方案 1821 第一节 售后服务机构和人员 1821 一、 专业服务团队配置 1821 二、 服务机构组织架构 1830 三、 人员管理制度规范 1837 第二节 服务响应时间 1848 一、 多渠道响应机制建设 1848 二、 现场服务时效保障 1857 三、 应急响应处置流程 1867 第三节 培训计划 1877 一、 分采购包培训方案设计 1877 二、 多元化培训实施方式 1891 三、 培训效果评估与优化 1900 第二十章 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和制度 1910 第一节 健全的运维服务体系 1910 一、 服务受理机制建设 1910 二、 服务等级协议制定 1912 三、 服务交付标准规范 1915 四、 服务质量监控体系 1921 五、 服务评价改进机制 1926 第二节 运维服务工作制度 1928 一、 日常巡检管理制度 1928 二、 故障响应处理制度 1932 三、 变更管理控制制度 1935 四、 备份恢复操作制度 1938 五、 安全管理防护制度 1943 六、 服务报告提交制度 1946 第三节 运维服务流程规范 1948 一、 事件管理流程设计 1948 二、 问题管理流程规范 1951 三、 变更管理流程实施 1954 四、 配置管理流程设计 1956 五、 发布管理流程规范 1959 六、 服务请求处理流程 1961 第四节 制度执行与监督机制 1962 一、 制度执行检查机制 1962 二、 服务过程审计规范 1966 三、 服务满意度调查机制 1970 四、 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1973 五、 持续改进优化机制 1975 第五节 与项目需求的匹配性 1977 一、 采购包一服务匹配方案 1977 二、 采购包二服务匹配方案 1979 三、 采购包三服务匹配方案 1979 四、 采购包四服务匹配方案 1980 服务满足程度 平台运维服务 平台日常巡检 设备运行状态检查 设备上线/下线状态判断 对安全监测平台软硬件产品中的设备上线/下线状态进行检查,准确判断设备是否正常接入系统,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若发现设备异常下线,立即启动预案,全面排查网络连接、设备电源等可能的故障原因。针对网络连接问题,检查网络线路是否松动、接口是否损坏;针对设备电源问题,查看电源供应是否正常、设备是否过热等。通过一系列细致的排查工作,及时恢复设备运行,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网络接口数据收发异常排查 检查网络接口的数据收发情况,查看是否存在数据收发异常,如数据丢失、收发速率异常等。若发现网络接口数据收发异常,对网络线路、接口设备进行检查,排除物理故障,并分析网络流量,查找是否存在网络攻击或异常流量。以下是具体的排查情况表格: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异常表现 处理措施 网络线路 检查线路是否破损、松动 线路破损、接口松动 更换线路、重新插拔接口 接口设备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设备故障、指示灯异常 维修或更换设备 网络流量 分析流量是否异常 流量过大、异常波动 查找攻击源、优化网络配置 CPU利用率监测 CPU实时利用率监控 实时监测CPU的利用率,确保CPU在正常负载范围内运行,避免因CPU过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若发现CPU利用率过高,分析是哪些进程占用了大量CPU资源,对异常进程进行处理。以下是具体的处理情况表格: 异常情况 可能原因 处理措施 CPU利用率过高 程序代码优化不足、进程优先级不合理 优化程序代码、调整进程优先级 特定进程占用过高 程序存在漏洞、资源分配不合理 修复程序漏洞、调整资源分配 系统整体负载过高 并发请求过多、硬件性能不足 优化系统架构、升级硬件设备 CPU温度监测与预警 监测CPU的温度,确保CPU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工作,防止因温度过高损坏CPU。若CPU温度超过安全阈值,立即采取降温措施。首先检查散热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风扇是否转动、散热片是否堵塞;然后清理CPU散热器灰尘,确保散热通道畅通。同时,发出预警通知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通过持续监测和及时处理,保障CPU的稳定运行。 存储空间利用率检查 存储空间使用情况统计 统计安全监测平台软硬件产品的存储空间使用情况,包括硬盘、存储阵列等,详细了解存储空间的剩余容量。若存储空间利用率接近饱和,及时清理无用数据,如过期的日志文件、临时文件等;优化存储结构,采用更高效的数据存储方式;或考虑增加存储设备,以保证系统有足够的存储空间。通过定期统计和及时处理,确保系统的存储空间始终处于合理的使用状态。 数据存储结构优化 对数据存储结构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数据冗余。采用合理的数据存储方式,如数据压缩、分级存储等,优化数据存储布局,提高数据读写性能。在数据压缩方面,选择合适的压缩算法,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压缩;在分级存储方面,将常用数据存储在高速存储设备中,将不常用数据存储在低速存储设备中。通过这些优化措施,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内存使用情况分析 内存实时占用情况监测 实时监测内存的占用情况,深入了解系统中各个进程对内存的使用情况,确保内存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若发现内存占用过高,分析是哪些进程占用了大量内存,对异常进程进行处理。对于程序代码存在问题的进程,优化程序代码,减少内存的不必要占用;对于释放不必要内存资源的进程,及时释放内存,提高内存的使用效率。通过实时监测和及时处理,保障系统的内存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内存泄漏检测与处理 检测系统中是否存在内存泄漏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因程序漏洞导致的内存泄漏。若发现内存泄漏,对相关程序进行调试和修复。通过使用专业的内存检测工具,定位内存泄漏的具体位置;对程序代码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导致内存泄漏的原因;对程序进行修改和优化,避免内存泄漏问题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通过定期检测和及时处理,保障系统的内存安全。 平台自身监测 软件运行状态监测 会对本平台及相关子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保障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时获取软件的各项运行指标,如CPU利用率、内存占用、响应时间等,确保系统性能处于正常范围。检查软件的功能是否正常,确保各项业务流程能够顺利执行。监测软件的版本更新情况,及时进行版本升级,以修复已知漏洞和提升性能。对软件的日志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子系统运行状态检查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正常范围 处理措施 CPU利用率 实时监控 低于80% 若超过80%,检查是否有异常进程,进行优化或重启 内存占用 实时监控 低于90% 若超过90%,清理缓存或关闭不必要程序 响应时间 模拟请求测试 小于1秒 若大于1秒,检查服务器性能或网络状况 软件功能 功能测试 各项业务流程可顺利执行 若出现异常,修复代码或更新版本 版本更新 定期检查 保持最新版本 及时进行版本升级 日志分析 自动化工具分析 无潜在问题和异常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记录 安全事件实时监测 安排专人实时监测平台告警事件,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威胁。对平台的安全日志进行实时分析,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的登录行为、数据访问等。监测网络流量,识别潜在的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入侵行为等。关注安全漏洞信息,及时发现平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监测内容 监测方式 异常情况判断 处理措施 平台告警事件 专人实时监控 出现告警提示 立即评估并处理 安全日志分析 实时分析工具 存在异常登录、数据访问 锁定账号或限制访问 网络流量监测 流量监控设备 流量异常增大或出现异常连接 进行流量清洗或阻断 安全漏洞信息 漏洞扫描工具 发现已知漏洞 及时修复或打补丁 安全事件分类分级 自定义规则 根据严重程度分类分级 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告警事件响应处理 当监测到告警事件时,立即启动响应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第一时间对告警事件进行评估,确定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根据告警事件的类型和级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隔离受影响的设备、修复漏洞等。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协同处理告警事件,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对告警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若遇到重大告警事件,会成立专项处理小组,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处理过程中会定期向相关部门汇报进展情况,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同时,会对处理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类似事件的能力。 子系统运行状态检查 定期对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确保其与主平台的协同工作正常。检查子系统的连接状态,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评估子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处理能力、响应时间等,确保其满足业务需求。检查子系统的配置信息,确保其与主平台的配置一致。对子系统的软件版本进行检查,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检查子系统连接状态时,会通过网络测试工具进行检测,若发现连接不稳定,会排查网络设备或线路问题。评估子系统性能指标时,会模拟实际业务场景进行测试,若不满足业务需求,会对系统进行优化或升级。检查配置信息时,会与主平台的配置文件进行比对,确保一致。对于软件版本,会定期查看官方发布的更新信息,及时进行更新。 监测信息互动机制 建立与工信厅的监测信息互动机制,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沟通。定期向工信厅汇报平台的监测情况,包括安全事件、软件运行状态等。接收工信厅的反馈信息,及时对平台进行调整和优化。与工信厅共同分析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参与工信厅组织的安全会议和交流活动,分享监测经验和技术。 互动内容 互动方式 频率 目的 监测情况汇报 书面报告 每周 让工信厅了解平台状况 反馈信息接收 邮件或会议 实时 及时调整优化平台 监测数据分析 联合会议 每月 制定安全策略措施 安全会议参与 现场会议 每季度 分享经验和技术 故障处理机制 故障影响程度判断 多维度监测判断 通过对安全监测平台软硬件产品进行巡检,从多个维度监测并判断故障影响程度。监测设备上线/下线状态,若关键设备下线,将影响整个平台正常运行,判定为较严重故障;监测网络接口数据收发异常情况,若出现大量丢包或数据收发停滞,会影响数据传输,需评估对业务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判断故障等级;监测CPU利用率及温度,过高的CPU利用率和温度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崩溃,根据超出正常范围的程度判断故障严重程度;监测存储空间利用率和内存利用率,若存储空间或内存不足,可能影响系统的正常存储和运行,依据剩余空间的比例判断故障影响程度。 安全监测平台 同时,对平台软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涵盖本平台及相关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若出现软件崩溃、无法正常启动等情况,根据受影响的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判断故障对整体业务的影响程度。对安全事件进行监测,实时关注平台告警事件,根据告警的类型、级别和频率,结合相关的安全策略和历史数据,判断安全事件对平台安全的影响程度。 综合评估分析 在获取各项监测数据后,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考虑故障对不同业务系统和功能模块的影响,以及对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和用户体验的潜在威胁。若故障影响到关键业务系统的运行,导致业务流程中断或数据丢失,判定为严重故障;若仅影响到部分非关键功能或用户体验,判定为一般故障。 结合历史故障数据和经验,分析当前故障的特点和趋势,预测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潜在影响。同时,考虑故障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若在业务高峰期频繁出现故障,对业务的影响会更大,应提高故障的严重等级。此外,还需评估故障对平台与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对接及接口开发的影响,若影响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也应相应提高故障影响程度的判断等级。 厂商协同处理流程 故障通报与信息共享 当运维人员发现故障且判断需要厂商协同处理时,立即向厂商通报故障情况。通报内容包括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现象、初步判断的影响程度等详细信息。同时,将平台的相关监测数据、日志文件等信息与厂商共享,以便厂商全面了解故障情况。 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确保与厂商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通过电话、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及时反馈故障处理的进展情况和新发现的问题。在与厂商沟通的过程中,明确双方的责任和分工,确保协同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协同处理与进度跟踪 阶段 操作内容 相关要求 制定方案 与厂商共同制定故障处理方案,根据故障具体情况和厂商技术建议确定处理步骤和时间节点 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处理配合 密切配合厂商工作,提供必要支持和协助,如提供设备访问权限、协助进行测试等 积极响应,保障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进度跟踪 建立故障处理进度跟踪机制,定期向厂商了解处理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动态 及时准确掌握处理进度 问题协商 若处理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或困难,及时与厂商沟通协商,调整处理方案 迅速响应,有效解决问题 结果反馈 将故障处理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确保各方了解处理情况 原因分析 故障处理完成后,与厂商共同进行故障原因分析和总结,评估处理效果 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建议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服务评价 对厂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为今后合作提供参考 客观公正评价服务质量 在整个协同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上述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故障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故障处理能力和协同工作效率。 应急预案启动实施 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当故障影响程度达到一定等级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例如,当关键业务系统出现严重故障,导致业务流程中断,无法正常为用户提供服务;或者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时,触发应急响应机制。 明确应急响应的启动流程和责任人,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一旦启动应急响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到位,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开展工作。 应急处置措施执行 启动应急预案后,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根据故障的类型和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切换备用系统、恢复数据备份、进行紧急安全加固等。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对业务的影响。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的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密切关注故障处理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在应急处置结束后,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设备运维服务 设备运行安全监测 硬件设施安全评估 对安全监测平台的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设备的物理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安装环境、电源供应、散热情况等。检查设备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如防火、防潮、防雷等,确保设备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对硬件设备的性能进行监测,包括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等,及时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和安全隐患。 评估项目 评估内容 评估标准 安装环境 检查设备安装位置是否干燥、通风,有无杂物堆积 环境干燥、通风良好,无杂物堆积 电源供应 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稳定,有无短路、过载等情况 电压稳定,无短路、过载现象 散热情况 检查散热风扇是否正常运转,散热孔是否堵塞 散热风扇正常运转,散热孔无堵塞 防火措施 检查设备周围有无易燃物品,是否配备灭火设备 周围无易燃物品,配备灭火设备 防潮措施 检查设备是否采取防潮措施,如防潮箱、干燥剂等 采取防潮措施,设备无受潮现象 防雷措施 检查设备是否接地良好,有无防雷装置 接地良好,配备防雷装置 CPU利用率 监测CPU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率 平均使用率不超过70% 内存使用率 监测内存的使用情况 平均使用率不超过80% 磁盘I/O 监测磁盘的读写速度和I/O操作频率 读写速度正常,I/O操作频率稳定 网络连接安全检测 检查设备的网络连接情况,确保网络接口正常工作,网络数据传输稳定。对网络连接进行安全检测,包括网络端口开放情况、网络流量分析等,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监测网络设备的配置情况,确保网络设备的安全策略符合安全要求,如防火墙规则、访问控制列表等。通过检查网络接口的状态指示灯,确认网络接口是否正常工作;利用网络流量分析工具,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网络流量的来源、去向和流量大小,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流量;检查防火墙的规则设置,确保防火墙能够有效地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同时,对网络设备的配置文件进行定期备份,防止配置文件丢失或损坏。 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系统性能实时监测 实时监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等,及时发现系统性能异常。对系统的进程和服务进行监控,确保系统的关键进程和服务正常运行,防止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通过日志分析和告警系统,及时发现系统的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如登录失败、异常网络流量等。利用性能监测工具,实时采集系统的性能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对性能数据的分析,绘制性能曲线,直观地展示系统的性能变化情况;设置性能阈值,当性能指标超过阈值时,及时发出告警通知。同时,对系统的日志文件进行定期分析,发现系统的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系统性能实时监测 设备状态实时反馈 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包括设备的开机/关机状态、设备的工作模式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设备的故障信息进行实时反馈,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异常情况,以便及时进行维修和处理。通过远程监控和管理系统,对设备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提高设备的运维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设备自带的监控接口或传感器,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并将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通过监控软件对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展示和分析;当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告警通知,并提供故障诊断和处理建议。同时,通过远程监控和管理系统,对设备进行远程配置、重启等操作,提高设备的运维效率。 设备状态实时反馈 反馈信息 反馈方式 处理措施 开机/关机状态 实时反馈 确认设备是否正常开机或关机,如有异常及时检查 工作模式 实时反馈 确认设备工作模式是否正确,如有异常及时调整 故障信息 立即反馈 根据故障信息进行故障诊断和处理 温度信息 实时反馈 当温度超过阈值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湿度信息 实时反馈 当湿度超过阈值时,及时采取除湿措施 电源信息 实时反馈 当电源出现异常时,及时检查电源供应 告警信息分析处理 告警信息精准分类 对告警信息进行精准分类,根据告警的类型、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告警信息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类别的告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流程和策略,确保告警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告警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高告警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根据告警的类型,将告警信息分为硬件告警、软件告警、网络告警等;根据告警的严重程度,将告警信息分为严重告警、重要告警、一般告警等;根据告警的影响范围,将告警信息分为全局告警、局部告警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告警信息,制定不同的处理流程和策略,如对于严重告警,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对于一般告警,定期进行汇总和分析。同时,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告警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告警信息的潜在规律和趋势,提高告警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告警事件快速响应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当接收到告警信息时,及时通知相关的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接到告警信息后,立即对告警事件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按照处理方案,迅速对告警事件进行处理,确保告警事件得到及时解决,减少对系统和业务的影响。设置告警通知方式,如短信、邮件、声光告警等,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收到告警通知;在接到告警通知后,相关人员立即登录监控系统,对告警事件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告警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根据告警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如紧急处理、临时处理、长期处理等;按照处理方案,迅速对告警事件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同时,对告警事件进行跟踪和回访,确保告警事件得到彻底解决。 配置备份更新管理 配置数据定期备份 定期对设备的配置数据进行备份,确保配置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采用多种备份方式,如本地备份、远程备份等,防止备份数据丢失和损坏。对备份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和验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一致性。制定备份计划,明确备份的时间间隔、备份的内容和备份的存储位置;采用本地备份和远程备份相结合的方式,将备份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上,防止备份数据丢失和损坏;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一致性,如通过恢复测试,验证备份数据是否能够正常恢复。同时,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提高备份数据的安全性。 配置更新严格审核 对配置更新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配置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进行配置更新前,制定详细的更新计划和方案,包括更新时间、更新内容、更新步骤等。在配置更新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配置更新不会对系统和业务造成影响。在进行配置更新前,对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如是否为了修复系统漏洞、是否为了提高系统性能等;制定详细的更新计划和方案,明确更新的时间、内容和步骤,并进行风险评估;在配置更新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如在测试环境中进行更新测试,确保更新不会对系统和业务造成影响;更新完成后,进行验收和确认,确保更新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对配置更新的过程进行记录和审计,便于后续的追溯和管理。 数据对接服务 数据共享接口开发 接口功能设计 依据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共享要求,对接口功能进行详尽设计,保证接口能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与共享。明确接口的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间准确交互;规定传输协议,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定调用方式,方便各系统灵活使用接口。通过这些明确的规定,提升接口的规范性和兼容性,为数据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接口代码实现 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编写接口代码,运用先进编程技术和工具,确保接口具备高性能和稳定性。对编写完成的接口代码开展全面测试,涵盖功能测试以验证接口功能完整性、性能测试以评估接口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安全测试以保障数据传输安全等。及时发现并修复代码中的问题,优化接口性能,使其满足本项目的数据对接需求。 大数据平台对接实施 对接方案制定 结合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细致的对接方案,明确对接步骤、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对对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预判,如数据格式不兼容、网络传输故障等,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提前规划和应对措施,确保对接工作顺利推进,避免因突发问题导致项目延误。 对接工作执行 按照对接方案开展实际对接工作,完成数据的迁移和整合,保障数据在两个平台间顺畅流通。在对接过程中,与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相关人员保持紧密沟通,及时反馈问题并协同解决。严格把控对接工作质量,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地迁移和整合,为后续的数据应用提供可靠支持。 数据支撑服务保障 数据质量保障 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去除重复、错误和无效的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以下是数据质量保障的具体措施: 保障措施 具体内容 准确性监测 对数据的数值、逻辑关系等进行校验,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完整性检查 检查数据是否缺失关键信息,保证数据完整。 一致性核对 对比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确保数据一致。 数据清洗 去除重复、错误和无效的数据。 预处理优化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归一化等处理。 数据安全保障 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在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的响应流程和处理措施。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优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数据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接口运行状态监测 实时状态监测 运用专业监测工具,对接口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重点关注接口的响应时间、吞吐量、错误率等关键指标。设置合理的监测阈值,当指标超过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接口运行中的异常情况,为快速处理问题提供依据。 故障处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故障处理机制,当接口出现故障时,迅速定位故障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对故障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接口的性能和稳定性。通过持续改进,提高接口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保障本项目数据对接的顺利进行。 安全重保服务 事前准备工作 重要时期保障方案制定 方案详细规划 依据重大活动或迎检等特殊时期的特点与要求,制定详尽的《重要时期安全保障服务方案》。方案全面覆盖平台日常巡检、自身日常监测、故障处理、设备运维等各方面,清晰明确各项服务的具体内容、操作流程和执行标准。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和突发状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涵盖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理措施以及应急资源调配等方面,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高效地应对各类安全事件。 服务方面 具体内容 流程 标准 日常巡检 对安全监测平台软硬件产品巡检 按既定巡检路线和步骤执行 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自身日常监测 监测平台软件运行状态和安全事件 实时监测并记录数据 数据准确及时 故障处理 判断故障影响程度并处理 先判断后处理 快速恢复平台运行 设备运维 进行设备运行安全监测等工作 定期开展各项运维工作 设备性能稳定 应急响应 应对突发安全事件 启动应急流程 有效控制安全事件影响 方案审核与优化 组织专业人员对制定的保障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方案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审核时,充分考量平台的实际状况、安全需求和技术能力,对方案进行反复斟酌和优化。邀请相关专家和用户代表对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内容,增强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安全加固措施实施 网络安全加固 对平台的网络设备展开全面检查与配置优化,涉及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路由器等,确保网络设备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加强网络访问控制,设定严格的访问权限和策略,限制非授权人员的访问,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定期对网络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系统安全加固 对平台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等进行安全加固,包括安装安全补丁、更新病毒库、配置安全策略等,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强用户认证和授权管理,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如密码、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等,提高用户账号的安全性。定期对系统进行备份和恢复测试,确保在系统出现故障或数据丢失时能够及时恢复,减少损失。 服务器安全加固 漏洞修复工作开展 漏洞检测与评估 运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和技术,对平台的软硬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漏洞检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网络设备等。对检测到的漏洞进行评估和分析,明确漏洞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修复优先级,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漏洞修复与验证 根据漏洞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漏洞修复方案,明确修复措施、修复时间和责任人。按照修复方案的要求,及时对漏洞进行修复,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再次检测和验证,确保漏洞已被彻底修复,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应急演练计划执行 演练方案制定 根据《重要时期安全保障服务方案》和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应急演练方案。演练方案包含演练目标、演练场景、演练流程、演练人员分工等内容,确保演练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模拟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和突发情况,如网络攻击、系统故障、数据泄露等,检验应急响应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演练总结与改进 应急演练结束后,组织参与演练的人员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根据演练总结和评估的结果,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响应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实际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评估指标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预期效果 应急响应时间 响应速度较慢 优化响应流程 缩短响应时间 协同作战能力 团队协作不够默契 加强团队培训 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应急处理措施 部分措施效果不佳 调整处理措施 增强处理效果 资源调配效率 资源调配不及时 完善资源调配机制 提高资源调配效率 事中保障措施 实时安全状态监测 平台运行状态监测 对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监测平台(二期)、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能源局网络设备及终端、住建厅、工信厅、交通厅、商务厅的部分业务信息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各平台和系统的软硬件正常运行。实时检查设备上线/下线状态、网络接口数据收发异常情况、CPU利用率及温度、存储空间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等,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对平台软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包括本平台及相关子系统的运行情况,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同时,实时监测安全事件,对平台告警事件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协同相关人员解决问题。 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异常处理方式 设备状态 上线/下线状态、网络接口数据收发 实时 发现异常立即启动预案 性能指标 CPU利用率、温度、存储空间利用率、内存利用率 实时 超出阈值及时调整 软件运行 平台及子系统运行状态 实时 出现问题协同处理 安全事件 平台告警事件 实时 及时响应并协同解决 网络流量监测分析 对各采购包涉及的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流量和潜在的攻击行为。建立流量分析模型,对正常流量和异常流量进行区分,以便快速识别和处理安全事件。 监测网络带宽使用情况,确保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避免因网络拥塞导致的系统故障。对网络流量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潜在的安全威胁,为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安全事件快速响应 应急响应流程启动 当监测到安全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事件进行处理。迅速通知相关人员,包括具有CISP认证的信息安全工程师和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对安全事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隔离受影响的设备、关闭相关服务等,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散。 问题根源定位解决 组织专业人员对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定位问题的根源,找出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根据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应急响应流程和安全保障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攻击行为拦截处理 入侵检测系统部署 在各采购包涉及的网络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测网络中的入侵行为。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配置和优化,确保其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各种入侵行为。 定期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其检测能力的有效性。当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入侵行为时,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拦截和处理。 恶意流量阻断措施 对网络中的恶意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恶意流量。采用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等技术手段,对恶意流量进行阻断和过滤,防止其进入网络内部。 对恶意流量的来源进行追踪和定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如封禁IP地址等。定期对恶意流量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攻击趋势和手段,为后续的安全防护提供参考。 系统运行状态分析 性能指标数据收集 收集各采购包涉及的系统的性能指标数据,如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等。对性能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瓶颈。 建立性能指标数据库,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比较。根据性能指标数据的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系统的配置和资源分配,优化系统的性能。 潜在风险评估预警 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的等级和影响范围。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降低风险的影响。 风险类型 风险描述 风险等级 影响范围 预警方式 应对策略 系统故障 软硬件故障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高 相关业务系统 短信、邮件 启动应急预案 网络攻击 恶意攻击导致网络安全受到威胁 中 网络及相关系统 声光报警 阻断攻击流量 性能瓶颈 系统性能不足影响业务运行 低 局部业务 系统提示 调整系统配置 保障团队协同配合 团队沟通协作机制 建立保障团队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定期召开团队会议,汇报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即时通讯工具、邮件等,方便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跨部门协调合作方式 与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安全重保期间的各项工作。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及时共享信息和资源,协同解决问题。 定期组织跨部门会议,讨论安全重保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各部门在安全重保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事后总结优化 保障工作成效评估 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1)详细检查平台日常巡检工作,确认是否按照规定频率和内容执行,全面评估巡检发现问题的数量、严重程度以及解决率,以衡量巡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精准统计平台自身监测中告警事件的响应时间和处理效果,严格判断是否达到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理的要求,确保平台监测...
工信、能源部分运维服务项目采购投标方案.docx
下载提示

1.本文档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支付并下载文件,享受无限制查看;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左侧添加客服微信获取帮助;

5.本文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复制编辑使用。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未认证用户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
精品标书制作
百人专家团队
擅长领域:
工程标 服务标 采购标
16852
已服务主
2892
中标量
1765
平台标师
扫码添加客服
客服二维码
咨询热线:192 3288 5147
公众号
微信客服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