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药监局政务信息化运维项目投标方案
第一章 信息系统政务云资源实施方案
9
第一节 政务云资源申请及置换
9
一、 资源申请表单设计
9
二、 资源申请审批流程
16
三、 资源置换标准
29
四、 资源置换操作流程
46
第二节 政务云资源变更及撤销
64
一、 资源变更申请流程
64
二、 资源变更审批机制
74
三、 资源撤销标准
88
四、 资源撤销操作流程
102
第三节 政务云资源负载监控
113
一、 监控平台部署
113
二、 资源使用实时监测
120
三、 资源使用报表生成
140
四、 资源预警机制及建议
151
第四节 政务云低负载处置措施
164
一、 低负载识别标准
164
二、 资源回收流程
169
三、 资源重新分配机制
182
四、 资源节能策略
191
第二章 统一运维服务管理方案
203
第一节 统一运维流程设计
203
一、 事件管理流程设计
203
二、 问题管理流程设计
215
三、 变更管理流程设计
225
四、 配置管理流程设计
243
五、 发布管理流程设计
259
六、 应急响应流程设计
274
第二节 运维管理制度规范
286
一、 人员管理制度制定
286
二、 服务台管理制度制定
299
三、 值班管理制度制定
310
四、 文档管理制度制定
322
五、 安全管理制度制定
331
六、 运维服务考核指标
348
七、 制度执行培训计划
368
第三章 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方案
383
第一节 机房基础环境运维
383
一、 精密空调巡检维护
383
二、 监控主机运维支持
400
三、 UPS主机设施维护
411
第二节 机房硬件设备运维
429
一、 浪潮服务器巡检
429
二、 存储设备维护
441
三、 安全设备管理
454
第三节 网络运维服务
464
一、 SAN交换机监测
464
二、 核心交换机维护
475
三、 光纤接入设备保障
493
第四章 软件系统运行维护方案
503
第一节 数据库运维服务
503
一、 数据库健康检查
503
二、 数据库性能调优
509
三、 数据备份与恢复
515
四、 数据库日志分析
522
五、 数据库故障排查
529
第二节 门户网站运维服务
537
一、 网站内容更新
537
二、 网站链接检查
544
三、 网站安全加固
550
四、 网站漏洞修复
557
五、 网站访问日志分析
562
六、 网站访问速度优化
566
第三节 双公示数据报送运维
571
一、 系统运行监控
571
二、 数据采集处理
580
三、 数据接口调试
588
四、 异常数据处理
593
五、 数据报送校验
601
第四节 执业药师系统运维
608
一、 用户权限管理
608
二、 系统数据同步
615
三、 系统接口维护
620
四、 系统升级支持
625
五、 异常日志分析
631
第五节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运维
636
一、 系统功能优化
636
二、 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
643
三、 用户问题处理
649
四、 系统接口维护
654
五、 系统安全加固
660
第六节 检验检测机构系统运维
667
一、 系统运行状态监控
667
二、 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
671
三、 系统接口维护
677
四、 用户问题处理
685
五、 系统安全加固
692
第七节 系统上线与发布服务
702
一、 上线前测试支持
702
二、 系统版本部署
708
三、 系统配置调整
714
四、 系统日志监控
720
五、 上线后问题排查
727
第八节 安全服务与专家支持
735
一、 系统漏洞扫描
735
二、 系统安全加固
740
三、 系统入侵检测
745
四、 系统日志分析
750
五、 疑难问题诊断
758
六、 系统架构优化
766
七、 系统性能调优
772
第五章 技术人员驻场服务承诺
780
第一节 驻场人员数量承诺
780
一、 承诺6名技术人员驻场
780
二、 多方向专业人员覆盖
782
三、 提供承诺函作佐证
784
第二节 驻场人员岗位配置
787
一、 基础设施运维工程师
787
二、 软件系统运维工程师
790
三、 网络运维工程师
793
四、 数据库运维工程师
796
五、 安全运维工程师
799
六、 运维服务协调员
801
第三节 驻场服务内容职责
804
一、 日常巡检职责
804
二、 故障响应职责
808
三、 系统优化职责
810
四、 安全加固职责
813
五、 变更管理职责
816
六、 数据备份职责
819
七、 技术咨询职责
821
八、 提交运维报告职责
823
第四节 驻场人员管理机制
827
一、 考勤管理制度
827
二、 绩效考核制度
829
三、 工作日志制度
831
四、 交接班机制
835
五、 保密协议制度
838
六、 人员证明材料
841
七、 技术资质证书
843
八、 服务履历材料
846
第五节 驻场服务保障措施
848
一、 人员替补机制
848
二、 培训机制
851
三、 奖惩机制
855
四、 服务监督机制
858
第六章 服务响应时间承诺
862
第一节 服务响应时间
862
一、 15分钟初步响应承诺
862
二、 1小时现场服务派遣
868
第二节 服务到达时效
879
一、 服务地点资源部署
879
二、 快速响应路线规划
887
第三节 服务流程管理
894
一、 接报登记与问题分类
894
二、 资源调度与现场处理
901
三、 服务反馈环节把控
908
第四节 服务监督机制
913
一、 服务请求记录回访
913
二、 响应效率分析报告
920
三、 服务体系持续优化
926
第七章 运维服务工具软件
932
第一节 监控平台类工具
932
一、 政务云资源监控软件
932
二、 监控软件著作权证书
938
三、 甲方盖章证明材料
944
第二节 运维管理类工具
955
一、 运维流程管理软件
955
二、 运维软件著作权证书
962
三、 甲方运维证明材料
967
第三节 资源配置管理工具
972
一、 资源调度管理软件
972
二、 配置工具著作权证书
978
三、 资源管理证明材料
984
信息系统政务云资源实施方案
政务云资源申请及置换
资源申请表单设计
设计申请必填信息
明确资源类型信息
细化计算资源
在设计资源申请表单时,对于计算资源需精确到CPU的型号和主频,以确保满足本项目政务信息化运维的性能要求。不同型号和主频的CPU在处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合适的CPU能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明确内存的类型和频率也十分重要,不同类型和频率的内存会影响数据的读写速度和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要说明是否需要GPU资源及相关参数,若涉及图形处理、深度学习等任务,GPU资源将起到关键作用。最后,确定计算资源的并发处理能力要求,这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避免因并发过高导致系统崩溃。
明确存储资源
存储资源的区分和确定对本项目至关重要。首先要区分存储的类型,如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不同类型的存储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例如,块存储适合对性能要求较高的数据库应用,文件存储则更适合共享文件的场景。确定存储的读写性能要求,能确保数据的快速读写,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说明存储的冗余策略,如RAID级别,可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丢失。规定存储的访问权限和安全级别,可有效保护敏感数据,防止非法访问。
界定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界定需考虑多个方面。说明网络带宽的需求大小,要根据本项目的业务流量和数据传输需求来确定,足够的带宽能保证网络的流畅性。确定网络的连接方式,如专线连接、VPN连接等,不同的连接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安全和使用场景。明确网络的安全策略,如防火墙规则,可防止网络攻击,保障系统的安全。规定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要求,确保网络在任何时候都能正常运行,减少业务中断的风险。
注明使用场景
详细注明使用场景有助于准确分配资源。要详细描述业务系统的类型和功能,如本项目中的药监系统用户数字证书服务、基础设施租赁服务等,不同的业务系统对资源的需求不同。说明数据的来源和流向,能帮助了解数据的流转过程,合理规划存储和网络资源。确定业务系统的用户数量和访问频率,以便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资源配置。注明业务系统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可确保关键业务系统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填写使用期限信息
起始时间明确
在填写使用期限信息时,起始时间要精确到具体的日期和时间,同时考虑时区的影响,确保时间的准确性。这是因为本项目服务周期为12个月,精确的起始时间能准确计算服务时长和费用。说明起始时间的确定依据,如业务需求、系统上线时间等,使信息更加透明和合理。若起始时间可能会有变动,需提前说明并提供预计的变动范围,以便相关部门做好准备。
结束时间准确
结束时间同样要精确到具体的日期和时间,并与起始时间相匹配,计算出完整的使用时长。准确的结束时间有助于合理安排资源的回收和再分配。说明结束时间的设定原因,如项目完成时间、合同到期等,使信息更具说服力。若结束时间需要调整,需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申请,以保证流程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延长期限说明
若需要延长使用期限,需详细阐述原因,如项目进度延迟、业务需求增加等,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或数据支持。说明延长的具体时长和预计的结束时间,使审批人员能清楚了解情况。提交延长使用期限的申请时间和审批流程也必须明确,确保申请过程的顺利进行。
短期使用界定
对于短期使用的情况,要明确具体的天数或小时数,以便合理安排资源。说明短期使用的业务需求和紧急程度,让相关部门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调配。制定短期使用资源的释放计划,确保资源在使用结束后能及时回收。若短期使用可能会影响其他资源的分配,需提前沟通协调,避免资源冲突。
添加申请部门信息
部门名称填写
填写部门名称时,要使用全称,确保名称的准确性,与相关的组织架构和部门登记信息一致。若部门名称有变更,需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注明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有助于明确责任和管理关系。
联系人信息提供
提供联系人的真实姓名和职务,以及有效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方便在资源申请和使用过程中进行沟通。说明联系人在资源申请和使用过程中的职责,使各方清楚其角色和任务。若联系人发生变更,需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部门地址标注
详细填写部门的办公地址,注明所在的城市、区域和具体的楼层房间号,并提供准确的邮编。明确的地址信息方便邮件和快递的送达,提高工作效率。若部门办公地址有变动,需及时更新申请表单,避免因地址错误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申请用途说明
详细描述部门申请资源的具体用途,说明资源对部门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相关的业务流程和项目计划,让审批人员能全面了解申请的合理性。若申请资源用于多个业务场景,需分别进行说明,使资源分配更加精准。
规范表单格式样式
采用统一字体字号
字体选择标准
选择通用的、易识别的字体,考虑不同设备和系统的兼容性,避免使用生僻或特殊的字体。这样能确保表单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被清晰识别,提高可读性。确保字体在不同的显示环境下都能保持清晰,无论是在电脑屏幕上查看还是打印输出,都不会出现模糊或变形的情况。
字号大小规范
明确标题的字号要大于正文的字号,以突出重点内容。规定正文的字号在合理的阅读范围内,既不过大也不过小,方便阅读。根据表单的长度和内容多少,适当调整字号大小,使表单整体布局更加协调。确保字号的大小差异能够清晰区分不同的内容层次,让申请人能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字体样式调整
对于重要的信息,可采用加粗字体突出显示,吸引申请人的注意力。对于注释或辅助说明的内容,可采用倾斜字体,与正文内容进行区分。避免过度使用字体样式,以免影响表单的整体美观和可读性。根据表单的风格和用途,统一字体样式的使用规则,使表单更加规范。
兼容性考虑
确保字体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中都能正常显示,测试字体在打印输出时的效果,保证清晰可辨。对于特殊字符和符号,要确保其在各种环境下的显示一致性。若使用了自定义字体,要提供相应的字体文件或说明,以避免因字体缺失导致的显示问题。
设置合理表格布局
列行划分依据
按照必填信息的类型进行列的划分,使信息分类清晰。根据信息的关联性和逻辑顺序进行行的排列,便于申请人填写和理解。对于复杂的信息,可以采用合并单元格的方式进行展示,避免表格过于繁杂。确保每一列和每一行的内容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让申请人能快速准确地填写信息。
表格尺寸设计
根据预计的填写内容长度,确定表格列的宽度,避免因列宽过窄导致内容显示不全。考虑不同设备和屏幕的显示效果,调整表格的整体宽度,使表单在各种设备上都能正常显示。合理设置表格行的高度,保证填写内容的舒适性,避免因行高过小而影响填写。对于较长的表格,可以采用分页或滚动的方式进行展示,方便申请人查看和填写。
边框线条样式
选择清晰、简洁的边框线条样式,设置边框的颜色和粗细,使其与表单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对于不同类型的表格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边框样式进行区分,增强表格的可读性。确保边框线条在打印和电子显示时都能清晰可见,避免因边框不清晰而导致信息混淆。
空白区域管理
在表格内适当留出空白区域,便于填写和阅读,避免表格内容过于紧凑。对于不需要填写的区域,可以设置为灰色背景或禁用状态,提醒申请人无需填写。根据表格的布局和内容,合理调整空白区域的大小和位置,使表单更加美观和实用。
明确填写指引说明
指引位置安排
将填写指引放置在表单的开头或显眼的位置,方便申请人快速了解填写要求。对于复杂的填写要求,可以在相应的表格列旁边添加详细的说明,使申请人能及时获得帮助。确保指引信息不会影响表单的整体布局和美观,使表单更加简洁明了。根据表单的使用对象和场景,调整指引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确保申请人能轻松理解。
信息区分标注
使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对必填信息和选填信息进行标注,在表格列的标题或旁边明确注明“必填”或“选填”字样。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必填信息,要详细说明填写规范和注意事项,确保申请人能准确填写。确保标注信息清晰易懂,避免申请人产生误解。
示例规范提供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填写内容,提供具体的示例,示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帮助申请人正确填写。说明示例的来源和适用范围,避免申请人盲目套用。根据不同的填写要求,提供多种示例和规范,满足不同申请人的需求。
提交要求说明
明确表单提交的方式,如在线提交、纸质提交等,说明提交的截止时间和逾期处理方式。提供提交表单所需的相关附件和材料清单,告知申请人提交表单后的反馈时间和方式,使申请人清楚整个提交流程。
确保表单内容完整
涵盖全部申请信息
关键信息覆盖
在表单中要明确资源类型的详细分类和描述,如本项目中的专项基础设施服务、成品软件租赁服务等,准确记录使用期限的起始和结束时间。完整填写申请部门的名称、联系人等信息,对于资源的使用场景和业务需求,要进行详细的说明,确保关键信息不缺失。
特殊需求考虑
对于有特殊配置要求的资源,提供专门的填写区域,记录申请资源的特殊安全级别和访问权限。考虑到可能的业务扩展和变更,预留一定的信息填写空间,根据不同的业务部门和项目需求,定制特殊的申请信息内容。
内容更新审查
定期对表单内容进行审查和评估,根据业务发展和政策变化,及时更新表单中的信息。征求申请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对表单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表单内容与实际的政务云资源申请流程相匹配。
信息完整性验证
在表单提交前,对填写的信息进行完整性检查,设置必填项的验证规则,确保关键信息不缺失。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及时提示申请人进行修改,采用自动化的验证工具,提高信息完整性检查的效率。
避免信息重复缺失
重复信息审核
对表单中的各项信息进行逐一比对,检查是否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信息重复填写。对于重复的信息,进行合并或删除处理,建立信息查重的规则和流程,确保审核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缺失信息检查
根据必填信息的清单,对表单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所有必填项都已填写完整。对于缺失的信息,及时提醒申请人进行补充,设置必填项的提示信息,提高申请人的填写意识。
表单设计优化
简化表单的结构和内容,减少不必要的信息项,合理安排信息的填写顺序,避免信息的重复和混乱。采用智能表单设计,根据申请人的选择自动填充相关信息,根据用户的反馈和使用情况,不断优化表单的设计。
反馈机制建立
建立申请人与审核人员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向申请人反馈信息重复或缺失的问题。说明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帮助申请人正确填写表单,定期对信息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不断改进审核工作。
符合业务流程需求
流程契合设计
深入了解政务云资源申请的业务流程和环节,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和信息要求体现在表单中。确保表单的填写和提交过程与业务流程的操作顺序一致,与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确保表单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填写顺序安排
按照业务流程的先后顺序,对表单中的信息进行排列,使申请人能够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填写各项信息。对于需要前置信息才能填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提示和引导,根据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适当调整填写顺序的灵活性。
审批环节设置
审批环节设置
在表单中明确设置必要的审批环节和签字位置,说明每个审批环节的职责和权限。提供审批意见的填写区域,便于审批人员记录和反馈,确保审批环节的设置符合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要求。
流程变化调整
密切关注政务云资源申请业务流程的变化,及时对表单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向申请人和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流程变化和表单调整的内容,建立流程变化的跟踪和评估机制,不断优化表单与业务流程的契合度。
资源申请审批流程
初审环节标准
申请材料完整性
信息准确性审核
在初审环节,会仔细核对申请表中的信息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确保信息真实准确,避免虚假或错误信息影响后续审批。例如,会验证申请单位的资质和权限,确认其是否有资格申请相应的政务云资源,防止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获取资源。同时,还会检查申请的资源类型和数量是否与业务需求相匹配,避免资源浪费或不足,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此外,会对申请材料中的各项数据和信息进行交叉验证,确保其一致性和连贯性。对于重要信息,会要求申请单位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进一步核实其真实性。在审核过程中,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审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信息准确性的严格审核,可以为后续的审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保障政务云资源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业务合理性评估
评估内容
具体要求
业务需求合理性
评估申请的业务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确保申请的资源能够真正满足业务的实际需求,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资源使用期限合理性
分析申请的资源使用期限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长或过短的情况。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资源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现有资源的影响
考虑申请的资源对现有政务云资源的影响,是否会导致资源紧张或冲突。在审批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现有资源的使用情况,确保新申请的资源不会对现有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安全合规性审查
审查内容
具体要求
安全规范符合情况
审查申请的资源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和要求,如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确保申请的资源不会对政务云平台的安全造成威胁。
技术方案安全保障
检查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具备安全保障措施,如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要求技术方案能够有效保护数据和资源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恶意攻击。
法律法规和政策合规性
确认申请的资源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确保申请的资源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使用和管理。
技术可行性评估
资源可用性分析
在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估时,会首先检查申请的资源在政务云平台上是否可用,是否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对申请的资源在不同时间段的可用性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高峰需求。例如,在业务高峰期,申请的资源能否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
同时,会考虑申请的资源是否需要进行额外的调配或优化,以提高其可用性。如果发现资源存在瓶颈或不足的情况,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增加资源配置、优化资源分配等。
通过对资源可用性的全面分析,可以确保申请的资源能够满足业务的实际需求,为业务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技术方案合理性
评估内容
具体要求
技术方案合理性
审查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是否采用了先进、适用的技术。确保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业务问题,提高业务效率。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分析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具有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是否能够适应业务的发展和变化。要求技术方案能够随着业务的增长和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
易于维护和管理
考虑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易于维护和管理,是否能够降低运维成本。要求技术方案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减少运维工作量和成本。
技术风险评估
在技术可行性评估中,会对申请的技术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技术难题、兼容性问题等。分析申请的技术方案应对风险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能够降低风险的影响。例如,对于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是否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急预案。
同时,会考虑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否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评估过程中,会与申请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对技术风险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通过对技术风险的全面评估,可以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技术方案的顺利实施和业务的稳定运行。
初审意见反馈
意见书面通知
通知内容
具体要求
初审结果通知
以书面形式向申请单位发送初审意见通知,确保通知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通知中明确告知申请单位初审的结果,是通过、不通过还是需要补充材料。
意见和建议说明
在通知中详细说明初审的意见和建议,为申请单位提供改进的方向。对于需要补充材料的情况,明确指出需要补充的材料内容和要求。
回复时间要求和联系方式
通知中应包含申请单位需要回复的时间要求,并提供联系方式,方便申请单位在有疑问时进行咨询。确保申请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初审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回复。
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与申请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答申请单位的疑问和困惑。定期与申请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其补充或修改申请材料的进展情况。例如,通过电话、邮件或会议等方式与申请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根据申请单位的反馈,及时调整初审意见和要求。如果申请单位对初审意见有不同看法,会认真听取其意见,并进行合理的调整。
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可以提高初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申请单位能够顺利完成申请材料的补充和修改。
意见跟踪落实
对申请单位的回复进行跟踪和落实,确保其按照初审意见进行补充或修改。对补充或修改后的申请材料进行再次审查,直至符合要求为止。在跟踪过程中,会及时记录申请单位的回复情况和审查结果。
记录初审意见的反馈和处理过程,为后续的复审提供参考。通过详细的记录,可以了解初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为复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意见的跟踪落实,可以确保初审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保障政务云资源申请审批工作的顺利进行。
复审流程要点
多部门联合审查
技术部门审查
技术部门会对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深入审查,评估其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检查申请的资源是否与现有政务云平台的技术架构相匹配,是否需要进行额外的技术改造。例如,会对申请的服务器配置、网络带宽等资源进行评估,确保其能够与现有平台兼容。
多部门联合审查
业务部门审查
提出技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技术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会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通过技术部门的深入审查,可以确保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为政务云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业务部门审查
业务部门会对申请的业务需求进行再次评估,确保其符合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业务目标。分析申请的资源对业务的支持程度,是否能够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例如,会评估申请的软件系统是否能够满足业务流程的需求,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评估指标
考虑申请的资源对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影响,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申请的资源会对现有业务流程产生较大影响,会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通过业务部门的审查,可以确保申请的资源能够真正服务于业务需求,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安全部门审查
审查内容
具体要求
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部门对申请的资源进行安全审查,评估其安全风险和合规性。检查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具备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和要求。
安全保障措施检查
要求技术方案中包含有效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政务云资源的安全可靠。
安全意见和建议
提出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务云资源的安全可靠。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申请,会要求申请单位进行整改或补充安全措施。
综合评估指标
技术可行性指标
在综合评估指标中,技术可行性指标是重要的一项。评估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成熟、稳定,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检查申请的资源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技术需求,是否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例如,会对申请的服务器性能、数据库处理能力等进行评估。
考虑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是否能够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于采用了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的申请,会给予一定的加分。
通过对技术可行性指标的评估,可以确保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为政务云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业务合理性指标
业务合理性指标也是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分析申请的业务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评估申请的资源对业务的支持程度,是否能够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例如,会评估申请的软件系统是否能够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考虑申请的资源对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影响,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申请的资源会对现有业务流程产生较大影响,会评估其调整的难度和成本。
通过对业务合理性指标的评估,可以确保申请的资源能够真正服务于业务需求,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安全合规性指标
安全合规性指标是综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查申请的资源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和要求,是否具备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评估申请的技术方案对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保护能力,是否能够有效防范安全风险。例如,会检查申请的系统是否采用了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
考虑申请的资源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是否存在合规性问题。对于存在安全隐患或合规性问题的申请,会要求申请单位进行整改。
通过对安全合规性指标的评估,可以确保政务云资源的安全可靠,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
复审意见决策
决策依据明确
在复审意见决策过程中,会明确决策依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决策依据包括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各部门的审查意见等。对这些依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估,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对决策依据进行记录和存档,以备后续查询和审计。通过详细的记录,可以了解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和做出的决策,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明确决策依据,可以确保复审意见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保障政务云资源申请审批工作的公平公正。
申诉机制建立
建立申请单位的申诉机制,保障其合法权益。申请单位对复审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申诉。申诉机制会明确申诉的流程和要求,确保申请单位能够顺利提出申诉。
对申诉进行认真处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再次审查和评估,并及时反馈申诉结果。在处理申诉过程中,会充分听取申请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申诉结果的公正性。
通过建立申诉机制,可以提高申请单位的满意度,保障政务云资源申请审批工作的公信力。
决策结果通知
及时向申请单位通知复审意见决策结果。决策结果通知应明确指出通过、不通过或补充材料等情况,并说明原因和下一步的要求。在通知中,会详细解释决策的依据和理由,让申请单位能够理解和接受。
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其理解决策结果和后续操作。例如,会为申请单位提供补充材料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
通过及时、明确的决策结果通知,可以让申请单位及时了解复审情况,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终审结果通知
通知方式选择
邮件通知
通知内容
具体要求
正式邮件发送
以正式的邮件形式向申请单位发送终审结果通知。邮件应具有规范的格式和内容,体现政务工作的严肃性。
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
邮件中应包含终审结果、审批意见和下一步的要求,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详细说明终审的结果和原因,为申请单位提供清晰的指导。
联系方式提供
提供联系方式,方便申请单位在有疑问时进行咨询。确保申请单位能够及时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解决问题。
短信通知
通过短信的方式向申请单位发送终审结果通知。短信内容应简洁明了,突出终审结果和关键信息。在短信中,会明确告知申请单位终审是通过还是不通过,以及下一步的大致要求。
确保短信能够及时送达申请单位的预留手机号码。会采用可靠的短信发送平台,保证短信的及时和准确送达。
通过短信通知,可以快速、便捷地将终审结果传达给申请单位,让其及时了解情况。
系统消息通知
在政务云平台的系统中向申请单位发送终审结果通知。系统消息应在申请单位登录平台时及时提醒,确保其能够及时看到通知。系统消息会以醒目的方式显示,引起申请单位的注意。
系统消息应包含终审结果、审批意见和下一步的要求,方便申请单位进行操作。申请单位可以直接在系统中查看通知内容,并按照要求进行后续操作。
通过系统消息通知,可以提高通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申请单位提供便捷的服务。
通知内容规范
终审结果明确
在通知中明确告知申请单位终审结果是通过还是不通过。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终审结果,避免产生歧义。对于通过的申请,会说明资源将在何时分配和开通,让申请单位能够做好准备。
在表述终审结果时,会采用肯定的语气,让申请单位清楚了解审批情况。对于不通过的申请,也会说明原因和改进方向,为申请单位提供参考。
通过明确的终审结果通知,可以让申请单位及时了解审批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审批意见详细
详细阐述审批意见,包括各部门的审查意见和综合评估结果。对申请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客观评价,为申请单位提供参考。在阐述审批意见时,会具体说明各部门的意见和理由,让申请单位能够全面了解情况。
说明审批意见的依据和理由,增强通知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过详细的审批意见通知,可以让申请单位了解自己的申请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改进提供方向。
通过详细的审批意见通知,可以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障申请单位的合法权益。
下一步要求清晰
明确告知申请单位下一步的要求和操作步骤。如果需要补充材料,会说明补充材料的内容、格式和提交时间。对于通过申请的单位,会提供资源分配和开通的相关信息和指导。
在通知中,会以清晰、易懂的语言说明下一步的要求,避免申请单位产生误解。同时,会提供必要的联系方式和帮助,确保申请单位能够顺利完成后续操作。
通过清晰的下一步要求通知,可以让申请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工作效率。
通知反馈机制
确认反馈要求
在通知中明确要求申请单位在收到通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确认和反馈。提供反馈的方式和渠道,如邮件、电话、系统留言等。强调反馈的重要性,鼓励申请单位积极参与沟通。
会在通知中说明反馈的时间要求和具体内容,让申请单位清楚知道如何进行反馈。同时,会对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确保申请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
通过明确的确认反馈要求,可以及时了解申请单位对通知的接收和理解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反馈处理流程
处理步骤
具体要求
反馈接收和登记
建立反馈处理流程,对申请单位的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指定专人负责反馈的接收和登记,确保反馈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反馈分类处理
根据反馈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处理。对于一般性问题,会及时给予回复;对于复杂问题,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和解决。
回复时间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回复,确保申请单位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结果。对于紧急问题,会优先处理并尽快回复。
沟通协调保障
加强与申请单位的沟通协调,保障沟通的顺畅和有效。及时解答申请单位的疑问和困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沟通协调过程中,会保持耐心和专业,确保申请单位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
根据申请单位的反馈,及时调整通知内容和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如果申请单位对通知内容有疑问或建议,会认真听取并进行合理调整。
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保障,可以提高申请单位的满意度,促进政务云资源申请审批工作的顺利进行。
审批时间控制
各环节时间设定
初审时间设定
明确初审环节的时间限制,一般应在收到申请材料后的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虑申请材料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合理确定初审时间。对于简单的申请材料,会缩短初审时间;对于复杂的申请材料,会适当延长初审时间,但不会超过规定的上限。
确保初审环节能够及时发现申请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申请单位。在初审过程中,会严格按照时间要求进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合理的初审时间设定,可以保证初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复审和终审工作奠定基础。
复审时间设定
规定复审环节的时间范围,一般应在初审通过后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由于复审需要多部门联合审查和综合评估,时间可能相对较长。会合理安排各部门的审查时间,确保复审工作的高效进行。
在复审过程中,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出现拖延和推诿的情况。同时,会对复审工作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按时完成。
通过合理的复审时间设定,可以保证复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终审时间设定
时间要求
具体说明
时间限制确定
确定终审环节的时间限制,一般应在复审结束后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终审主要是对复审意见进行决策,时间相对较短。
决策及时性保障
确保终审环节能够及时做出决策,并通知申请单位。在终审过程中,会迅速对复审意见进行分析和评估,做出明确的决策。
通知及时性要求
及时将终审结果通知申请单位,让其能够及时了解审批情况。会采用多种通知方式,确保通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时间延误处理
原因分析排查
对审批时间延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排查。原因可能包括申请材料不完整、技术难题、部门协调不畅等。会对每个环节进行仔细检查,找出问题的根源。
对于申请材料不完整的情况,会及时与申请单位沟通,要求其补充材料;对于技术难题,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和解决;对于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会加强沟通和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排查,可以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解决审批时间延误的问题。
措施制定实施
根据分析排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措施可能包括补充申请材料、加快技术方案的完善、加强部门协调等。会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对于需要补充申请材料的情况,会明确要求申请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补充;对于加快技术方案完善的措施,会安排专人负责跟进和督促;对于加强部门协调的措施,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调制度。
通过有效的措施制定实施,可以解决审批时间延误的问题,提高审批工作的效率。
沟通协调督促
加强与申请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其加快审批进度。及时向申请单位反馈审批进展情况,让其了解延误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在沟通协调过程中,会保持积极的态度,争取申请单位和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各环节能够顺利衔接。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部门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督促,可以推动审批工作的顺利进行,缩短审批时间。
时间优化措施
流程优化改进
对审批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去除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简化申请材料的提交和审核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会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可以优化的地方。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审批平台,实现申请材料的在线提交、审核和反馈。
通过流程的优化改进,可以减少审批时间,提高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化手段应用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审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开发政务云资源申请审批系统,实现申请材料的在线提交、审核和反馈。通过系统的自动化处理,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审批效率。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申请进行快速评估和分析,提高审批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建立审批模型,为审批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审批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经验总结提升
时间评估分析
具体要求
定期评估分析
定期对审批时间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审批时间长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向。
改进措施提出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优化审批时间。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人员培训管理
加强对审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培训,让审批人员了解最新的政策和技术,提高工作能力。
资源置换标准
置换资源匹配度
功能需求匹配
现有业务适配
①对现有政务云资源所支撑的省药监局各项业务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涵盖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数字档案室系统等关键业务,通过细致的调研和评估,确保置换资源能够与这些业务实现无缝对接,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②充分考虑到业务的动态发展和变化特性,置换资源应具备高度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不仅能够满足当前业务的需求,还能在未来业务增长和新业务上线时,轻松适应并提供有力支持,避免因资源限制而阻碍业务的发展。
③对资源与现有软件系统的日常服务和专项运维服务的匹配程度进行严格检查,包括例行巡检、故障处理等关键服务流程,确保资源能够与现有服务体系协同工作,提高运维效率和服务质量。
④全面评估资源对数据安全和保密的支持能力,依据省药监局对数据安全和保密的严格要求,审查资源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安全
技术规格相符
①将置换资源的技术规格与项目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的详细参数要求进行细致对比,从硬件性能到软件功能,确保资源的技术规格完全符合项目要求,避免因技术不匹配而导致的兼容性问题。
②对资源的性能指标进行严格检查,包括CPU处理能力、内存容量、存储带宽等关键指标,通过专业的测试和评估,确保资源能够满足业务运行的高性能需求,保障业务的高效稳定运行。
数据安全保障
③全面评估资源的兼容性,包括与现有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兼容性,通过兼容性测试和模拟运行,避免出现不兼容问题,确保资源能够顺利集成到现有系统中。
④确保资源的技术架构与现有政务云环境相匹配,从系统架构到网络拓扑,确保资源能够与现有环境无缝集成和协同工作,便于统一管理和维护。
服务质量匹配
①对置换资源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响应时间、可用性、可靠性等关键指标,通过实际测试和用户反馈,确保资源能够满足省药监局政务信息化运维项目的严格服务要求。
②对资源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深入评估,包括技术支持、故障处理等方面的服务质量,通过供应商资质审查和案例分析,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③对资源的服务承诺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其与项目的运维服务要求一致,包括管理要求、验收标准等关键内容,避免因服务承诺不一致而导致的纠纷和风险。
④对资源的服务费用进行合理性评估,综合考虑资源的价值和服务质量,确保服务费用与资源的实际价值相匹配,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费用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业务流程适配
①经过全面评估和模拟测试,确保置换资源能够完美融入省药监局现有的业务流程,不会对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任何干扰或阻碍,保障业务的高效运行。
着重评估资源对业务流程优化的支持能力,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严格检查资源是否支持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符合政务信息化运维的发展趋势,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提高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充分考虑资源与现有业务系统的接口和数据交互,确保数据的流通和共享顺畅,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接口和数据交换机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和协同工作。
考察要点
考察内容
融入现行业务流程
确保资源能无缝融入,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
支持业务流程优化
评估其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的能力
支持自动化和信息化
检查是否符合政务信息化运维趋势
数据交互顺畅
保证与现有业务系统数据流通和共享正常
性能指标匹配
响应时间达标
①通过专业的测试工具和方法,确保置换资源在处理各类业务请求时,响应时间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经过多次模拟测试和实际运行验证,不会对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任何延误或影响。
针对药监系统中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如实时数据查询和处理,制定严格的响应时间标准,并对资源进行专项测试和优化,确保资源能够满足这些业务的严格要求。
对资源在高并发情况下的响应能力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模拟高并发场景和压力测试,确保资源能够稳定、高效地应对业务高峰期的大量请求,避免出现系统瘫痪或响应迟缓的问题。
对资源的响应时间稳定性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建立响应时间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响应时间波动问题,确保业务体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吞吐量符合要求
①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对资源的吞吐量进行精确评估,确保其能够满足政务云业务的流量需求,特别是合理用药监测系统的大量处方审核和数据查询业务,通过实际业务数据的模拟测试和分析,保证资源的吞吐量能够支持业务的正常运行。
对资源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吞吐量表现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模拟不同业务量的场景,测试资源的自适应能力,确保资源能够根据业务量的变化灵活调整吞吐量,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不足的情况。
充分考虑资源的扩展性,在设计和选择资源时,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以便在业务增长时能够轻松提升吞吐量,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布式架构等技术手段,提高资源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对资源的吞吐量与其他相关系统和设备的匹配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系统集成测试和协同工作验证,确保资源的吞吐量与整个系统的性能相匹配,避免出现瓶颈问题,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
可靠性和可用性
①对资源的可靠性进行深入考察,通过对资源的硬件架构、软件算法、冗余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资源具备强大的容错和恢复能力,在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自动切换或恢复正常运行,最大程度减少业务中断时间。
对资源的可用性进行严格评估,根据省药监局政务信息化运维的要求,制定明确的可用性指标,并通过实际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确保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稳定、可靠地提供服务,满足业务的连续性需求。
对资源的备份和恢复机制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备份策略、备份频率、恢复时间目标等方面,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通过定期的备份测试和恢复演练,验证备份和恢复机制的有效性。
在资源的设计和部署过程中,充分考虑冗余设计,采用多节点、多链路、多数据中心等冗余架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避免因单点故障导致系统瘫痪。
稳定性评估
①建立长期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资源的稳定性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源的性能指标、系统日志等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性能下降或故障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和修复。
对资源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严格测试,包括电磁干扰、网络攻击、自然灾害等方面,通过模拟各种干扰场景,评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资源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稳定运行。
评估资源的自适应性,通过对资源的智能监控和自动调整机制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资源能够根据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性能,保持稳定状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
在选择资源时,充分考虑资源的维护和管理成本,通过对资源的硬件成本、软件授权费用、运维人员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资源在稳定运行的同时,不会带来过高的维护成本,实现资源的性价比最大化。
资源类型匹配
硬件资源适配
①对置换的硬件资源与现有硬件设备的品牌、型号、规格等进行细致比对,通过查阅设备资料和实际测量,确保硬件资源能够与现有设备完美匹配,便于统一管理和维护。
对硬件资源的接口和协议进行严格检查,通过兼容性测试和协议分析,确保硬件资源的接口和协议与现有设备兼容,保证数据的传输和交互正常,避免出现通信故障和数据丢失。
对硬件资源的性能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要求,对硬件资源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输入输出速度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硬件资源能够满足业务的实际需求。
在选择硬件资源时,充分考虑其扩展性,预留足够的接口和插槽,以便在未来业务发展时能够轻松进行升级和扩展,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接口,提高硬件资源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考察要点
考察内容
品牌型号规格匹配
确保与现有硬件设备一致,便于集成管理
接口协议兼容
保证数据传输和交互正常
性能功能满足需求
评估计算、存储等能力是否达标
具备扩展性
方便未来业务发展时升级扩展
软件资源适配
①对置换的软件资源与现有软件系统的版本、功能等进行详细检查,通过版本比对和功能测试,确保软件资源与现有系统兼容,避免出现兼容性问题,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软件资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严格评估,通过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等手段,检查软件资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确保其不会对现有系统造成安全威胁,同时对软件资源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崩溃或异常。
考察软件资源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通过用户体验测试和系统管理评估,确保软件资源的操作界面简洁友好,便于用户使用,同时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便于管理员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了解软件资源的更新和升级机制,包括更新频率、升级方式、技术支持等方面,确保软件资源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功能和安全补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考察要点
考察内容
版本功能匹配
避免与现有软件系统出现兼容性问题
安全稳定可靠
评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运行稳定性
易用可维护
检查操作界面和管理的便捷性
更新升级及时
确保能获取最新功能和安全补丁
网络资源适配
①对置换的网络资源与现有网络架构和拓扑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通过网络拓扑图绘制和流量分析,确保网络资源能够与现有网络完美匹配,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网络拥塞和故障。
对网络资源的带宽和速度进行严格测试,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要求,对网络资源的带宽利用率、传输速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确保网络资源能够满足政务云系统的数据传输和共享需求,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对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深入考察,通过防火墙配置检查、入侵检测系统部署等手段,确保网络资源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有效抵御网络攻击和恶意入侵,同时对网络资源的可靠性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在网络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
在选择网络资源时,充分考虑其扩展性,通过采用可扩展的网络设备和技术架构,确保网络资源能够在业务增长时轻松提升网络性能,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
数据资源适配
①对置换的数据资源与现有数据的格式、标准等进行仔细比对,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资源能够与现有数据完美整合,便于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可用性。
对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严格审查,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脱敏处理等手段,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对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数据质量检查和验证,确保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为业务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包括备份策略制定、备份设备选型、恢复演练等方面,确保在出现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资源价值评估
市场价值分析
资源价格对比
①广泛收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相同或类似资源的价格信息,通过市场调研和价格比较,找出合理的市场价格范围,为资源置换提供参考依据。
深入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从资源的性能、功能、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和评估,了解不同供应商在产品定位和成本结构上的差异,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综合考虑价格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对资源的性价比进行评估,选择性能优良、价格合理的资源进行置换,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密切关注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通过对市场趋势的分析和预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资源置换,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分析要点
分析内容
对比资源价格
找出合理市场价格范围
分析价格差异原因
考虑性能、功能、服务等因素
权衡价格与质量
选择性价比高的资源
关注价格波动
把握资源置换时机
市场需求评估
①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政务云市场对该类型资源的需求情况,包括需求规模、需求趋势、需求特点等方面,判断资...
省药监局政务信息化运维项目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