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与需求理解
1
第一节 项目背景与政策依据
1
一、项目发起背景
1
二、国家层面政策依据
2
三、地方层面政策依据
3
第二节 市区道路、桥梁服务范围界定
4
一、服务范围整体界定原则
4
二、市区道路服务范围细分
5
三、市区桥梁服务范围细分
6
四、重点区域道路、桥梁标注
7
第三节 服务周期内气候特征与降雪量预判
9
一、服务周期界定
9
二、历史气候特征分析
9
三、2025-2026 年度气候与降雪量预判
11
四、气候特征对清冰雪作业的影响分析
12
第四节
建设方
核心需求与潜在期望分析
13
一、
建设方
核心需求界定
13
二、
建设方
潜在期望挖掘
14
三、需求与期望的优先级排序
15
四、需求与期望对投标方案的指导意义
16
第五节 项目实施关键难点与应对方向
17
一、极端天气作业能力不足难点
17
二、重点区域作业冲突难点
18
三、设备与人员调配难点
20
四、环保与作业效率平衡难点
22
五、作业质量与验收争议难点
23
第二章 清冰雪服务总体实施方案
26
第一节 服务目标
26
一、积雪清除时限目标
26
二、路面达标标准
27
三、安全作业目标
28
四、环保作业目标
29
第二节 总体作业原则
29
一、安全优先原则
29
二、分区作业原则
30
三、协同联动原则
31
四、质量与效率兼顾原则
32
五、预防与处置结合原则
33
第三节 全周期服务流程设计
34
一、预警环节
34
二、响应环节
36
三、作业环节
37
四、验收环节
39
五、复盘环节
40
第四节 不同降雪等级作业策略
42
一、小雪作业策略
42
二、中雪作业策略
44
三、大雪作业策略
47
四、暴雪作业策略
50
第五节 与市政、交管、环卫等部门协同机制框架
53
一、与市政部门协同机制
53
二、与交管部门协同机制
55
三、与环卫部门协同机制
57
四、与气象部门协同机制
58
五、与应急管理部门协同机制
60
第三章
人员配置与管理方案
64
第一节 作业人员岗位职责划分
64
一、核心作业岗位
64
二、辅助作业岗位
66
三、管理协调岗位
68
第二节 人员招聘与岗前培训计划
69
一、人员招聘计划
69
二、岗前培训计划
71
第三节 人员排班与考勤管理机制
75
一、日常作业排班
75
二、夜间作业排班
78
三、节假日作业排班
80
四、考勤管理机制
82
第四节 人员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
84
一、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84
二、绩效结果应用
87
三、激励制度设计
89
第五节 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91
一、防护装备保障
91
二、人员保险保障
94
三、人员健康监测
96
第四章
设备配置与运维管理方案
100
第一节 核心设备清单
100
一、除雪车类设备
100
二、融雪剂类设备
101
三、清扫车类设备
103
四、辅助设备类
104
第二节 设备分配方案
106
一、按道路等级分配设备
106
二、按区域需求分配设备
108
三、设备动态调整机制
110
第三节 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计划
112
一、周检计划
112
二、月检计划
115
三、季检计划
118
第四节 设备故障应急抢修机制
121
一、备用设备储备
121
二、维修团队配置与响应时限
123
三、设备故障分级处理
125
四、配件储备与供应
128
第五节 设备台账与信息化管理
130
一、设备台账建立与管理
130
二、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133
三、设备定位跟踪
137
四、作业数据记录与分析
140
五、系统安全与维护
143
第五章
市区道路清冰雪方案
148
第一节 道路积雪清除流程
148
一、作业优先级划分
148
二、降雪过程中清除流程
149
三、降雪停止后清除流程
151
第二节 不同路面材质除冰雪技术差异方案
153
一、沥青路面除冰雪技术方案
153
二、水泥路面除冰雪技术方案
155
三、路面材质差异化作业管理
158
第三节 道路边缘、人行道积雪清理标准与方法
160
一、道路边缘积雪清理标准
160
二、人行道积雪清理标准
163
三、道路边缘与人行道积雪清理方法
165
第四节 融雪剂科学撒布规范
168
一、融雪剂类型选择标准
168
二、融雪剂撒布用量标准
170
三、融雪剂撒布时机与方式
172
四、融雪剂环保使用要求
175
第五节 作业后路面清洁与残留物处理措施
178
一、路面清洁标准与方法
178
二、残留物类型与处理方法
180
三、作业后路面清洁质量验收
182
第六章
桥梁清冰雪专项方案
186
第一节 桥梁结冰预警监测机制
186
一、监测设备配置
186
二、数据传输与处理
188
三、预警分级与响应
189
第二节 桥梁除冰雪作业优先级划分
191
一、桥梁类型风险分析
191
二、作业优先级确定
193
三、不同降雪量级作业策略
195
第三节 桥梁荷载限制下的设备选型与作业规范
197
一、桥梁荷载标准与设备适配
197
二、作业规范制定
199
三、作业质量与安全管控
201
第四节 桥梁伸缩缝、护栏根部冰雪清除特殊方法
203
一、伸缩缝冰雪清除
203
二、护栏根部冰雪清除
205
第五节 桥梁作业交通导行与安全防护方案
207
一、交通导行方案设计
207
二、安全防护方案
210
三、应急处置与恢复通行
212
第七章
质量控制与验收体系
215
第一节 积雪清除质量标准
215
一、道路积雪清除质量标准
215
二、桥梁积雪清除质量标准
216
三、特殊区域积雪清除质量标准
218
第二节 作业完成时限标准
219
一、道路作业完成时限标准
219
二、桥梁作业完成时限标准
221
三、特殊情况作业时限调整
223
第三节 质量巡检体系
224
一、巡检人员配置
224
二、巡检频次与时段
226
三、巡检路线规划
228
四、巡检记录方式
230
第四节 过程质量问题整改流程
231
一、质量问题发现
231
二、质量问题反馈
233
三、质量问题处置
235
四、质量问题复核
238
第五节 阶段性与最终验收流程
240
一、阶段性验收流程
240
二、最终验收流程
242
三、验收文档要求
244
四、验收结果应用
246
第八章
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248
第一节 安全生产责任制
248
一、企业级安全生产责任
248
二、项目组级安全生产责任
249
三、个人级安全生产责任
251
第二节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252
一、警示标识设置规范
252
二、作业现场安全距离要求
254
三、作业人员防护装备要求
256
第三节 设备安全操作手册
258
一、重型除雪车安全操作规范
258
二、中型除雪车安全操作规范
261
三、撒布车安全操作规范
263
四、破冰设备安全操作规范
264
五、人工除雪工具安全操作规范
265
第四节 人员安全培训计划
266
一、岗前安全培训
266
二、定期安全培训
269
三、专项安全培训
271
第五节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274
一、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274
二、设备碰撞事故应急预案
278
三、人员受伤事故应急预案
282
四、恶劣天气(暴雪、冻雨)应急预案
286
五、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293
第六节 安全生产监督与考核
299
一、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299
二、安全生产考核机制
300
三、考核结果应用与改进
302
第九章
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
304
第一节 应急指挥体系构建
304
一、指挥人员层级设置
304
二、指挥体系职责划分
305
三、指挥通讯方式
306
第二节 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应急升级方案
308
一、应急等级划分与升级触发条件
308
二、暴雪天气应急升级措施
309
三、冻雨天气应急升级措施
311
四、升级后指挥协调机制
313
第三节 突发设备短缺 / 人员不足的应急调配方案
315
一、突发设备短缺应急调配方案
315
二、突发人员不足应急调配方案
317
三、调配后评估与优化
319
第四节 作业期间交通事故、道路堵塞应急协同处置
320
一、作业期间交通事故应急协同处置
320
二、作业期间道路堵塞应急协同处置
323
三、协同处置评估与改进
324
第五节 应急物资储备清单
326
一、备用设备储备清单
326
二、融雪剂储备清单
328
三、防护用品储备清单
330
四、其他应急物资储备清单
333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文明作业方案
339
第一节 融雪剂使用环保控制
339
一、融雪剂选型与采购
339
二、融雪剂用量精准控制
340
三、融雪剂使用规范
342
四、融雪剂污染监测与处置
344
第二节 作业过程扬尘、噪声控制措施
345
一、作业扬尘控制措施
345
二、作业噪声控制措施
347
第三节 积雪堆放与处置规范
349
一、积雪堆放点规划与建设
349
二、积雪堆放规范
351
三、积雪处置与排水口保护
353
第四节 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
354
一、作业废弃物分类与收集
354
二、作业废弃物处理
356
三、回收处理台账与审计
358
第五节 环保合规性承诺与第三方检测计划
360
一、环保合规性承诺
360
二、第三方检测计划
362
三、持续改进与监督
365
第十一章
服务沟通与反馈机制
368
第一节 与建设方日常沟通流程
368
一、日报提交方式
368
二、周报提交方式
369
三、月报提交方式
371
第二节 突发问题反馈渠道
373
一、电话反馈渠道
373
二、微信群反馈渠道
375
三、线上平台反馈渠道
377
第三节 沿线商户、居民意见收集与响应机制
379
一、意见收集方式
379
二、意见响应流程
382
三、意见反馈与回访
384
第四节 与交管部门交通信息共享与作业协同沟通
386
一、交通信息共享机制
386
二、作业协同沟通机制
388
三、协同沟通记录与复盘
390
第五节 服务满意度调查计划
391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391
二、调查内容与指标
392
三、调查频次与实施
394
四、调查结果应用
396
第十二章
降低成本的措施及建议
399
第一节 资源优化配置与成本控制
399
一、设备资源优化与成本节约
399
二、物资资源优化与成本节约
401
三、能源资源优化与成本节约
403
第二节 作业流程优化与成本降低
404
一、作业计划优化与成本节约
404
二、协同流程优化与成本节约
406
第三节 技术赋能降本措施
407
一、智能化技术应用与成本节约
407
二、数字化管理技术应用与成本节约
409
三、新型技术与装备应用与成本节约
410
四、数字化培训技术应用与成本节约
411
第四节 人员高效管理降本措施
412
一、人员配置优化与成本节约
412
二、人员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约
414
三、人员成本管控与优化
416
第五节 合规与风险管控降本措施
417
一、合规管理与成本节约
417
二、风险管控与成本节约
419
第六节 长期成本优化建议
420
一、长期合作与成本优化
420
二、数据积累与成本优化
422
三、技术研发与成本优化
423
四、人才培养与成本优化
424
第十三章
售后服务与持续改进方案
426
第一节 服务期满后项目交接方案
426
一、设备移交
426
二、文档移交
428
三、数据移交
430
第二节 服务后路面状况跟踪服务
433
一、跟踪服务计划制定
433
二、跟踪服务实施与问题处理
435
三、跟踪服务后保障
438
第三节 客户满意度评估与分析
440
一、满意度评估计划制定
440
二、满意度评估实施
443
三、满意度评估结果分析与应用
445
第四节 服务过程中问题整改与经验总结机制
447
一、问题整改机制
447
二、经验总结机制
450
第五节 针对下一年度服务的改进建议方案
452
一、技术改进建议
452
二、流程改进建议
455
三、资源配置改进建议
457
四、管理改进建议
460
五、客户关系管理改进建议
464
第十四章
服务承诺与保障措施
469
第一节 服务质量达标承诺
469
一、服务质量达标标准
469
二、未达标整改机制
470
三、未达标赔偿条款
472
四、质量保障措施
474
第二节 作业时限遵守承诺
475
一、作业时限标准
475
二、逾期完工违约责任
477
三、时限保障措施
479
第三节 安全生产零事故承诺
480
一、安全生产目标
480
二、事故预防措施
481
三、事故应急处置
483
四、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485
第四节 人员、设备足额配置承诺
486
一、人员足额配置
486
二、设备足额配置
488
三、人员与设备动态调配
490
第五节 应急响应时限承诺
492
一、应急响应时限标准
492
二、应急响应保障措施
493
三、应急响应后处置
494
第一章 项目概况与需求理解
第一节 项目背景与政策依据
一、项目发起背景
城市冬季交通运行保障需求
XX
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枢纽,冬季降雪易导致路面积雪结冰,影响道路通行效率,增加交通事故风险。据统计,近五年
XX市
冬季因积雪结冰引发的交通事故占全年交通事故总量的 18%-22%,平均每次降雪导致主干道通行速度下降 40%-60%,次干道及支路通行速度下降 50%-70%,
对市民日常出行、物资运输及城市正常运转造成显著影响。为缓解这一问题,保障冬季城市交通顺畅,降低安全隐患,
建设方
启动本次冬季清冰雪服务采购项目,通过专业化服务提升积雪清除效率与质量。
市政基础设施维护职责要求
市区道路与桥梁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冬季功能性维护是
建设方
的核心职责之一。积雪长期堆积会对道路路面、桥梁结构造成损害,如积雪融化后渗入路面缝隙,低温冻结时体积膨胀,易导致路面开裂、坑洼;桥梁支座在积雪结冰环境下易出现锈蚀、卡顿,影响桥梁整体承载性能与使用寿命。通过本次采购,
建设方
旨在借助专业服务团队的技术与资源,实现对市区道路、桥梁的冬季预防性维护与及时清冰雪作业,延长基础设施使用寿命,降低后期维修成本。
市民生活与公共服务保障需求
冬季积雪不仅影响交通,还对市民日常生活与公共服务运行产生直接影响。例如,积雪覆盖人行道、小区出入口等区域,导致老年人、儿童出行不便,增加滑倒摔伤风险;医院急救通道、消防通道若被积雪堵塞,将延误紧急救援时机;公交站点、学校周边积雪未及时清除,会影响公共交通正常停靠与学生上下学安全。本次清冰雪服务采购,是
建设方
响应市民诉求、保障公共服务有序开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高效作业为市民创造安全、便捷的冬季生活环境。
二、国家层面政策依据
《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冬季公路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冬季公路保通保畅工作,建立健全冬季清冰雪工作机制,统筹调配清冰雪资源,确保公路通行安全。通知指出,要科学制定清冰雪作业方案,合理选择清冰雪技术与设备,提高积雪清除效率;同时强调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动,及时获取降雪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本次项目采购的市区道路清冰雪服务,需严格遵循该通知中关于作业标准、应急响应、资源调配的相关要求,确保服务符合国家交通运输领域冬季保障工作规范。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应急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含道路、桥梁)的应急管理需覆盖自然灾害(含冬季降雪)引发的设施功能异常场景,要求运营单位或服务提供方制定专项应急方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责任主体与资源保障。办法强调,应急响应需做到 “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对设施功能与市民生活的影响。本次项目中,清冰雪服务的应急响应机制、极端天气处置方案等内容,需以该办法为依据,确保应急处置符合国家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应急管理要求。
《关于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
意见提出,城市基础设施运维需兼顾功能性与环保性,在冬季清冰雪作业中,应减少融雪剂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避免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鼓励采用机械清冰雪为主、融雪剂辅助的作业模式,推广环保型融雪剂产品。本次项目的清冰雪作业方案,需遵循该意见中关于绿色低碳、环保运维的要求,在保障积雪清除效果的同时,控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功能性与环保性的平衡。
三、地方层面政策依据
《XX 市冬季城市道路清冰雪工作管理办法》
该办法是本次项目采购的核心地方政策依据,明确了 XX 市冬季清冰雪工作的责任分工、作业标准、验收要求与监督机制。办法规定,市区主干道积雪清除需在降雪停止后 4 小时内完成,次干道需在 6 小时内完成,支路及人行道需在 8 小时内完成;桥梁清冰雪需优先作业,确保无结冰、无暗冰;融雪剂使用需严格按照 “按需定量” 原则,主干道每平方米用量不超过 20 克,次干道及以下不超过 15 克。同时,办法要求清冰雪服务提供方需具备相应资质,配备足额专业设备与人员,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本次项目的服务范围、作业标准、验收流程等内容,需全面贴合该办法规定。
《XX 市市政桥梁养护管理条例》
条例针对市政桥梁的冬季养护作出专项规定,要求桥梁冬季养护需重点关注桥面结冰预警、支座防冻、伸缩缝积雪清除等内容;规定桥梁清冰雪作业需采用符合桥梁荷载要求的设备,避免因设备过重对桥梁结构造成损害;明确桥梁清冰雪作业期间需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做好交通导行,保障作业人员与过往车辆安全。本次项目中的桥梁清冰雪专项方案,需以该条例为依据,确保作业流程、设备选型、安全防护等符合桥梁养护管理要求。
《XX 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类)》
该预案将 “冬季暴雪冰冻灾害” 列为重点应对的自然灾害类型,明确了暴雪冰冻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指挥体系、部门协同机制与处置流程。预案要求,市政部门需在应急指挥体系下,组织清冰雪作业力量,优先保障交通枢纽、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周边道路畅通;同时,需与气象、交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与交通路况信息,调整作业计划。本次项目的应急响应机制,需融入该预案的整体框架,确保在暴雪等极端天气下,清冰雪作业与全市应急处置工作协同推进。
第二节 市区道路、桥梁服务范围界定
一、服务范围整体界定原则
行政区域范围
本次清冰雪服务覆盖 XX 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具体包括 XX 区、XX 区、XX 区、XX 区四个核心城区,不包含市辖县及远郊区县。服务区域边界以 XX 市最新行政区域划分文件为准,涵盖城区内所有已交付使用的市政道路与桥梁,不包含在建、待建或封闭维修的道路、桥梁设施。
设施属性范围
服务范围内的道路需为市政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公共道路,包含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人行道及公共停车场出入口连接道路;桥梁需为市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公共桥梁,包含跨河桥、高架桥、匝道桥、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出入口连接桥梁。小区内部道路、单位专属道路、封闭管理的商业综合体周边道路等非市政公共道路,不在本次服务范围内。
服务优先级划分原则
根据道路、桥梁的交通功能与重要性,将服务范围划分为三个优先级:一级优先级为城市主干道、跨河高架桥、交通枢纽(火车站、汽车站)周边道路及医院、学校急救通道连接道路;二级优先级为城市次干道、普通跨线桥、商业商圈周边道路;三级优先级为城市支路、人行道、人行天桥及非核心区域连接桥梁。作业时需按照 “一级优先、二级跟进、三级保障” 的顺序推进,确保核心交通节点与民生保障区域优先畅通。
二、市区道路服务范围细分
主干道服务范围
XX 市市区主干道共 32 条,总长度 186 公里,具体包括:XX 大道(西起 XX 路,东至 XX 桥,全长 12.5 公里)、XX 路(北起 XX 火车站,南至 XX 汽车站,全长 10.8 公里)、XX 街(西起 XX 公园,东至 XX 医院,全长 8.6 公里)、XX 中路(北起 XX 广场,南至 XX 商圈,全长 9.2 公里)等。主干道服务内容包括车道(含主车道、辅车道)、道路隔离带两侧积雪清除,以及道路边缘 50 厘米范围内人行道积雪清除;需确保降雪停止后按规定时限完成积雪清除,路面无积雪、无结冰、无暗冰,车道通行宽度恢复至设计标准宽度的 95% 以上。
次干道服务范围
市区次干道共 68 条,总长度 243 公里,具体包括:XX 巷(西起 XX 大道,东至 XX 支路,全长 6.3 公里)、XX 路(北起 XX 街,南至 XX 中路,全长 7.5 公里)、XX 街(西起 XX 小区,东至 XX 学校,全长 5.8 公里)、XX 南路(北起 XX 广场,南至 XX 公园,全长 8.1 公里)等。次干道服务内容包括车道、人行道(全宽度)积雪清除,以及道路两侧公交站点(含站台、候车亭周边 10 米范围内)积雪清除;需确保降雪停止后按规定时限完成作业,路面无积雪、无结冰,车道通行宽度恢复至设计标准宽度的 90% 以上,人行道通行无阻碍。
支路及人行道服务范围
市区支路共 156 条,总长度 218 公里,人行道总铺装面积 125 万平方米。支路服务范围包括所有已交付使用的市政支路车道及两侧全宽度人行道,具体涵盖:XX 里路(西起 XX 次干道,东至 XX 小区出入口,全长 3.2 公里)、XX 巷(北起 XX 街,南至 XX 公园后门,全长 2.8 公里)等;人行道服务范围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两侧所有市政规划人行道,以及公交站点、学校门口、医院门口等人行道重点区域。支路及人行道作业需确保降雪停止后按规定时限完成,人行道无积雪、无结冰,行人通行安全;支路车道通行宽度恢复至设计标准宽度的 85% 以上,无积雪堆积影响车辆会车与转弯。
三、市区桥梁服务范围细分
跨河桥服务范围
市区跨河桥共 9 座,总长度 4.8 公里,具体包括:XX 河大桥(跨越 XX 河,连接 XX 区与 XX 区,全长 850 米,桥面宽度 32 米,含双向 6 车道及两侧人行道)、XX 河二桥(跨越 XX 河,连接 XX 大道与 XX 路,全长 620 米,桥面宽度 28 米,含双向 4 车道及两侧人行道)、XX 河三桥(跨越 XX 河,连接 XX 街与 XX 中路,全长 580 米,桥面宽度 26 米,含双向 4 车道及两侧人行道)等。跨河桥服务内容包括桥面车道(全宽度)、人行道(全宽度)积雪清除,以及桥梁护栏根部、排水口周边积雪清除;需优先开展作业,确保桥面无积雪、无结冰、无暗冰,尤其是桥梁上下坡路段、弯道处需重点清理,避免车辆打滑;同时需清理桥梁两侧防撞护栏内侧积雪,防止积雪融化后渗入桥梁支座。
高架桥及匝道桥服务范围
市区高架桥共 7 座,匝道桥 24 条,总长度 23.5 公里。高架桥包括:XX 高架(北起 XX 火车站,南至 XX 商圈,全长 5.8 公里,桥面宽度 24 米,含双向 4 车道及应急车道)、XX 高架(西起 XX 大道,东至 XX 医院,全长 4.2 公里,桥面宽度 22 米,含双向 4 车道)等;匝道桥包括 XX 高架北匝道(连接 XX 高架与 XX 路,全长 0.8 公里)、XX 高架南匝道(连接 XX 高架与 XX 中路,全长 0.6 公里)等(其余 22 条匝道桥名称、连接点、长度详见附件《市区匝道桥清单》)。高架桥及匝道桥服务内容包括桥面车道(含应急车道)、人行道(如有)积雪清除,以及匝道出入口与地面道路衔接处 50 米范围内积雪清除;需重点关注高架桥桥面温度监测,提前预防结冰,作业时避免设备对桥梁伸缩缝造成碰撞损坏,确保匝道弯道处无积雪堆积,车辆上下匝道安全顺畅。
人行天桥服务范围
市区人行天桥共 45 座,总长度 1.8 公里,桥面总铺装面积 5400 平方米,具体包括:XX 大道与 XX 路交叉口人行天桥(桥面长度 32 米,宽度 4 米)、XX 火车站广场人行天桥(桥面长度 45 米,宽度 5 米)、XX 学校门口人行天桥(桥面长度 28 米,宽度 3.5 米)等。人行天桥服务内容包括桥面(全宽度)、上下楼梯(含台阶、扶手周边)积雪清除,以及天桥出入口与地面人行道衔接处 10 米范围内积雪清除;需确保降雪停止后按规定时限完成作业,桥面无积雪、无结冰,楼梯台阶无积雪残留,行人上下天桥无滑倒风险;同时需清理天桥两侧防护网内侧积雪,防止积雪坠落砸伤地面行人或车辆。
四、重点区域道路、桥梁标注
交通枢纽周边区域
重点交通枢纽包括 XX 火车站、XX 汽车站、XX 公交总站,其周边道路、桥梁列为一级优先级服务区域。XX 火车站周边涵盖:XX 路(火车站前广场至 XX 大道段,长度 1.2 公里)、XX 街(火车站西侧至 XX 医院段,长度 0.8 公里),以及 XX 火车站广场人行天桥(1 座);XX 汽车站周边涵盖:XX 路(汽车站门口至 XX 中路段,长度 1.5 公里)、XX 巷(汽车站东侧至 XX 次干道段,长度 0.6 公里);XX 公交总站周边涵盖:XX 大道(公交总站门口至 XX 桥段,长度 1.0 公里)、XX 支路(公交总站北侧至 XX 街段,长度 0.7 公里)。该区域作业需在降雪开始后 1 小时内启动,降雪停止后 2 小时内完成积雪清除,确保交通枢纽出入口道路畅通,车辆进出站、旅客换乘无阻碍。
医疗与教育机构周边区域
重点医疗与教育机构包括 XX 市第一医院、XX 市妇幼保健院、XX 市第一中学、XX 市实验小学等 28 家单位(具体名单详见附件《重点医疗教育机构清单》),其周边道路、桥梁列为一级优先级服务区域。XX 市第一医院周边涵盖:XX 街(医院门口至 XX 大道段,长度 0.9 公里)、XX 路(医院西侧至 XX 次干道段,长度 0.6 公里),以及 XX 医院门口人行天桥(1 座);XX 市第一中学周边涵盖:XX 中路(学校门口至 XX 广场段,长度 1.1 公里)、XX 支路(学校北侧至 XX 街段,长度 0.5 公里)。该区域作业需优先保障急救通道、学校上下学时段道路畅通,降雪停止后 3 小时内完成积雪清除,医院急救通道入口 50 米范围内无积雪、无结冰,学校门口人行道及周边 100 米范围内道路无积雪堆积。
商业与政务核心区域
重点商业核心区域包括 XX 商圈、XX 广场商圈、XX 步行街,政务核心区域包括 XX 市政府大楼、XX 区政府大楼周边,其周边道路、桥梁列为二级优先级服务区域。XX 商圈周边涵盖:XX 中路(商圈核心区至 XX 大道段,长度 1.3 公里)、XX 街(商圈西侧至 XX 次干道段,长度 0.8 公里);XX 市政府大楼周边涵盖:XX 大道(市政府门口至 XX 桥段,长度 1.2 公里)、XX 路(市政府北侧至 XX 广场段,长度 0.7 公里)。该区域作业需确保降雪停止后 5 小时内完成积雪清除,商业区域人行道无积雪阻碍行人通行,政务区域道路畅通保障公务车辆进出;同时需清理商业区域周边停车场出入口连接道路积雪,确保车辆正常进出停车场。
第三节 服务周期内气候特征与降雪量预判
一、服务周期界定
本次冬季清冰雪服务周期为 2025 年 11 月 15 日至 2026 年 3 月 15 日,共计 121 天,覆盖 XX 市冬季降雪集中时段。根据 XX 市气象历史数据,该时段降雪量占全年降雪总量的 98% 以上,且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路面易出现结冰现象,是道路、桥梁清冰雪作业的关键时期。服务周期内,需实现 “降雪即响应”,无论工作日、节假日、夜间,均需按规定时限启动作业,确保服务覆盖全周期无间断。
二、历史气候特征分析
气温特征
近十年(2015-2024 年)XX 市 11 月 15 日至 3 月 15 日期间,平均气温为 - 2.8℃,其中 1 月平均气温最低,为 - 6.5℃,极端最低气温为 - 18.2℃(出现在 2021 年 1 月 7 日);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平均气温相对较高,分别为 0.3℃、0.5℃,其余时段平均气温均低于 0℃。低温天气(日平均气温≤-5℃)年均出现 32 天,主要集中在 12 月下旬至 2 月上旬;严寒天气(日平均气温≤-10℃)年均出现 8 天,主要集中在 1 月中旬至下旬。低温持续时间长、极端低温值低,导致路面积雪融化速度慢,易形成结冰或暗冰,增加清冰雪作业难度。
降雪天数特征
近十年该服务周期内,年均降雪天数为 26 天,其中小雪(24 小时降雪量 0.1-2.4 毫米)天数年均 15 天,中雪(24 小时降雪量 2.5-4.9 毫米)天数年均 7 天,大雪(24 小时降雪量 5.0-9.9 毫米)天数年均 3 天,暴雪(24 小时降雪量≥10.0 毫米)天数年均 1 天。降雪天数分布呈现 “两头少、中间多” 特征: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降雪天数较少(年均 3 天),12 月中旬至 2 月中旬降雪天数较多(年均 20 天,占总降雪天数的 77%),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降雪天数较少(年均 3 天)。降雪多集中在夜间(20:00 至次日 6:00),占总降雪次数的 65%,需重点做好夜间作业准备与人员排班。
降雪量特征
近十年服务周期内,年均降雪量为 42.5 毫米,其中小雪量级降雪量占比 35%(年均 14.9 毫米),中雪量级占比 30%(年均 12.8 毫米),大雪量级占比 25%(年均 10.6 毫米),暴雪量级占比 10%(年均 4.2 毫米)。最大单次降雪量为 18.6 毫米(出现在 2023 年 1 月 12 日,暴雪量级),最大积雪深度为 22 厘米(出现在 2023 年 1 月 13 日)。降雪量年际波动较大,2018 年、2021 年、2023 年为降雪量偏多年份(均超过 50 毫米),2016 年、2019 年、2024 年为降雪量偏少年份(均低于 35 毫米);降雪量月分布中,1 月降雪量最大(年均 15.8 毫米,占总降雪量的 37%),其次为 12 月(年均 12.3 毫米,占比 29%),2 月(年均 9.6 毫米,占比 23%),11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降雪量较少(合计 4.8 毫米,占比 11%)。
三、2025-2026 年度气候与降雪量预判
气温预判
根据 XX 市气象局 2025 年 10 月发布的《冬季气候趋势预测报告》,2025-2026 年度服务周期内,XX 市平均气温预计为 - 2.5℃,较近十年平均值偏高 0.3℃,但仍处于低温区间;其中 1 月平均气温预计为 - 6.2℃,极端最低气温预计为 - 17℃左右,出现在 1 月中下旬;低温天气(日平均气温≤-5℃)预计出现 28-30 天,较近十年均值减少 2-4 天,主要集中在 12 月下旬至 2 月上旬;严寒天气(日平均气温≤-10℃)预计出现 6-7 天,较近十年均值减少 1-2 天,集中在 1 月中旬。整体气温略偏高,但仍需做好低温环境下设备防冻、人员保暖及路面结冰预防工作。
降雪天数预判
报告预测,2025-2026 年度服务周期内,XX 市降雪天数预计为 24-26 天,与近十年均值基本持平;其中小雪天数预计 14-15 天,中雪天数预计 6-7 天,大雪天数预计 3-4 天,暴雪天数预计 1 天。降雪天数分布预计仍呈 “中间多、两头少” 特征: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降雪天数预计 2-3 天,12 月中旬至 2 月中旬降雪天数预计 18-20 天,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降雪天数预计 3-4 天。夜间降雪占比预计与历史均值持平(65% 左右),需继续强化夜间作业响应机制,确保降雪及时发现、快速处置。
降雪量预判
报告预测,2025-2026 年度服务周期内,XX 市降雪量预计为 40-45 毫米,与近十年均值(42.5 毫米)基本持平,属于降雪量正常年份。其中小雪量级降雪量预计 14-15 毫米,中雪量级预计 12-13 毫米,大雪量级预计 10-11 毫米,暴雪量级预计 3-4 毫米。最大单次降雪量预计为 15-18 毫米(暴雪量级),可能出现在 1 月上旬至中旬;最大积雪深度预计为 18-22 厘米,与近十年最大积雪深度基本持平。需重点关注 1 月上旬至中旬的暴雪风险,提前做好应急设备、物资储备,确保极端降雪天气下作业能力充足。
四、气候特征对清冰雪作业的影响分析
低温天气影响
服务周期内持续低温(平均气温 - 2.5℃)导致路面积雪融化速度慢,积雪易冻结成冰或形成暗冰,增加机械清冰雪作业难度 —— 普通除雪铲在低温下易与冰层粘连,需配备专用破冰装置;同时,低温会影响设备性能,如柴油发动机启动困难、液压系统运行效率下降,需提前做好设备防冻保养(如更换低温机油、添加防冻液)。此外,低温环境对作业人员健康构成挑战,需配备保暖防护装备,合理安排作业时长,避免人员冻伤。
降雪时段与量级影响
夜间降雪占比高(65%)要求作业团队建立 24 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降雪信息及时获取,避免因夜间无人值守导致降雪堆积;同时需优化夜间作业照明设备配置,确保作业现场视线良好,降低安全风险。中雪、大雪、暴雪量级降雪(预计占总降雪量的 65%)需投入更多设备与人员,作业时长显著增加,需提前制定差异化作业计划 —— 小雪天气可采用 “机械为主、人工辅助” 模式,大雪、暴雪天气需启动 “多设备联合作业、分区域同步推进” 模式,确保按规定时限完成作业。
降雪分布不均影响
降雪天数集中在 12 月中旬至 2 月中旬(预计 18-20 天),该时段需保持设备、人员满负荷运转,易出现设备磨损过快、人员疲劳等问题,需制定设备轮换维护计划与人员轮休制度,避免因设备故障或人员不足影响作业;而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降雪较少,需利用该时段开展设备全面检修、人员培训与应急演练,为集中降雪期储备能力。
第四节
建设方
核心需求与潜在期望分析
一、
建设方
核心需求界定
积雪清除效率需求
建设方
核心需求之一是确保降雪后按规定时限完成积雪清除,恢复道路、桥梁通行能力。根据《XX 市冬季城市道路清冰雪工作管理办法》,
建设方
要求:主干道降雪停止后 4 小时内完成积雪清除,次干道 6 小时内完成,支路及人行道 8 小时内完成;桥梁(尤其是跨河桥、高架桥)需优先作业,降雪停止后 3 小时内完成积雪清除。这一需求源于城市交通运行与市民出行保障压力,若积雪清除不及时,将导致交通拥堵、事故率上升,影响
建设方
履职评价,因此 “按时限完工” 是
建设方
对清冰雪服务的首要核心需求。
积雪清除质量需求
建设方
对积雪清除质量的核心要求为 “路面无积雪、无结冰、无暗冰”,具体包括:主干道车道积雪清除后,通行宽度恢复至设计标准的 95% 以上,路面平整度符合市政道路维护标准;桥梁桥面无结冰、无暗冰,尤其是上下坡、弯道处需彻底清理,防止车辆打滑;人行道积雪清除后,行人通行无阻碍,无积雪残留导致的滑倒风险。质量需求背后是
建设方
对基础设施保护与市民安全的责任 —— 积雪长期堆积会损害道路、桥梁结构,结冰路面易引发市民摔伤事故,因此 “高质量作业” 是
建设方
核心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生产需求
建设方
要求清冰雪作业过程中实现 “零安全事故”,具体包括:作业人员无工伤事故(如冻伤、设备碰撞伤害),作业现场无交通事故(如作业设备与过往车辆碰撞),无因作业不当导致的道路设施损坏事故(如除雪铲碰撞桥梁护栏、融雪剂过量腐蚀路面)。安全生产需求源于
建设方
对公共安全的监管职责 —— 清冰雪作业涉及道路公共空间,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作业进度,还可能引发市民投诉或媒体关注,损害
建设方
公信力,因此 “安全生产” 是
建设方
不可妥协的核心需求。
应急响应需求
建设方
面临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时,需清冰雪服务提供方具备快速应急响应能力,具体要求:接到极端天气预警后 2 小时内完成设备、人员集结;暴雪天气下,主干道积雪清除时限缩短至 3 小时内,桥梁缩短至 2 小时内;突发设备故障或人员不足时,需在 1 小时内启动备用资源调配。应急响应需求源于
建设方
应对自然灾害的公共管理职责 —— 极端天气下,道路畅通是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的关键,若服务提供方应急能力不足,将影响全市应急处置工作,因此 “快速应急” 是
建设方
核心需求的关键维度。
二、
建设方
潜在期望挖掘
环保作业期望
建设方
虽未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及环保要求,但结合《关于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导向,其潜在期望包括:减少融雪剂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污染;优先采用机械清冰雪技术,减少人工撒布融雪剂的随机性与浪费;选用环保型融雪剂(如醋酸钾类融雪剂),降低对道路绿化植被的损害。这一潜在期望源于
建设方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若服务提供方实现环保作业,将提升
建设方
在绿色城市建设中的履职评价。
服务透明度期望
建设方
潜在期望清冰雪作业过程具备可追溯性与透明度,具体包括:每日提交作业报告(含作业区域、时长、设备使用量、融雪剂用量);提供作业过程影像资料(如作业现场照片、视频);定期开展服务沟通会议,反馈作业进展与问题。服务透明度期望源于
建设方
对服务质量的监管需求 —— 通过透明化管理,
建设方
可实时掌握作业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作业偏差,同时为后续服务验收提供依据。
协同配合期望
建设方
潜在期望服务提供方与市政、交管、气象等部门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具体包括:与交管部门协同做好作业现场交通导行,避免作业导致交通拥堵;与气象部门实时共享降雪预警信息,提前做好作业准备;与市政部门协同处理作业中发现的道路设施损坏(如坑洼、排水口堵塞)。协同配合期望源于
建设方
对城市管理效率的追求 —— 清冰雪作业并非孤立工作,需多部门联动,若服务提供方具备良好协同能力,将提升整体城市冬季管理效率,减轻
建设方
协调压力。
成本可控期望
建设方
潜在期望清冰雪服务成本合理可控,具体包括:融雪剂、燃油等耗材使用无浪费,设备维护成本合理;无因作业质量不达标导致的返工成本,无因安全事故导致的赔偿成本;长期合作中,可通过技术优化或管理改进实现成本下降。成本可控期望源于
建设方
的财政预算管理职责 —— 清冰雪服务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
建设方
需确保资金使用高效、无浪费,因此服务提供方的成本控制能力将影响
建设方
对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三、需求与期望的优先级排序
核心需求优先级
建设方
核心需求按优先级从高到低排序为:安全生产需求(零安全事故)>积雪清除效率需求(按时限完工)>积雪清除质量需求(高质量作业)>应急响应需求(快速应急)。安全生产是底线需求,任何作业进度与质量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积雪清除效率直接影响城市交通运行,是保障市民出行的首要功能需求;积雪清除质量决定作业效果的持续性,避免短期清除后快速结冰;应急响应则针对极端情况,是核心需求的补充保障。
潜在期望优先级
潜在期望按优先级从高到低排序为:环保作业期望>服务透明度期望>协同配合期望>成本可控期望。环保作业符合国家与地方绿色发展政策,是
建设方
履行生态保护职责的潜在要求,优先级最高;服务透明度直接支持
建设方
监管工作,是保障核心需求实现的重要手段;协同配合影响城市管理整体效率,是
建设方
提升履职能力的潜在需求;成本可控则与财政预算管理相关,在核心需求与高优先级期望满足的前提下,成为
建设方
关注的重点。
四、需求与期望对投标方案的指导意义
核心需求指导方案框架设计
针对安全生产需求,投标方案需专章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方案》,明确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设备安全操作规范、人员安全防护措施;针对积雪清除效率需求,需优化作业流程设计,分区域配置设备与人员,确保按时限完工;针对积雪清除质量需求,需建立质量巡检体系,明确质量标准与整改流程;针对应急响应需求,需构建应急指挥体系,储备备用设备与物资,制定极端天气应急方案。核心需求构成投标方案的基本框架,确保方案满足
建设方
最核心的功能与安全要求。
潜在期望指导方案细节优化
针对环保作业期望,方案需细化融雪剂使用规范(如按区域设定用量上限),明确机械清冰雪技术的应用比例,提出环保型融雪剂采购计划;针对服务透明度期望,方案需设计作业数据上报系统(如每日线上提交作业报告),制定影像资料采集标准,规划月度沟通会议流程;针对协同配合期望,方案需明确与交管、气象、市政部门的对接人员与沟通机制;针对成本可控期望,方案需制定耗材节约措施(如设备节油改造、融雪剂精准撒布),提出长期成本优化路径。潜在期望的满足将提升方案竞争力,使投标方案超出
建设方
基本要求,形成差异化优势。
第五节 项目实施关键难点与应对方向
一、极端天气作业能力不足难点
难点表现
服务周期内可能遭遇暴雪(预计 1 次,单次降雪量 15-18 毫米)或持续低温(极端最低气温 - 17℃)天气,若设备、人员储备不足,易出现以下问题:暴雪天气下,现有除雪设备作业效率下降,主干道积雪清除无法按缩短后的时限(3 小时内)完成;持续低温导致设备故障频发(如发动机无法启动、液压系统冻结),备用设备不足将导致作业中断;低温下人员作业耐力下降,若人员排班不合理,易出现作业队伍疲劳,影响作业进度。
应对方向
(1)设备储备与改造
增加暴雪专用设备储备,包括重型除雪车(配备破冰滚刷)12 台、大型融雪剂撒布车 8 台,确保暴雪天气下主干道每 5 公里配置 1 台重型除雪车;对所有作业设备进行低温改造,更换 - 35℃专用机油、添加高效防冻液,安装发动机预热装置,确保极端低温下设备启动成功率≥95%;储备备用设备(含除雪车 5 台、撒布车 3 台),存放于市区 3 个应急储备点(分别位于 XX 区、XX 区、XX 区),确保 1 小时内可调配至任意作业区域。
(2)人员配置与保障
组建 200 人应急作业队伍,分为 5 个应急小组,每组 40 人,实行 “两班倒”(每班 12 小时)值班制度,暴雪天气下全员上岗;为作业人员配备低温保暖防护装备(含防寒服、防滑雪地靴、保暖手套),每人两套轮换;在作业区域设置 10 个临时休息点,配备取暖设备、热饮与应急食品,每 4 小时安排人员轮换休息,避免疲劳作业;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建立人员储备库,突发人员不足时,可在 2 小时内补充 50 名具备基础操作技能的临时人员。
(3)作业流程优化
制定暴雪天气专项作业流程,采用 “多设备联合作业” 模式 —— 每条主干道安排 1 台重型除雪车(破冰)+1 台中型除雪车(推雪)+1 台融雪剂撒布车(同步撒布)协同作业,作业效率提升 50%;建立暴雪天气作业进度实时监控系统,通过 GPS 定位跟踪设备作业轨迹,每 30 分钟更新一次各区域作业进度,发现滞后区域立即调配备用设备支援;降雪前 2 小时启动 “预撒布” 作业,在主干道、桥梁桥面预撒少量融雪剂(每平方米 5-8 克),延缓积雪冻结,为后续作业争取时间。
二、重点区域作业冲突难点
难点表现
重点区域(如交通枢纽、医院、学校)作业时间与交通高峰、市民活动高峰重叠,易产生冲突:医院急救通道周边作业时,急救车辆进出频繁,作业设备与急救车辆的通行协调难度大,可能延误急救;学校周边作业需在早晨 7:00 前完成(保障学生上学),若遇早间降雪,作业时间紧张,易出现质量不达标;交通枢纽(火车站、汽车站)周边作业时,旅客流量大,作业人员与行人交叉作业,安全风险高,同时作业设备可能占用车道,导致交通拥堵。
应对方向
(1)差异化作业时间安排
医院周边作业实行 “错峰 + 优先” 机制 —— 急救通道周边区域预留 1 条应急通道,作业时确保该通道畅通,急救车辆通过时,作业设备立即暂停并避让;每日凌晨 2:00-6:00 集中开展医院周边核心区域作业,避免与日间急救高峰冲突。学校周边作业实行 “提前预警 + 早间突击” 机制 —— 接到早间降雪预警后,凌晨 4:00 启动作业,6:30 前完成学校门口及周边 100 米范围内积雪清除;若降雪持续至早间,安排 5 人一组的小型作业团队(配备小型除雪铲、手推式撒布机),在学生上学时段(7:00-8:30)进行动态清理,避免影响学生通行。
(2)交通枢纽作业安全与效率平衡
交通枢纽周边作业采用 “分区域、分时段” 模式 —— 将火车站周边划分为 3 个作业区域(广场区域、进出站道路区域、公交接驳区域),每个区域安排独立作业小组,避免交叉作业;夜间 22:00 至次日 5:00(旅客流量低谷期)完成广场区域、进出站道路区域积雪清除,早晨 5:00 至 7:00(公交接驳高峰前)完成公交接驳区域作业;作业现场设置临时交通导行标识,安排 2 名专职交通协管员(持有交管部门颁发的协管证书),引导过往车辆与行人绕行作业区域,避免拥堵。
(3)协同沟通机制建立
与重点区域管理单位建立 “一对一” 对接机制 —— 为每家重点医院、学校、交通枢纽指定 1 名专职对接人,负责作业计划沟通、突发情况协调;每日作业前 2 小时,对接人需与重点区域管理单位确认当日特殊需求(如医院有大型急救任务、学校有考试安排),调整作业时间或范围;建立重点区域作业微信群,实时共享作业进度与现场情况,确保管理单位及时掌握作业动态,提前做好内部协调(如医院调整急救车辆进出路线、学校提前通知学生错峰上学)。
三、设备与人员调配难点
难点表现
服务范围覆盖 4 个城区,道路总长度 647 公里,桥梁总长度 33.1 公里,作业区域分散且优先级不同,易出现设备与人员调配难题:降雪同时发生在多个区域时,高优先级区域(如主干道、跨河桥)设备需求集中,低优先级区域(如支路、人行道)设备供应不足,导致低优先级区域作业延误;作业人员按区域划分后,若某区域降雪量突增(如局部暴雪),该区域人员不足,其他区域人员跨区调配耗时较长(平均需 1.5 小时),影响作业效率;设备日常维护与作业需求冲突 —— 部分设备需定期检修(如每周 1 次),若检修期间遭遇降雪,备用设备不足将导致作业能力下降。
应对方向
(1)动态调配体系构建
建立 “中央调度 + 区域分控” 调配模式 —— 设立市级中央调度中心,实时监控各区域降雪量、作业进度、设备 / 人员状态;将市区划分为 4 个区域分控中心(对应 4 个城区),每个分控中心配备 1 名调度员,负责区域内设备 / 人员初步调配;降雪同时发生时,中央调度中心按 “优先级优先、就近调配” 原则,将低优先级区域闲置设备调至高优先级区域,降雪结束后 1 小时内回调,确保低优先级区域后续作业不受影响;建立设备 / 人员调配响应时限标准 —— 跨区域调配设备需在 1 小时内出发,2 小时内到达作业现场;跨区域调配人员需在 30 分钟内集结,1 小时内到达作业现场。
(2)人员弹性排班机制
实行 “基础班 + 机动班” 排班模式 —— 每个区域分控中心配置基础作业人员(按日常降雪需求配置,共 300 人),负责日常降雪作业;设立市级机动作业队伍(50 人),不固定区域,由中央调度中心统一调配,用于支援降雪量突增区域;基础班实行 “三班倒”(每班 8 小时),机动班实行 “待命制”(24 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后 30 分钟内集结);建立人员调配激励机制 —— 跨区域支援人员按支援时长发放额外补贴(每小时 20 元),提升人员支援积极性。
(3)设备维护与作业平衡
制定 “错峰检修 + 预防性维护” 计划 —— 将设备检修时间安排在降雪低发时段(如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避免检修与作业冲突;每周设置 “设备维护日”(选择气象部门预测无降雪的日期),对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确保设备完好率≥98%;建立设备健康监测系统,为每台设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发动机转速、液压系统压力等关键参数,提前预警设备故障风险(如压力异常下降提示液压泵可能损坏),避免设备在作业中突发故障;储备常用设备配件(如液压油管、发动机滤芯),每个区域分控中心设置配件仓库,设备故障时可在 1 小时内完成配件更换,减少停机时间。
四、环保与作业效率平衡难点
难点表现
清冰雪作业中,环保要求与作业效率易产生冲突:为快速清除结冰路面,可能过量使用融雪剂,导致土壤含盐量升高、道路绿化植被死亡,同时融雪剂随积雪融化渗入地下水体,污染地下水;机械清冰雪作业中,除雪车行驶速度过快易产生扬尘,作业时间选择不当(如居民休息时段)易产生噪声(除雪车噪声约 ...
2025-2026清冰雪服务投标方案(512页).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