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色东方东方钽业35kv变电站高低压电力设备招标采购项目投标方案
第一章
设备整体性能方案
6
第一节
设备结构设计与优化
6
第一条
提供设备整体结构设计方案确保抗震AG5水平
6
第二条
详细阐述防凝露及全工况运行保障措施
11
第三条
列明关键元器件配置清单及其技术参数
16
第二节
性能指标与功能实现
23
第一条
提供优于招标文件的技术指标证明材料
23
第二条
阐述设备功能性特点及其先进性优势
26
第三条
描述性能指标测试与验证方法
32
第三节
安全保护与电气控制
37
第一条
制定全面的电气安全保护方案
37
第二条
说明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与特点
42
第三条
提供过电压保护及防误操作措施
46
第四节
节能环保特性
52
第一条
阐述设备节能环保设计理念
52
第二条
提供能效等级证明及相关认证文件
57
第三条
制定设备全生命周期节能环保方案
63
第五节
技术方案完整性与细节
68
第一条
提供设备技术方案详细说明文档
68
第二条
列出技术方案中关键控制点清单
72
第三条
制定技术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77
第二章
项目实施方案
83
第一节
项目实施方案总述
83
第一条
明确项目实施目标与范围
83
第二条
确定项目实施组织架构
87
第三条
制定项目整体执行策略
92
第二节
供货方案
97
第一条
设备供货计划与时间安排
97
第二条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
102
第三条
设备包装及运输方案
106
第四条
设备交付与验收流程
110
第三节
安装方案
116
第一条
安装前期准备与条件确认
116
第二条
安装工序与工艺要求
119
第三条
安装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26
第四条
安装现场安全管理方案
131
第四节
调试方案
137
第一条
调试前检查与准备工作
137
第二条
分系统调试计划与方法
141
第三条
整体联调方案与流程
148
第四条
调试过程异常处理机制
152
第五节
检测与验收方案
156
第一条
各阶段检测标准与方法
156
第二条
验收程序与合格判定准则
162
第三条
上级供电部门协调验收方案
168
第四条
项目整体验收交付计划
173
第六节
配合协调方案
177
第一条
内部各专业接口协调机制
177
第二条
与相关方的沟通协调计划
181
第三条
项目变更管理与应急响应
186
第四条
项目文档管理与信息共享
190
第三章
项目人员配备方案
194
第一节
项目人员配备方案概述
194
第一条
明确项目人员配备的总体目标与要求
194
第二条
阐述团队架构设计原则与职责分工
199
第二节
项目负责人与技术负责人资质证明
204
第一条
提供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与学历证明
204
第二条
提供技术负责人的职称及执业资格证明
206
第三条
展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相关经验
211
第三节
技术保障团队与维护保养团队配置
215
第一条
制定技术保障团队的专业能力与工作计划
215
第二条
确定维护保养团队的人员构成与服务内容
218
第三条
明确各团队间的协作机制与沟通流程
222
第四节
项目核心人员稳定性保障措施
226
第一条
提供项目核心人员稳定承诺书
226
第二条
制定人员变更应急预案与替代方案
229
第三条
建立项目人员考核与激励机制
233
第五节
人员配备与项目需求的匹配性分析
238
第一条
对照项目技术要求评估人员配置合理性
238
第二条
分析团队配置对项目实施的支撑作用
242
第三条
制定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计划
248
第四章
供货及安装进度计划与保证措施方案
252
第一节
设备制造计划与进度安排
252
第一条
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制造时间表
252
第二条
明确关键节点的制造进度控制措施
258
第三条
建立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机制
263
第二节
安装调试计划与实施方案
266
第一条
规划详细的安装调试工作流程
266
第二条
确定安装调试的关键控制点
270
第三条
制定安装调试的技术指导方案
275
第三节
进度计划保障措施
281
第一条
建立项目进度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281
第二条
配置专业的进度管理团队与责任人
285
第三条
实施全过程的进度跟踪与反馈制度
288
第四节
项目协调与资源配置
293
第一条
统筹调配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
293
第二条
建立项目各方的沟通协调机制
296
第三条
制定项目风险防控与应对预案
302
第五节
质量保证与验收计划
306
第一条
制定分阶段的质量检验标准与流程
306
第二条
建立质量追溯与问题整改机制
312
第三条
规划项目验收的具体实施步骤
316
第五章
包装质量及安全措施方案
322
第一节
包装质量及外观标准
322
第一条
明确包装外观设计规范与行业标准符合性
322
第二条
细化包装材料选择依据与性能要求
326
第二节
出厂环节安全保障措施
330
第一条
制定出厂前设备固定与防护操作流程
330
第二条
建立出厂检验标准与安全检查清单
335
第三节
运输过程安全防护方案
339
第一条
规划运输过程中的防震防潮保护措施
339
第二条
设计运输途中实时监控与应急处理机制
343
第四节
现场交付安全保障措施
347
第一条
制定到达现场后的验收标准与程序
347
第二条
建立现场存储与搬运作业安全规范
352
第六章
应急保障方案
357
第一节
设备制造过程应急保障措施
357
第一条
制定设备制造环节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
357
第二条
明确关键部件制造过程中的应急预案
360
第三条
建立设备制造进度延误的补救方案
365
第二节
运输过程应急保障措施
368
第一条
配置运输全程实时监控与应急响应系统
368
第二条
规划备用运输路线及紧急转运方案
372
第三条
制定恶劣天气及突发路况的应对预案
375
第三节
安装调试过程应急保障措施
380
第一条
组建现场专业应急处置小组
380
第二条
准备安装调试专用备品备件清单
382
第三条
制定交叉作业冲突协调方案
386
第四节
使用过程应急保障措施
389
第一条
建立7x24小时应急响应服务机制
389
第二条
制定设备故障快速诊断与处理流程
393
第三条
配备应急维修专用工具和仪器
398
第五节
应急保障体系综合管理
401
第一条
编制完整的应急保障预案文件
401
第二条
组织定期应急演练与方案优化
405
第三条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408
第七章
售后服务及培训方案
413
第一节
售后服务及培训方案总体概述
413
第一条
明确售后服务及培训方案的核心目标与实施原则
413
第二条
结合项目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服务策略与执行框架
416
第二节
售后服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
420
第一条
设立本地化售后服务中心保障快速响应
420
第二条
配备专业售后团队明确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
423
第三节
响应时间与服务流程规范
427
第一条
承诺分级响应时间确保问题及时处理
427
第二条
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431
第四节
维修保养服务方案
435
第一条
提供定期巡检与预防性维护计划
435
第二条
制定故障维修流程与备件供应保障措施
439
第五节
质保周期与质保期内外服务内容
444
第一条
明确质保期限与质保范围具体条款
444
第二条
规范质保期外延续服务方案与收费标准
449
第六节
技术培训方案规划
453
第一条
制定分层次培训计划满足不同岗位需求
453
第二条
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长与培训形式
456
第七节
培训实施与效果评估
461
第一条
组织现场实操培训确保技能掌握
461
第二条
建立培训考核机制评估培训效果
463
第八节
持续改进与客户满意度管理
467
第一条
收集反馈意见持续优化服务方案
467
第二条
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提升服务质量
471
设备整体性能方案
设备结构设计与优化
提供设备整体结构设计方案确保抗震AG5水平
(1) 结构设计严格遵循电力设备抗震设防标准,充分结合项目所在地宁夏石嘴山地区的地质特点与地震活动背景,针对35kV变电站核心设备在高烈度地震环境下的运行安全需求,开展系统性抗震分析与结构强化设计。该区域属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的Ⅱ类场地,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需满足AG5等级抗震要求,即设备在遭受相当于或超过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时,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电气连接可靠性和功能连续性。为此,在设备总体布局阶段即引入模块化、对称化设计理念,优化质量分布,降低重心位置,减少偏心扭矩对支撑结构的影响,从源头上提升整体抗倾覆能力。同时,高压开关柜、变压器基础框架及保护屏柜等关键部位采用高强度冷轧钢板与加强筋复合结构,柜体立柱与底框通过多点焊接形成封闭式受力环,显著增强柜体刚度和局部抗剪切性能。所有连接节点均按极限状态法进行强度校核,确保螺栓连接副预紧力稳定、滑移阻力充足,并预留足够的安全裕度以应对反复荷载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35kV高压开关柜、直流屏、保护屏等立式设备实施底部固定+顶部拉结的双重约束机制,利用预埋地脚螺栓实现刚性锚固,配合顶部横向连杆防止晃动失稳。对于油浸式变压器等重型设备,则设置独立钢筋混凝土基础并加装橡胶隔震垫,形成柔性支承体系,有效隔离高频震动传递,降低设备本体所受地震力。所有支架、吊架及辅助设施均按照《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0进行抗震验算,确保其承载能力不低于设备自重的两倍且满足水平地震力系数1.2的要求。此外,在设备运输与安装环节也制定专项防护方案,避免因搬运过程中的冲击振动导致内部结构损伤或连接松动,影响最终抗震性能表现。
(2) 为验证整体结构方案对抗震AG5水平的实际适应能力,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技术建立典型设备单元的精细化模型,涵盖柜体外壳、绝缘支撑件、导电母排、断路器机构及二次端子排等主要组成部分,材料属性依据实测数据赋值,边界条件真实反映现场安装状态。通过模态分析获取前六阶固有频率与振型,确认无共振风险;随后施加符合GB 50011规定的水平与竖向地震反应谱,进行时程响应分析,重点考察柜体最大变形量、焊缝应力集中区域以及元器件安装板的加速度传递特性。仿真结果显示,在PGA=0.4g(两倍设防烈度)的极端工况下,柜体最大位移控制在3mm以内,关键部位应力未超过材料屈服强度的70%,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特别是针对真空断路器操作机构这类精密传动部件,增设内部缓冲支架与弹性垫片,使其在地震过程中承受的冲击加速度低于5g,保障脱扣机构不会误动作或卡滞。所有仿真报告均经第三方权威机构审核认证,并作为技术交付文件随设备一并提交。
设备类型
抗震设防等级
最大允许位移(mm)
关键部件加速度限值(g)
结构强化方式
35kV高压开关柜
AG5
≤3
≤5
加强筋+双层底架+顶部拉结
10kV低压配电柜
AG5
≤4
≤6
侧板补强+前后门铰链加固
干式变压器
AG5
≤2.5
≤4
减震垫+独立基础+围挡限位
直流/通信屏
AG5
≤3.5
≤5
前后双螺栓固定+背板支撑杆
与此同时,针对现场多台设备并列布置的特点,考虑整体联排效应带来的动力耦合问题,对整列开关柜之间的拼接方式进行优化,取消传统单边螺栓连接,改为前后双排高强度螺栓贯通锁紧,并在柜间填充阻尼材料以吸收振动能量。对于电缆桥架与母线槽等长条形附件,设置伸缩节与滑动支座,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移,防止地震时因约束过强引发断裂。所有金属构件表面处理均采用热镀锌工艺,厚度不低于65μm,既提高耐腐蚀能力,又增强结构耐久性,确保在长达30年的服役周期内始终保持良好力学性能。整个结构设计方案不仅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还参考了IEEE 693、IEC 62271-200等国际先进规范,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设计理念。
(3) 在制造与装配环节严格执行结构一致性控制,确保出厂产品与设计模型高度一致。每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均建立独立的质量追溯档案,记录板材厚度、焊缝长度、螺栓规格及紧固力矩等关键参数,所有焊接作业由持证焊工完成,并采用超声波探伤抽检关键焊缝,确保无裂纹、夹渣等缺陷。柜体组装完成后进行整机预拼装测试,检查各部件配合精度与整体平整度,偏差控制在±1.5mm以内。对于需要现场安装的部分,如变压器轨道基础、开关柜底座槽钢等,提供详细的土建配合图纸和技术交底文件,明确预埋件位置、水平度误差要求及接地连接点设置方式,确保基础施工质量满足抗震安装条件。安装完成后,组织专项验收小组对所有固定点进行扭矩复检,使用力矩扳手逐个校核地脚螺栓紧固情况,确保达到设计预紧力值。此外,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供电部门的联合验收工作,提供完整的抗震计算书、仿真报告、材料检测证明及安装记录资料,协助完成现场抗震合规性审查,确保35kV变电站电力设备一次性通过验收并投入安全运行。
详细阐述防凝露及全工况运行保障措施
防凝露及全工况运行保障措施
(1) 针对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波动剧烈的气候特征,设备在结构设计阶段即引入环境适应性建模分析,结合宁夏石嘴山当地近十年气象数据,对变电站内部空气露点温度进行动态模拟。通过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技术,优化柜体内部气流组织路径,避免局部低温区形成,从根本上抑制水汽凝结条件。同时,在高压开关柜、变压器室及低压配电间等关键区域设置多点温湿度传感节点,构建实时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潜在凝露风险的提前预警与联动控制。
在此基础上,所有金属结构件均采用双层防腐处理工艺:底层为热浸镀锌,锌层厚度不低于85μm;表层喷涂环氧聚酯粉末涂料,膜厚达到120μm以上,确保在高湿、盐雾环境下长期服役不发生锈蚀。柜体密封等级全面提升至IP54标准,门缝、电缆进出口等薄弱环节采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弹性密封条,并设计迷宫式排水通道,防止外部潮湿空气直接侵入。对于35kV高压室等重点区域,进一步加装正压通风装置,维持室内微正压状态,阻断外界湿空气渗透路径。
此外,在设备制造过程中严格控制内部清洁度,杜绝残留焊渣、粉尘或纤维类杂质,这些物质极易成为凝露水珠的凝结核。装配完成后执行真空干燥处理,将柜体内空气相对湿度降至40%以下,并充入经干燥过滤的氮气作为保护气体,有效降低初始含水量。所有绝缘部件如支撑绝缘子、套管、母线护套等均选用憎水性强、体积电阻率高的硅橡胶材料,表面形成稳定疏水层,即使在极端潮湿条件下也能保持良好介电性能,避免沿面闪络事故的发生。
(2) 全工况运行能力的实现依托于多层次的热管理机制与电气稳定性设计。设备在不同负载率、环境温度、海拔高度及电网扰动条件下均需维持可靠运行,因此在散热系统布局上采用“分区散热+主动导流”策略。对于35kV开关柜和干式变压器这类发热量较大的设备,配置强制风冷系统,风机启停由内置温度传感器自动调节,设定65℃启动、55℃停机的回差逻辑,避免频繁动作。风道设计遵循“下进上出、前后贯通”原则,确保热量垂直向上自然对流的同时,辅以横向导流板引导气流均匀穿过发热元件,提升换热效率。
在高温季节或重载运行期间,系统自动切换至增强冷却模式,调高原厂配置的轴流风机转速,并联动屋顶排风机开启,形成整体通风循环。与此同时,变压器外壳采用波纹壁结构,增大散热面积,配合底部百叶窗进风与顶部防雨罩出风,构成完整的自然对流散热链。针对部分密闭空间如低压配电室,则安装智能型空调机组,设定恒温控制区间为25±3℃,并具备来电自启动功能,防止因断电重启后室温骤升导致设备过热。所有电气连接部位均使用镀银触头或铜铝过渡端子,接触电阻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的70%以内,减少局部发热源。
考虑到冬季极寒天气可能影响设备启动性能,特别在操作机构箱、端子箱及直流屏周围加装低功率伴热带,加热功率密度控制在15W/m²以内,避免过度能耗。伴热系统由温控器精确调控,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自动投入,高于5℃时退出运行,既保证机械传动部件润滑油脂流动性,又防止塑料件脆化开裂。对于户外布置的环网柜、分支箱等设备,箱体底部预留排水孔并加装防尘滤网,防止积雪融化后积水倒灌。所有电子元器件选型均满足工业级宽温要求(-40℃~+85℃),确保在极端气候下仍能正常执行保护、测量与通信功能。
设备类型
工作温度范围
防护措施
典型应用场景
35kV高压开关柜
-30℃~+70℃
正压通风+电加热器
主变电站高压室
干式电力变压器
-25℃~+80℃
波纹壁散热+强制风冷
车间动力电源
低压配电柜
-20℃~+65℃
智能空调+内部加热
生产线配电间
综合自动化装置
-40℃~+70℃
宽温元器件+密封封装
站控室后台系统
(3) 在运行维护层面,建立基于状态感知的防凝露运维机制,将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干预。每台开关柜、变压器及配电柜均配备带RS485接口的数字式温湿度变送器,数据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集中监控与历史趋势分析。系统设定三级报警阈值:相对湿度超过70%触发一级预警,提示加强巡视;达到80%启动二级响应,自动开启除湿机或加热器;超过90%进入三级紧急状态,除持续加热外还将信息推送至运维人员手机端,并锁定相关操作权限,防止在高湿环境下误合闸引发短路。
除湿设备采用半导体冷凝式除湿器,区别于传统加热方式,其原理是通过帕尔贴效应使冷凝面温度低于露点,迫使空气中水分析出并导入集水盒,再经蒸发或手动排出。该方式能耗低、无明火风险,适用于密闭空间长期运行。每个高压间隔内安装一台额定除湿量为1.2L/d的装置,连续工作电流小于0.5A,电源取自直流屏,保障失电情况下仍可依靠蓄电池维持基本除湿功能至少4小时。集水盒设有满水检测开关,液位过高时自动切断电源并上传告警信号,避免二次渗漏。
为验证防凝露措施的实际效果,在出厂前实施模拟工况试验。将整柜置于环境试验舱中,按照GB/T 2423.4标准执行交变湿热试验:温度循环范围为+25℃~+55℃,相对湿度保持95%,一个周期持续24小时,共完成6个周期。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绝缘电阻测试、介质损耗测量及局部放电检测,各项指标均须符合出厂试验要求。同时检查柜内无可见水珠、无绝缘表面爬电痕迹、无金属件腐蚀现象,方可判定合格。所有试验数据存档备查,并随设备移交用户作为后期运维参考依据。
(4) 全工况适应性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电气系统自身的抗扰动能力。针对西北电网可能出现的电压波动、谐波污染及瞬时冲击等问题,设备在一次系统设计中预留足够的绝缘裕度,35kV设备额定工频耐受电压提升至100kV/1min,雷电冲击耐受电压提高至200kV,超出常规标准约15%。母线系统采用全绝缘封闭母线桥架,外覆挤包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厚度不低于6mm,屏蔽层可靠接地,有效隔离外部电磁干扰。
在二次系统方面,所有保护测控单元均通过EMC四级电磁兼容认证,能够承受快速瞬变脉冲群(EFT)、静电放电(ESD)及射频场感应传导干扰。装置电源模块具备宽电压输入能力(DC88V~143V),适应直流系统电压波动。对于重要信号回路如跳闸出口、合闸指令等,采用双绞屏蔽电缆布线,屏蔽层单点接地,防止地环流引入干扰。时间同步系统采用IRIG-B码或IEEE1588协议,确保SOE分辨率优于1ms,满足故障录波与事件追溯精度要求。
特别针对全工况下的操作可靠性,断路器操动机构经过低温启动试验验证,在-30℃环境下连续完成50次分合闸操作,动作时间偏差不超过出厂值的10%。弹簧储能电机配备过载保护与堵转自恢复功能,避免因低温导致润滑阻力增大而烧毁电机。所有机械联锁装置均在模拟结冰状态下测试解锁灵活性,确保五防逻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有效执行。
(5) 最终交付前,组织专项工况适应性验收测试,涵盖高温满载运行、低温冷启动、高湿凝露模拟、振动冲击复核等多个项目。其中高湿试验在专用湿热实验室进行,模拟雨季连续阴雨环境,持续喷雾48小时后检查设备内外状况;低温试验则在冷冻 chamber 中完成,设备断电静置24小时后通电试运行,观察有无启动异常或显示紊乱。所有测试过程邀请业主代表现场见证,结果记录于《全工况验证报告》中,作为后续质保服务的技术支撑文件。
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定期开展防凝露专项检查,建议每季度清理一次通风滤网,每年校准一次温湿度传感器,每两年更换密封条并补充干燥剂。提供专用维护工具包,包含便携式露点仪、红外热像仪接口、除湿机清洗套件等,辅助用户建立标准化巡检流程。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制造联动、运行维护闭环的方式,真正实现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全天候稳定运行。
列明关键元器件配置清单及其技术参数
(1) 核心元器件选型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最新标准,结合中色东方东方钽业35kV变电站运行环境特点,综合考虑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工业粉尘多等实际工况条件,对关键设备进行针对性配置。所有高压开关柜内核心组件均按AG5抗震等级要求设计安装,确保在地震烈度达到8度区域仍可稳定运行。真空断路器选用全封闭式极柱结构,采用一次封排工艺,具备优异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寿命,额定短路开断次数不低于50次,机械寿命不小于3万次。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均采用低磁密设计,铁芯材料为高导磁冷轧硅钢片,有效降低空载损耗并提升测量精度,精度等级满足继保与计量双重需求,其中计量用CT达0.2S级,保护用CT达5P20,PT则分别配置0.2级(计量)与6P级(保护)。过电压保护装置采用三相组合式避雷器,集成氧化锌阀片非线性特性,残压比低于标称值的75%,可有效抑制操作过电压及雷电冲击,配合柜内屏蔽接地系统形成完整防护链。
(2) 针对直流系统稳定性要求高的特点,直流屏配置双电源自动切换模块,输入电源来自不同母线段,确保任一进线失电时无缝切换,切换时间小于10毫秒。蓄电池组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电池,单体电压2V,总容量满足全站事故放电时间不少于2小时的需求,并预留15%裕量以应对未来负荷扩展。充电模块具备智能均流技术,N+1冗余配置,单模块输出功率为5kW,纹波系数控制在0.5%以内,满足微机保护装置对电源纯净度的严苛要求。通信屏集成多协议网关设备,支持IEC61850、Modbus、DL/T634.5104等多种规约转换,实现与上级调度系统及站内自动化系统的无缝对接。保护屏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各间隔单元独立配置数字式微机保护装置,主变配置差动保护、高后备保护、低后备保护及非电量保护四套独立装置,每套装置均具备双CPU校验机制,防止单点故障导致误动或拒动。
(3) 无功补偿装置根据系统负载特性动态调节,采用SVG静止无功发生器方案替代传统电容投切方式,响应时间小于20ms,补偿精度达±1kvar,可在感性与容性区间连续调节,有效解决闪变、电压波动等问题。设备内部功率单元采用IGBT全控型器件,模块化设计,支持热插拔维护,整机效率不低于99.2%。变压器部分选用节能环保型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空载损耗符合GB20052一级能效标准,绕组采用铜导体全纸包结构,抗短路能力经短路承受能力试验验证,突发短路耐受能力达额定电流25倍以上持续2秒。冷却系统配置ONAN/ONAF可调模式,配备智能温控器实时监测顶层油温和绕组热点温度,超温报警与跳闸信号联动后台监控系统。干式变压器用于车间低压侧配电,环氧树脂浇注工艺保证绝缘强度,局部放电量小于5pC,外壳防护等级IP4X,适应粉尘较多的生产环境。
(4) 所有高低压配电柜内关键元件均实施品牌备案管理,优先选用国内外一线品牌成熟产品,确保长期供货和技术支持能力。例如:高压开关柜主开关采用西门子3AH系列或同等技术水平产品,其弹簧操动机构经百万次机械寿命测试验证;低压主进线断路器选用施耐德MTZ系列或同等性能产品,具备区域选择性闭锁(ZSI)功能,在多级串联系统中实现精准故障隔离;框架断路器额定工作电压690V,额定电流至6300A...
中色东方东方钽业35kv变电站高低压电力设备招标采购项目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