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安厅安全技术支撑运营项目投标方案
第一章 安全监测服务方案
14
第一节 相关标准依据
14
一、 国家网络安全标准
14
二、 公安行业技术规范
26
第二节 需求分析
35
一、 网络安全监测重点
35
二、 服务响应机制需求
46
第三节 重点难点分析
60
一、 网络环境复杂性
60
二、 监测实施挑战
72
第四节 底数梳理方案
83
一、 资产盘点范围
83
二、 盘点实施流程
98
第五节 监测服务方案
107
一、 自动化监测体系
107
二、 专项安全检测服务
118
三、 可视化监控平台
127
第六节 综合风险分析服务
137
一、 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
137
二、 风险评估报告产出
150
三、 闭环管理机制
162
第二章 安全检查服务方案
171
第一节 网络安全相关标准依据
171
一、 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171
二、 行业安全标准规范
178
三、 公安信息网安全技术规范
188
第二节 重点难点分析
196
一、 广东公安信息网安全检查重点难点
196
二、 广东公安视频专网安全检查重点难点
204
三、 广东公安移动信息网安全检查重点难点
213
第三节 底数盘点服务
222
一、 广东公安信息网底数盘点
222
二、 广东公安视频专网底数盘点
232
三、 广东公安移动信息网底数盘点
241
四、 底数盘点周期与更新机制
252
第四节 漏洞扫描服务
260
一、 广东公安信息网漏洞扫描
260
二、 广东公安视频专网漏洞扫描
270
三、 广东公安移动信息网漏洞扫描
276
四、 漏洞扫描频率与报告输出
283
第五节 渗透测试服务
291
一、 广东公安信息网渗透测试
291
二、 广东公安视频专网渗透测试
298
三、 广东公安移动信息网渗透测试
301
四、 渗透测试实施与报告
309
第六节 综合风险分析服务
316
一、 安全监测结果分析
316
二、 漏洞扫描结果分析
324
三、 渗透测试结果分析
331
四、 综合风险评估报告
338
第三章 网络违规行为监测分析技术支撑服务的需求理解和响应程度
347
第一节 安全监测服务
347
一、 违规外联监测服务
347
二、 违规外联通道监测服务
352
三、 边界外延节点监测服务
356
四、 多网卡设备监测服务
361
五、 移动设备接入监测服务
366
第二节 协同监管服务
372
一、 协同监管机制构建
372
二、 非珠三角地区管控平台搭建
377
三、 私网与公安网络连接监测服务
385
四、 网卡管控服务
391
第三节 技术人员支撑服务
395
一、 驻场服务人员配置
395
二、 安全技术人员资质要求
402
三、 服务实施与运维保障
407
四、 二线支持队伍建设
412
第四节 主动安全监测支撑服务措施可行性
418
一、 网络异常行为主动监测服务
418
二、 网络安全隐患主动监测服务
423
三、 主动监测技术方案
428
四、 服务措施落地保障
434
第五节 边界安全监测服务
440
一、 边界外延节点监测实施
440
二、 网络边界设备安全监测
447
三、 违规接入情况监测
453
四、 边界安全可控保障
458
第六节 异常访问监测服务能力
465
一、 应用服务可用性监测
465
二、 信令安全主动监测
472
三、 网络主动监控数据展现
477
四、 取证及管理服务
483
第四章 终端安全业务管理系统技术支撑服务的需求理解和响应程度
488
第一节 系统升级优化服务
488
一、 公安部升级工作配合
488
二、 系统安全状态维护
498
第二节 技术人员支撑服务
518
一、 驻场安全技术员配置
518
二、 二线支持团队组建
529
第三节 终端基线核查服务
537
一、 终端网络安全管理
537
二、 安全策略定期检查
547
第四节 终端安全业务管理系统运维服务
564
一、 日常技术支持保障
564
二、 现场技术支持服务
581
三、 重大节日值班安排
601
第五章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方案
617
第一节 技术保障能力
617
一、 全天候安全值守服务
617
二、 专业团队资质配置
626
三、 安全技术支撑能力
637
四、 快速响应服务保障
647
第二节 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658
一、 应急处置流程规范
658
二、 应急演练组织实施
666
三、 重大时期保障机制
674
四、 应急预案定制服务
684
第六章 网络的安全工具能力情况
689
第一节 公安网安全监测
689
一、 公安信息网安全监测
689
二、 视频专网安全监测
694
三、 移动信息网安全监测
700
第二节 7*24小时自动化值守
705
一、 异常行为自动识别
705
二、 安全事件实时预警
710
三、 全天候监测机制
715
第三节 资产底数盘点
721
一、 信息网资产盘点
721
二、 视频专网资产盘点
727
三、 移动信息网资产盘点
734
第四节 资产管理
738
一、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738
二、 资产信息查询系统
742
三、 资产分类管理机制
751
第五节 漏洞检测
756
一、 网络漏洞扫描服务
756
二、 攻防渗透测试服务
761
三、 漏洞补丁管理服务
765
第六节 风险感知和预警
770
一、 综合风险分析服务
770
二、 安全态势感知服务
775
三、 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780
第七章 企业和人员保密行为规范管理方案
786
第一节 内部安全管理机制
786
一、 保密管理制度建设
786
二、 保密管理岗位设置
791
三、 保密自查风险评估
796
四、 敏感信息安全防护
803
第二节 安全培训机制
807
一、 年度保密培训规划
807
二、 保密培训内容设计
815
三、 全员保密培训实施
819
四、 培训实效提升措施
826
第三节 安全责任机制
831
一、 保密责任体系构建
831
二、 保密责任追究制度
835
三、 保密责任检查评估
839
四、 闭环管理机制建设
845
第八章 视频专网安全监测服务方案
853
第一节 相关标准依据
853
一、 国家网络安全标准
853
二、 行业专项技术规范
860
第二节 需求分析
871
一、 网络结构特性分析
871
二、 设备类型监测需求
881
三、 安全监测目标指标
891
第三节 重点难点分析
901
一、 设备异构性应对策略
901
二、 复杂网络环境挑战
910
三、 高实时性监测保障
919
第四节 底数梳理方案
926
一、 自动化资产盘点工具
926
二、 资产台账构建规范
934
三、 动态更新维护机制
946
第五节 监测服务方案
953
一、 自动化监测工具部署
953
二、 7×24小时实时监测
964
三、 安全风险全面覆盖
972
四、 告警与可视化机制
980
第六节 综合风险分析服务
986
一、 多源数据关联分析
986
二、 季度风险评估报告
1000
三、 安全策略优化建议
1008
第九章 省交管局业务专网安全检查服务方案
1015
第一节 安全检查标准依据
1015
一、 国家网络安全标准体系
1015
二、 业务专网适配标准
1023
第二节 重点难点分析
1030
一、 网络结构安全剖析
1030
二、 风险区域等级划分
1039
第三节 底数盘点服务
1049
一、 网络资产全面普查
1049
二、 资产属性精细化管理
1059
第四节 漏洞扫描服务
1069
一、 专业扫描工具部署
1069
二、 周期性扫描执行计划
1078
第五节 渗透测试服务
1086
一、 模拟攻击场景设计
1086
二、 渗透结果分析报告
1097
第六节 综合风险分析服务
1107
一、 多源数据关联分析
1107
二、 风险评估报告生成
1121
第十章 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支撑和信息安全技术支撑服务的目标任务内容理解分析
1132
第一节 安全体系建设支撑
1132
一、 安全建设技术路线设计
1132
二、 安全产品选型方案制定
1141
三、 技术研讨与专家评审组织
1151
四、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构建
1160
五、 应急演练实施保障
1171
六、 全省信息安全考核评价协助
1179
第二节 信息安全技术支撑
1186
一、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技术支持
1186
二、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完善
1195
三、 安全技术咨询服务
1202
四、 安全培训服务实施
1210
五、 重大安全项目规划支撑
1216
六、 安全风险评估与策略优化
1225
第三节 服务响应与执行保障
1231
一、 专项服务团队组建
1232
二、 服务计划与执行流程制定
1240
三、 定期沟通机制建立
1248
四、 7×24小时技术支持服务
1256
五、 服务内容与频次动态调整
1263
第十一章 公安视频专网网络的熟悉情况
1274
第一节 网络现状
1274
一、 网络架构与设备分布
1274
二、 主要设备信息统计
1280
三、 网络流量与业务承载
1288
四、 网络拓扑与节点说明
1293
第二节 主要风险隐患
1299
一、 常见安全风险识别
1299
二、 设备系统安全隐患
1306
三、 边界防护能力评估
1313
四、 攻击路径与案例分析
1319
第三节 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1325
一、 安全管理制度梳理
1325
二、 制度执行情况评估
1330
三、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1337
四、 日志审计与考核标准
1342
第四节 安全防护建议
1346
一、 边界防护加固方案
1346
二、 IDSIPS部署规划
1355
三、 视频设备安全配置
1362
四、 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
1368
第十二章 移动专网安全检查服务方案
1375
第一节 相关标准依据
1375
一、 国家网络安全标准
1375
二、 行业专项技术规范
1382
第二节 需求分析
1390
一、 安全监测需求
1390
二、 资产管理需求
1400
三、 安全运营需求
1407
第三节 重点难点分析
1418
一、 多网融合边界管控
1418
二、 移动终端动态管理
1428
三、 安全风险精准识别
1435
第四节 底数梳理方案
1444
一、 资产盘点计划
1444
二、 资产分类梳理
1457
三、 资产台账管理
1468
第五节 监测服务方案
1474
一、 自动化监测工具部署
1474
二、 实时监测内容
1482
三、 监测服务保障
1494
第六节 综合风险分析服务
1501
一、 风险分析内容
1501
二、 风险评估报告
1510
三、 安全策略优化
1516
第十三章 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方案
1527
第一节 互联网网站监测服务
1527
一、 页面篡改监测实施
1527
二、 敏感内容监测体系
1534
三、 钓鱼网站监测方案
1544
四、 网站可用性保障措施
1549
五、 网站挂马监测机制
1555
六、 域名解析监测服务
1564
第二节 互联网域外资产探测服务
1571
一、 域外资产主动探测机制
1571
二、 资产分布可视化管理
1577
三、 暴露风险点识别体系
1584
四、 资产清单动态更新机制
1589
第三节 敏感数据泄露监测服务
1597
一、 数据泄露监测工具部署
1597
二、 敏感公安数据识别技术
1604
三、 泄露信息告警响应机制
1611
四、 数据泄露溯源分析服务
1619
第四节 7*24小时自动化安全值守服务
1627
一、 自动化值守系统部署
1627
二、 异常访问识别机制
1633
三、 攻击行为自动识别体系
1642
四、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1648
第五节 服务方案完整性与先进性
1656
一、 安全监测体系完整性
1656
二、 技术方案先进性体现
1663
三、 管理机制可操作性
1670
四、 长期稳定运行保障
1677
第十四章 公安移动信息网的熟悉情况
1690
第一节 网络现状分析
1690
一、 公安移动信息网架构描述
1690
二、 关键安全控制点梳理
1709
第二节 主要风险隐患
1718
一、 违规接入风险识别
1718
二、 网络安全隐患分析
1726
第三节 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1734
一、 安全管理制度评估
1734
二、 终端安全管理策略
1745
第四节 安全防护建议
1754
一、 违规接入防护方案
1754
二、 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1762
第五节 综合风险分析服务
1770
一、 季度风险评估报告
1770
二、 专项安全保障服务
1778
安全监测服务方案
相关标准依据
国家网络安全标准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等级划分依据
一级保护要求
一级保护要求适用于一般的网络系统。此类系统遭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损害,但不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在此等级下,需具备基本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数据保护等安全措施。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系统资源;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限制用户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同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以保障系统的基本安全。
二级保护要求
二级保护要求适用于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有一定影响的网络系统。当该类系统遭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不影响国家安全。除一级要求外,还需加强安全审计、入侵防范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安全审计机制,对系统的操作和活动进行记录和审查;加强入侵防范措施,抵御外部攻击;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此外,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人员操作和系统维护流程,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级保护要求
三级保护要求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网络系统。若此类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要求具备高度的安全防护能力,包括严格的身份认证、加密通信和安全隔离等措施。通过多种身份认证方式,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采用加密技术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实施安全隔离措施,将重要系统与外部网络进行隔离,降低安全风险。同时,实施实时的安全监测和预警,及时应对各类安全威胁,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安全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措施
物理安全措施是保障网络系统安全的基础。对网络机房进行严格的出入管理,设置门禁系统和监控设备,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机房,同时对机房内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网络设备的供电安全,配备不间断电源和应急发电设备,防止因停电导致设备损坏和数据丢失。采取防火、防潮、防雷等措施,保护网络设备的物理安全。定期对机房的环境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在适宜的环境中运行。
网络安全策略
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策略是防范网络攻击的重要手段。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非法用户的访问,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分配不同的访问级别。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及时发现并阻止网络攻击。定期进行网络漏洞扫描和修复,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扫描发现的漏洞及时进行修复,避免被攻击者利用。
主机安全配置
主机安全配置是保障系统安全的关键。对主机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减少系统的攻击面。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实时监测和防范病毒和恶意软件。定期对主机系统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制定合理的备份策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对主机系统的日志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
安全管理要求
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度建设与执行是网络安全管理的核心。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涵盖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应急响应管理等方面。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使其适应网络系统的发展和变化。以下是部分安全管理制度的详细内容:
制度名称
主要内容
执行部门
执行周期
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规定人员招聘、培训、离职等环节的安全要求,确保人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人力资源部门
持续执行
系统运维管理制度
规范系统的日常运维操作,包括设备维护、软件升级、数据备份等。
运维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应急响应管理制度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安全管理部门
定期演练和更新
人员安全培训
人员安全培训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对网络系统的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政策、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方面。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检验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培训和演练,使人员熟悉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应对各种安全事件。
安全评估审查
安全评估审查是保障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定期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审查,不断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监测规范
监测对象范围
网络设备监测
网络设备监测是网络安全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路由器的接口状态、带宽使用情况和路由表信息,及时发现接口故障、带宽异常和路由表错误等问题。对交换机的端口状态、VLAN配置和流量情况进行监控,确保交换机的正常运行和网络的合理使用。实时掌握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通过对网络设备的监测,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
主机系统监测
主机系统监测对于保障系统安全至关重要。监测服务器的CPU、内存、磁盘等资源的使用情况,避免资源过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监控终端设备的系统进程和服务状态,及时发现异常进程和服务。对主机系统的日志进行分析,查找安全事件和异常行为。以下是主机系统监测的详细内容:
监测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异常处理方式
CPU使用率
实时监测CPU的使用率,判断是否超过阈值。
每5分钟
当使用率超过80%时,发出警报并分析原因。
内存使用情况
监控内存的占用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内存泄漏。
每10分钟
当内存使用率超过90%时,进行内存清理或优化。
磁盘I/O
监测磁盘的读写性能,确保磁盘的正常运行。
每15分钟
当磁盘I/O过高时,检查是否存在大量读写操作。
系统进程和服务
监控系统进程和服务的状态,发现异常进程和服务及时处理。
持续监测
终止异常进程或服务,并进行安全检查。
系统日志
分析系统日志,查找安全事件和异常行为。
每天
对发现的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应用系统监测
应用系统监测是保障业务正常运行的关键。监测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确保应用程序的性能稳定。检查应用系统的业务处理逻辑是否正常,及时发现业务故障和错误。对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情况进行监测,防范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通过对应用系统的监测,提高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监测指标体系
网络性能指标
网络性能指标监测是确保网络正常通信的重要手段。监测网络的带宽利用率,确保网络带宽的合理分配和使用。监控丢包率和延迟,及时发现网络拥塞和故障。对网络的连通性进行监测,确保网络的正常通信。通过对网络性能指标的监测,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系统资源指标
系统资源指标监测对于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实时监测CPU的使用率,避免CPU过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监控内存的使用情况,及时释放内存资源,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对磁盘I/O进行监测,确保磁盘的读写性能稳定。通过对系统资源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系统资源的瓶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安全状况指标
安全状况指标监测是防范安全威胁的重要措施。监测网络中的入侵事件和攻击行为,及时发现安全威胁。检查系统的漏洞和安全配置情况,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对用户的认证和授权情况进行监测,防范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以下是安全状况指标监测的详细内容:
监测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异常处理方式
入侵事件
监测网络中的入侵行为,如黑客攻击、恶意软件入侵等。
实时监测
当发现入侵事件时,立即采取阻断措施并进行调查。
系统漏洞
检查系统的漏洞情况,及时进行修复。
每周
对发现的漏洞进行评估和修复,确保系统安全。
安全配置
审查系统的安全配置,确保配置符合安全要求。
每月
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配置进行调整。
用户认证和授权
监测用户的认证和授权情况,防范非法访问。
持续监测
对非法访问行为进行拦截和处理。
监测流程方法
数据采集环节
数据采集环节是网络安全监测的基础。通过网络探针、日志收集器等工具,采集网络设备、主机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相关数据。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可靠依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噪声和冗余数据。通过合理的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发现安全威胁至关重要。运用统计学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关联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和潜在安全威胁。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威胁。
结果报告要求
结果报告要求是网络安全监测的重要环节。定期生成监测结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指标的统计数据、异常情况分析和处理建议等。确保报告的清晰性和可读性,便于相关人员理解和决策。及时将监测结果报告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规范的结果报告,为网络安全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实施步骤规划
系统定级阶段
系统定级阶段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首要步骤。根据系统的重要性和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确保定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将定级结果报相关部门备案,接受监督和管理。通过科学的系统定级,为后续的安全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安全建设阶段
安全建设阶段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根据系统的安全等级,进行相应的安全建设和改造。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以下是安全建设阶段的详细内容:
安全措施
具体内容
实施部门
实施时间
身份认证
采用用户名/密码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等多种方式,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安全管理部门
项目建设期间
访问控制
基于角色和属性的访问控制,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
运维部门
项目建设期间
数据加密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部门
项目建设期间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应急响应管理等制度。
安全管理部门
项目建设期间
人员培训和教育
对系统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
人力资源部门
项目建设期间及持续进行
等级测评阶段
等级测评阶段是检验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测评,评估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否符合相应等级的要求。测评内容包括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根据测评结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通过定期的等级测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
技术措施实施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是保障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采用用户名/密码认证方式,要求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系统。使用数字证书认证,通过数字证书来验证用户的身份。结合多种认证方式,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例如,在登录系统时,除了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外,还需要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验证。通过多种认证方式的结合,有效防止非法用户登录系统。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是限制用户访问权限的重要手段。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根据用户的属性和环境条件,动态地分配访问权限。实施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确保系统资源的安全访问。例如,对于不同部门的用户,根据其工作需要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于敏感数据,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通过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安全的关键。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等算法。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定期更新加密密钥,提高数据加密的安全性。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SSL/TLS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在数据存储时,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
管理措施落实
制度建设与完善
制度建设与完善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涵盖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应急响应管理等方面。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使其适应系统的发展和变化。通过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人员安全管理
人员安全管理对于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至关重要。在人员招聘环节,严格审查人员的背景和资质,确保人员的可靠性。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在人员离职时,及时收回其系统权限,防止数据泄露。通过加强人员安全管理,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
安全评估审查
安全评估审查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定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定期的安全评估审查,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分级指南
漏洞分类原则
成因分类方式
按照成因分类方式,网络安全漏洞可分为软件设计缺陷、配置错误和环境因素引发的漏洞。软件设计缺陷导致的漏洞,通常是由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疏忽或错误引起的。配置错误造成的漏洞,可能是由于系统管理员的误操作或不合理配置导致的。环境因素引发的漏洞,如操作系统漏洞、数据库漏洞等,与系统运行的环境有关。以下是具体分类情况:
漏洞成因
具体描述
常见示例
防范措施
软件设计缺陷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逻辑错误、代码漏洞等。
缓冲区溢出、SQL注入等。
加强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代码审查和测试。
配置错误
系统管理员的误操作或不合理配置。
默认密码未修改、防火墙配置错误等。
建立规范的配置管理流程,定期检查和更新配置。
环境因素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运行环境的漏洞。
操作系统漏洞、数据库漏洞等。
及时安装系统补丁,进行系统升级。
影响范围分类
根据影响范围分类,网络安全漏洞可分为系统级漏洞、应用级漏洞和网络级漏洞。系统级漏洞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泄露。应用级漏洞主要影响特定的应用程序,可能导致应用程序无法正常运行或数据被篡改。网络级漏洞会影响网络的正常通信,可能导致网络中断或数据被窃取。以下是具体分类情况:
漏洞类型
影响范围
常见示例
修复措施
系统级漏洞
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操作系统内核漏洞、数据库系统漏洞等。
及时安装系统补丁,进行系统升级。
应用级漏洞
影响特定的应用程序。
Web应用程序漏洞、移动应用程序漏洞等。
对应用程序进行修复和更新。
网络级漏洞
影响网络的正常通信。
路由器漏洞、交换机漏洞等。
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调整和升级。
利用方式分类
按照利用方式分类,网络安全漏洞可分为远程利用漏洞、本地利用漏洞和提权漏洞。远程利用漏洞,攻击者可以在网络的另一端利用漏洞进行攻击。本地利用漏洞,攻击者需要在本地系统上执行特定的操作才能利用漏洞。提权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漏洞提升自己在系统中的权限,获取更多的系统资源。通过对漏洞利用方式的分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分级标准制定
严重等级漏洞
严重等级漏洞通常具有很高的利用可能性和极大的影响范围,可能导致系统瘫痪、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一旦发现严重等级漏洞,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优先保障系统的安全。对严重等级漏洞的修复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确保漏洞得到彻底解决。例如,当发现系统存在严重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时,应立即停止相关服务,进行紧急修复,并对修复结果进行严格测试。
高危等级漏洞
高危等级漏洞具有较高的利用可能性和较大的影响范围,可能对系统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于高危等级漏洞,应尽快安排修复,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和时间表。在修复高危等级漏洞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修复不会引入新的问题。以下是高危等级漏洞修复的详细流程:
步骤
具体内容
责任部门
时间要求
漏洞评估
对高危等级漏洞进行评估,确定其影响范围和利用难度。
安全管理部门
发现漏洞后24小时内
修复计划制定
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包括修复时间、修复方法和测试计划等。
技术部门
发现漏洞后48小时内
修复实施
按照修复计划进行漏洞修复。
技术部门
根据修复计划执行
测试验证
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漏洞得到彻底解决。
测试部门
修复完成后72小时内
跟踪评估
对修复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确保修复不会引入新的问题。
安全管理部门
持续进行
中危等级漏洞
中危等级漏洞的利用可能性和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对系统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中危等级漏洞的修复时间。对中危等级漏洞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测,确保其不会升级为高危或严重等级漏洞。例如,对于一些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中危等级漏洞,可以在系统维护期间进行修复。
漏洞管理应用
漏洞发现途径
漏洞发现途径对于及时发现和防范安全漏洞至关重要。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通过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现异常行为和漏洞利用迹象。关注安全厂商和社区发布的漏洞信息,及时了解最新的漏洞情况。通过多种途径的结合,提高漏洞发现的效率和准确性。
漏洞修复流程
漏洞修复流程是保障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对发现的漏洞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漏洞的等级和影响范围。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包括修复时间、修复方法和测试计划等。按照修复方案进行漏洞修复,并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漏洞得到彻底解决。以下是漏洞修复流程的详细内容:
步骤
具体内容
责任部门
时间要求
漏洞评估
对发现的漏洞进行评估,确定其等级和影响范围。
安全管理部门
发现漏洞后24小时内
修复方案制定
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包括修复时间、修复方法和测试计划等。
技术部门
发现漏洞后48小时内
修复实施
按照修复方案进行漏洞修复。
技术部门
根据修复方案执行
测试验证
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漏洞得到彻底解决。
测试部门
修复完成后72小时内
跟踪评估
对修复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确保修复不会引入新的问题。
安全管理部门
持续进行
漏洞验证机制
漏洞验证机制是确保漏洞修复有效性的关键。在漏洞修复完成后,进行严格的验证测试,确保漏洞已经被成功修复。验证测试可以采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手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验证结果进行记录和存档,以备后续查询和审计。例如,在修复漏洞后,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全面扫描,同时进行手动测试,确保漏洞得到彻底修复。
公安行业技术规范
公安信息网安全管理规定
网络访问控制
权限分配原则
在权限分配方面,会依据用户的工作职责和需求,进行合理的访问权限分配。通过对用户工作内容的精准分析,明确其完成工作所需的权限范围,确保用户能够顺利开展工作。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严格控制用户仅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避免因权限过大而带来安全风险。定期审查和更新用户权限,随着用户工作职责的变化或项目的结束,及时撤销不再需要的权限,以维护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认证方式选择
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保障认证安全,结合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等多种要素,增加认证的复杂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支持数字证书认证,利用数字证书的唯一性和不可抵赖性,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定期更新认证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时刻保持网络认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审计记录保存
对网络访问审计记录进行长期保存,为后续的查询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审计记录的详细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异常行为。确保审计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采用加密和备份等技术手段,防止记录被篡改或丢失。定期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挖掘审计记录中的有价值信息,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保存要求
具体内容
长期保存
对网络访问审计记录进行长期存储,以便后续查询和分析。
完整性保障
采用加密和备份等技术手段,确保审计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定期分析
定期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数据安全保护
加密算法应用
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这些加密算法具有高强度的加密性能,能够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定期更新加密密钥,增加加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加密过程进行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加密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加密的有效性。
备份策略制定
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频率,制定合理的备份策略。对于重要数据,增加备份的频率和存储的安全性。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地方,如异地数据中心或加密存储设备。测试数据恢复的可行性,通过模拟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验证数据恢复的流程和效果,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
访问控制措施
对数据访问进行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数据。采用角色访问控制模型,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访问权限,确保数据访问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对数据访问进行审计和记录,详细记录用户的访问时间、操作内容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访问行为。
控制措施
具体内容
授权审批
对数据访问进行严格的授权和审批,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数据。
角色访问控制
采用角色访问控制模型,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访问权限。
审计记录
对数据访问进行审计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访问行为。
安全事件处置
响应机制建立
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制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规范,包括事件报告、评估、处理等环节,提高事件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应急响应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事件分类分级
根据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事件进行分类和分级。针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和预案,提高事件处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定期对事件分类和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分类分级
具体内容
分类依据
根据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分级标准
制定不同级别的事件处置措施和预案。
评估调整
定期对事件分类和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
应急演练实施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检验应急响应机制的有效性。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应急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演练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加强对应急演练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
应急演练实施
演练要求
具体内容
定期组织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
总结评估
对应急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培训宣传
加强对应急演练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
公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
安全等级划分
重要性评估指标
在评估系统安全等级时,会考虑系统所承载的业务重要性,如是否涉及关键业务流程。对于涉及关键业务流程的系统,其安全等级会相应提高。评估系统数据的敏感程度,如是否包含个人隐私、机密信息等。数据敏感程度越高,系统的安全等级要求也越高。分析系统故障或受到攻击时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影响范围越大、损失程度越高,系统的安全等级也会越高。
等级保护措施
针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系统,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高等级系统应采用更严格的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和安全审计等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定期对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
安全等级
保护措施
高等级系统
采用更严格的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和安全审计等措施。
定期检查评估
定期对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
及时整改隐患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
等级调整机制
当系统的重要性、数据敏感性或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安全等级。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等级调整,确保调整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等级调整后的系统,重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技术保障措施
边界防护技术
部署防火墙,对网络边界进行访问控制,阻止非法入侵。通过设置防火墙规则,限制网络流量的进出,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使用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实时监测和防范网络攻击。当检测到异常流量或攻击行为时,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定期更新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规则库,提高防护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
防护技术
具体内容
防火墙部署
部署防火墙,对网络边界进行访问控制。
入侵检测系统
使用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实时监测和防范网络攻击。
规则库更新
定期更新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规则库,提高防护能力。
漏洞管理流程
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扫描和检测。对发现的漏洞进行评估和分类,确定修复的优先级。根据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及时修复漏洞,并对修复情况进行验证和记录。确保漏洞得到有效修复,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培训计划
数据保护策略
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地方。制定数据恢复预案,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通过数据备份和恢复,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管理保障措施
制度建设内容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用户管理、访问控制、应急响应等方面。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
制度建设
具体内容
制度制定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用户管理、访问控制、应急响应等方面。
职责明确
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修订完善
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
人员培训计划
制定安全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检查评估机制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包括内部审计、外部评估等。对检查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对安全检查和评估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公安网络安全监测技术指引
监测内容与范围
设备监测要点
监测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等。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检查主机系统的安全配置,如防火墙规则、账号权限等。确保主机系统的安全配置符合安全要求,防止非法入侵。关注应用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如响应时间、数据完整性等。通过对应用系统的监测,提高应用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隐患监测重点
及时发现网络中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XSS攻击等。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网络进行全面的扫描和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排查弱口令问题,防止因弱口令导致的安全事故。通过对用户账号密码的检查,确保用户使用强密码。监测异常访问行为,如非授权登录、异常数据传输等。通过对网络流量的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行为,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网络覆盖范围
涵盖省公安厅机关公安信息网,确保核心网络的安全。对省公安厅机关公安信息网进行全面的监测和保护,防止非法入侵。对广东全省公安信息网进行监测,保障全省网络的稳定运行。根据实际需要,可扩展到广东公安视频专网、广东公安移动信息网等其他相关网络。
网络范围
具体内容
省公安厅机关
涵盖省公安厅机关公安信息网,确保核心网络的安全。
广东全省
对广东全省公安信息网进行监测,保障全省网络的稳定运行。
扩展网络
根据实际需要,可扩展到广东公安视频专网、广东公安移动信息网等其他相关网络。
监测技术与工具
自动化监测优势
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网络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警报。减轻人工监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自动化监测,减少人工监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对网络的全面覆盖,避免监测盲区。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对网络进行全面的监测,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漏洞扫描方法
定期对网络中的设备和系统进行专项漏洞扫描,如6次/年。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网络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采用多种扫描技术,如端口扫描、漏洞库匹配等。通过多种扫描技术的结合,提高漏洞扫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及时输出漏洞扫描报告,提出修复方案。根据漏洞扫描的结果,及时生成漏洞扫描报告,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
日志审计功能
对网络活动的日志进行收集和存储,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通过对网络活动日志的收集和存储,为后续的查询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日志审计,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的线索。通过对日志的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的线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日志进行关联分析,挖掘潜在的安全威胁。通过对日志的关联分析,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监测结果分析与处理
结果分析流程
对监测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去除噪声和冗余信息。通过数据清洗和整理,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如关联分析、趋势分析等,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监测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和分级,确定处理的优先级。根据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和分级,确定处理的优先级。
分析流程
具体内容
数据清洗
对监测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去除噪声和冗余信息。
数据分析
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如关联分析、趋势分析等,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
隐患分级
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和分级,确定处理的优先级。
处理措施制定
对于发现的安全漏洞,及时进行修复和补丁更新。根据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针对弱口令问题,要求用户及时修改密码。通过加强用户密码管理,提高用户账号的安全性。对异常访问行为,采取限制访问、阻断连接等措施。通过对异常访问行为的处理,防止非法入侵。
反馈机制建立
建立监测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反馈机制,确保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监测结果和处理情况。确保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相关人员了解安全状况。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审核和验证,确保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反馈信息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对反馈信息的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需求分析
网络安全监测重点
网络设备安全状态监测
通用设备运行状况监测
性能指标实时监控
对省公安厅机关公安信息网及广东公安视频专网中的通用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实时性能指标监控,涵盖带宽使用率、端口状态、CPU和内存利用率等方面。实时监控有助于及时发现设备性能瓶颈和潜在故障,避免因设备性能问题影响网络正常运行。
性能指标
利用自动化工具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建立性能基线。一旦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立即发出告警,方便及时采取调整和优化措施,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提升网络整体性能。
设备配置合规性检查
定期检查通用设备的配置,确保其符合安全策略和行业标准。检查内容包括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规则、VLAN配置等。合规的设备配置能够有效防止因配置不当导致的安全漏洞,保障网络安全。
将设备当前配置与预设的合规模板进行对比,发现配置差异并及时修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因配置失误而引发的安全风险,确保设备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专用设备功能完整性检查
功能模块运行测试
对公安信息网和视频专网中的专用设备,如加密设备、认证服务器等进行功能模块运行测试,确保各项功能正常工作。通过模拟各种业务场景,验证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完整性。
加密设备
及时发现并解决功能故障,保证专用设备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为网络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确保设备能够满足实际业务需求,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设备固件和软件版本更新
关注专用设备的固件和软件版本更新信息,及时为设备进行升级,以修复已知漏洞和提升设备性能。升级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确保升级过程不会对设备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通过定期更新设备固件和软件版本,保持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因旧版本存在的漏洞而遭受攻击。同时,提升设备性能,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网络设备连接稳定性评估
链路连通性检测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异常处理
链路连通性
使用ping命令、traceroute等工具,实时检测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连通性,确保网络通信的稳定性。
当发现链路异常时,及时排查故障原因,如线缆故障、接口损坏等,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链路延迟
通过测量数据包在链路中的传输延迟,评估链路的性能。
若延迟过高,分析原因并进行优化,如调整网络拓扑结构、升级网络设备等。
链路丢包率
统计数据包在链路中的丢失情况,判断链路的可靠性。
若丢包率过高,检查链路是否存在拥塞、干扰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定期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析,了解网络设备的连接关系和层次结构。通过绘制网络拓扑图,发现潜在的网络单点故障和瓶颈。
根据网络拓扑分析结果,优化网络布局,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能够降低网络故障的影响范围,提升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主机系统漏洞隐患排查
操作系统漏洞扫描
定期全面扫描
对广东公安信息网、视频专网和移动信息网中的主机系统操作系统进行定期全面扫描,包括Windows、Linux等常见操作系统。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检测操作系统中存在的已知漏洞,如缓冲区溢出、SQL注入等。
全面扫描能够及时发现操作系统中的安全隐患,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定期扫描,保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因漏洞被利用而导致的数据泄露和系统瘫痪。
漏洞修复建议
根据漏洞扫描结果,及时生成漏洞报告,并提供详细的修复建议。对于高危漏洞,建议立即采取修复措施,如安装补丁程序。
对于无法立即修复的漏洞,提供临时的安全措施,如限制访问权限、加强监控等。及时修复漏洞能够降低系统被攻击的风险,保障主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数据库系统安全检测
数据完整性检查
检查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丢失。通过数据校验和、备份恢复测试等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并验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以便在数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恢复。保障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是确保业务正常运行的基础。
访问权限控制审查
审查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敏感数据。检查用户账户的权限设置,避免权限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定期清理无用的用户账户,防止账户被盗用导致数据泄露。合理的访问权限控制能够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性,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
中间件系统漏洞评估
常见中间件漏洞检测
对主机系统中使用的中间件,如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进行常见漏洞检测。检测内容包括配置错误、弱密码、代码注入等。
使用专业的中间件漏洞扫描工具,结合手动检查,确保全面发现中间件系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修复中间件漏洞,能够保障中间件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因漏洞被利用而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使用。
中间件版本管理
关注中间件的版本更新信息,及时为中间件系统进行升级,以修复已知漏洞和提升性能。
在升级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确保升级过程不会对业务系统造成影响。定期升级中间件版本,能够保持中间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应用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功能安全测试
业务逻辑漏洞检测
检测类型
检测方法
处理措施
越权访问检测
模拟不同用户角色的操作,检查系统是否存在越权...
广东省公安厅安全技术支撑运营项目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