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总体概述方案
11
第一节 项目总体概况与总承包设想
11
一、项目背景与建设意义
11
二、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11
三、EPC 总承包模式解读
13
四、项目总承包总体设想
13
第二节 项目组织形式
14
一、总承包项目部组建原则
14
二、总承包项目部组织结构
15
三、外部协作单位管理
17
四、跨部门协同机制
19
第三节 各项管理目标及控制措施
20
一、质量目标及控制措施
20
二、进度目标及控制措施
22
三、成本目标及控制措施
24
四、安全目标及控制措施
27
五、环保目标及控制措施
30
六、运维目标及控制措施
32
第四节 设计实施计划
34
一、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35
二、设计阶段划分与工作内容
36
三、设计优化措施
39
四、设计成果交付与管理
41
五、设计过程风险控制
43
第五节 施工实施计划
45
一、施工前期准备
45
二、施工分区与流程规划
47
三、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49
四、施工进度控制
53
五、施工质量控制
54
六、施工安全与环保管理
55
七、施工资源保障
57
第六节 设计与施工的协调措施
58
一、协调机制建立
58
二、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衔接
59
三、设计变更的协调管理
61
四、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配合
62
五、竣工验收阶段的协调
63
第二章 设计管理方案
66
第一节 项目解读与设计构思
66
一、项目全面解读
66
二、设计总体构思
67
第二节 设计进度计划及控制措施
70
一、设计进度计划编制
70
二、设计进度控制措施
72
第三节 设计质量管理制度及控制措施
74
一、设计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74
二、分阶段设计质量控制措施
77
第四节 设计重点、难点及控制措施
80
一、设计重点及控制措施
80
二、设计难点及控制措施
84
第五节 设计过程对工程总投资控制措施
87
一、方案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87
二、初步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89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91
四、设计服务阶段投资控制
93
五、投资控制效果评估与改进
94
第三章 采购管理方案
96
第一节 采购工作总体概述
96
一、采购范围界定
96
二、采购工作原则
98
三、采购管理目标
99
第二节 采购工作程序
100
一、采购策划阶段
100
二、采购计划编制阶段
102
三、供应商准入阶段
105
四、采购实施阶段
107
五、合同签订与履行阶段
110
六、采购验收与结算阶段
113
第三节 采购执行计划
116
一、采购执行总进度计划
116
二、分专业采购执行计划
119
三、采购资源保障计划
127
第四节 采买
131
一、采买计划制定
131
二、供应商选择与谈判
134
三、采买合同签订
136
四、采买过程管控
138
第五节 催交与检验
140
一、催交
140
二、检验
143
第六节 运输与交付
148
一、运输方式选择与优化
148
二、运输过程管控
151
三、交付衔接与验收
153
第七节 采购变更管理
155
一、采购变更原因识别与分类
155
二、采购变更流程
157
三、采购变更影响评估与控制
160
第八节 仓储管理
163
一、仓库规划与建设
163
二、物资入库管理
166
三、物资出库管理
170
四、库存管理
172
五、仓库安全管理
176
第九节 采购管理保障与监督
180
一、组织保障
180
二、资源保障
182
三、监督与考核
185
第十节 采购风险管控
188
一、风险识别
188
二、风险评估
190
三、风险应对措施
192
四、风险监控与更新
196
第四章 施工平面布置规划方案
198
第一节 施工平面布置总体规划
198
一、布置原则
198
二、总体布局
201
三、分区规划标准
203
第二节 各镇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09
一、A 镇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09
二、B 镇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14
三、C 镇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17
四、D 镇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19
五、E 镇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20
第三节 临时设施规划
222
一、办公生活设施规划
222
二、生产辅助设施规划
231
三、材料存储设施规划
239
四、环保与安全设施规划
246
第四节 临时道路布置
252
一、临时道路总体规划
252
二、各镇区临时道路详细布置
255
三、临时道路安全设施与维护
260
第五节 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
265
一、动态调整原则
265
二、动态调整流程
266
三、各阶段调整示例
267
第六节 施工平面布置验收标准
268
一、办公生活设施验收标准
268
二、生产辅助设施验收标准
270
三、材料存储设施验收标准
271
四、环保与安全设施验收标准
272
五、验收组织与资料
272
第七节 施工平面布置应急预案
273
一、火灾应急预案
273
二、临时道路坍塌应急预案
274
三、暴雨内涝应急预案
276
四、应急演练与培训
277
第五章 施工重点难点及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279
第一节 施工重点难点分析与解决方案
279
一、散户污水处理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279
二、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285
三、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291
四、EPC 总承包管理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299
第二节 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305
一、扬尘污染防治原则
305
二、扬尘源识别与分类
306
三、分阶段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307
四、扬尘污染监测与评估
312
五、扬尘污染应急措施
314
六、扬尘污染防治效果评估
318
七、扬尘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321
第六章 施工资源投入计划
325
第一节 施工资源投入总体规划
325
一、资源投入原则
325
二、资源投入依据
327
三、资源投入整体架构
328
第二节 劳动力投入计划
330
一、劳动力需求分析
330
二、劳动力投入计划
332
三、劳动力管理措施
338
第三节 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342
一、机械设备需求分析
342
二、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346
三、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357
第四节 材料投入计划
362
一、材料需求分析
362
二、材料采购计划
368
三、材料运输与存储计划
371
四、材料质量控制
375
第五节 资源投入保障措施
378
一、组织保障
378
二、资金保障
379
三、应急保障
380
四、技术保障
381
第七章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383
第一节 新技术应用方案
383
一、农村污水智能监测与运维技术
383
二、BIM 技术在农村污水治理全周期应用
386
三、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389
第二节 新产品应用方案
391
一、一体化预制污水提升泵站
391
二、模块化生态浮岛系统
393
三、HDPE 双壁波纹管
396
第三节 新工艺应用方案
398
一、管道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施工工艺
398
二、环保型淤泥固化处理工艺
401
三、散户设施快速拼装施工工艺
403
第四节 新材料应用方案
406
一、复合土工膜
406
二、生物炭基土壤改良材料
408
三、耐腐蚀钢筋
411
第五节 “四新” 应用保障措施
414
一、组织保障
414
二、技术保障
414
三、资源保障
415
四、质量与安全保障
416
五、效益评估与持续改进
417
第一章 总体概述方案
第一节 项目总体概况与总承包设想
一、项目背景与建设意义
1、政策背景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国家先后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十四五”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项目所在地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通过 EPC 总承包模式推进项目建设,旨在解决农村污水无序排放问题,提升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2、现实需求
本
项目涉及的 5 个镇区 40 个自然村,此前因缺乏完善的污水治理设施,生活污水多直接排放至房前屋后水体或土壤中,导致水体黑臭、土壤污染,不仅影响村民生活质量,还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随着村民环保意识提升,对污水治理的需求日益迫切,本项目的实施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
3、建设意义
从生态层面,项目通过散户污水处理、水生态提升及管道改造,可减少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恢复农村水生态功能,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从社会层面,项目建设过程中可带动当地就业,完工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从经济层面,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为农村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1、散户污水处理工程
本工程覆盖 5 个镇区 40 个自然村的 3500 户散户,核心建设内容为资源化利用及土壤渗透设施。其中,资源化利用设施采用 “预处理 + 简易生化处理” 工艺,每户设置 1 个 5m³ 的预处理池(用于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 1 个 8m³ 的生化处理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土壤渗透设施;土壤渗透设施采用 “砂石层 + 土壤层” 结构,铺设面积约 20㎡/ 户,渗透层厚度不低于 1.2m,确保污水经渗透后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 B 标准。
2、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针对 40 个自然村房前屋后的水体(包括池塘、沟渠等,总长度约 80km,总面积约 12 万㎡),开展清淤疏浚及生态治理。清淤疏浚采用 “机械清淤 + 人工辅助” 方式,清除水体底部淤积的淤泥(平均清淤深度 0.8m,总清淤量约 9.6 万 m³),淤泥经脱水干化后用于农田土壤改良;生态治理包括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种植面积约 5 万㎡)、投放微生物菌剂(每 1000㎡水体投放 50kg)、设置生态浮岛(每 500㎡水体设置 1 个,单个浮岛面积 20㎡),构建水体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3、排水管道工程
改造及新建污水管道总长度约 60km,其中改造现有老化、破损管道 15km,新建管道 45km。管道采用 HDPE 双壁波纹管(管径 DN300-DN600),管道坡度按 0.3%-0.5% 设计,满足污水重力流排放要求。新建管道沿线设置污水检查井(每 50m 设置 1 个,共 900 个)、沉泥井(每 200m 设置 1 个,共 225 个);改造管道主要对接口渗漏、管道破损部位进行修复,更换老化井盖,确保管道排水通畅。
三、EPC 总承包模式解读
1、模式内涵
EPC 总承包模式即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施工(Construction)一体化承包模式,本项目在此基础上增加运维(Operation)服务(期限 3 年),形成 “设计 - 采购 - 施工 - 运维” 全链条承包模式。中标人作为总承包方,需对项目全过程负责,包括设计方案优化、设备材料采购、施工质量管控、运维服务保障及项目移交等,承担项目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部责任。
2、模式优势
相较于传统分阶段承包模式,EPC 总承包模式可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深度融合,减少各环节衔接成本,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总承包方统一协调各参与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等),避免多方责任推诿,保障项目目标实现;通过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管控,可提前规避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优化施工方案,降低项目成本;运维阶段提前介入设计环节,确保设计方案满足运维便利性要求,提升运维服务质量。
四、项目总承包总体设想
1、总体目标
以 “生态优先、质量第一、效率至上、运维保障” 为原则,通过 EPC 总承包模式,确保项目设计科学合理、施工安全高效、设备质量可靠、运维服务到位,实现项目建设总工期 180 天(设计 30 天、施工 150 天)、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3 年运维期间设施正常运行率不低于 95%、出水达标率 100% 的总体目标,将项目打造为当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
2、核心思路
设计环节:坚持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结合 40 个自然村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污水排放量等实际情况,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既满足环保标准,又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同时预留运维接口,方便后期运维数据采集与设施管理。
采购环节:建立 “供应商准入 + 集中采购 + 全程监管” 机制,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设备供应商,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采购价格,确保设备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采购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施工环节:采用 “分区施工、流水作业” 方式,将 5 个镇区划分为 5 个施工区域,每个区域配备独立的施工团队,同步推进管道工程、散户设施施工及水生态治理,确保工期目标实现;加强施工现场管控,落实质量、安全、环保措施,减少施工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运维环节:提前组建专业运维团队,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在施工后期同步开展运维人员培训;运维期间建立 “日常巡检 + 定期维护 + 应急处理” 机制,确保设施稳定运行,定期向业主提交运维报告。
3、全生命周期管控
从项目前期调研到后期移交,贯穿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 理念。设计阶段通过方案优化降低建设成本及运维成本(如选择低能耗设备);施工阶段减少返工浪费,控制施工成本;运维阶段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维费用(如合理安排设备维护周期,减少故障维修成本),确保项目总造价控制在业主预算范围内。
第二节 项目组织形式
一、总承包项目部组建原则
1、专业化原则
项目部成员需具备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相关专业背景(如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等),且拥有 5 年以上 EPC 项目管理经验,确保具备解决项目设计、施工、运维中各类问题的能力。
2、权责明确原则
明确项目部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避免权责交叉或遗漏,确保项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建立 “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对项目全过程负总责,各部门负责人对分管工作负责。
3、高效协同原则
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部门的高效协同;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各环节信息畅通,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
4、本地化原则
优先聘用项目所在地的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占比不低于 60%),既降低人力成本,又便于与当地村民沟通协调,减少施工阻力。
二、总承包项目部组织结构
1、总体架构
项目部设项目经理 1 名、技术负责人 1 名、质量负责人 1 名、安全负责人 1 名、成本负责人 1 名,下设设计管理部、施工管理部、采购部、运维筹备部、质量安全部、成本合约部、综合管理部 7 个部门,总人数约 50 人(其中管理人员 20 人,技术人员 15 人,后勤保障人员 15 人)。
2、部门设置及职责
设计管理部(5 人):负责项目设计全过程管理,包括组织设计单位开展现场勘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核设计文件(确保符合规范及业主要求);协调设计单位与施工部、运维筹备部沟通,解决设计与施工、运维衔接问题;负责设计变更管理,编制设计变更文件并报审批。
施工管理部(10 人):负责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包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队伍进场,安排施工进度;协调施工现场资源(人员、设备、材料);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负责施工进度管控,定期向项目经理汇报施工进展。
采购部(6 人):负责项目设备、材料采购管理,包括编制采购计划(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进度);开展供应商准入评审,建立合格供应商库;组织设备、材料招标采购;负责采购合同签订与管理;组织设备、材料到货验收,确保质量及数量符合要求。
运维筹备部(4 人):负责项目运维前期筹备及后期运维管理,包括编制运维管理制度、运维手册;组建运维团队,开展运维人员培训;采购运维所需物资(如备件、药剂);施工后期参与设施调试,建立设施台账;运维期间负责设施巡检、维护及故障处理。
质量安全部(5 人):负责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包括制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开展质量检查(原材料检验、工序验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组织安全培训(三级安全教育、专项安全培训);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负责质量安全事故处理,编制事故报告。
成本合约部(3 人):负责项目成本与合约管理,包括编制项目成本估算、预算;开展成本动态监控,分析成本偏差并提出调整措施;负责合同管理(包括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商的合同);办理工程计量与支付;负责项目竣工结算。
综合管理部(7 人):负责项目综合保障工作,包括项目部日常行政事务(文件收发、会议组织、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后勤保障(食堂、宿舍、车辆管理);对外协调(与业主、当地政府、村民的沟通协调);负责项目宣传与信息报送。
3、岗位设置及职责
项目经理:主持项目部全面工作,制定项目总体计划及目标;审批项目重大决策(如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成本预算);协调项目部与业主、政府部门的关系;对项目质量、安全、工期、成本负总责。
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审核设计文件、施工方案;解决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组织技术交底(设计交底、施工技术交底);负责技术创新与方案优化。
质量负责人:负责项目质量管控工作,制定质量计划;组织质量检查与验收;处理质量问题,监督整改;负责质量资料收集与整理。
安全负责人:负责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安全培训与演练;开展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处理安全事故,落实整改措施。
成本负责人:负责项目成本管控工作,编制成本预算;监控成本支出,分析成本偏差;负责工程计量与结算;审核采购价格,控制采购成本。
三、外部协作单位管理
1、设计单位管理
技术团队配置,签订设计委托合同,明确设计范围、进度、质量要求及违约责任。
过程管理:设计管理部定期与设计单位沟通,跟踪设计进度;组织设计单位开展现场勘查(不少于 2 次),确保设计符合现场实际;审核设计文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提出修改意见,确保设计文件通过业主及相关部门审批。
考核管理:建立设计单位考核机制,从设计进度、设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设计费用支付挂钩(如设计进度滞后,扣减 5%-10% 设计费用)。
2、施工分包单位管理
合同管理:与施工分包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明确施工范围、工期、质量标准、安全要求、合同价款及支付方式;在合同中约定奖惩条款(如提前完工给予奖励,工期延误或质量不合格给予处罚)。
现场管理:施工管理部对施工分包单位进行全过程管控,要求施工分包单位按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施工;定期开展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责令整改;协调施工分包单位与设计单位、当地村民的关系,确保施工顺利推进。
3、设备供应商管理
准入评审:制定供应商准入标准,包括资质要求(如设备生产许可证、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业绩要求(近 3 年为不少于 10 个污水治理项目提供设备)、产品质量要求(提供产品检测报告);组织采购部、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对供应商进行评审,建立合格供应商库。
采购管控:采用 “公开招标 + 比价” 方式确定供应商,确保采购价格合理;在采购合同中明确设备规格、型号、质量标准、交货期、售后服务(如设备质保期不少于 2 年,质保期内免费维修更换);设备到货后,组织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质量安全部共同验收,核对设备数量、规格,检查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对关键设备(如水泵、风机)进行性能测试。
售后服务管理:建立供应商售后服务档案,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及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对售后服务不及时或服务质量差的供应商,取消其合格供应商资格,不再合作。
四、跨部门协同机制
1、定期会议机制
项目例会:每周一上午召开项目例会,由项目经理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参加,汇报上周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本周工作计划,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如设计图纸交付与施工进度衔接问题)。
专题会议:针对项目重大问题(如设计方案优化、施工技术难题、质量安全事故),召开专题会议,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参加,制定解决方案并落实责任人。
设计 - 施工协调会:每两周召开一次设计 - 施工协调会,由设计管理部、施工管理部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沟通设计图纸交付进度、施工中遇到的设计问题,确保设计与施工无缝衔接。
2、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各部门将项目相关信息(设计文件、施工进度、采购合同、质量检查记录等)录入系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设定信息访问权限,确保信息安全。
每月编制项目月报,由综合管理部汇总各部门工作情况,包括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报送项目经理及业主,确保业主及时了解项目进展。
3、问题协同解决机制
建立 “问题台账”,各部门发现问题后及时录入台账,明确问题描述、责任部门、解决时限;综合管理部负责跟踪问题解决进度,确保问题按时解决。
对于跨部门问题(如施工中发现设计图纸错误),由项目经理指定牵头部门(如设计管理部),相关部门配合,共同制定解决方案,避免相互推诿。
第三节 各项管理目标及控制措施
一、质量目标及控制措施
1、质量目标
设计质量:设计文件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标准(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47-2019、《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通过业主及相关部门审批,设计变更率不超过 5%。
施工质量: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率 100%,单位工程验收合格率 100%,项目竣工验收达到国家合格标准,争创当地 “优质工程” 称号;污水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 B 标准,管道闭水试验合格率 100%,水生态治理后水体透明度提升 30% 以上。
设备质量:设备到货验收合格率 100%,设备安装调试合格率 100%,运维期间设备正常运行率不低于 95%。
2、质量控制措施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前期调研:设计管理部组织设计单位开展详细现场勘查,收集 40 个自然村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污水排放量、地下管线等资料,确保设计符合现场实际;邀请业主、当地环保部门参与调研,了解其需求及环保要求。
设计文件审核:建立 “三级审核” 制度(设计单位内部审核、项目部审核、业主审核),设计管理部组织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重点检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工艺参数的准确性、图纸的完整性;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求设计单位限期修改,修改完成后重新审核。
设计交底:施工图设计完成并审批通过后,设计管理部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管理部、施工分包单位进行设计交底,讲解设计意图、工艺要求、施工难点及注意事项;交底后形成书面记录,各方签字确认。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控制:建立 “原材料进场验收制度”,采购部组织施工管理部、质量安全部对进场的原材料(如管道、水泥、砂石、设备)进行验收,核对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对关键原材料(如 HDPE 管道)按规定进行抽样送检(送检频率不低于每批次 1 次),不合格原材料严禁进场使用。
工序质量控制:制定 “工序质量验收制度”,施工分包单位完成一道工序后,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质量安全部验收;质量安全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如管道铺设后检查管径、坡度、接口密封情况),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对关键工序(如土壤渗透层铺设、设备安装),质量负责人需现场监督验收。
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施工管理部组织质量安全部、设计管理部、施工分包单位对分部分项工程(如管道工程、散户污水处理设施工程、水生态治理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工程质量、工程量、技术资料等;验收合格后形成验收报告,各方签字确认;不合格部位责令施工分包单位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验收。
运维阶段质量控制
设施调试:施工后期,运维筹备部组织施工管理部、设计管理部、设备供应商对污水设施进行调试,包括设备单机调试、系统联动调试、通水调试,确保设施运行正常,出水达标;调试完成后形成调试报告,报业主备案。
日常巡检:运维团队每天对污水设施、管道、水生态治理区域进行巡检,记录设施运行参数(如进水流量、出水水质、设备运行温度)、管道有无泄漏、水体有无黑臭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无法当场处理的,启动应急机制。
定期检测:每月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污水设施出水水质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 COD、BOD5、SS、NH3-N、TP 等,确保出水达标;每季度对水生态治理区域的水体透明度、溶解氧、pH 值进行检测,评估水生态修复效果。
二、进度目标及控制措施
1、进度目标
设计进度:总设计工期 30 天,其中第 1-5 天完成现场勘查及资料收集,第 6-15 天完成方案设计及评审,第 16-25 天完成初步设计及审批,第 26-30 天完成施工图设计及交底。
施工进度:总施工工期 150 天,其中第 1-10 天完成施工准备(施工方案审批、人员设备进场、临时设施建设),第 11-60 天完成 5 个镇区排水管道工程(改造 15km、新建 45km),第 31-120 天完成 40 个自然村 3500 户散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第 61-150 天完成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清淤疏浚 9.6 万 m³、生态治理 12 万㎡),第 141-150 天完成设施调试及竣工预验收。
整体进度:项目建设总工期 180 天(设计 30 天 + 施工 150 天,设计与施工部分搭接 10 天),确保按时竣工验收;运维期 3 年,运维期间设施正常运行,无重大故障停机。
2、进度控制措施
进度计划编制
总体进度计划:项目经理组织各部门负责人编制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明确设计、采购、施工、运维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及责任人,采用 Project 软件绘制甘特图,直观展示项目进度。
分项进度计划:各部门根据总体进度计划编制分项进度计划,如设计管理部编制设计进度计划(明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时间节点),施工管理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开工、完工时间),采购部编制采购进度计划(明确设备材料的采购、到货时间)。
进度计划审批: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报项目经理审批,审批通过后下发各部门执行;同时将总体进度计划报送业主,征求业主意见,根据业主意见调整完善。
进度跟踪与监控
日常跟踪: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进度跟踪,每天记录工作进展情况(如设计文件完成页数、管道施工长度、散户设施完成户数),并录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部每天召开施工进度碰头会,了解施工进展,解决影响进度的问题。
定期检查:每周由项目经理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项目进度进行检查,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分析进度偏差原因(如设计滞后、材料短缺、天气影响);每月编制进度报告,报送业主,说明进度情况、偏差原因及调整措施。
动态调整:若发现进度偏差(如实际进度比计划滞后超过 3 天),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调整措施。例如,设计滞后时,增加设计人员投入,延长设计工作时间,确保设计文件按时交付;材料短缺时,采购部紧急与供应商沟通,要求加快供货速度,必要时启用备用供应商;天气影响施工时,调整施工工序(如雨天进行室内设备安装,晴天进行室外管道施工),确保总工期不变。
资源保障措施
人员保障:根据进度计划配置足够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施工高峰期(如管道施工、散户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时)增加施工人员至 200 人以上;提前与施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时间及工资待遇,避免人员流失。
设备保障:采购部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提前采购施工所需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水泵、电焊机等),确保设备按时进场;施工管理部建立设备台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避免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进度;准备备用设备(如备用挖掘机 2 台、备用水泵 10 台),应对突发设备故障。
材料保障:采购部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进度计划,制定材料采购计划,明确材料采购数量、规格、到货时间;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约定供货周期及违约责任,确保材料按时到货;在施工现场建立材料仓库,储备足够的常用材料(如管道、水泥、砂石),避免材料短缺导致停工。
三、成本目标及控制措施
1、成本目标
总造价控制:项目总造价控制在业主批复预算范围内,不超过 XX 万元(根据业主预算填写),其中设计费占比 5%、设备采购费占比 40%、施工费占比 45%、运维费占比 8%、预备费占比 2%。
分项成本控制:设计费控制在 XX 万元以内,设备采购费控制在 XX 万元以内(其中散户设施设备 XX 万元、管道材料 XX 万元、水生态治理设备 XX 万元),施工费控制在 XX 万元以内(其中管道施工 XX 万元、散户设施施工 XX 万元、水生态治理施工 XX 万元),运维费控制在 XX 万元 / 年以内。
成本偏差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监控成本支出,确保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偏差不超过 5%;若出现超支,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确保总造价不超预算。
2、成本控制措施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方案优化:设计管理部组织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在满足环保标准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工艺及设备。例如,散户污水处理设施优先选择低成本、低能耗的土壤渗透工艺,避免采用高成本的膜处理工艺;管道路由优化,减少管道长度及开挖深度,降低施工成本。
限额设计:根据项目总预算,制定各专业设计限额(如管道工程每公里造价不超过 XX 万元、散户设施每户造价不超过 XX 万元),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限额执行;设计管理部审核设计文件时,重点检查造价是否超限额,若超限额,要求设计单位修改方案。
技术经济分析:初步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部组织成本合约部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估方案的投资效益;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造价,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采购阶段成本控制
供应商管理:建立合格供应商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供应商,确保采购价格公平合理;对供应商进行比价(至少对比 3 家以上供应商的报价),选择质优价廉的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争取批量采购优惠。
采购计划优化:采购部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过早采购导致资金占用及材料积压,或过晚采购导致施工停工;对于大型设备(如污水处理设备),采用 “按需采购 + 分期付款” 方式,降低资金压力。
采购成本监控:成本合约部对采购成本进行监控,审核采购合同及付款申请,确保采购价格符合预算;定期分析采购成本偏差,若发现采购价格超预算,及时与采购部沟通,查找原因并调整。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管理部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施工成本。例如,管道施工优先采用非开挖技术(如水平定向钻),减少开挖及回填成本;散户设施施工采用模块化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及人工成本。
工程量控制:施工管理部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组织施工,避免超量施工;建立工程量计量制度,每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计量,由成本合约部审核,确保工程量准确无误;若出现设计变更,及时办理变更签证,明确变更工程量及造价,避免后期结算争议。
现场成本管控:施工管理部加强施工现场管控,减少材料浪费及返工。例如,原材料分类堆放,避免混杂及损耗;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检查,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返工;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及设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及设备租赁成本。
运维阶段成本控制
精细化运维:运维筹备部制定精细化运维管理制度,优化运维流程,降低运维成本。例如,合理安排设施巡检频率(散户设施每天 1 次、管道每周 2 次),避免过度巡检;设备维护采用 “预防性维护” 方式,定期更换易损件,减少故障维修成本。
能耗控制:选择低能耗设备(如节能水泵、风机),运维期间监控设备能耗,优化设备运行参数,降低能耗成本;例如,根据污水排放量调整水泵运行台数,避免设备空转。
备件管理:建立备件库存管理制度,合理储备备件(如常用的水泵、阀门、电机),避免备件积压或短缺;与备件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争取优惠价格,降低备件采购成本。
四、安全目标及控制措施
1、安全目标
人员安全:项目实施过程中,杜绝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轻伤事故发生率控制在 3‰以内;运维期间,运维人员无安全事故。
设备安全:施工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无重大损坏事故,设备完好率不低于 98%。
现场安全:施工现场无火灾、坍塌、触电等安全事故;施工区域周边环境安全,无因施工导致的村民人身财产损失。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培训覆盖率 100%,安全检查合格率 100%,安全隐患整改率 100%。
2、安全控制措施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专项安全制度:质量安全部根据项目特点,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施工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专项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要求及操作规范。
安全责任落实:建立 “项目经理 - 部门负责人 - 班组负责人 - 岗位人员” 的安全责任体系,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定期开展安全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安全培训与教育
三级安全教育:所有进场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必须接受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项目级、班组级),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分析等;培训时间不少于 24 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专项安全培训:针对特殊工种(如电工、焊工、起重工)及危险作业(如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开展专项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项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理措施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证书有效期内。
日常安全教育:施工管理部每天班前组织安全交底,针对当天施工内容及存在的安全风险,讲解安全注意事项;每周组织一次安全例会,总结本周安全情况,通报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开展安全知识学习。
施工现场安全管控
安全防护设施: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如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在开挖区域、高处作业区域、临时用电区域设置围挡、防护栏、安全网等防护设施;施工设备配备安全防护装置(如防护罩、安全阀),定期检查维护。
临时用电管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采用 “三相五线制”,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实行 “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电工每天对临时用电设施进行检查,确保线路无破损、漏电保护器有效;严禁非电工接线、拆线。
高处作业管理:高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穿防滑鞋;作业平台必须牢固可靠,设置防护栏杆;严禁在高处抛掷物料,下方设置警戒区域,禁止人员通行。
消防安全管理:施工现场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水桶),消防器材摆放整齐,易于取用;定期检查消防器材,确保完好有效;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严禁违规使用明火。
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
日常安全检查:质量安全部每天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施工设备、临时用电、人员操作等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专项安全检查:每月开展一次专项安全检查(如临时用电专项检查、高处作业专项检查、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由安全负责人带队,相关部门参与;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立即停工整改,整改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方可复工。
安全隐患整改跟踪:建立安全隐患台账,记录隐患描述、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情况;质量安全部跟踪隐患整改进度,确保隐患按期整改完成;对整改不到位的,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
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安全部编制《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包括触电事故应急预案、坍塌事故应急预案、高处坠落事故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等;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流程、应急救援措施、应急物资清单。
应急演练:每季度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如触电事故应急演练、火灾事故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演练后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事故处理:若发生安全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如触电事故先切断电源,再抢救伤员;坍塌事故先疏散人员,再组织救援);同时向上级部门及业主报告事故情况,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调查;按照 “四不放过” 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处理事故。
五、环保目标及控制措施
1、环保目标
施工期间: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回用或达标排放,不外排污染水体;施工扬尘排放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要求;施工噪声昼间不超过 70dB(A),夜间不超过 55dB(A);施工垃圾回收率不低于 8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100%。
运维期间:污水设施出水达标率 100%,无污水直排现象;水生态治理区域水体质量持续改善,无黑臭现象;运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废药剂等危险废物,按规定妥善处置,处置率 100%。
周边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破坏周边植被及生态环境;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施工区域植被,植被恢复率 100%。
2、环保控制措施
施工期间环保控制
施工废水处理:在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每 500㎡施工区域设置 1 个,沉淀池容积不小于 10m³),施工废水(如开挖废水、设备清洗废水)经沉淀池处理(沉淀、过滤)后,用于施工现场洒水降尘,不外排;生活污水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
施工扬尘控制: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洗车平台,车辆出场前冲洗轮胎,避免带泥上路;施工区域采取洒水降尘措施(每天洒水不少于 3 次,干燥天气增加洒水次数);开挖作业采用湿法施工,减少扬尘产生;散装材料(如水泥、砂石)采用密闭容器存放,运输时加盖篷布。
施工噪声控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夜间(22:00 - 次日 6:00)施工;若因工艺要求必须夜间施工,提前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后公告周边村民;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如电动挖掘机、静音水泵),对高噪声设备采取减振、隔声措施(如设置隔声罩);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隔声屏障(高度不低于 2m),减少噪声传播。
施工垃圾处理:施工垃圾(如废管道、废混凝土、废砂石)分类收集,可回收部分(如废金属、废塑料)由废品回收单位回收处理,不可回收部分运至当地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严禁随意丢弃。
生态保护:施工前对施工区域内的植被进行调查,标记保护植物,施工过程中避开保护植物;开挖作业时保留表层土壤,用于后期植被恢复;施工完成后,及时对施工区域(如临时设施占地、施工便道)进行平整,种植当地适生植被(如草坪、灌木),恢复生态环境。
运维期间环保控制
污水排放控制:运维团队每天巡检污水设施,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无污水直排;定期清理设施内的格栅、沉淀池,避免堵塞导致污水外溢;若设施出现故障,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如启用备用设施),确保污水得到处理。
水生态保护:定期监测水生态治理区域的水体质量,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生态治理措施(如增加微生物菌剂投放量、补种水生植物);严禁向水体排放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加强对周边村民的环保宣传,引导村民保护水体环境。
危险废物处置:运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由污水设施沉淀池产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堆肥、焚烧);废药剂(如过期的微生物菌剂)、废设备零部件等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后存放在专用危险废物仓库,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并建立处置台账。
环保监测与监督
环保监测:施工期间,每月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对施工场界噪声、扬尘进行监测,确保符合排放标准;运维期间,每月对污水设施出水水质进行监测,每季度对水生态治理区域水体质量进行监测,监测报告报业主及当地环保部门备案。
环保监督:质量安全部设立环保监督员,负责日常环保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落实环保措施;接受业主及当地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环保问题,及时整改;建立环保投诉处理机制,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村民的环保投诉。
六、运维目标及控制措施
1、运维目标
设施运行:污水设施、管道、水生态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不低于 95%;设施故障响应时间不超过 2 小时,故障修复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重大故障不超过 48 小时)。
出水水质:污水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 B 标准,达标率 100%;每季度第三方检测合格率 100%。
运维服务:建立完善的运维档案,定期向业主提交运维报告(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年度报告);业主满意度不低于 90%;运维期满后,设施完好移交业主。
2、运维控制措施
运维团队建设
团队组建:运维筹备部组建专业运维团队,包括运维经理 1 名(5 年以上污水运维经验)、技术工程师 3 名(环境工程专业)、维修人员 6 名(具备设备维修资质)、巡检人员 10 名(熟悉污水设施操作);团队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培训考核:制定运维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每月 1 次),培训内容包括设施操作规程、故障处理、安全环保知识等;每季度对运维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暂停上岗,重新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运维管理制度建设
日常巡检制度:制定《污水设施日常巡检制度》,明确巡检范围(散户设施、管道、水生态区域)、巡检频率(散户设施每天 1 次、管道每周 2 次、水生态区域每周 1 次)、巡检内容(设施运行参数、有无泄漏、水体状况);巡检人员填写巡检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定期维护制度:制定《设施定期维护制度》,明确维护周期(设备每月 1 次保养、每季度 1 次全面检查、每年 1 次大修)、维护内容(设备清洁、润滑、零部件更换;管道清淤;水生植物修剪);维护完成后填写维护记录,建立维护档案。
应急处理制度:制定《设施故障应急处理制度》,明确故障类型(设备故障、管道堵塞、出水不达标)、应急响应流程(上报、现场勘查、制定方案、实施修复)、应急物资(备用设备、备件、工具);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设施运行管理
运行参数监控:在污水设施关键部位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如流量计、水质检测仪),实时监控进水流量、出水水质、设备运行参数;运维人员每天查看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设备管理: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型号、安装时间、维护记录、故障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更换易损件(如水泵密封件、阀门);对老化设备(使用年限超过 5 年),提前制定更换计划,报业主审批后实施。
管道管理:定期对管道进行清淤(每半年 1 次),采用高压清洗车或清淤机器人进行清淤;检查管道接口有无泄漏,发现泄漏及时修复;在管道沿线设置标识牌,禁止第三方破坏。
运维档案与报告管理
档案管理:建立运维档案,包括设施台账、巡检记录、维护记录、故障处理记录、监测报告等;档案采用纸质与电子双存档,确保档案完整、准确。
报告提交:每月编制运维月度报告,内容包括设施运行情况、巡检维护情况、故障处理情况、水质监测结果;每季度编制季度报告,年度编制年度报告;报告经运维经理审核后,报送业主及当地环保部门。
业主沟通与满意度调查
定期沟通:每月与业主召开运维沟通会,汇报运维情况,听取业主意见;建立业主沟通群,及时回复业主咨询,反馈问题处理进展。
满意度调查:每半年开展一次业主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了解业主对运维服务的意见;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节 设计实施计划
一、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1、资料收集与分析
收集资料范围:设计管理部组织设计单位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资料(地形地貌图、土壤类型分布图、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资料(镇区规划、自然村人口分布、污水排放量统计)、环保资料(当地污水排放标准、环保部门要求)、现状资料(现有污水设施情况、地下管线图、水体现状监测报告)。
资料收集方式:通过业主获取项目立项批复、规划文件;前往当地自然资源局、环保局、住建局调取地形、环保、管线资料;组织设计人员实地走访 40 个自然村,收集村民意见及现场照片、视频资料。
资料分析:设计单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评估项目建设条件(如土壤渗透性能、污水水质特征),识别设计难点(如地形复杂区域管道路由设计、村民房屋密集区散户设施布局),为设计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现场勘查
勘查范围:覆盖 5 个镇区 40 个自然村,包括散户房屋周边区域、房前屋后水体、拟建设管道沿线区域。
勘查内容:
散户区域:测量每户房屋占地面积、周边空地面积,记录土壤类型(砂质土、黏质土)、地下水位深度,标记地下管线(给水、电力、通信)位置,确定散户设施建设位置。
水体区域:测量水体长度、宽度、深度,采集水体样品进行水质检测(检测指标包括 COD、BOD5、SS、NH3-N、TP),记录水体周边植被类型、淤积情况,确定清淤范围及生态治理措施。
管道区域:测量拟建设管道沿线的地形标高、地面附着物(房屋、树木),探测地下已有管线(采用管线探测仪),确定管道路由、管径及埋深。
勘查成果:形成《项目现场勘查报告》,包括勘查照片、测量数据、水质检测报告、现场示意图等,报设计管理部审核,审核通过后作为设计依据。
3、设计标准与规范确定
国家规范:明确设计需遵循的国家规范,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47-2019)、《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201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地方规范:收集项目所在地的地方规范及政策要求(如《XX 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导则》),确保设计符合地方要求;若地方规范与国家规范不一致,按较严格的标准执行。
业主要求:与业主沟通,明确业主对项目的特殊要求(如设施外观、运维便利性、造价控制),将业主要求纳入设计标准,在设计方案中体现。
二、设计阶段划分与工作内容
1、方案设计阶段
工作内容:
工艺选择:设计单位根据现场勘查资料及环保标准,选择散户污水处理工艺(确定为 “预处理 + 生化处理 + 土壤渗透” 工艺)、水生态治理工艺(确定为 “清淤疏浚 + 水生植物种植 + 微生物投放” 工艺)、管道工程工艺(确定为 HDPE 双壁波纹管重力流排水)。
方案编制: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方案设计文件》,包括项目概况、设计依据、工艺方案、工程规模、设施布局(散户设施每户位置、管道路由、水体治理区域)、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各分项投资)、实施计划、环保安全措施。
方案优化:设计管理部组织技术负责人、施工管理部、运维筹备部对方案进行评审,从施工可行性、运维便利性、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优化意见;设计单位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方案,形成最终方案设计文件。
交付成果:《方案设计文件》(含图纸及文字说明)、方案评审报告。
2、初步设计阶段
工作内容:
工艺深化:设计单位对方案设计中的工艺进行深化,确定工艺参数(如预处理池有效容积、生化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土壤渗透层厚度、管道坡度);选择设备型号(如水泵流量、风机功率、水生植物品种)。
工程设计:开展初步设计,包括总平面图设计(标注设施、管道、水体位置)、单体设计(散户设施结构图、管道断面图、水体治理平面图)、公用工程设计(临时用电、给排水设计);编制初步设计说明书,说明设计思路、技术措施、工程数量。
投资估算: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及工程量,编制详细投资估算,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等,确保估算准确,不超过项目总预算。
审批协调:设计管理部将初步设计文件报送业主及当地相关部门(自然资源局、环保局)审批,跟踪审批进度,及时解答审批部门提出的疑问;根据审批意见修改初步设计文件,直至审批通过。
交付成果:《初步设计文件》(含图纸、说明书、投资估算)、初步设计审批文件。
3、施工图设计阶段
工作内容:
图纸绘制:设计单位根据审批通过的初步设计文件,绘制详细施工图,包括:
散户污水处理设施施工图:设施基础图、结构图、管道连接图、设备安装图,标注尺寸、材料规格、施工要求。
排水管道施工图:管道路由图、断面图、检查井及沉泥井结构图、管道连接详图,标注管径、坡度、埋深。
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施工图:清淤范围图、水生植物种植图、生态浮岛布置图、微生物投放点位图,标注工程量、施工要求。
施工图说明书:说明施工技术要求、材料选用标准、质量验收标准、安全注意事项。
图纸审核:设计管理部组织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施工管...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EPC总承包投标方案(418页).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