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
第一节 项目背景与建设意义
1
一、项目背景
1
二、建设意义
3
第二节 项目建设规模详解
5
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及镇区管网延伸建设
5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纳厂改造
6
三、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及农户接户
8
四、新建及改造泵站工程:100 座泵站保障管网畅通
9
第三节 招标范围界定
11
一、设计服务范围:全阶段设计 + 施工配合
11
二、物资采购范围:全品类物资 + 全过程管理
15
三、工程施工范围:全子项施工 + 全过程管控
18
四、验收移交与保修范围:全流程验收 + 质保服务
23
第四节 工期要求分解
25
一、设计工期分解:55 日历天(25+30 天)
25
二、施工工期分解:300 日历天
30
第五节 项目核心目标与实施原则
47
一、项目核心目标
47
二、项目实施原则
49
第二章 项目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55
第一节 总承包项目组织架构设计
55
一、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55
二、组织架构层级设置
56
三、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60
第二节 关键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说明
61
一、决策层关键岗位
61
二、管理层关键岗位
62
三、执行层关键岗位
64
第三节 项目管理流程与制度体系
65
一、核心管理流程
65
二、制度体系
70
第四节 人员配置计划
72
一、按项目阶段配置
72
二、关键人员资质保障
77
第五节 与发包人及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
78
一、与发包人的协作机制
78
二、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
80
第三章 方案设计专项
83
第一节 方案设计原则与设计依据
83
一、方案设计原则
83
二、方案设计依据
84
第二节 方案设计整体思路
86
一、方案设计指导思想
86
二、方案设计整体框架
86
三、方案设计核心目标
88
第三节 各子项方案设计内容
89
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方案
89
二、镇区管网延伸建设方案
93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纳厂改造方案
97
四、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及农户接户方案
99
五、新建及改造泵站方案
102
第四节 方案优化措施
105
一、技术优化措施
105
二、经济优化措施
107
三、生态优化措施
108
四、社会优化措施
109
第五节 方案设计工期保障措施
111
一、工期目标分解
111
二、组织保障措施
112
三、流程优化措施
113
四、技术保障措施
114
五、应急保障措施
115
六、成果交付保障
116
第四章 初步设计专项
118
第一节 初步设计内容与深度要求
118
一、初步设计总体框架与内容
118
二、各子项初步设计内容与深度
119
三、辅助系统初步设计
125
第二节 扩初设计重点环节
125
一、扩初设计核心定位与目标
125
二、管网工程扩初设计重点
126
三、终端工程扩初设计重点(以一类终端为例)
127
四、泵站工程扩初设计重点(以大型泵站为例)
128
五、概算基础数据细化
129
第三节 概算编制依据与方法
130
一、概算编制依据
130
二、概算编制方法
131
三、各子项概算编制示例
135
第四节 概算精准控制措施
137
一、设计阶段精准控制(源头控制)
137
二、编制过程精准控制(过程管控)
139
三、成果交付精准控制(输出管控)
141
第五节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衔接机制
142
一、衔接总体原则与目标
142
二、衔接节点与内容传递
144
三、协同沟通与反馈流程
146
第六节 初步设计工期管控
148
一、工期目标分解
149
二、组织保障措施
150
三、技术保障措施
153
四、进度跟踪与预警机制
154
五、应急保障措施
157
六、工期管控考核与激励
159
第七节 初步设计成果交付与归档
160
一、成果交付内容与要求
160
二、成果归档管理
164
第五章 施工图设计与施工期现场配合
168
第一节 施工图设计深度标准
168
一、施工图设计总体深度要求
168
二、分专业施工图设计深度标准
169
三、特殊场景设计深度补充
173
第二节 各子项施工图设计重点
173
一、管网工程施工图设计重点
173
二、终端工程施工图设计重点(150 座)
177
三、泵站工程施工图设计重点(100 座)
181
四、纳厂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重点
183
五、自控与监测系统施工图设计重点
185
第三节 施工图设计优化与审核流程
186
一、施工图设计优化措施
186
二、施工图设计审核流程
190
第四节 施工期现场配合服务计划
195
一、驻场服务团队配置与职责
195
二、施工前技术交底服务
197
三、施工中现场指导与问题处理
199
四、施工期验收配合服务
203
五、施工期档案配合服务
205
第五节 施工图设计工期保障
207
一、工期目标分解(总工期 30 日历天)
207
二、组织保障措施
208
三、技术保障措施
210
四、资源保障措施
212
五、进度跟踪与预警机制
214
六、激励与约束机制
216
第六章 物资采购总体计划
218
第一节 采购物资清单梳理
218
一、管网工程物资清单(200km 新建及改造主管网)
218
二、终端工程物资清单(150 座改造终端)
220
三、泵站工程物资清单(100 座新建及改造泵站)
223
四、接户工程物资清单(1 万户新增接户)
226
五、电气自控系统物资清单
227
六、土建及辅材物资清单
230
第二节 采购周期规划
231
一、采购总体周期安排
231
二、分批次采购计划
233
三、关键物资采购周期保障
239
第三节 采购预算编制与成本控制目标
241
一、采购预算编制依据与范围
241
二、分品类采购预算明细
242
三、成本控制目标与措施
248
第四节 采购与设计、施工的衔接机制
251
一、采购与设计的衔接机制
251
二、采购与施工的衔接机制
253
第五节 应急采购预案
259
一、应急采购场景识别
259
二、应急采购流程
262
三、应急采购保障措施
265
第七章 物资采购管理体系
271
第一节 采购合同管理
271
一、合同分类与模板体系
271
二、合同签订全流程管理
274
三、合同履行跟踪管理
278
四、合同归档与审计配合
283
第二节 物资质量管控体系
285
一、质量管控总体框架
285
二、供应商质量准入管控(源头管控)
287
三、采购过程质量控制(过程管控)
290
四、到货验收质量管控(入场管控)
296
五、使用过程质量跟踪(售后管控)
304
第三节 采购信息管理
311
一、采购信息分类与编码
311
二、采购信息平台建设
318
三、采购信息流转与共享
324
四、采购信息安全与归档
332
第八章 施工总体部署
339
第一节 施工分区与分阶段规划
339
一、施工分区划分(按地理区域 + 子项类型)
339
二、施工分阶段规划(按工序流程 + 工期要求)
341
第二节 施工队伍配置
347
一、队伍配置总体架构
347
二、各层级队伍配置与职责
348
三、队伍保障措施
355
第三节 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357
一、机械设备配置总体原则
357
二、分阶段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358
三、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
364
第四节 施工临时设施布置
366
一、临时设施布置总体原则
367
二、各类型临时设施详细布置
367
三、临时设施管理与拆除
375
第五节 施工总体进度目标
376
一、总体进度目标设定
377
二、进度控制体系构建
380
三、进度保障措施
382
四、进度管理总结与改进
387
第九章 关键施工技术与工艺
389
第一节 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施工技术
389
一、管网施工前期准备技术
389
二、不同地形管网施工核心技术
391
三、管网附属设施施工技术
395
第二节 污水处理终端改造技术
398
一、终端改造前期评估与方案设计
398
二、不同工艺终端改造核心技术
400
三、终端改造后调试与验收技术
406
第三节 泵站新建与改造技术
408
一、泵站前期勘察与方案设计
408
二、泵站新建核心技术
410
三、泵站改造核心技术
415
四、泵站调试与验收技术
419
第四节 农户接户施工技术
423
一、接户施工前期准备技术
423
二、接户核心施工技术
426
三、接户施工质量管控与农户协调
429
第五节 施工技术创新与优化
431
一、智能化监测与运维技术创新
431
二、模块化与预制化施工技术优化
433
三、绿色施工技术创新
435
四、工艺优化与效益分析
437
第十章 施工进度管控
440
第一节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
440
一、进度计划编制依据与原则
440
二、总体进度计划框架
441
三、分专业施工进度计划
443
四、资源配置进度计划
447
第二节 分阶段进度控制目标
451
一、设计阶段进度控制目标(3 月 1 日 - 4 月 24 日,共 55 天)
451
二、施工准备阶段进度控制目标(4 月 25 日 - 5 月 14 日,20 天)
453
三、施工实施阶段进度控制目标(5 月 15 日 - 11 月 21 日,191 天)
454
四、调试与验收阶段进度控制目标(10 月 23 日 - 12 月 26 日,65 天)
457
第三节 进度管控措施
459
一、组织管控措施
459
二、技术管控措施
461
三、合同管控措施
464
四、信息化管控措施
466
第四节 工期保障资源调配
470
一、人力资源调配
470
二、机械设备调配
472
三、材料资源调配
475
四、资金资源调配
477
第五节 与设计、采购的进度协同机制
482
一、与设计单位的进度协同机制
482
二、与采购部门的进度协同机制
485
三、设计 - 采购 - 施工(EPC)全流程协同机制
489
第十一章 质量管理体系
494
第一节 质量管理目标与标准
494
一、质量管理总体目标
494
二、质量管理引用标准与规范
495
三、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497
第二节 设计质量管控
499
一、设计质量策划
499
二、设计过程质量管控
502
三、设计变更质量管控
505
四、设计成果验收
507
第三节 采购物资质量管控
508
一、供应商质量管控
508
二、采购计划质量管控
511
三、物资进场质量验收
513
四、物资存储与使用质量管控
517
第四节 施工质量管控
520
一、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控
520
二、分专业施工质量管控
525
(3)泵站工程施工质量管控
536
三、施工过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543
第五节 质量问题处理流程
547
一、质量问题分类与识别
547
二、质量问题上报与评估
548
三、质量问题整改与验证
550
四、质量问题档案管理
554
第十二章 安全生产管理
556
第一节 安全生产目标与责任制
556
一、安全生产总体目标
556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557
第二节 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561
一、通用安全管理制度
561
二、专项安全管理制度
565
第三节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572
一、分区域安全防护
572
二、分作业类型安全防护
581
第四节 安全培训与教育计划
587
一、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
587
二、培训计划与安排
592
三、培训保障措施
595
第五节 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598
一、应急组织架构与职责
598
二、应急响应流程
600
三、常见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602
四、应急物资保障
607
五、应急演练计划
611
第六节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机制
613
一、安全检查分类与内容
613
二、安全检查实施流程
617
三、安全隐患分级与处置
619
四、安全检查档案管理
622
第十三章 工程造价控制
625
第一节 造价控制目标与原则
625
一、造价控制目标
625
二、造价控制原则
627
第二节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628
一、方案设计阶段造价控制(25 日历天内)
628
二、初步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含扩初设计,25 日历天内)
631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造价控制(30 日历天内)
634
第三节 采购阶段造价控制
636
一、采购计划与策略制定
636
二、供应商管理与议价
638
三、采购合同管理与风险控制
641
第四节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644
一、施工前造价交底与计划
644
二、施工过程造价控制
646
三、现场成本节约措施
651
第五节 结算审计配合措施
654
一、结算资料准备与整理
654
二、审计配合流程与职责
656
三、争议解决与审计时限控制
658
四、结算后造价总结与反馈
661
第六节 造价风险防控
665
一、造价风险识别
666
二、造价风险评估
668
三、造价风险应对措施
670
四、造价风险监控与更新
674
第十四章 工程验收与移交
679
第一节 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计划
679
一、管网工程分部分项验收(新建及改造 200km)
679
二、接户工程分部分项验收(新增 1 万户)
683
三、终端工程分部分项验收(改造 150 座)
687
四、泵站工程分部分项验收(新建及改造 100 座)
692
第二节 竣工验收流程与标准
697
一、竣工验收准备工作(竣工前 30 天启动)
697
二、预验收流程(竣工前 15 天)
700
三、正式竣工验收流程(竣工后 10 天内)
703
四、环保验收流程(竣工后 20 天内)
707
第三节 档案移交管理
709
一、档案收集与整理(竣工前 20 天完成)
709
二、档案审核与移交(竣工后 15 天完成)
715
第四节 整体移交程序
719
一、整体移交条件(竣工验收合格后 10 天内确认)
719
二、整体移交流程(移交条件满足后 15 天内完成)
722
三、整体移交内容与要求
726
四、移交后的责任划分
728
第五节 验收与移交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机制
731
一、问题分类与识别
731
二、问题处理流程(问题发现后 24 小时内启动)
733
三、争议解决机制
737
四、问题处理后的验证与归档
739
五、长效保障措施
741
第十五章 保修与缺陷修复
744
第一节 保修范围界定
744
一、整体保修原则
744
二、按工程类型划分的具体保修范围
745
三、保修范围确认流程
748
第二节 保修期限明确
749
一、总体保修期限原则
749
二、按工程类型划分的具体保修期限
749
三、保修期限特殊约定
752
第三节 缺陷修复流程
752
一、缺陷报修与受理
753
二、现场勘查与方案制定
755
三、修复实施与过程管控
757
四、修复验收与闭环
759
第四节 保修服务团队配置
762
一、保修服务组织架构
762
二、保修服务资源配置
765
三、保修服务考核与改进
771
第五节 保修期间的定期巡检计划
776
一、巡检总体原则与目标
776
二、巡检组织与分工
777
三、巡检周期与内容
780
四、巡检报告与问题处置
789
五、巡检保障措施
793
第十六章 发包人配合服务
797
第一节 结算审计配合服务
797
一、结算审计前期准备服务
797
二、结算审计过程配合服务
802
第二节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808
一、政府部门协调配合
808
二、农户协调配合
820
三、第三方机构协调配合
826
第三节 项目过程汇报机制
836
一、汇报频率与形式
836
二、汇报内容
840
第四节 发包人需求响应机制
845
一、需求识别与分类
845
二、需求响应流程
848
三、需求响应保障
852
四、发包人满意度评估
855
第五节 项目完成后的后续咨询服务
857
一、运维技术咨询服务
857
二、工程优化咨询服务
860
三、政策解读咨询服务
864
四、档案查询与移交后服务
866
第十七章 项目风险管控
870
第一节 风险识别
870
一、设计阶段风险识别
870
二、采购阶段风险识别
871
三、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873
四、验收阶段风险识别
876
五、保修阶段风险识别
877
第二节 风险评估
879
一、风险评估方法与标准
879
二、各阶段风险评估结果
880
三、项目整体风险优先级排序
883
第三节 风险应对措施
883
一、一级风险应对措施(极高优先级)
883
二、二级风险应对措施(高优先级)
889
三、三、四级风险应对措施(常规 / 低优先级)
891
第四节 风险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892
一、风险监测体系构建
892
二、风险预警机制
894
三、监测与预警保障措施
897
第五节 重大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898
一、应急组织架构与职责
898
二、重大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一级风险)
899
三、应急保障与后期改进
906
第十八章
创新与优化措施
909
第一节 设计创新
909
一、智能化设计:构建 “感知 - 控制 - 运维” 智慧体系
909
二、模块化设计:适配农村施工与工期需求
911
三、生态化设计:融合农村风貌与环保需求
914
第二节 施工工艺创新
916
一、管网施工工艺创新:适配农村场地限制
916
二、终端与泵站施工工艺创新:提升效率与质量
920
三、接户工程施工工艺创新:减少农户影响
924
四、绿色施工工艺创新:降低农村环境影响
926
第三节 管理模式创新
929
一、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整合全流程数据
929
二、班组市场化管理:激发施工效率
932
三、农户协同管理:构建共赢机制
934
四、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快审批与验收
937
第四节 成本优化措施
939
一、采购成本优化:全周期控制材料设备费用
939
二、施工成本优化:提升效率与减少浪费
942
三、管理成本优化
946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措施
948
一、生态可持续:构建农村生态保护闭环
949
二、经济可持续:打造 “治理 - 产业” 联动模式
951
三、社会可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953
第一章 项目概述
第一节 项目背景与建设意义
一、项目背景
1、政策背景:国家战略驱动农村污水治理提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水污染防治的核心任务之一。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到 2025 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40% 以上”;2023 年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方案(2023-2025 年)》,要求 “重点推进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规划,推动设施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2024 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 年)》中期评估报告进一步强调 “补齐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优先解决污水直排、设施闲置等突出问题”。
本项目所在 XX 县域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被纳入 “长江经济带农村污水治理重点区域”,当地政府需在 2025 年底前完成县域 80% 以上行政村的污水治理设施覆盖,本项目作为县域污水治理的核心工程,直接响应国家 “污染防治攻坚战” 与 “乡村振兴” 双重战略,符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 “农村污水治理与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协同推进” 的要求。
2、行业背景:农村污水治理面临 “提质增效” 转型
根据住建部 2024 年《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数据,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从 2019 年的 22% 提升至 2024 年的 38%,但仍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设施碎片化,县域内 70% 以上的治理设施为单村小型终端,缺乏统筹规划;二是运维水平低,约 30% 的终端因设备老化、技术不适配处于停运或半停运状态;三是管网覆盖率不足,农村入户管网连接率仅为 55%,大量污水通过沟渠直排自然水体。
从技术层面看,传统 “单村建站” 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管网延伸 + 集中处理”“终端提标 + 纳厂处理” 等集约化模式成为主流。本项目涵盖的 “镇区管网延伸”“终端纳厂改造”“农户接户” 等内容,正是契合行业转型趋势,通过规模化、系统化建设,解决当地农村污水治理 “散、乱、差” 的现状,推动治理模式从 “覆盖为主” 向 “提质增效” 转变。
3、区域背景:XX 县农村污水治理存在迫切需求
XX 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下辖 12 个乡镇、216 个行政村,总人口 65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42 万人,占比 64.6%。县域内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 38 条,均汇入 XX 干流(长江支流),是 XX 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当前农村污水治理存在四大痛点:
设施能力不足:现有农村污水处理终端共 89 座,仅覆盖 32 个行政村,处理能力合计 1.2 万 m³/d,远低于县域农村日均 2.8 万 m³ 的污水产生量;150 座老旧终端中,有 92 座采用 “简易生化 + 人工湿地” 工艺,出水水质仅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三级标准,无法满足当前流域环保要求。
管网覆盖薄弱:现有乡镇主管网总长仅 150km,覆盖率不足 40%,6 个偏远乡镇完全无市政管网;农户接户率仅 35%,约 2.8 万户农村家庭污水通过明沟、渗井直排,导致县域内 12 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其中 3 条河流断面水质常年为 V 类。
运维体系缺失:现有设施由乡镇政府代管,缺乏专业运维团队,设备故障响应时间超过 72 小时,部分终端因格栅堵塞、曝气机损坏长期停运,沦为 “晒太阳工程”。
区域发展倒逼:XX 县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4 年接待游客量突破 150 万人次,但污水治理滞后导致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投诉量同比增长 23%,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 “瓶颈”。
综上,XX 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进入 “不建不行、建慢了也不行” 的关键阶段,本项目的实施是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满足群众需求、支撑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意义
1、生态意义:守护流域水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本项目通过三大措施实现生态效益提升:
减少污染物排放:项目建成后,新增 1 万户农户接户、200km 管网覆盖,可实现日均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1.5 万 m³,削减化学需氧量(COD)600t / 年、氨氮(NH3-N)80t / 年、总磷(TP)12t / 年,彻底解决县域内 12 条河流的污水直排问题,预计可使 XX 干流断面水质从当前的 IV 类提升至 III 类,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生态用水要求。
修复农村水生态:150 座终端提标改造后,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 A 标准,部分终端采用 “处理 + 生态回用” 模式,将达标尾水用于农田灌溉、村庄绿化,年回用水量可达 54 万 m³,减少地下水开采,改善农村土壤墒情与植被生长环境。
降低面源污染风险:通过管网更新改造,解决现有管网渗漏问题(当前渗漏率约 25%),避免污水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同时,纳厂改造将 150 座终端污水集中处理,减少分散式设施对周边土壤、水体的二次污染,保护县域内 2.8 万亩基本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
2、社会意义: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提升村民生活品质:项目建成后,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将从当前的 78% 提升至 95%,污水横流、蚊虫滋生等问题将彻底解决,村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据测算,农村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可降低 30% 以上,减少因水质污染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结合管网施工同步开展村庄道路修复、绿化提升,预计可整治村庄沟渠 280km、修复水泥路面 15 万㎡、新增村庄绿化面积 8 万㎡,助力 XX 县打造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示范样板,2025 年计划创建省级和美乡村 20 个,较当前数量翻倍。
增强村民参与感: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置 “村民监督岗”,邀请村民参与施工质量监督、方案优化,同时开展污水治理知识宣传培训(计划培训村民 1.2 万人次),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形成 “政府主导、村民参与” 的治理格局,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
3、经济意义:激活区域发展动能,实现长期效益增值
间接带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期间需采购管材、水泵、处理设备等物资,预计可带动当地建材、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产值增长 2.3 亿元,创造临时就业岗位 1200 个(其中本地农民工占比不低于 80%);项目建成后,乡村旅游环境改善,预计可新增民宿、农家乐 50 家,年增加旅游收入 1.5 亿元。
降低长期治理成本:通过 “集中处理 + 统一运维” 模式,县域农村污水治理单位成本可从当前的 4.5 元 /m³ 降至 2.8 元 /m³,年节约运维费用约 1800 万元;同时,减少水体污染后,流域治理、渔业养殖损失等间接成本可降低 30% 以上,长期经济效益显著。
提升土地价值:污水治理改善后,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价值平均提升 15%-20%,为 XX 县后续开展 “空心村” 整治、土地流转提供支撑,预计可盘活农村闲置土地 5000 亩,为县域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第二节 项目建设规模详解
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及镇区管网延伸建设
1、提标改造工程:150 座终端全面升级
本项目需对县域内 150 座老旧农村污水处理终端进行提标改造,按 “工艺适配、因地制宜” 原则分为三类改造模式:
一类改造(60 座):位于 XX 干流沿岸 5km 范围内的终端,采用 “预处理 + A/O 生化 + MBR 膜分离 + 紫外线消毒” 工艺,处理规模 50-200m³/d,改造内容包括:拆除原有人工湿地,新增 MBR 膜组件(选用 PVDF 材质,膜通量 15L/m²・h)、曝气机(罗茨风机,风量 3-8m³/min)、紫外线消毒设备(功率 300-500W),配套建设污泥浓缩池(容积 5-10m³),出水水质执行一级 A 标准,可直接排入 XX 干流。
二类改造(50 座):位于乡镇建成区周边的终端,采用 “预处理 + 生物接触氧化 + 沉淀池 + 活性炭过滤” 工艺,处理规模 100-300m³/d,改造内容包括:更换老化的生物填料(采用组合填料,填充率 80%)、提升泵(潜水泵,流量 10-30m³/h,扬程 10-15m),新增活性炭过滤罐(直径 1.2-1.5m)、自动控制系统(PLC 控制柜,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出水水质达到一级 A 标准,部分尾水接入镇区管网回用。
三类改造(40 座):位于偏远村庄的小型终端(处理规模≤50m³/d),采用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人工湿地” 工艺,更换原有一体化设备的老化部件(如曝气头、格栅),新增智能控制柜(具备液位、水质在线监测功能),修复人工湿地填料(补充砾石、沸石,厚度 0.8-1.2m),出水水质达到一级 B 标准,用于农田灌溉或村庄绿化。
2、镇区管网延伸建设:200km 主管网覆盖全域
镇区管网延伸工程覆盖 XX 县 12 个乡镇,按 “环状布局、分压输送” 原则设计,管网总长 200km,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管材选择:主管网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执行《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 13663-2018)标准,管径根据乡镇人口规模确定:乡镇建成区核心区采用 DN600 管材(壁厚 22.2mm),人口密度较低的郊区采用 DN400 管材(壁厚 14.7mm),偏远村落支线采用 DN300 管材(壁厚 11.4mm);管材连接方式采用电热熔连接,确保接口密封性(渗漏率≤0.01%)。
管网分布:12 个乡镇管网建设规模分别为:XX 镇(县城所在地)35km、XX 镇 28km、XX 镇 25km、XX 镇 22km、XX 镇 18km、XX 镇 15km、XX 镇 12km、XX 镇 10km、XX 镇 8km、XX 镇 7km、XX 镇 6km、XX 镇 4km,重点覆盖乡镇政府驻地、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人口密集区域,以及乡村旅游景区周边。
配套设施:每 500m 管网设置 1 座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内径 1.2m,井深 2.5-3.0m),每 2km 设置 1 座排气阀井(安装 DN100 排气阀),低洼地段设置排水阀井(安装 DN200 排水阀);管网穿越河流、公路段采用牵引管施工,管材选用加强型 HDPE 管(环刚度≥16kN/m²),穿越长度超过 50m 时设置中间工作井。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纳厂改造
1、纳厂范围与规模:150 座终端分批次接入
本项目 150 座提标改造后的终端中,有 90 座纳入镇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涉及 6 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具体纳厂方案如下:
XX 县污水处理厂(县城):接收 25 座终端污水,该厂现状处理能力 3 万 m³/d,本次无需扩建,需新建纳厂管网 12km(DN500-DN600 HDPE 管),将终端达标尾水(一级 A)接入厂区进水管网,设计输水能力 1.5 万 m³/d。
XX 镇污水处理厂:接收 20 座终端污水,该厂现状处理能力 1.5 万 m³/d,需扩建至 2 万 m³/d(新增 A/O 生化池 1 座,容积 5000m³),新建纳厂管网 8km(DN400-DN500 HDPE 管),输水能力 0.8 万 m³/d。
XX 镇污水处理厂:接收 15 座终端污水,该厂现状处理能力 1 万 m³/d,需改造进水泵房(更换水泵 2 台,流量 500m³/h,扬程 12m),新建纳厂管网 6km(DN300-DN400 HDPE 管),输水能力 0.5 万 m³/d。
XX 镇、XX 镇、XX 镇污水处理厂:各接收 10 座终端污水,三厂现状处理能力均为 0.8 万 m³/d,无需扩建,仅需新建纳厂管网(每厂 3-5km,DN300 HDPE 管),输水能力均为 0.3 万 m³/d。
2、纳厂改造核心内容:预处理 + 管网衔接
预处理设施建设:90 座纳厂终端需新增预处理单元,包括格栅(机械格栅,栅距 5mm,处理能力 50-300m³/h)、调节池(有效容积为终端日处理量的 1.5 倍,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备潜水搅拌器),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杂物,避免堵塞纳厂管网。
管网衔接改造:终端出口至纳厂管网的连接管采用 DN200-DN300 HDPE 管,长度 50-200m / 座,根据地形坡度设置提升泵(若终端标高低于纳厂管网,需安装潜水泵,扬程 5-10m);纳厂管网与污水处理厂进水管网连接处设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精度 ±0.5%)、水质在线监测仪(监测 COD、NH3-N,数据实时传输至县环保局平台)。
中控系统整合:将 90 座纳厂终端的运行数据(液位、流量、设备状态)接入对应污水处理厂的中控系统,实现 “厂 - 站” 联动控制,当污水处理厂进水负荷过高时,可远程调节终端出水流量,确保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三、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及农户接户
1、管网更新改造:修复老旧管网,提升输送能力
本项目需对县域内现有 80km 老旧农村污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涉及 28 个行政村,具体改造内容如下:
管网检测与评估:采用管道机器人(CCTV 检测)对 80km 老旧管网进行全面检测,识别堵塞、渗漏、变形等缺陷,按缺陷等级分为:重度缺陷(需更换,占比 35%,约 28km)、中度缺陷(需修复,占比 45%,约 36km)、轻度缺陷(需清淤,占比 20%,约 16km)。
重度缺陷管网更换:28km 重度缺陷管网(多为混凝土管、UPVC 管,使用年限超过 15 年)全部更换为 DN200-DN300 HDPE 管,更换过程中采用 “非开挖顶管施工”(避免破坏农村道路、农田),顶管机型号根据管径选择(DN200 选用微型顶管机,DN300 选用小型顶管机),施工精度控制在 ±50mm 以内。
中度缺陷管网修复:36km 中度缺陷管网(如接口渗漏、局部变形)采用 “紫外光固化修复” 技术,选用玻璃纤维软管(壁厚 3-5mm,固化时间 30-60min),修复后管道环刚度≥8kN/m²,渗漏率为 0;局部破损处采用 “点状修复气囊” 进行修补,单次修复长度 1-2m。
轻度缺陷管网清淤:16km 轻度缺陷管网采用 “高压水射流清淤”(压力 15-20MPa)结合人工清淤,清除管内泥沙、杂物,清淤后进行通水试验,确保管道过水能力恢复至设计值的 90% 以上。
2、农户接户工程:1 万户全覆盖,实现 “一户一管”
农户接户工程覆盖 XX 县 12 个乡镇的 56 个行政村,共 1 万户农户,按 “统一设计、分类施工” 原则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接户管设计:入户管采用 DN110-DN160 UPVC 管(执行《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GB/T 10002.1-2006 标准),壁厚 3.2-4.0mm;户内设置污水收集井(直径 0.8m,深度 1.2m,采用砖砌结构,配备井盖),收集厨房、卫生间、洗衣房污水,经收集井沉淀后接入村内支管。
分区域施工方案:
平原村庄(7000 户):采用 “开挖施工”,开挖深度 1.2-1.5m(低于当地冻土层 0.3m),管道坡度 0.3%,回填采用素土分层夯实(压实度≥90%),同步修复村内水泥路面(采用 C30 混凝土,厚度 180mm)。
丘陵村庄(2000 户):地形坡度较大区域采用 “架空管道”(支架高度 1.0-1.5m,采用镀锌钢管支架,间距 3m),平缓区域采用 “浅埋施工”(开挖深度 0.8-1.0m),避免破坏山体植被。
水乡村庄(1000 户):穿越河流、池塘段采用 “架空管道” 或 “水下牵引管”(HDPE 管,DN110,环刚度≥8kN/m²),入户管沿房屋外墙敷设,避免影响河道通航、渔业养殖。
接户进度安排:1 万户接户分三批次实施,第一批(3000 户):XX 镇、XX 镇(202X 年 X-X 月);第二批(4000 户):XX 镇、XX 镇、XX 镇(202X 年 X-X 月);第三批(3000 户):其余 7 个乡镇(202X 年 X-X 月),每批次完成后组织村民验收,确保接户率 100%、通水率 100%。
四、新建及改造泵站工程:100 座泵站保障管网畅通
1、泵站建设规模与分布
本项目共新建及改造泵站 100 座,其中新建 40 座、改造 60 座,按 “节点增压、分区排水” 原则分布于县域管网系统,具体规模如下:
新建泵站(40 座):
大型泵站(5 座):位于县城及重点乡镇管网主干管节点,设计流量 1000-2000m³/d,扬程 15-20m,配备潜水排污泵 3 台(2 用 1 备,流量 50-100m³/h,功率 15-30kW),采用地上式泵房(砖混结构,建筑面积 50-80㎡),配套格栅除污机(机械格栅,栅距 10mm)、污泥脱水机(板框压滤机,处理能力 0.5-1t/d)。
中型泵站(15 座):位于乡镇管网支线节点,设计流量 500-1000m³/d,扬程 10-15m,配备潜水排污泵 2 台(1 用 1 备,流量 30-50m³/h,功率 7.5-15kW),采用半地下式泵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 30-50㎡),配套简易格栅(人工格栅,栅距 15mm)、液位控制系统。
小型泵站(20 座):位于村庄管网末端,设计流量 100-500m³/d,扬程 5-10m,配备潜水排污泵 2 台(1 用 1 备,流量 10-30m³/h,功率 2.2-7.5kW),采用一体化预制泵站(玻璃钢材质,直径 2.0-3.0m,高度 4.0-6.0m),无需单独建设泵房,安装周期短(15-20 天 / 座)。
改造泵站(60 座):
设备更新(40 座):更换老化的潜水排污泵(选用同型号或升级型号,确保流量、扬程匹配)、控制柜(更换为 PLC 智能控制柜,具备过载、缺相保护功能)、液位传感器(更换为超声波液位计,测量精度 ±1mm)。
结构修复(30 座):修复泵房墙体裂缝(采用环氧树脂灌浆处理)、地面渗漏(铺设防水卷材,厚度 2mm)、进出水管接口(更换密封垫片,采用柔性连接);对 10 座位于低洼地段的泵站,增设防洪挡墙(高度 1.2m,砖砌结构),防止雨水倒灌。
功能升级(20 座):为 15 座泵站新增水质在线监测仪(监测 COD、SS),5 座泵站新增远程控制系统(具备手机 APP 监控、故障报警功能),实现泵站 “无人值守、远程运维”。
2、泵站核心技术要求
设备选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国内一线品牌(如格兰富、南方泵业),电机防护等级 IP68,绝缘等级 F 级,确保在水下长期运行(连续运行时间≥8000h);一体化预制泵站选用 FRP 材质,抗腐蚀、重量轻,使用寿命≥30 年。
水力设计:泵站进水管设计流速 0.6-0.8m/s,出水管流速 0.8-1.0m/s,避免泥沙淤积;集水池有效容积为最大一台水泵 5-10min 的出水量,配备搅拌器(潜水搅拌器,功率 1.5-3kW),防止污泥沉淀。
安全防护:泵站设置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液位保护(高液位报警、超高液位停机);地上式泵房配备消防器材(灭火器、消防栓),半地下式泵房配备通风设备(轴流风机,风量 1000-2000m³/h),防止有毒气体积聚。
第三节 招标范围界定
一、设计服务范围:全阶段设计 + 施工配合
本项目设计服务涵盖 “方案设计(含优化)、初步设计(含扩初 + 概算)、施工图设计、施工期现场配合” 四个阶段,具体范围如下:
1、方案设计(含方案优化)
工作内容:
现场踏勘:完成 12 个乡镇、150 座终端、56 个接户村庄的现场踏勘,收集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现有设施参数(如管网管径、终端处理能力)、农户分布等基础资料,形成《现场踏勘报告》(含照片、测绘数据、访谈记录)。
方案编制:根据踏勘结果,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方案设计文本》,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设计原则、工艺比选(如终端提标工艺、管网管材选择)、建设规模、平面布置、投资估算、实施计划、效益分析等;其中工艺比选需提供 3 种以上方案,从技术可行性、经济性、运维便利性角度进行对比,推荐最优方案。
方案优化:根据发包人及相关部门(县环保局、住建局、乡村振兴局)的审核意见,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如优化管网路由(避开文物保护区、基本农田)、调整终端工艺(适配当地水质特征)、优化投资估算(控制在概算限额内),最终形成《方案设计优化报告》,通过县级主管部门审批。
交付成果:方案设计文本(含图纸,A3 规格,8 份)、电子版文件(PDF+CAD 格式)、方案优化报告(4 份)、现场踏勘报告(4 份)。
2、初步设计(含扩初设计 + 概算编制)
工作内容:
扩初设计:在方案设计审批通过后,开展扩初设计,编制《初步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设计依据(国家规范、地方要求、方案审批意见)、各子项详细设计(如终端工艺流程图、管网纵断面图、泵站结构图)、设备清单(含型号、参数、数量)、施工组织初步方案、环保措施、安全措施等;扩初设计深度需满足《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版)要求,能指导施工图设计。
概算编制: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XX 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20 版)及当地材料价格(202X 年 X 季度信息价),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书》,涵盖设备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等;概算精度需控制在 ±5% 以内,分部分项工程概算需明细到每个乡镇、每座终端、每段管网,形成《概算明细表》。
审批配合:协助发包人将初步设计文件及概算书报送 XX 县发改委、住建局进行审批,负责解答审批部门提出的技术问题,根据审批意见调整初步设计及概算,确保通过县级审批,并取得《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交付成果:初步设计说明书(含图纸,A3 规格,8 份)、概算书(含明细表,8 份)、电子版文件(PDF+CAD 格式)、初步设计批复文件(复印件,4 份)。
3、施工图设计
工作内容:
图纸编制: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开展施工图设计,编制各子项施工图,具体包括:
终端提标改造:工艺流程图(P&ID)、设备布置图、土建结构图(如调节池、MBR 池)、电气原理图(如控制柜接线图)、管道布置图(含管径、坡度、阀门位置)。
管网工程:管网平面布置图(标注路由、管径、检查井位置)、纵断面图(标注埋深、坡度、地面标高)、管材及接口大样图、检查井结构图、牵引管施工专项图纸。
农户接户:入户管布置图(标注管径、长度、坡度)、收集井结构图、路面修复施工图。
泵站工程:泵房结构图(地上 / 半地下 / 一体化泵站)、设备安装图(水泵、格栅、控制柜)、电气接线图、自控系统原理图。
图纸审核:组织内部审核(设计负责人、专业工程师审核)、第三方审核(委托具备市政行业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审核)、发包人审核,出具《施工图审核意见》,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图纸,确保图纸符合国家规范(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47-2019)、可施工性强、无设计缺陷。
图纸会审:在施工前组织发包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开展施工图会审,解答各方提出的技术疑问,形成《施工图会审纪要》,作为施工依据;对会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出具《施工图设计变更》,确保施工顺利开展。
交付成果:施工图图纸(含各专业图纸,A3 规格,12 份,其中施工单位 8 份、监理单位 2 份、发包人 2 份)、电子版文件(PDF+CAD 格式,含图层分离文件)、施工图审核报告(4 份)、施工图会审纪要(4 份)、设计变更文件(随工程进展出具,4 份)。
4、施工期现场配合服务
工作内容:
技术交底:在各子项施工前,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内容包括设计意图、施工难点(如牵引管施工、一体化泵站安装)、质量要求(如管网打压试验标准、终端设备安装精度)、安全注意事项,形成《技术交底记录》,各方签字确认。
现场答疑:派遣设计代表(具备 5 年以上农村污水治理设计经验)驻场服务,每周驻场时间不少于 3 天,及时解答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疑问;对复杂工序(如 MBR 膜安装、紫外光固化修复),设计代表需现场指导施工,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变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如地质条件与勘察不符、农户诉求调整),及时出具设计变更,变更流程需符合发包人要求(如先提交《设计变更申请》,经发包人、监理单位审批后出具正式变更文件);重大设计变更(如工艺调整、投资增减超过 10 万元)需报原审批部门备案。
验收配合:参与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如管网打压试验、终端设备调试)、竣工验收,提供设计方面的验收意见,协助发包人整理设计验收资料(如设计图纸、变更文件、技术交底记录),确保验收顺利通过。
服务周期:从施工单位进场至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共计 300 日历天(与施工工期同步);竣工验收后,需配合发包人完成设计资料归档,提供后续技术咨询服务(如运维技术指导),为期 6 个月。
二、物资采购范围:全品类物资 + 全过程管理
本项目物资采购涵盖 “管材、设备、辅材、备品备件” 四大类,采购范围包括物资选型、招标采购、质量检验、运输仓储、交付验收等全过程,具体范围如下:
1、管材采购
采购品类及规格:
HDPE 管:DN300(壁厚 11.4mm)、DN400(14.7mm)、DN500(18.7mm)、DN600(22.2mm),执行 GB/T 13663-2018 标准,环刚度≥12kN/m²(主管网)、≥8kN/m²(支管网),总需求量约 280km(含 200km 新建管网 + 80km 更新改造管网)。
UPVC 管:DN110(壁厚 3.2mm)、DN160(4.0mm),执行 GB/T 10002.1-2006 标准,总需求量约 50km(用于农户接户)。
配件:HDPE 管配件(弯头、三通、变径、法兰,与管材匹配)、UPVC 管配件(胶水、密封圈、管卡)、检查井配件(井盖、爬梯、防坠网),按管材长度的 1.2 倍配套采购。
采购要求:
质量检验:每批次管材进场前,需提供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检测项目包括环刚度、抗冲击性、壁厚偏差);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比例为每批次的 3%,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不合格管材需无条件退换货,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工期延误损失。
运输仓储:管材运输采用专车(平板货车,配备固定支架),避免运输过程中挤压变形;仓储场地需平整、硬化,管材按管径分类堆放,高度不超过 1.5m,避免阳光暴晒(覆盖遮阳布)、雨水浸泡(垫高 30cm 以上)。
2、设备采购
采购品类及参数:
终端处理设备:
MBR 膜组件:PVDF 材质,膜通量 15-20L/m²・h,截留分子量 10000-30000Da,总需求量 60 套(用于一类改造终端)。
曝气机:罗茨风机,风量 3-8m³/min,风压 39.2-58.8kPa,功率 5.5-15kW,总需求量 150 台(含终端提标 + 泵站)。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能力 10-50m³/d,采用 A/O 工艺,配备曝气系统、沉淀系统、消毒系统,总需求量 40 套(用于三类改造终端)。
泵站设备:
潜水排污泵:流量 10-100m³/h,扬程 5-20m,功率 2.2-30kW,防护等级 IP68,总需求量 220 台(100 座泵站,2-3 台 / 座)。
格栅除污机:机械格栅,栅距 5-15mm,宽度 0.5-1.0m,功率 0.75-2.2kW,总需求量 50 台(用于大型 / 中型泵站)。
一体化预制泵站:直径 2.0-3.0m,高度 4.0-6.0m,处理能力 100-500m³/d,配备水泵、格栅、控制柜,总需求量 20 套(新建小型泵站)。
自控与监测设备:
PLC 控制柜:具备远程监控、故障报警、自动启停功能,可接入县智慧环保平台,总需求量 150 套(终端 + 泵站)。
水质在线监测仪:监测参数 COD(0-1000mg/L)、NH3-N(0-50mg/L)、TP(0-10mg/L),精度 ±5%,总需求量 30 套(纳厂终端 + 污水处理厂接口)。
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管径 DN100-DN600,精度 ±0.5%,总需求量 40 台(纳厂管网 + 泵站出口)。
采购要求:
品牌要求:设备优先选用国内一线品牌(如 MBR 膜选碧水源、水泵选格兰富、控制柜选施耐德),需提供品牌授权书;进口设备需提供报关单、原产地证明,确保售后维修便利(国内有售后网点)。
安装调试:设备供应商需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安装,负责设备调试(如 MBR 膜组件安装后的清水调试、曝气系统风量调试),确保设备运行参数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合格后,需对施工单位、运维单位进行操作培训(每类设备培训不少于 2 次,每次不少于 4 小时)。
质保期:设备质保期不少于 3 年(MBR 膜组件质保期不少于 5 年),质保期内出现质量问题,供应商需在 48 小时内响应,72 小时内到场维修或更换,维修费用由供应商承担。
3、辅材与备品备件采购
辅材采购:包括水泥(P.O 42.5,用于检查井砌筑、路面修复,总需求量 5000t)、砂石(中砂、碎石,用于回填、混凝土浇筑,总需求量 20000m³)、防水卷材(SBS 改性沥青,厚度 2mm,用于泵站防水,总需求量 1000㎡)、阀门(闸阀、蝶阀,DN100-DN600,总需求量 500 个)、电线电缆(铜芯电缆,RVV2×1.5-RVV3×50,用于设备供电,总需求量 100km)等,辅材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水泥执行 GB 175-2007),采购前需提供样品,经发包人确认后方可批量采购。
备品备件采购:按设备数量的 10% 采购备品备件,如 MBR 膜片(60 套终端 ×10%=6 套)、潜水排污泵机械密封(220 台 ×10%=22 套)、曝气机轴承(150 台 ×10%=15 套)、格栅齿耙(50 台 ×10%=5 套)等,备品备件需与原设备型号一致,单独包装标注,随设备一同交付,存入项目备品备件库,建立台账管理,确保运维时可及时调用。
三、工程施工范围:全子项施工 + 全过程管控
本项目施工范围涵盖 “终端提标改造、管网建设(延伸 + 更新)、...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工程总承包投标方案(976页).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