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舒兰市段)2026-2030年采砂规划编制投标方案
第一章 编制范围、编制内容
8
第一节 编制范围
8
一、 河段范围界定
8
二、 空间边界说明
18
三、 时间范围设定
27
四、 工作内容覆盖
35
第二节 编制内容
45
一、 规划章节构成
45
二、 地形测绘要素
56
三、 地质勘查要求
68
四、 成果交付标准
74
五、 配合汇总工作
84
第三节 实施边界
90
一、 非采砂工程排除
90
二、 管理实施环节界定
100
三、 专项规划衔接
106
第二章 编制依据、编制工作目标
118
第一节 编制依据
118
一、 河道采砂管理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118
二、 基础资料与现场勘查成果
141
第二节 编制工作目标
146
一、 规划总体控制目标
146
二、 阶段性成果提交要求
169
第三章 编制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
173
第一节 组织架构设计
173
一、 编制机构组织形式
173
二、 组织架构图设计
184
第二节 岗位职责划分
206
一、 项目经理职责
206
二、 技术负责人职责
224
三、 专项小组职责
231
第三节 人员配置安排
242
一、 主要编制人员配置
242
二、 人员资质信息
259
三、 项目周期人员保障
276
第四节 协作机制说明
289
一、 定期会议机制
289
二、 内部审核流程
301
三、 应急响应机制
320
第四章 编制说明和编制方案
337
第一节 编制说明
337
一、 项目编制重要性分析
337
二、 标准对接与协调机制
345
三、 成果提交规划
355
第二节 编制方案
361
一、 编制工作流程设计
361
二、 任务分工与时间节点
373
三、 技术手段应用
381
四、 成果报告结构
392
第三节 实施计划
400
一、 工作计划制定
400
二、 质量控制体系
407
三、 应急响应机制
419
四、 沟通协调机制
438
第四节 技术路线
449
一、 基础数据采集分析
450
二、 资源评估模型构建
461
三、 分区管理方案制定
470
四、 多因素综合论证
479
第五章 编制质量、进度、保密等保证措施
491
第一节 质量保证措施
491
一、 质量控制流程规划
491
二、 质量目标设定
501
第二节 进度保证措施
506
一、 进度计划动态管理
506
二、 服务周期保障方案
518
第三节 保密保证措施
530
一、 保密制度体系建设
530
二、 项目信息保密管控
540
第六章 编制工作重点、难点分析
547
第一节 重点任务识别
547
一、 核心任务明确
547
二、 规划重点内容解析
568
第二节 技术难点分析
578
一、 地形测绘技术难题
578
二、 地质勘查实施挑战
602
第三节 实施环境挑战
625
一、 自然环境影响应对
625
二、 跨部门协同机制建设
643
第四节 数据获取与整合
661
一、 基础数据收集策略
662
二、 数据处理技术路径
682
第五节 公众参与与沟通难点
697
一、 利益相关方协调策略
697
二、 公众沟通保障措施
704
第七章 编制安全保证措施
717
第一节 安全制度建设
717
一、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
717
二、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规范
736
第二节 人员安全管理
749
一、 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749
二、 作业人员防护保障措施
761
第三节 设备与作业安全
768
一、 测量勘察设备安全管理
768
二、 外业作业安全防护方案
785
第四节 环境与作业条件安全
789
一、 作业环境安全评估
789
二、 野外作业应急保障
799
第五节 安全监督与考核
805
一、 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805
二、 安全绩效考核体系
817
第八章 合理化建议
838
第一节 优化地形测绘方式
838
一、 高精度无人机航测应用
838
二、 复杂区域地形测绘方案
846
三、 分段测绘作业实施
851
第二节 地质勘查技术改进
857
一、 多波束测深系统应用
857
二、 地质雷达联合勘查
865
三、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871
第三节 编制流程优化建议
875
一、 模块化编制流程设计
875
二、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880
三、 成果评审机制建立
884
第四节 资源管理与调度优化
890
一、 采砂资源动态监测
890
二、 智能调度系统应用
896
三、 采砂区域轮换机制
901
第五节 安全与保密措施优化
906
一、 野外作业安全保障
906
二、 数据保密技术措施
913
三、 访问权限分级管理
919
第九章 拟投入的编制人员
927
第一节 人员构成
927
一、 编制人员总数配置
927
二、 人员结构合理性分析
937
第二节 专业背景
944
一、 测绘工程专业资质
944
二、 地质勘察专业素养
953
三、 水利与环境工程背景
961
第三节 项目经验
971
一、 河道采砂规划案例
971
二、 地形测绘项目履历
978
三、 地质勘查工作经历
986
第四节 职责分工
996
一、 项目负责人职责
997
二、 测绘工程师岗位职责
1008
三、 规划专家工作内容
1016
四、 地质勘查人员任务
1023
第五节 管理机制
1035
一、 考勤与管理制度
1035
二、 进度跟踪管理措施
1042
三、 质量审核控制流程
1050
四、 人员调配管理办法
1056
第六节 培训与协作
1063
一、 岗前培训计划安排
1063
二、 内部协作沟通机制
1072
三、 技术问题处理措施
1081
第十章 技术设备的投入
1090
第一节 设备配置清单
1090
一、 测绘仪器配置情况
1090
二、 地质勘探设备明细
1100
三、 数据处理设备配置
1107
四、 软件系统配备情况
1114
第二节 设备来源说明
1121
一、 自有设备情况说明
1121
二、 租赁设备来源详情
1132
三、 设备使用保障承诺
1138
第三节 设备性能参数
1146
一、 全站仪性能指标
1146
二、 GPS定位系统参数
1161
三、 地质雷达技术规格
1170
四、 数据处理设备性能
1179
第四节 设备使用计划
1186
一、 设备进场时间安排
1186
二、 分阶段设备使用安排
1198
三、 设备使用周期规划
1207
四、 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1214
第五节 设备维护与管理
1221
一、 设备管理制度建立
1221
二、 维护保养责任分工
1230
三、 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1236
四、 应急保障措施制定
1242
第十一章 编制工程概况
1251
第一节 项目基本情况
1251
一、 规划编制项目名称
1251
二、 项目实施基础信息
1261
第二节 编制任务来源
1274
一、 采砂规划编制背景
1274
二、 任务来源依据说明
1285
第三节 编制范围与对象
1297
一、 规划编制河段范围
1297
二、 编制核心工作内容
1305
三、 规划涵盖内容要素
1315
第四节 编制成果要求
1328
一、 成果提交形式规范
1328
二、 规划成果组成内容
1333
三、 成果质量标准依据
1342
第五节 项目实施条件
1355
一、 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1355
二、 现场工作基础条件
1366
三、 实施限制因素识别
1381
编制范围、编制内容
编制范围
河段范围界定
主要可采区划分
可采区位置确定
依据地形地貌划分
依据松花江舒兰市段的地形地貌,对水流、砂源和河道稳定性进行综合考量,识别出水流相对稳定、砂源丰富且开采后对河道稳定性影响较小的区域作为可采区。对该区域的水深、河底坡度、水流速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精准确定可采区的具体边界。同时,结合历史水文数据和河道演变规律,对可采区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开采活动的长期可行性。此外,还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如是否存在生态敏感区、重要基础设施等,避免对其造成不利影响。
结合砂质情况划定
对松花江舒兰市段的砂质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包括砂的粒度分布、含泥量、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将砂质优良、符合建筑用砂标准的区域纳入可采区范围。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确保可采区的砂资源质量满足相关要求。同时,考虑砂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合理规划可采区的布局,提高开采效率。此外,还将建立砂质监测体系,定期对可采区的砂质进行检测,及时调整可采区范围,确保砂资源的质量稳定。
砂质情况检测
可采区规模评估
砂资源储量计算
运用专业的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如钻探、物探等,对可采区内的砂资源储量进行精确计算。考虑砂层的厚度、分布范围以及砂的密度等因素,采用先进的计算模型和软件,确保储量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结合历史开采数据和地质变化情况,对砂资源储量进行动态评估,为开采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将对可采区的潜在砂资源进行预测,为未来的开采活动做好准备。
可采规模合理性分析
根据可采区的砂资源储量、开采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可采规模进行合理性分析。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河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确保可采规模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证河道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可采规模监测机制,定期对可采规模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开采活动的科学合理。此外,还将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沟通协调,共同推动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可采区动态管理
定期监测与评估
建立健全可采区的定期监测机制,对砂资源的储量变化、开采情况以及河道生态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定期采样分析等方式,及时掌握可采区的动态变化。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可采区的范围和规模,确保开采活动的科学合理。同时,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做好可采区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监测方法
评估指标
调整措施
砂资源储量
每月
地质勘查、数据分析
储量变化率
调整可采区范围和规模
开采情况
每周
现场检查、数据统计
开采量、开采效率
优化开采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
每季度
生态监测、数据分析
水质、生物多样性
采取生态修复措施
应急响应与调整
制定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当可采区出现突发情况,如砂资源枯竭、河道生态环境恶化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应急响应的高效有序。必要时,暂停或终止可采区的开采活动,确保河道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突发情况
应急响应措施
调整方案
责任部门
恢复时间
砂资源枯竭
暂停开采活动
重新评估可采区范围和规模
地质勘查部门
视勘查结果而定
河道生态环境恶化
终止开采活动
采取生态修复措施
生态环保部门
根据修复情况而定
其他突发事件
启动应急预案
按照预案进行处置
应急指挥中心
视处置情况而定
禁采区域划定
基于生态保护划定
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
将松花江舒兰市段内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如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划定为禁采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确定这些栖息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如设置保护标识、限制人类活动等,确保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加强对禁采区域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问题。此外,还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如湿地、水源涵养区等划定为禁采区域。对这些区域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其保护价值和重要性。避免采砂活动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同时,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禁采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问题。此外,还将加强对禁采区域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禁采区域类型
保护目标
保护措施
监测指标
评估周期
湿地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限制人类活动、加强植被保护
水质、生物多样性
每年
水源涵养区
保障水源质量和水量
禁止采砂、控制污染排放
水质、水量
每半年
其他生态功能区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措施
生态指标
视情况而定
保障防洪安全划定
保护防洪工程设施
将松花江舒兰市段内的防洪堤、水闸、泵站等防洪工程设施周边一定范围内划定为禁采区域。根据防洪工程设施的重要性和保护要求,确定禁采区域的范围和边界。防止采砂活动对防洪工程设施造成破坏,确保防洪工程的正常运行和防洪安全。同时,加强对禁采区域的巡查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问题。此外,还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做好防洪工程设施的保护工作。
防洪工程设施保护
维护河道行洪能力
对河道的行洪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将影响河道行洪的区域划定为禁采区域。通过水文模型和数据分析,确定影响河道行洪的关键因素和区域。避免采砂活动导致河道淤积、水流不畅等问题,确保河道的行洪能力不受影响。同时,加强对禁采区域的监测和管理,及时清理河道内的障碍物,保证河道的行洪畅通。此外,还将制定河道行洪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
依据航运安全划定
保障航道畅通
将松花江舒兰市段内的航道及其两侧一定范围内划定为禁采区域。根据航道的宽度、水深和通航要求,确定禁采区域的范围和边界。防止采砂活动导致航道淤积、水深变浅等问题,保障航道的畅通和航运安全。同时加强对禁采区域的巡查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航道安全的问题。此外,还将与航运部门合作,共同做好航道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保护航标设施
对航标设施周边一定范围内划定为禁采区域,避免采砂活动对航标设施造成破坏。根据航标设施的重要性和保护要求,确定禁采区域的范围和边界。确保航标设施的正常运行,为船舶航行提供准确的导航信息。同时,加强对禁采区域的巡查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航标设施安全的问题。此外,还将定期对航标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性能良好。
航标设施保护
保留区空间分布
保留区功能定位
战略储备功能
将部分区域划定为保留区,作为砂资源的战略储备区域,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砂资源短缺问题。对保留区内的砂资源进行严格保护,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其质量和储量不受破坏。同时,建立砂资源储备数据库,对保留区内的砂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此外,还将制定砂资源储备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砂资源短缺的能力。
保留区编号
砂资源储量
保护措施
监测指标
更新周期
1
XXX立方米
设置保护标识、限制人类活动
储量变化率、质量指标
每年
2
XXX立方米
加强巡逻、安装监测设备
储量变化率、质量指标
每半年
3
XXX立方米
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定期评估
储量变化率、质量指标
每季度
生态缓冲功能
保留区作为生态缓冲区域,起到连接不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优化保留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确保保留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为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加强对保留区的生态监测和研究,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关系。此外,还将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提高保留区的生态质量。
生态缓冲功能发挥
保留区分布原则
与可采区和禁采区协调
保留区的分布应与主要可采区和禁采区相协调,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避免保留区与可采区或禁采区重叠,确保各区域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科学规划和分析,确定保留区的最佳分布位置和范围。同时,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各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此外,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保留区的分布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考虑未来发展需求
在确定保留区的分布时,充分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砂资源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确保保留区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制定合理的保留区分布方案。同时,加强对保留区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还将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沟通协调,共同推动保留区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保留区动态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定期对保留区的功能和分布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当砂资源的供需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等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保留区的范围和功能。通过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掌握保留区的动态变化。同时,制定调整方案和实施计划,确保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将加强对调整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遵循科学合理原则
保留区的调整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调整后的保留区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实现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研究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调整标准和方法。同时,加强对调整方案的论证和评估,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调整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舒兰市段整体覆盖
上下游起止界定
明确上游起始点
通过实地勘查和测量,结合相关的地理信息和历史资料,明确松花江舒兰市段的上游起始点。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设备,确保起始点的界定准确无误。同时,对起始点周边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规划编制提供基础依据。此外,还将建立起始点的标识和保护措施,防止其受到破坏。
确定下游终止点
采用同样的方法确定松花江舒兰市段的下游终止点,考虑河道的走向、地形地貌以及与周边区域的边界关系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保证终止点的界定科学合理。全面覆盖舒兰市段的河道范围,为采砂规划提供准确的空间边界。同时,对终止点周边的环境和生态情况进行评估和保护,确保其生态安全。此外,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下游终止点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左右岸范围确定
左岸边界划定
依据河道的中心线和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定松花江舒兰市段左岸的边界。综合考虑河岸的稳定性、土地利用情况以及与周边区域的衔接等因素,确保左岸边界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确定左岸边界的具体位置和走向。同时,对左岸边界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防止其受到破坏。此外,还将建立左岸边界的标识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边界变化问题。
左右岸边界划定
右岸边界划定
采用相同的方法划定右岸的边界,对右岸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确保右岸边界的划定符合实际情况。实现对舒兰市段左右岸范围的全面覆盖,为采砂规划提供准确的空间范围。同时,加强对右岸边界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还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做好右岸边界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全段空间覆盖分析
确保无遗漏区域
对松花江舒兰市段的全段空间进行详细分析和检查,确保可采区、禁采区和保留区的划分覆盖了整个河段,无遗漏区域。通过实地勘查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全段空间进行精确测绘和分析。建立空间数据库,对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和属性进行管理和查询。同时,加强对全段空间的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还将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全段空间的管理和利用工作。
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全段空间覆盖分析的结果,对可采区、禁采区和保留区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提高各区域的功能协调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舒兰市段采砂规划的科学合理。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评估不同布局方案的优劣。选择最优的空间布局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同时,加强对空间布局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此外,还将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实施。
空间边界说明
上下游起止位置
上游起始位置
为保证本项目规划范围的精确界定,将运用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与全面的实地勘察,精准确定松花江舒兰市段上游的起始位置。结合高精度的卫星遥感影像、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以及实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对该起始位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定位。通过实地设置测量控制点、使用全站仪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获取详细的地形数据。同时,参考历史水文资料、河道变迁记录等,确保确定的起始位置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明确该起始位置的具体地理坐标后,将其作为后续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等工作的基准点,以此为基础开展各项测量和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在确定起始位置的过程中,会组织专业的测绘团队进行多次实地勘察和数据验证。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测绘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测绘仪器和技术手段。对于获取的地理坐标数据,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审核,确保数据的精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此外,还会与当地的水利部门、地理信息机构等进行沟通和协作,获取更全面、准确的资料和数据,为确定起始位置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上游起始位置为基准点,开展后续的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等工作。地形测绘工作将采用多种测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测量等,以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地质勘查工作将通过钻探、物探等手段,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和岩土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同时,会根据起始位置的确定,合理安排测量和勘查的路线和范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地形测绘工作
地质勘查工作
全站仪测量
下游终止位置
为给本项目规划范围设定清晰的边界,将运用专业的测量手段和全面的数据收集,准确测定松花江舒兰市段下游的终止位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实时定位测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实地考察河道的地形地貌、水流情况、周边环境等因素,确保确定的终止位置符合实际情况。通过设置多个测量点、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式,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明确下游终止位置的精确地理信息后,将其作为整个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保障各项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测定终止位置的过程中,会组织专业的测量团队进行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团队成员将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和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获取的地理信息数据,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与相关的历史数据和参考资料进行对比和验证。同时,会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软件和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为确定终止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整个规划编制工作中,将下游终止位置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地形测绘工作中,以终止位置为边界,确定测量的范围和精度要求。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根据终止位置的情况,合理安排勘查点的分布和勘查方法。在采砂规划编制过程中,将终止位置纳入考虑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会根据终止位置的确定,对整个规划范围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
起止位置意义
明确上下游起止位置对本项目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精确界定规划范围,避免出现范围模糊的问题。通过确定准确的起始和终止位置,能够清晰地划分出规划区域的边界,使后续的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等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范围。避免因范围不明确而导致的重复工作或遗漏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明确的边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在进行地形测绘时,可以根据起止位置确定测量的路线和范围,合理安排测量设备和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地质勘查时,可以根据起止位置确定勘查点的分布,提高勘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采砂规划编制工作能够准确覆盖目标区域,为后续的规划实施提供可靠的基础。准确的起止位置能够保证规划编制的内容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因规划范围不准确而导致的规划不合理或无法实施的问题。
明确起止位置能够提高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在地形测绘方面,根据起止位置可以确定测量的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量和数据采集。对于一些复杂的地形区域,可以增加测量点的密度,提高测量的精度。在地质勘查方面,根据起止位置可以合理安排勘查点的分布,对于可能存在地质隐患或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增加勘查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测量和勘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确保采砂规划编制工作能够准确覆盖目标区域,为后续的规划实施提供可靠的基础。准确的起止位置能够保证规划编制的内容符合实际情况,考虑到河道的水流情况、地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准确的起止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部署,确保采砂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避免对周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同时,准确的起止位置也有助于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河道左右岸界限
左岸界限确定
通过实地测量和地理信息分析,精确确定松花江舒兰市段河道左岸的界限。实地测量将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如GPS测量仪、全站仪等,设置多个测量控制点,对左岸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测量。同时,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卫星影像、地形图、地质资料等,了解左岸的地质构造、地形变化、土地利用情况等。参考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历史数据,如河道变迁记录、洪水淹没范围等,确保左岸界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确定界限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水流冲刷、地质灾害等,对界限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在规划编制中,将左岸界限作为重要的空间参考,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根据左岸界限确定采砂区域的范围、位置和规模,避免对河岸造成过度破坏。同时,结合左岸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要求等,合理安排其他相关设施和活动的布局。
为确保左岸界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组织专业的测绘团队和地质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测绘团队将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和流程进行操作,对测量数据进行多次验证和校准。地质专家将对地质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地质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对于获取的地理信息数据,会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通过建立数字地形模型、地质模型等,直观地展示左岸的地形和地质情况,为确定界限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划编制中,将左岸界限作为重要的空间参考,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在采砂规划方面,根据左岸界限确定采砂区域的边界和范围,确保采砂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时,考虑到左岸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要求,合理安排采砂的方式和时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其他相关设施和活动的布局方面,如码头建设、航道规划等,也会充分考虑左岸界限的限制和影响,确保各项规划内容相互协调、合理可行。
影响因素
考虑要点
应对措施
水流冲刷
分析水流速度、流向和冲刷强度
设置护岸工程、调整采砂范围
地质灾害
评估滑坡、坍塌等风险
加强监测、采取加固措施
土地利用
考虑周边土地的用途和规划
合理调整界限、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
保护湿地、栖息地等生态环境
划定保护区、限制活动
右岸界限划定
运用专业的测绘技术和方法,科学划定松花江舒兰市段河道右岸的界限。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测量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右岸的高精度地形数据。通过设置测量控制点、使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等手段,对右岸的地形、地貌进行全面测量。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如河道管理条例、防洪标准等,确保右岸界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划定界限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右岸的地形特点、水流情况、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右岸界限为依据,开展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等工作,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地形测绘方面,根据右岸界限确定测量的范围和精度要求,对右岸的地形进行详细测量和绘制。在地质勘查方面,根据右岸界限合理安排勘查点的分布,对右岸的地质结构和岩土性质进行探测和分析。
为确保右岸界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会组织专业的测绘团队和法律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核。测绘团队将严格按照测绘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对测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审核。法律专家将对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解读和分析,确保划定的界限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划定界限的过程中,会充分听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界限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对于一些涉及到土地权属、利益分配等问题,会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引发纠纷和矛盾。
以右岸界限为依据,开展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等工作,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地形测绘工作中,会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仪、GPS测量仪等,对右岸的地形进行高精度测量。同时,采用数字化的测绘方法,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准确的地形图纸和模型。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会根据右岸界限确定勘查的范围和深度,采用钻探、物探等方法,获取右岸的地质信息。对于获取的地质数据,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为后续的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左右岸界限作用
明确河道左右岸界限能够清晰界定规划区域的横向范围,避免出现越界问题。通过准确划定左右岸界限,能够明确规划区域的边界,使采砂活动、相关设施建设等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导致的越界开采、违规建设等问题,保障规划的有序实施。为采砂规划的实施提供明确的空间边界,确保各项工作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在采砂规划中,根据左右岸界限确定采砂区域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合理安排采砂设备和人员的作业范围。同时,在采砂过程中,能够根据界限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采砂活动符合规划要求。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明确左右岸界限后,可以根据两岸的地形、地质、资源等条件,合理分配采砂资源、建设资源等。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加开采强度;对于一些生态敏感区域,可以加强保护和管理。
明确左右岸界限能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进行规划编制时,根据左右岸界限可以对两岸的情况进行分别分析和研究。考虑到两岸的地形差异、地质条件不同、生态环境要求等因素,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对于左岸,可以根据其地形较为平坦、土地利用较为集中的特点,规划建设一些大型的采砂设施和配套工程。对于右岸,可以根据其地形较为复杂、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特点,采取更加谨慎的规划措施,限制采砂活动的范围和强度。这样可以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明确左右岸界限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采砂资源分配方面,根据两岸的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合理确定采砂的规模和比例。对于资源丰富的岸段,可以适当增加开采量;对于资源相对较少的岸段,可以减少开采量或进行保护性开采。在建设资源分配方面,根据两岸的规划需求和发展潜力,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工程等。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作用方面
具体表现
重要意义
界定范围
清晰划分规划区域横向边界
避免越界问题,保障规划有序实施
指导实施
为采砂规划提供明确空间边界
确保各项工作在规定范围内进行
资源分配
根据两岸条件合理分配资源
提高规划科学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区域空间坐标
坐标获取方式
采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规划区域的空间坐标。利用高精度的GPS接收机,在规划区域内设置多个测量控制点,进行实时动态测量(RTK)。通过接收卫星信号,精确获取控制点的三维坐标。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获取的坐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测量数据与已有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融合,生成规划区域的数字地图和三维模型。结合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确保空间坐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地测量过程中,会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对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测量。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如卫星影像、地形图、地质资料等,对测量数据进行补充和验证。对获取的空间坐标进行多次验证和校准,提高数据的精度。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进行多次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与已有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对坐标数据进行校准和修正。
在获取规划区域空间坐标的过程中,会组织专业的测绘团队进行操作。测绘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测绘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测量仪器和技术。在使用GPS接收机进行测量时,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对于获取的坐标数据,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在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会使用专业的GIS软件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为了确保空间坐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进行多次验证和校准。在多次测量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对同一控制点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测量误差,评估测量数据的精度。同时,会与已有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如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如果发现测量数据与已有数据存在偏差,会对坐标数据进行校准和修正。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空间坐标数据的精度,为后续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
坐标数据应用
将规划区域的空间坐标数据应用于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工作中,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在地形测绘方面,根据空间坐标数据确定测量的范围和精度要求,对规划区域的地形进行详细测量。通过坐标数据可以准确地定位测量点的位置,避免测量误差。同时,利用坐标数据生成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可以直观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变化,为地形分析和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在地质勘查方面,根据空间坐标数据合理安排勘查点的分布,对规划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岩土性质进行探测和分析。通过坐标数据可以准确地记录勘查点的位置和深度,为地质分析和建模提供准确的数据。利用空间坐标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和分析,为采砂规划提供直观的可视化依据。通过建立三维地形模型、地质模型等,可以直观地展示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质情况。在采砂规划中,可以根据三维模型分析采砂区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优化采砂方案。同时,利用三维模型可以进行模拟分析,预测采砂活动对周边环境和地形的影响。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据空间坐标数据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在采砂规划方面,根据空间坐标数据确定采砂区域的边界和范围,考虑到地形、地质、水流等因素,合理安排采砂的方式和时间。同时,根据坐标数据确定采砂设备的位置和运输路线,提高采砂效率。在其他相关设施和活动的布局方面,如码头建设、航道规划等,也会充分利用空间坐标数据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坐标数据确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保各项规划内容相互协调、合理可行。
在地形测绘和地质勘查工作中,空间坐标数据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地形测绘中,通过准确的坐标数据可以快速定位测量点,减少测量时间和误差。在地质勘查中,根据坐标数据可以合理安排勘查点的分布,提高勘查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利用空间坐标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和分析,能够为采砂规划提供直观的可视化依据。通过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规划区域的地形和地质情况,便于进行方案的优化和调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据空间坐标数据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能够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坐标数据管理
建立完善的空间坐标数据管理系统,对获取的坐标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采用数据库技术,将坐标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存储。建立数据索引和查询功能,方便对数据进行快速检索和使用。同时,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如按照测量时间、测量区域、数据类型等进行分类,提高数据的管理效率。定期对坐标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随着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貌等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坐标数据进行更新。对测量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同时,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加强对坐标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坐标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设置访问权限和用户认证机制,只有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数据。同时,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
在建立空间坐标数据管理系统时,会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备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查询功能,能够处理大量的坐标数据。软件开发平台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数据管理功能,方便用户进行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等操作。同时,会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数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定期对坐标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是保证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在更新数据时,会组织专业的测绘团队进行重新测量和数据采集。对新获取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审核,与原有的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如果发现数据存在差异,会对数据进行修正和更新。在维护数据时,会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的清理和优化,删除无用的数据,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加强对坐标数据的安全保护是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的重要措施。在数据加密方面,会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坐标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在访问权限设置方面,会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同时,会加强对数据存储设备和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修复。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
时间范围设定
规划基准年份
基准年份选择
选择合适的年份作为规划基准年份,对确保规划基于准确且具代表性的数据和情况编制至关重要。综合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和稳定性,需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年份作为基准。例如,若某一年份的河段地形、地质状况、采砂活动等情况能代表一定时期内的普遍状态,那么该年份就具有典型性。通过选取这样的年份,能为后续规划提供可靠基础。对基准年份的各类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河段地形、地质状况、采砂历史等信息。地形数据可反映河道的现状和演变趋势,地质状况能为采砂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采砂历史信息则有助于了解过去的开采规模和分布情况。依据基准年份的数据,还可合理预测未来采砂需求和发展趋势,使规划更具前瞻性。例如,分析过去几年的采砂量变化趋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可预测未来几年对砂石资源的需求。
为了更准确地选择基准年份,还需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要关注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准确性。如果某些年份的数据缺失或不准确,那么这些年份就不适合作为基准年份。另一方面,要结合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例如,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采砂活动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因此在选择基准年份时,要考虑到这些政策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报告和专家意见,以确保基准年份的选择科学合理。对基准年份确定后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数据的收集全面、准确,分析方法科学、合理。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持。
在选择基准年份的过程中,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例如,与当地的水利部门、地质勘查单位、采砂企业等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基准年份的看法和建议。这些部门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还可以组织专家论证会,邀请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对基准年份的选择进行评估和论证。通过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确保基准年份的选择符合行业的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对基准年份的数据管理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维护。方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基准年份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规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对整个采砂规划的实施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合适的基准年份能为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使规划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选择基准年份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确保选择的基准年份科学合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基准年份的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以保证规划始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河段地形数据收集
相关部门协作
数据收集范围
收集基准年份的地形测绘数据,对准确掌握松花江舒兰市段的河道地形和岸线变化情况至关重要。地形测绘数据包括河道的深度、宽度、坡度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反映河道的现状和演变趋势。岸线变化数据则能帮助了解河岸的侵蚀和淤积情况,为采砂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收集这些数据,可以绘制出详细的河道地形图,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整理基准年份的地质勘查资料,涵盖岩土类型、地质构造等数据。岩土类型决定了采砂的可行性和难度,不同的岩土类型对采砂设备和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地质构造信息则关系到采砂活动的安全性,例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可能会影响河道的稳定性。通过对地质勘查资料的分析,可以评估采砂区域的地质条件,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基准年份的采砂活动记录,包括采砂量、采砂区域分布等情况。采砂量数据能反映过去的开采规模和市场需求,通过分析采砂量的变化趋势,可以预测未来的采砂需求。采砂区域分布信息则有助于了解采砂活动的集中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范围。通过对这些记录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采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为规划的优化提供参考。收集与基准年份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文件,确保规划符合最新要求。政策法规对采砂活动的许可、监管、环保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行业标准则规范了采砂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文件的内容,能保证规划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还可以参考这些文件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了确保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一方面,要明确数据收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例如,地形测绘数据可以由专业的测绘单位负责收集,地质勘查资料可以由地质勘查部门提供。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数据收集技术和设备。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地形和岸线变化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要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数据档案,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备份,方便后续的查询和使用。
数据收集范围的确定和实施,是采砂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全面、准确地收集基准年份的各类数据,可以为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注重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作和沟通,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确保数据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资源状况评估
政策法规文件收集
基准年份意义
以基准年份为参照,能清晰反映出河段的现状和历史演变情况,为规划提供准确的起点。通过对基准年份的地形、地质、采砂等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河道的原始状态和经过多年演变后的现状。例如,对比不同年份的地形数据,可以发现河道的冲刷和淤积情况;分析地质数据的变化,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稳定性。这些信息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能使规划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评估当前采砂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基准年份的采砂活动记录,如采砂量、采砂区域分布等,可以了解采砂对河道生态、水质、岸线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目标,确保采砂活动在可持续的范围内进行。
为对比规划实施前后的效果提供基础,便于评估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规划实施前,以基准年份的数据为参考,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和目标。在规划实施后,通过对比实际情况与基准年份数据以及规划目标的差异,可以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如果实际采砂量、环境影响等指标与规划目标相符,说明规划是有效的;反之,则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规划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基准年份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预测,可以制定出更具前瞻性的规划。例如,考虑到未来城市建设的扩展,对砂石资源的需求可能会增加,规划中可以适当调整采砂区域和规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基准年份的意义还体现在对规划的长期跟踪和评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以基准年份为参照,可以定期对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规划始终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保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建立长期的监测机制,对河段的地形、地质、采砂等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将监测数据与基准年份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基准年份的确定和利用,是采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为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参照标准,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使规划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发挥基准年份的作用,还需要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对基准年份及后续年份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存储。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采砂规划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规划周期年限
年限设定依据
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对采砂规划周期的要求,合理设定规划年限。政策法规通常会对采砂活动的规划、许可、监管等方面做出规定,其中包括规划周期的要求。遵循这些要求,能保证规划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例如,某些地区可能规定采砂规划的周期为5年,那么在设定本项目的规划年限时,就需要考虑这一规定。考虑松花江舒兰市段的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原则,确定适宜的规划周期。河段的砂石资源储量、分布情况、开采难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规划年限的设定。如果资源储量丰富且开采条件较好,可以适当延长规划年限;反之,则需要缩短规划年限,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要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避免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和采砂行业的发展趋势,使规划年限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产生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推进,对砂石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因此,在设定规划年限时,要考虑到未来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采砂行业的发展趋势也不容忽视,例如,环保要求的提高、技术的进步等都会对采砂活动产生影响。规划年限的设定要能适应这些变化,确保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参考以往类似采砂规划的经验和实际效果,优化本次规划周期的设定。通过对以往规划的分析,了解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例如,某些规划由于年限设定过长,导致后期资源供应不足或环境问题突出;而有些规划年限过短,又无法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借鉴这些经验教训,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对规划年限进行合理调整,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为了更准确地设定规划年限,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一方面,要对松花江舒兰市段的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资源储量、质量、分布等方面。通过地质勘查、测量等手段,获取准确的数据。另一方面,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参考相关的统计数据和预测报告。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设定规划年限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组织专家论证会,对不同的规划年限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优的方案。对规划年限的设定要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规划周期年限的设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政策法规、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规划年限,能确保本项目的采砂规划具有合法性、可行性和前瞻性,为松花江舒兰市段的砂石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年限内目标
在规划周期内,实现对松花江舒兰市段采砂活动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包括建立完善的许可制度、监管机制、质量控制体系等。通过严格的许可制度,确保只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才能进行采砂活动;加强监管,防止非法采砂和过度开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保证砂石产品的质量。合理布局则要根据河段的地形、地质、资源分布等情况,确定适宜的采砂区域和规模。避免在生态敏感区、重要水利设施附近等区域进行采砂活动,确保采砂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确保采砂活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采砂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如设置沉淀池、采取防尘措施等,减少对水质、大气的污染。保护河岸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河道生态平衡。通过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采砂活动对环境造成的问题,确保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
提高采砂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砂石资源的合理需求。通过优化采砂工艺和设备,提高砂石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采砂计划,确保砂石资源的供应与需求相匹配。建立健全采砂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采砂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监督内容包括采砂企业的合规情况、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为了实现年限内目标,还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与水...
松花江(舒兰市段)2026-2030年采砂规划编制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