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与需求解析
1
第一节 项目背景与服务范围界定
1
一、项目背景分析
1
二、服务范围详细界定
3
三、服务范围边界划分
9
第二节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核心需求识别
11
一、质量控制核心需求
11
二、进度控制核心需求
18
第三节 配套设施工程监理重点研判
21
一、各类型配套设施监理重点
21
二、配套设施与房屋建筑协同监理重点
36
第四节 服务期内项目时间轴规划分析
39
一、时间轴规划依据
39
二、分年度时间轴规划
42
三、时间轴风险控制
48
第五节 单个小型项目监理特性解析
50
一、小型项目界定标准
50
二、小型项目监理组织特性
52
三、小型项目监理流程特性
54
四、小型项目监理管控重点
56
第六节 招标人核心诉求与目标拆解
58
一、核心诉求识别
58
二、核心目标拆解
61
三、目标实现路径
64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设定
68
第一节 全过程监理服务理念构建
68
一、理念构建依据
68
二、核心理念内容
69
三、理念落地支撑措施
72
第二节 监理工作总体框架设计
74
一、框架设计原则
74
二、框架核心构成
76
三、框架运行保障机制
84
第三节 质量控制目标量化标准
86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量化标准
86
二、配套设施工程质量控制量化标准
91
三、质量控制目标保障措施
96
第四节 进度管控目标分解方案
98
一、总进度目标设定
98
二、分项目类型进度目标分解
100
三、关键节点进度管控目标
104
四、进度管控保障措施
105
第五节 投资控制目标设定依据
107
一、投资控制目标设定的核心依据
107
二、投资控制核心目标设定
109
三、投资控制目标保障措施
111
第六节 安全管理目标界定标准
113
一、安全管理目标设定依据
113
二、安全管理核心目标界定
115
三、安全管理目标保障措施
117
第三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20
第一节 三级架构设计
120
一、架构设计依据
120
二、三级架构具体构成
120
三、架构运行机制
124
四、架构保障措施
127
第二节 总监理工程师岗位职责界定
128
一、岗位职责设计原则
128
二、核心岗位职责内容
129
三、岗位职责履行保障
135
四、岗位职责考核标准
138
第三节 专业监理工程师配置方案
141
一、配置依据
141
二、配置原则
143
三、各专业配置明细
144
四、配置动态调整机制
151
第四节 监理员岗位设置与分工
154
一、岗位设置依据
154
二、岗位分类与职责
155
三、岗位分工协调机制
161
第五节 人员进场计划与安排
162
一、人员进场依据
162
二、分阶段人员进场安排
163
三、进场前准备工作
166
四、进场后衔接工作
168
第六节 人员专业匹配性保障措施
169
一、招聘环节:源头把控专业匹配
169
二、培训环节:强化专业匹配能力
171
三、配置环节:动态匹配项目需求
173
四、考核环节:持续优化专业匹配
174
第七节 人员考核与激励机制
176
一、考核体系构建
176
二、考核周期与方式
178
三、激励措施
180
四、惩罚措施
182
第八节 人员替换应急预案
183
一、应急预案制定依据与目标
184
二、风险识别与分级
185
三、应急人员储备库建设
186
四、人员替换流程
187
五、预案演练与更新
189
六、替换保障措施
190
第四章 施工准备阶段工作方案
192
第一节 施工组织设计审核要点
192
一、编制依据审核
192
二、内容完整性审核
193
三、核心内容合理性审核
195
四、审核流程与结论
198
第二节 施工方案合理性评审方法
199
一、评审指标体系构建
199
二、分类型方案评审重点
202
三、评审组织与实施
205
第三节 现场施工条件核查内容
207
一、施工场地条件核查
207
二、施工水电条件核查
209
三、施工交通与临时设施条件核查
211
四、周边环境与协调条件核查
213
五、核查结果与整改
215
第四节 原材料供应商资质审核
216
一、审核范围与流程
216
二、资质文件审核要点
218
三、生产与供应能力审核
220
四、业绩与信誉审核
222
五、审核结论与动态管理
224
第五节 施工机械设备进场验收标准
225
一、验收范围与基本要求
225
二、特种设备验收标准
226
三、常规施工机械验收标准
229
四、小型机具验收标准
233
五、验收结果与处理
234
第六节 开工报审表审核流程
236
一、审核依据与资料要求
236
二、审核内容
237
三、审核流程
239
四、审核结论与处理
240
第七节 施工准备阶段问题整改措施
242
一、问题分类与识别
242
二、整改责任分工
244
三、整改实施流程
246
四、整改效果评估与改进
248
第五章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251
第一节 质量监理依据与标准梳理
251
一、法规与行政规章依据
251
二、技术标准与规范依据
252
三、项目专属依据
254
第二节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程序
256
一、验收组织架构与职责
256
二、通用验收程序
257
三、分类型工程验收重点
260
第三节 关键工序旁站监理实施细则
263
一、关键工序清单确定
263
二、旁站监理实施流程
265
三、旁站监理责任与考核
268
第四节 隐蔽工程验收管理流程
269
一、隐蔽工程清单与验收标准
269
二、隐蔽工程验收流程
271
三、隐蔽工程验收管控措施
274
第五节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措施
276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276
二、配套设施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280
三、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管控机制
285
第六节 材料进场检验试验监理
287
一、材料进场检验流程
288
二、分类型材料检验标准
291
三、检验试验管理措施
294
第七节 施工试验见证取样管理
296
一、见证取样范围与频率
296
二、见证取样实施流程
297
三、见证取样责任与监督
300
第八节 质量缺陷处理与跟踪机制
301
一、质量缺陷分类与判定标准
301
二、质量缺陷处理流程
302
三、质量缺陷跟踪机制
305
第九节 节能工程质量监理要点
307
一、节能工程监理依据与范围
307
二、分部位节能工程监理要点
309
三、节能工程检测与验收监理
313
第十节 质量资料同步审核要求
315
一、质量资料范围与分类
315
二、质量资料同步审核原则
317
三、质量资料审核流程与方法
320
四、质量资料归档与管理
322
第六章 工程进度动态控制
326
第一节 施工进度计划审核标准
326
一、审核依据
326
二、审核内容
327
三、审核流程
330
第二节 进度计划分解与细化方法
332
一、分解层级与依据
333
二、分类型工程分解方法
334
三、细化工具与方法
340
四、分解与细化成果管控
342
第三节 进度执行情况日常检查流程
345
一、检查层级与频率
345
二、检查内容
347
三、检查方法
350
四、检查记录与反馈
354
第四节 进度偏差识别与分析机制
356
一、偏差识别标准与方法
356
二、偏差分类
359
三、偏差分析流程
362
四、偏差分析保障措施
367
第五节 进度调整方案评审要点
369
一、进度调整方案编制依据
369
二、进度调整方案评审内容
371
三、进度调整方案评审流程
376
四、进度调整方案评审成果管理
379
第六节 交叉作业进度协调措施
381
一、交叉作业类型与特点
381
二、交叉作业进度协调原则
383
三、交叉作业进度协调措施
386
第七节 工期延误风险预警方法
391
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91
二、预警等级划分与标识
397
三、预警方法与流程
399
四、预警保障措施
403
第八节 进度报表审核与签发流程
407
一、进度报表类型与内容
407
二、进度报表审核流程
410
三、进度报表签发与归档
413
四、进度报表管控措施
414
第九节 节假日施工进度保障监理
416
一、节假日类型与施工影响
416
二、节假日施工进度保障措施
417
三、节假日监理管控流程
421
四、节假日进度偏差应急处理
425
第七章 工程造价控制实施办法
428
第一节 投资控制依据梳理
428
一、法律法规依据
428
二、合同文件依据
429
三、技术文件依据
430
四、政策与信息依据
431
第二节 工程量清单复核流程
432
一、复核准备阶段
432
二、初步复核阶段
433
三、详细复核阶段
435
四、复核成果整理与审批阶段
437
第三节 工程计量监理工作方法
439
一、计量准备阶段
439
二、计量实施阶段
440
三、计量审核阶段
443
四、计量支付与跟踪阶段
443
第四节 造价偏差分析与控制措施
445
一、造价偏差识别方法
445
二、造价偏差分类与原因分析
447
三、造价偏差控制措施
449
四、造价偏差处理流程
451
第五节 限额设计执行情况监理
453
一、限额设计依据与目标
453
二、限额设计执行情况监理流程
454
三、限额设计突破处理措施
457
第六节 成本控制风险识别要点
459
一、设计阶段成本控制风险识别
459
二、招标阶段成本控制风险识别
460
三、施工阶段成本控制风险识别
462
四、结算阶段成本控制风险识别
464
第七节 造价控制资料管理规范
466
一、造价控制资料范围与分类
466
二、造价控制资料收集与审核
468
三、造价控制资料归档与保管
469
四、资料移交与销毁
473
第八节 小型项目造价优化措施
475
一、小型项目造价控制特点与难点
475
二、前期阶段造价优化措施
476
三、施工阶段造价优化措施
478
四、结算阶段造价优化措施
481
五、小型项目造价风险管控优化
483
第八章 工程变更签证初审
486
第一节 变更签证初审依据与标准
486
一、初审依据梳理
486
二、初审标准设定
489
第二节 变更必要性评审流程
491
一、评审准备阶段
491
二、初步评审阶段
493
三、详细评审阶段
495
四、评审结论阶段
498
第三节 变更方案技术可行性审核
500
一、技术合规性审核
500
二、施工可行性审核
503
三、质量安全性审核
505
第四节 变更工程量核算方法
508
一、实测法
508
二、图纸计算法
510
三、清单类比法
512
四、现场签证法
514
第五节 变更费用测算监理要点
516
一、人工费用测算监理要点
517
二、材料费用测算监理要点
519
三、机械费用测算监理要点
521
四、管理费与利润测算监理要点
524
五、规费与税金测算监理要点
526
第六节 变更签证申报时限管理
527
一、申报时限分类与要求
527
二、申报时限管控流程
528
三、时限管理保障措施
530
第七节 变更签证现场核实流程
531
一、核实准备阶段
532
二、现场核实实施阶段
533
三、核实结果处理阶段
535
第八节 变更签证资料归档要求
537
一、归档资料范围
537
二、归档流程
538
三、归档保存期限与查阅管理
540
四、归档验收与移交
541
第九节 变更签证争议协调机制
542
一、争议类型与识别
542
二、争议协调流程
543
三、争议协调保障措施
545
四、争议解决后的执行与归档
547
第九章 工程进度款初审
549
第一节 进度款支付申请审核条件
549
一、合同依据条件
549
二、工程实体条件
550
三、资料完整性条件
550
四、审批程序条件
551
第二节 已完工程量核实方法
552
一、实测法
552
二、图纸计算法
554
三、清单比对法
556
四、隐蔽工程工程量核实方法
558
第三节 工程价款计算复核要点
560
一、分部分项工程费复核
560
二、措施项目费复核
564
三、其他项目费复核
567
四、规费复核
569
五、税金复核
571
六、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价款调整复核
573
七、特殊情况下工程价款调整复核
575
八、合同价款调整汇总复核
577
九、已支付工程款核对
578
十、本次应付工程款计算复核
578
十一、工程进度款支付限额复核
579
十二、争议解决与调整
579
第四节 进度款支付比例审核标准
580
一、合同约定比例为核心依据
580
二、质保金预留比例审核
582
三、变更签证费用支付比例审核
583
四、特殊情况支付比例调整审核
584
第五节 进度款支付时限把控措施
585
一、施工单位申请时限把控
585
二、我方审核时限把控
586
三、建设单位支付时限把控
587
四、全流程时限记录与考核
589
第六节 进度款初审资料审核内容
589
一、核心申请资料审核
590
二、工程实体证明资料审核
591
三、费用计算辅助资料审核
592
四、其他辅助资料审核
593
第七节 进度款支付偏差纠正机制
594
一、偏差类型与识别方法
594
二、偏差纠正措施
596
三、偏差纠正跟踪与验证
598
第八节 进度款初审记录管理规范
600
一、初审记录内容构成
600
二、初审记录归档流程
603
三、初审记录保管与查阅
605
四、初审记录移交
607
第十章 工程结算初审
610
第一节 结算初审工作总体流程设计
610
一、初审准备阶段
610
二、初审实施阶段
611
三、报告编制与提交阶段
613
第二节 结算资料完整性审核要点
614
一、核心结算资料审核
615
二、辅助结算资料审核
617
三、佐证结算资料审核
619
第三节 工程量重新计量实施方法
621
一、计量依据与原则确定
621
二、分类型工程计量方法
623
三、计量实施流程与误差控制
628
第四节 综合单价复核与调整规则
630
一、中标清单单价复核
630
二、变更签证单价调整规则
632
三、物价波动导致的单价调整
635
第五节 规费与税金计取审核标准
637
一、规费计取审核标准
637
二、税金计取审核标准
641
三、规费与税金审核流程与争议处理
646
第六节 结算误差控制范围界定
650
一、各环节误差控制标准
650
二、误差原因分析与处理流程
653
第七节 结算初审报告编制规范
656
一、报告结构与核心内容
656
二、报告编制与审批流程
662
三、报告提交与反馈
664
第八节 结算争议处理与解决路径
665
一、争议类型与识别
665
二、争议解决路径
667
三、争议处理保障措施
670
第九节 结算资料归档管理要求
671
一、归档资料范围
671
二、归档流程
673
三、保管与查阅
675
四、资料移交
677
第十一章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680
第一节 安全监理法律法规依据
680
一、国家层面核心法律法规
680
二、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681
三、地方层面法规与标准
682
第二节 施工安全方案审查要点
683
一、方案完整性审查
683
二、方案合规性审查
684
三、方案可行性审查
685
四、方案审查流程与结果处理
686
第三节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方法
688
一、辨识范围与分类
688
二、核心辨识方法
689
三、不同类型项目危险源辨识重点
691
四、辨识结果应用与更新
692
第四节 安全防护设施验收标准
694
一、通用验收要求
694
二、分类型安全防护设施验收标准
695
三、验收结果处理
698
第五节 临时用电安全监理细则
700
一、临时用电方案审查
700
二、临时用电设施验收
701
三、现场用电安全监督
703
四、临时用电隐患处置
705
五、临时用电安全档案管理
706
第六节 高处作业安全监理措施
706
一、高处作业方案审查
706
二、高处作业前准备监督
708
三、高处作业过程监督
710
四、高处作业隐患与事故处置
711
第七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理流程
713
一、特种设备进场验收
713
二、特种设备安装拆卸监理
715
三、特种设备使用监理
717
四、特种设备拆除与离场监理
719
第八节 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
721
一、隐患排查方式与频次
721
二、隐患分级标准
723
三、隐患整改流程
724
四、隐患闭环管理
726
第九节 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监理
728
一、应急预案审查
728
二、应急演练监督
730
三、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732
四、事故后续处置监理
734
第十节 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监理
735
一、实名制管理体系审查
735
二、人员信息审核
736
三、考勤监督与管理
738
四、实名制与安全教育培训关联监督
739
第十一节 安全会议与培训监督
740
一、安全会议监督
740
二、安全培训监督
742
第十二章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746
第一节 文明施工监理检查标准
746
一、检查依据与总体要求
746
二、分区域检查标准
747
三、检查流程与结果处理
751
第二节 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监理措施
752
一、扬尘控制依据与目标
752
二、分施工阶段扬尘控制措施
753
三、扬尘监测与设备监督
756
四、扬尘隐患整改与应急处置
757
第三节 施工噪音污染防治监理
758
一、噪音控制依据与限值
758
二、噪音源识别与防治措施
759
三、噪音监测与投诉处理
762
第四节 建筑垃圾处置监理要求
764
一、建筑垃圾分类与计量
764
二、收集与存放管理
765
三、运输与处置监督
766
四、减量与再利用监督
768
第五节 施工现场卫生管理监理
770
一、作业区卫生管理
770
二、办公区与生活区卫生管理
771
三、防疫与健康管理
774
第六节 绿色施工监理实施要点
776
一、绿色施工依据与目标
776
二、分领域绿色施工监理要点
777
第七节 环保设施运行监督方法
782
一、环保设施分类与监督范围界定
782
二、分类型设施运行监督方法
783
三、设施维护与故障处置监督
788
四、数据化监督与档案管理
789
第八节 文明施工评价与改进机制
790
一、文明施工评价体系构建
790
二、评价结果分级与应用
792
三、改进机制构建与落地
793
四、监督与问责保障
795
第十三章 监理合同与信息管理
797
第一节 监理合同条款执行监理
797
一、监理合同核心条款梳理
797
二、合同条款执行监督流程
799
三、合同执行偏差处理机制
800
第二节 合同变更与索赔管理流程
802
一、监理合同变更管理流程
802
二、监理合同索赔管理流程
804
三、反索赔管理
806
第三节 信息管理总体框架设计
807
一、信息管理目标与原则
807
二、信息管理框架结构
809
三、信息管理保障体系
813
第四节 监理资料分类与编码规则
815
一、监理资料分类体系
815
二、监理资料编码规则设计
820
三、编码规则执行与检查
823
第五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责任分工
825
一、责任分工原则
825
二、各岗位具体责任分工
827
三、收集与整理时限要求
832
四、协同配合机制
835
第六节 资料传递与交接流程
837
一、内部资料传递流程
837
二、外部资料传递流程
838
三、资料交接流程
841
第七节 资料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
843
一、平台功能选型与适配
843
二、平台操作流程
846
三、平台数据安全与维护
848
第八节 资料归档与保管规范
851
一、归档范围界定
851
二、归档整理要求
853
三、保管条件与设施
855
四、保管期限划分
858
五、归档验收与移交
860
第九节 资料查阅与保密管理
862
一、资料查阅流程
862
二、查阅权限控制
866
三、保密管理要求
868
四、保密管理体系评审与优化
873
第十四章 参建单位协调管理机制
876
第一节 协调管理总体原则设定
876
一、目标导向原则
876
二、权责清晰原则
877
三、主动协同原则
878
四、合规合规原则
879
五、高效务实原则
880
第二节 监理例会组织与实施流程
881
一、例会基础要素设定
881
二、会前准备流程
882
三、会中实施流程
884
四、会后跟进流程
886
第三节 建设单位沟通对接机制
888
一、沟通层级与责任人
888
二、沟通内容与频次
890
三、沟通方式与记录
893
四、沟通问题处理与改进
894
第四节 施工单位日常协调方法
896
一、进度协调
896
二、质量协调
898
三、安全协调
901
四、资源协调
903
五、工序衔接协调
905
六、日常沟通机制
907
第五节 设计单位技术协调措施
908
一、图纸交付与会审协调
908
二、设计变更协调
910
三、现场技术问题协调
912
第六节 勘察单位现场配合协调
914
一、勘察报告交付与交底协调
914
二、施工过程勘察配合协调
915
三、勘察问题处理协调
917
第七节 检测单位工作协同机制
919
一、检测计划与委托协同
919
二、检测过程协同
921
三、检测结果反馈与争议处理
923
第八节 多方会议纪要编制与落实
924
一、会议纪要编制规范
924
二、会议纪要分发与确认
926
三、会议纪要落实跟踪
927
四、会议纪要归档管理
928
第九节 协调争议解决处理流程
929
一、争议分级与识别
929
二、争议处理流程
931
三、争议处理依据
934
四、争议处理复盘与改进
935
第十五章 报建协助
938
第一节 报建流程熟悉与梳理
938
一、报建依据与标准梳理
938
二、报建全流程阶段梳理
939
三、项目类型差异化流程梳理
943
第二节 报建资料收集协助要点
944
一、报建资料分类与收集责任
944
二、资料收集标准与核验要点
949
三、资料缺失与补充协助方案
952
第三节 报建文件预审措施
954
一、预审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
954
二、预审流程与时限控制
956
三、预审内容与重点关注项
959
四、预审问题整改跟踪
962
第四节 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协助
965
一、政府部门分类与沟通重点
965
二、沟通方式与技巧
970
三、特殊情况沟通协助
973
第五节 报建进度跟踪与反馈机制
975
一、进度跟踪体系构建
975
二、进度跟踪工具与方法
977
三、进度反馈流程
979
四、进度异常处理
981
第六节 报建合规性审核要点
983
一、政策合规性审核
983
二、流程合规性审核
984
三、文件合规性审核
985
四、行为合规性审核
986
第七节 报建问题解决协助方案
987
一、问题分类与识别
987
二、问题解决流程与措施
989
三、应急问题解决与复盘
990
第八节 报建资料归档管理要求
991
一、归档范围界定
991
二、归档标准与规范
993
三、归档流程与保管
995
四、借阅与移交
996
第十六章 信息化管理应用方案
998
第一节 信息化监理平台选型依据
998
一、项目需求匹配性依据
998
二、成本控制合理性依据
999
三、技术兼容性与扩展性依据
999
四、供应商服务能力依据
1000
第二节 平台功能模块应用规划
1001
一、项目基础管理模块
1001
二、施工现场管理模块
1002
三、成本控制管理模块
1004
四、协调沟通与报建协助模块
1006
五、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
1007
第三节 现场数据实时采集方法
1008
一、移动端采集方法
1008
二、固定设备采集方法
1010
三、第三方数据对接采集方法
1011
四、数据采集质量保障措施
1012
第四节 监理文档电子化管理流程
1013
一、文档分类与编码体系
1013
二、文档创建与审核流程
1014
三、文档归档与存储管理
1016
四、文档借阅与使用管理
1017
五、文档销毁管理
1018
第五...
全过程监理服务技术标投标方案(1672页).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