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服务类投标方案 规划设计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DOCX   1472页   下载418   2025-08-05   浏览14   收藏41   点赞275   评分-   810911字   228积分

AI慧写标书

十分钟千页标书高效生成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1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2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3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4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5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6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7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8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9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10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11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12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13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14页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第15页
剩余1457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开通会员, 优惠多多

6重权益等你来

首次半价下载
折扣特惠
上传高收益
特权文档
AI慧写优惠
专属客服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 第一章 总体概述 15 第一节 总体设想 15 一、 制定总体工作框架 15 二、 整合监测数据基础 25 三、 明确监测对象要素 32 四、 提出成果提交清单 53 第二节 实施思路 63 一、 明确模块实施流程 63 二、 影像收集与正射处理 79 三、 资料收集与整理 90 四、 空间信息细化补充 108 五、 严格质量控制机制 121 第三节 实施方案 135 一、 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方案 135 二、 三线三区专题监测方案 146 三、 监测管理工具完善方案 160 第二章 项目理解 170 第一节 项目背景理解 170 一、 项目政策文件依据 170 二、 项目目标精准把握 173 三、 项目服务时间认知 179 第二节 技术依据掌握 182 一、 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方案 182 二、 监测成果质量检查验收方案 186 三、 最新相关标准规范遵循 189 第三节 监测任务分析 194 一、 监测底图数据运用 194 二、 监测要素更新采集 199 三、 监测对象范围确定 204 第四节 专题监测理解 210 一、 三线三区监测目标 210 二、 三线三区监测手段 214 三、 三线三区监测成果 217 第五节 管理工具完善 219 一、 历年数据对比功能 220 二、 三维单体房屋加载 223 三、 数据可视化看板完善 229 四、 地下空间数据管理 233 五、 平台数据融合共享 237 第六节 成果要求掌握 239 一、 基础成果提交规范 239 二、 统计成果内容要求 242 三、 文档报告格式标准 247 四、 三线三区分析报告 249 五、 管理工具更新交付 253 第七节 技术实施理解 256 一、 遥感影像处理流程 256 二、 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59 三、 空间信息细化补充 263 四、 质量控制工作体系 265 五、 数据库建设方案 270 六、 成果分析方法策略 273 第三章 管理制度 277 第一节 职责划分 277 一、 项目负责人职责 277 二、 技术负责人职责 282 三、 质量负责人职责 285 四、 其他技术人员职责 288 第二节 工作规范 293 一、 城市国土空间监测规范 293 二、 三线三区专题监测分析规范 298 三、 数据采集与处理规范 301 四、 质量控制规范 304 五、 数据入库规范 307 六、 工具开发规范 311 第三节 监管措施 314 一、 阶段性成果审核措施 314 二、 质量抽检措施 317 三、 进度跟踪措施 321 四、 安全保密检查措施 325 第四节 工作流程 330 一、 任务分解流程 330 二、 资料收集流程 333 三、 遥感影像处理流程 336 四、 外业调查流程 340 五、 内业数据采集流程 344 六、 成果分析流程 347 七、 数据建库流程 350 八、 工具开发流程 353 九、 成果提交流程 356 第五节 奖惩措施 359 一、 绩效考核机制 359 二、 奖励措施 361 三、 惩处措施 364 第四章 工作重点及难点 370 第一节 工作重点分析 370 一、 城市国土空间监测重点 370 二、 三线三区专题监测分析重点 379 三、 监测管理工具完善重点 385 四、 成果提交时间节点控制 392 第二节 工作难点分析 401 一、 遥感影像处理难点 401 二、 空间信息细化难点 408 三、 数据质量控制难点 415 四、 系统功能扩展难点 421 五、 成果提交验收难点 427 第三节 应对方案 434 一、 遥感影像处理方案 434 二、 空间信息细化方案 445 三、 数据质量控制方案 448 四、 系统功能扩展方案 454 五、 成果提交保障方案 462 第五章 成果质量控制方案 468 第一节 全过程质量控制 468 一、 遥感影像处理质控 468 二、 资料收集与整理质控 473 三、 空间信息细化质控 478 四、 监测内容采集质控 497 五、 数据库建设质控 502 第二节 两级检查机制 507 一、 项目组自检 507 二、 质量负责人专项检查 513 第三节 技术标准执行 518 一、 数据采集标准执行 518 二、 数据处理标准执行 525 三、 数据分析标准执行 531 四、 数据库建设标准执行 536 第四节 数据库建设质量 541 一、 城市空间数据集质量 541 二、 交通网络数据集质量 547 三、 水域网络数据集质量 553 第五节 监测成果分析精度 557 一、 自动化统计分析精度 557 二、 人工复核精度 564 第六章 人员配备方案 571 第一节 项目负责人配置 571 一、 高级职称专业负责人 571 二、 业绩合同证明材料 580 第二节 技术负责人配置 592 一、 测绘类高级技术专家 592 二、 技术规范执行保障 599 第三节 质量负责人配置 608 一、 高级测绘质量主管 608 二、 成果质量保障措施 619 第四节 其他技术人员配置 626 一、 多专业技术人员团队 626 二、 岗位技术执行要求 639 第五节 人员组织与管理 651 一、 项目管理小组组建 651 二、 人员资质证明材料 660 第七章 保密方案 668 第一节 保密方法制定 668 一、 数据采集脱敏处理 668 二、 数据处理访问控制 673 三、 成果交付加密传输 677 第二节 保密措施落实 685 一、 建立专用内网环境 685 二、 人员分级权限管理 690 三、 成果文件加密存储 694 四、 纸质材料专人管理 700 五、 外带设备审批加密 708 第三节 保密注意事项说明 712 一、 人员签署保密协议 712 二、 禁止非授权设备操作 717 三、 限制成果资料拷贝 721 四、 会议内容不得外传 727 五、 成果交付保密审查 731 第四节 保密制度执行监督 734 一、 成立保密监督小组 734 二、 关键节点全程记录 740 三、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 747 四、 定期组织保密培训 752 第八章 组织管理方案 760 第一节 组织机构设立 760 一、 项目负责人职责 760 二、 技术负责人职责 762 三、 质量负责人职责 767 四、 其他技术人员职责 771 五、 项目管理架构图 774 第二节 运作流程 779 一、 任务分解策略 779 二、 计划制定要点 786 三、 进度控制方法 789 四、 质量检查流程 792 五、 成果提交规范 796 六、 定期会议机制 800 第三节 管理计划 805 一、 人员调配计划 805 二、 设备资源计划 810 三、 技术实施计划 818 四、 质量控制计划 823 五、 安全保障计划 826 六、 项目风险应对 829 第四节 协调机制 831 一、 外部沟通机制 831 二、 联络人制度建设 836 三、 多方协作流程 840 四、 定期沟通机制 843 五、 反馈机制建立 849 第五节 监督与反馈 852 一、 内部检查机制 852 二、 阶段性评估方法 855 三、 质量监督小组 860 四、 问题反馈流程 864 五、 整改闭环机制 869 第九章 服务措施方案 873 第一节 内控机制建设 873 一、 健全服务内控机制 873 二、 制定标准操作规范 880 三、 设置检查反馈机制 886 四、 引入信息管理工具 891 第二节 服务措施制定 896 一、 制定核心服务保障 896 二、 明确服务响应机制 903 三、 制定阶段服务计划 908 四、 建立客户沟通机制 915 第三节 服务措施实施 921 一、 明确服务执行流程 921 二、 建立服务响应团队 929 三、 配置服务支持人员 939 四、 提升团队执行能力 946 五、 设置满意度评估 955 第十章 应急处理方案 964 第一节 应急事件分类 964 一、 自然灾害类事件 964 二、 技术故障类事件 971 三、 人员安全类事件 976 四、 数据安全类事件 983 五、 外部协调类事件 989 第二节 应急响应机制 995 一、 一级应急响应 995 二、 二级应急响应 1001 三、 三级应急响应 1008 第三节 应急处置措施 1012 一、 自然灾害处置 1012 二、 技术故障处置 1016 三、 人员安全处置 1022 四、 数据安全处置 1029 五、 外部协调处置 1035 第四节 应急演练与培训 1040 一、 应急演练安排 1040 二、 应急知识培训 1050 第五节 应急物资保障 1058 一、 通信设备保障 1058 二、 电源与药品保障 1068 三、 防护与数据工具保障 1075 第十一章 工作计划及进度保障措施 1085 第一节 任务分解计划 1085 一、 城市国土空间监测 1085 二、 三线三区专题监测分析 1089 三、 监测管理工具完善 1095 四、 成果提交 1099 第二节 进度安排 1103 一、 2025年7月项目启动 1103 二、 2025年8月遥感影像处理 1108 三、 2025年9月数据采集 1111 四、 2025年12月数据库建设 1115 五、 2026年3月工具功能完善 1117 六、 2026年6月专题分析报告 1120 七、 2026年9月30日前完成项目 1124 第三节 进度保障措施 1129 一、 进度报告制度建立 1129 二、 进度预警机制设置 1133 三、 进度协调专人安排 1137 四、 备用资源预案制定 1141 第四节 阶段性成果管理 1145 一、 内部验收与质量检查 1145 二、 成果归档机制建立 1151 三、 与省级部门沟通协调 1155 第五节 资源调配机制 1158 一、 人员设备动态调配 1158 二、 专业团队提前介入 1162 三、 关键岗位人员稳定 1167 第十二章 安全保障方案 1174 第一节 人员安全保障 1174 一、 岗前安全培训 1174 二、 岗位操作规范 1179 三、 个人防护装备配备 1183 四、 危险源识别与控制 1186 第二节 特殊工种安全培训 1190 一、 高空作业安全培训 1191 二、 设备操作安全培训 1196 三、 外业调查安全培训 1204 四、 培训记录与考核机制 1213 第三节 数据安全保障 1217 一、 数据采集安全防护 1217 二、 数据传输安全保障 1224 三、 数据存储安全措施 1228 四、 数据处理安全防护 1230 第四节 设备与作业环境安全 1234 一、 遥感设备安全管理 1234 二、 无人机安全保障 1242 三、 测量仪器安全使用 1248 四、 服务器安全运行 1254 五、 作业环境风险评估 1262 第五节 安全管理制度 1267 一、 安全责任分工 1267 二、 安全检查机制 1273 三、 隐患排查机制 1281 四、 安全奖惩机制 1287 第十三章 组织协调方案 1292 第一节 组织协调机制 1292 一、 项目管理层协作流程 1292 二、 技术团队协作流程 1297 三、 质量控制团队协作流程 1303 四、 数据采集团队协作流程 1309 第二节 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接 1313 一、 芜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接 1313 二、 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接 1318 第三节 与数据提供方协调 1324 一、 教育部门数据协调 1324 二、 住建部门数据协调 1329 三、 交通部门数据协调 1333 第四节 与遥感影像单位协作 1335 一、 影像数据获取时间 1335 二、 影像数据处理标准 1340 三、 影像数据质量要求 1345 第五节 多部门联合调查协调 1349 一、 实地调查联合机制 1349 二、 重点区域外业调查 1355 第六节 项目内部团队协作 1360 一、 数据采集小组协作 1360 二、 数据分析小组协作 1363 三、 建库小组协作 1368 四、 可视化小组协作 1371 第七节 与第三方平台对接 1377 一、 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管理工具对接 1377 二、 其他平台数据对接 1382 第十四章 售后服务方案 1386 第一节 服务承诺 1386 一、 三年免费系统运维服务 1386 二、 7×24小时故障响应机制 1392 三、 年度系统健康检查与优化 1396 第二节 服务保障措施 1401 一、 本地化专业服务团队 1401 二、 标准化运维服务流程 1407 三、 服务问题跟踪与回访 1413 四、 系统使用资料提供 1417 第三节 系统升级与功能扩展 1424 一、 系统适配性升级服务 1424 二、 定制化功能模块开发 1428 三、 系统数据对接服务 1434 第四节 数据安全与版本管理 1437 一、 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 1437 二、 系统版本管理制度 1445 三、 操作日志记录与审计 1449 第五节 客户培训与技术支持 1453 一、 现场集中系统培训 1453 二、 远程视频培训服务 1461 三、 重点用户定制化支持 1467 总体概述 总体设想 制定总体工作框架 结合省厅规范覆盖全域 遵循省厅技术规范 对标规范制定框架 我公司将严格对标《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转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等省厅技术规范,深入研究其中的各项标准和细则。从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的范围界定、三线三区专题监测分析的技术方法,到监测管理工具的功能要求等,将规范要求融入到总体工作框架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框架的合规性和专业性,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依据规范确定流程 依据省厅技术规范,全面梳理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三线三区专题监测分析、监测管理工具完善等工作的具体流程。明确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到成果提交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时间节点,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在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中,按照规范要求确定遥感影像收集、资料整理、实地调查等步骤的先后顺序和具体要求,确保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按照规范保障质量 以省厅技术规范为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据,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中标的监测作业单位负责监测成果质量的“两级检查”,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质量把控,确保监测成果符合省级核查要求。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的核查与验收以及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质量抽查等工作,也将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确保本项目监测成果的质量可靠。 覆盖全域监测范围 明确全域监测边界 将城市行政区域作为全域监测范围,通过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实地勘察,准确界定监测边界。对于地级市城区监测范围,将部反馈的“城区范围”和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确定的城市范围的并集作为监测依据;县级市与县级城区监测范围采用城区所在镇(街道)范围内的城镇开发边界。确保对整个区域的国土空间进行全面、无遗漏的监测。 规划全域监测要素 针对全域监测范围,详细规划住宅情况、就学教育情况等18项监测要素的监测方法和数据采集方式。根据不同要素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如对于住宅情况可结合不动产登记数据和实地调查;对于就学教育情况可收集学校分布和招生数据等。保证监测要素的完整性,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就学教育情况监测 实施全域数据采集 在全域监测范围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利用省统一提供的2025年一季度0.5米分辨率的正射影像成果,以及地方无人机遥感影像、倾斜摄影影像等,同时结合多行业最新专题资料、POI数据等。并进行实地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后续的监测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整合全域数据资源 融合多源数据 整合多源数据,形成全面、准确的全域数据资源。具体如下: 地方数据资源整合 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 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 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2025年一季度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 省统一提供 地方无人机影像数据 地方相关部门或单位 多行业最新专题资料、POI数据 各行业主管部门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共享。具体如下: 共享主体 共享内容 共享方式 不同部门 监测数据、专题资料等 数据接口、文件共享等 不同数据来源 影像数据、POI数据等 数据交换平台 保障数据安全 采取有效的数据安全措施,确保全域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对数据的访问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管理。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泄露。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演练,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培训,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泄露和滥用。 依据任务要求规划城区 明确城区监测范围 界定地级市城区范围 将部反馈的“城区范围”和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确定的城市范围的并集作为地级市城区监测范围。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准确划定监测边界。对边界内的土地利用、建筑物分布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为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监测范围的界定符合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 确定县级城区范围 采用城区所在镇(街道)范围内的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县级市与县级城区监测范围。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重点监测。根据城区的发展规划和需求,合理调整监测范围和重点,确保城区监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及时更新监测数据,为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细化城区监测分区 根据城区的地理特征、功能布局等因素,对城区监测范围进行细化分区。例如,将城区划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对每个功能区的监测要素和重点进行差异化设置。对商业区重点监测商业服务业设施的分布和运营情况;对住宅区重点监测住宅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等。通过细化分区,便于更精准地开展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 规划城区监测要素 确定重点监测要素 在18项监测要素中,结合城区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重点监测要素。城市基础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是城区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支撑,将加大对这些要素的监测力度。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实地调查等手段,全面掌握这些要素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要素监测标准 为城区监测要素制定详细的监测标准和属性标注要求。对监测要素的定义、范围、分类等进行统一规范,确保不同监测人员和部门对监测内容的理解和执行一致。明确属性标注的内容、格式和精度,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例如,对于建筑物的监测,规定建筑物的高度、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等属性的标注要求,为城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规划要素采集方式 根据城区监测要素的特点,规划合适的数据采集方式。对于一些大面积的要素,如土地利用情况,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进行监测;对于一些细节性的要素,如商业服务业设施的经营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传感器监测等方式。将多种采集方式相结合,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建立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机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证。 安排城区监测流程 制定城区监测计划 制定详细的城区监测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在数据采集阶段,明确采集的范围、方法和时间要求;在数据处理阶段,确定处理的流程和标准;在成果提交阶段,规定提交的内容、格式和时间。将监测计划分解到每个责任人,确保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建立监测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优化城区监测流程 对城区监测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具体如下: 监测环节 优化措施 数据采集 简化采集流程,采用先进的采集设备和技术 数据处理 加快处理速度,采用自动化处理软件 成果提交 规范提交格式,采用电子数据提交方式 建立城区监测反馈机制 建立城区监测反馈机制,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定期的监测报告、专题会议等形式,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监测情况。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为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和协调,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应用。 明确总体框架核心要点 确定监测核心对象 聚焦关键监测要素 明确住宅情况、就学教育情况等18项监测要素为核心监测对象。集中资源和精力对这些要素进行准确监测,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这些要素的现状、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注重点区域对象 对城区、三线三区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对象进行重点关注。深入分析这些区域的监测数据,了解区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城区,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要素的发展情况;对于三线三区,掌握三条控制线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区域的发展和管理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动态调整监测对象 根据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求,动态调整监测对象。具体如下: 调整依据 调整方式 调整频率 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 增加或减少监测要素 定期评估和调整 管理需求的变化 调整监测重点和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规范监测内容标准 统一监测内容口径 对监测内容的定义、范围、分类等进行统一规范。具体如下: 监测内容 定义 范围 分类 住宅情况 指住宅的建设、使用和分布情况 城区和全域范围内的住宅 按类型、面积等分类 就学教育情况 指学校的分布、招生和教学情况 城区和全域范围内的学校 按级别、类型等分类 细化属性标注要求 细化监测要素的属性标注要求,明确标注的内容、格式和精度。对于建筑物,标注其高度、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套(间)数等信息;对于土地利用情况,标注其用途、面积、权属等信息。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支持。 制定监测内容更新机制 建立监测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更新监测内容和标准。根据城市的发展和管理需求,定期对监测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对于新出现的监测要素或变化较大的监测要素,及时纳入监测范围或调整监测标准。确保监测工作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规划成果提交清单 明确基础成果内容 明确基础成果的内容,包括正射影像图、专题资料、监测数据等。确保基础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采集到的影像数据进行精确处理和校正,对专题资料进行整理和审核,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为后续的统计分析和成果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规范统计成果形式 规范统计成果的形式,如统计报表、图表等。使其清晰、直观地反映监测数据的特征和趋势。采用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雷达图、空间密度图等,展示监测数据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更直观、有效的决策依据。 确定文档报告要求 确定文档报告的要求,包括报告的格式、内容、深度等。确保文档报告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监测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和建议等;报告格式应规范统一,便于阅读和理解。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提供详细、准确的参考资料。 确保框架贴合芜湖需求 契合芜湖业务需求 满足国土治理需求 确保总体工作框架能够满足芜湖市国土空间治理工作的需求。为国土空间的规划、开发、保护和修复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对城市国土空间的全面监测和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为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促进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适应资源管理需求 使框架适应芜湖市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具体如下: 管理需求 适应措施 资源调查 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全面掌握自然资源的分布和数量 资源监测 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实时了解资源的变化情况 资源评价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的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估 资源利用 根据监测和评价结果,合理规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符合城市发展需求 结合芜湖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确保框架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对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监测的重点和方向。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具体如下: 发展战略和规划 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分布和状况数据 产业发展 分析产业的布局、规模和发展趋势,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 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结合芜湖实际情况 考虑地域特征 充分考虑芜湖市的地域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监测方案和技术方法。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采用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监测;对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对生态要素的监测。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具体如下: 地域特征 监测方案和技术方法 地形地貌 对于山区采用无人机遥感影像,对于平原采用卫星遥感影像 气候条件 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调整监测时间和频率 生态环境 加强对湿地、森林等生态要素的监测 整合地方数据资源 整合芜湖市地方现有的数据资源,如城市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数据成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和浪费。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与本项目的监测数据进行融合,为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和治理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具体如下: 数据资源 整合方式 城市大比例尺基础测绘 与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匹配和融合 数字城市 提取相关数据,补充监测数据的不足 智慧城市 利用其数据采集和传输平台,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 结合地方工作流程 结合芜湖市的地方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优化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了解地方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职责,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合理安排监测工作的时间和进度,确保监测工作与地方工作流程相衔接。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性,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更高效的支持。具体如下: 地方工作流程 优化措施 数据采集 与地方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数据处理 按照地方数据处理标准和流程进行处理 成果提交 根据地方要求的格式和时间提交成果 遵循国家最新要求 执行国家规范标准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如《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转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等。确保监测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对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成果提交,确保监测成果符合国家和省级的要求。具体如下: 规范标准 执行措施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转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按照通知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确保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符合规范 其他相关规范和标准 严格遵守各项规定,保证监测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响应国家政策导向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国土空间监测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导向。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要求,及时调整监测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加强对三条控制线的监测和分析,为国家的严格管理、监督和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使框架能够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要求,为国家的国土空间治理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跟踪国家技术发展 跟踪国家在国土空间监测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监测工作中,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关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软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为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整合监测数据基础 以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 明确底图数据来源 以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作为本项目底图,该成果清晰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基于此可靠底图开展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能确保监测工作数据基础稳固。以底图为依托,在2024年度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成果上细化和补充内容,能使监测更加全面和准确。底图为确定监测对象的位置、范围和属性提供了关键参考,能让后续监测工作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通过精准把握底图数据,可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动态,为城市国土空间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本项目充分利用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能深入掌握土地利用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土地的使用类型,还涵盖了土地面积的变化等重要内容。以底图为基础,能将监测工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紧密结合,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确定监测对象时,底图能提供准确的地理坐标和范围界定,有助于快速定位和识别目标。同时,底图中的属性信息能为监测对象的属性标注提供重要依据,使监测数据更加完整和可靠。 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作为底图,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它经过了严格的调查和审核流程,数据质量有保障。以这样的底图开展监测工作,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依据底图对监测区域进行科学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监测重点和任务。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较大的区域,可加大监测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和掌握变化情况。底图还能为监测工作提供历史数据参考,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底图数据,可分析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是本项目监测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为后续的各项监测任务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在实际工作中,将严格按照底图数据开展监测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同时,不断优化监测方法和流程,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芜湖市的国土空间治理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遵循底图使用原则 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使用底图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使用底图时,会严格遵循《安徽省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方案》等相关标准,保证底图数据的正确应用。在底图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相关资料和技术手段,对监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例如,依据2025年6月底之前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最新的相关专题资料,对底图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以底图为框架,合理规划监测工作的范围和重点,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底图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确定不同区域的监测任务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在使用底图数据时,会严格进行数据审核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底图中的关键信息,如土地边界、面积等,会进行多次核对和验证,防止出现数据错误。结合最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专题资料,对底图进行动态更新,使底图始终反映最新的土地利用情况。在规划监测工作范围时,会充分考虑底图中的区域特征和功能定位,将监测重点放在土地利用变化频繁和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这样可以提高监测工作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城市国土空间治理的需求。 遵循底图使用原则,有助于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使用底图,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结合最新资料更新底图,能使监测工作及时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底图为框架规划监测工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将不断强化底图使用原则的执行力度,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发挥底图基础作用 作用类型 具体内容 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撑 底图为后续的遥感影像处理、资料收集和空间信息采集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底图可作为参考,帮助准确识别影像中的地物和变化情况。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底图能明确资料收集的范围和重点,提高收集效率。在空间信息采集时,底图为确定采集位置和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 整合多行业数据 依据底图,能够更好地整合多行业的专题资料和数据,实现数据的有效融合。不同行业的专题资料和数据可以基于底图进行空间匹配和关联,形成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数据集。例如,将土地利用数据与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等进行融合,为城市发展分析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指导监测要素分析 底图有助于确定监测要素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监测内容的采集和分析提供指导。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底图,可以发现监测要素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监测策略。在采集监测要素时,底图能帮助确定要素的准确位置和范围,提高采集的准确性。 提供数据存储标准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底图的数据结构和格式为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了参考标准。按照底图的数据结构构建数据库,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同时,底图中的地理坐标系统等信息,有助于实现数据的空间定位和查询。 融合正射影像及无人机数据 正射影像数据融合 省统一提供时相为2025年一季度0.5米分辨率的正射影像成果,本项目会综合分析选择时相较新、分辨率更优的影像。将正射影像成果与底图数据进行融合,能丰富监测数据的内容和精度。利用正射影像制作正射影像图,为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提供直观的影像资料。正射影像数据的融合有助于准确识别监测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提高监测的准确性。通过融合正射影像,能使监测数据更加直观地反映实际地理情况,为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正射影像数据融合 在选择正射影像时,会充分考虑影像的时相和分辨率。时相较新的影像能反映最新的土地利用变化,分辨率更优的影像能提供更清晰的地物细节。将正射影像与底图数据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底图数据提供了土地利用的基础信息,正射影像则补充了最新的地表特征。在制作正射影像图时,会进行精细的处理和校正,确保影像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正射影像图能为空间信息采集人员提供直观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确定监测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正射影像数据的融合还能提高监测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与底图数据的融合,能快速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正射影像图的直观性也有助于监测人员更好地理解监测区域的地理特征,提高分析和判断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将不断优化正射影像数据的融合方法,提高融合效果,为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支持。 无人机数据融合 融合优势 具体体现 补充数据不足 结合地方无人机遥感影像、倾斜摄影影像等数据,与底图和正射影像数据进行融合。无人机数据能够提供更详细和灵活的空间信息,补充正射影像和底图数据的不足。例如,无人机可以获取局部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弥补正射影像在某些细节上的缺失。 掌握地形地貌 通过无人机数据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掌握监测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地物特征。无人机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高度获取影像,提供更全面的地形信息。对于一些复杂地形和隐蔽地物,无人机数据能更准确地反映其情况。 提高监测针对性 无人机数据可用于对局部区域进行高精度的监测和分析,提高监测的针对性。针对特定的监测对象或区域,无人机可以进行专门的拍摄和数据采集,为深入分析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数据融合技术手段 采用先进的数据融合算法和技术,确保正射影像、无人机数据与底图数据的有效融合。在数据融合过程中,进行几何校正和配准,保证数据的空间一致性。运用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筛选,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数据融合,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优势互补,为监测工作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先进的数据融合算法能根据不同数据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使融合后的数据更加准确和有用。 在几何校正和配准过程中,会使用专业的软件和工具,确保不同数据源的空间坐标系统一致。这样可以使融合后的数据在地理空间上准确对齐,避免出现偏差。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筛选,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会进行剔除或修正,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过数据融合,正射影像的高分辨率和直观性、无人机数据的灵活性和详细性以及底图数据的基础性和权威性得以充分发挥,为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数据融合技术手段,是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将密切关注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引入先进的算法和工具。同时,加强对数据融合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持续改进数据融合技术手段,为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支持,满足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求。 保障监测数据基础可靠性 数据质量控制 控制环节 具体措施 数据收集整理 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收集到的正射影像、无人机数据和底图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严格审核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采集处理存储 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进行质量监控,保证数据符合要求。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处理和存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融合 在数据融合过程中,进行质量评估和验证,确保融合后的数据质量可靠。制定详细的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数据更新维护 更新维护内容 具体做法 定期更新数据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现势性。及时收集最新的专题资料和数据,对底图和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更新,反映土地利用的最新变化。制定明确的数据更新计划,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数据更新。 建立更新机制 建立数据更新机制,明确数据更新的周期和流程,确保数据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数据更新过程中,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及时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和变化情况。对更新后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安全管理 管理措施 具体实施 加强安全管理 加强监测数据的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数据的保护。 权限控制 建立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对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数据泄露。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只能被授权人员访问。 备份存储管理 对数据进行备份和存储管理,确保数据在遇到灾害或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采用多种备份方式,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选择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和环境,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传输加密 在数据传输和共享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的传输安全。使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明确监测对象要素 细化住宅监测具体内容 住宅位置信息监测 经纬度坐标确定 为保证在空间数据中的精准定位,利用高精度的地理定位技术,获取住宅准确的经纬度坐标。对采集到的经纬度数据多次核对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之后,将经纬度坐标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精度要求进行记录和存储,为后续的地理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例如,对于每一个住宅的经纬度坐标,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以满足不同精度需求的应用。同时,建立坐标数据的备份和存储机制,防止数据丢失。 为了提高坐标确定的准确性,会采用多种地理定位技术进行交叉验证。比如,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数据,相互比对和校正。在采集过程中,使用高精度的定位设备,并在不同时间段和天气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少误差。对于一些特殊地形或遮挡严重的区域,会采用辅助定位手段,如基站定位和惯性导航定位,确保获取到准确的经纬度坐标。 在记录和存储经纬度坐标时,会遵循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标准和规范。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编码方式,便于与其他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和共享。同时,对坐标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当住宅位置发生变化或坐标数据出现误差时,及时进行更新和修正,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相对位置标注 通过实地勘查和地图比对,明确住宅与周边重要地标,如商场、学校等的距离和方位关系。详细记录住宅与临近道路的连接情况和距离,为交通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对住宅周边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医院等的相对位置进行标注。标注过程中,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和地理信息系统,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测量住宅与商场的直线距离和步行距离,以及住宅到学校的交通路线和所需时间。 对于住宅与周边地标的相对位置标注,会考虑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出行时间。除了直线距离,还会记录驾车、公交、步行等不同方式下的实际距离和时间。同时,分析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和通行能力,为居民的出行规划提供参考。对于公共设施的标注,会关注其开放时间、服务范围和使用频率,以便更好地评估住宅的生活便利性。 在标注住宅相对位置时,会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和地图标注系统。将标注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可视化展示和查询功能。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网站查询住宅周边的地标和公共设施信息,为生活和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对标注信息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详细地址记录 准确记录住宅所在小区的名称,如有多个分区,需明确具体分区信息。记录住宅所在街道的名称和门牌号,确保地址信息的完整性。此外,对住宅所在区域的邮政编码等相关地址标识进行准确登记。记录过程中,会与相关部门的地址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例如,通过房产登记部门和邮政部门的信息系统,验证住宅地址的正确性。 为了保证详细地址记录的准确性,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采集和核实。除了实地勘查和与居民沟通,还会利用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核实。对于一些新建小区或地址信息变化频繁的区域,会及时与开发商和相关管理部门沟通,获取最新的地址信息。同时,建立地址信息更新机制,当住宅地址发生变更时,及时进行记录和更新。 在记录住宅详细地址时,会遵循相关的地址编码规则和标准。采用统一的地址格式和编码方式,便于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将地址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地址的可视化展示和导航功能。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网站查询住宅的详细地址和周边地图信息,为生活和出行提供便利。 住宅建筑特征监测 楼层数量统计 实地勘查住宅的楼层情况,准确记录地上和地下的楼层数量。对于存在复式、错层等特殊结构的住宅,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楼层界定。对不同类型住宅,如高层、多层、低层住宅的楼层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统计过程中,会参考建筑设计图纸和相关的房产资料,确保统计的准确性。例如,对于高层住宅,会统计其总层数、标准层数量和设备层数量。 在统计楼层数量时,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核实。除了实地勘查,还会与物业管理部门和居民进行沟通,了解住宅的实际使用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结构的住宅,会邀请专业的建筑工程师进行评估和界定。同时,建立楼层数量统计的数据库,对不同类型住宅的楼层数量进行分类管理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对于楼层数量的统计结果,会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当住宅进行改造或扩建时,及时更新楼层数量信息。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住宅的楼层分布情况,为城市空间利用和土地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面积测量计算 采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住宅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进行精确测量。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确保面积数据的准确性。对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和修正,保证面积数据的可靠性。测量时,会对住宅的各个房间和功能区域进行详细测量,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 为了提高面积测量计算的准确性,会采用多种测量技术和方法。除了传统的测量工具,还会利用激光测距仪和三维扫描技术,获取更精确的测量数据。对测量数据进行多次核对和验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参考相关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对面积计算方法进行统一和规范,避免因计算方法不同而导致的误差。 在面积测量计算过程中,会建立详细的测量记录和报告。记录测量的时间、地点、测量人员和测量方法等信息,便于日后的查询和追溯。对测量结果进行公示和解释,让业主和相关部门了解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建立面积数据的更新机制,当住宅进行装修或改造时,及时更新面积数据。 建筑结构识别 通过查阅建筑资料和实地观察,准确识别住宅的建筑结构类型。对不同建筑结构的特点和性能进行分析和记录,为建筑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对于新型建筑结构或特殊结构的住宅,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和记录。识别过程中,会关注建筑的基础结构、墙体结构和屋顶结构等方面。 住宅建筑结构识别 在建筑结构识别时,会邀请专业的建筑工程师和结构专家进行评估和鉴定。参考相关的建筑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了解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对建筑结构的材料和质量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耐久性。同时,建立建筑结构识别的数据库,对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特点和性能进行分类管理和分析,为建筑维护和改造提供参考。 对于识别出的建筑结构类型,会制定相应的维护和管理方案。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和性能,确定合理的维护周期和维护方法。对新型建筑结构或特殊结构的住宅,会加强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同时,对建筑结构识别的结果进行公示和宣传,提高业主和居民的安全意识。 住宅居住情况监测 居住人口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准确获取住宅的居住人口数量。分析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家庭结构特征。对居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为人口规划提供数据支持。调查过程中,会确保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对不同楼层、不同户型的住宅进行抽样调查。 在居住人口调查中,会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除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还会利用社区管理系统和公安户籍数据进行辅助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居住人口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同时,建立居住人口调查的数据库,对调查结果进行长期跟踪和管理,为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居住人口的变化情况,会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当居住人口出现大幅度增加或减少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动态监测,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规划和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使用情况了解 与住宅业主或租户进行沟通,明确住宅的居住使用方式,如自住、出租、空置等。记录住宅的出租情况,包括租金水平、租赁期限等信息。对住宅的空置原因进行分析和记录,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参考。了解过程中,会尊重业主和租户的隐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为了全面了解住宅的使用情况,会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机制。除了与业主和租户沟通,还会与物业管理部门和房地产中介机构合作,获取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住宅的使用动态和市场需求。同时,建立住宅使用情况的数据库,对不同类型住宅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和分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对于住宅的空置情况,会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空置的原因,如长期外出、等待出售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空置时间较长的住宅,会与业主进行沟通,鼓励其合理利用住宅资源。同时,对住宅的出租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规范租赁市场秩序,保障租户的合法权益。 配套设施收集 实地勘查住宅的配套设施情况,如停车位数量、电梯运行状况等。记录配套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评估其满足居民需求的程度。对配套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为提升居住品质提供建议。收集过程中,会采用专业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住宅配套设施收集 在配套设施收集时,会对住宅周边的各类配套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等,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服务能力。对配套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居民的使用频率和满意度。同时,建立配套设施收集的数据库,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住宅的配套设施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配套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情况,会进行实地检查和评估。了解设施的运行状况和维护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确保其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鼓励居民参与配套设施的管理和监督,共同提升居住品质。 规范就学教育标注标准 学校基本信息标注 名称地址标注 准确记录学校的全称,避免简称或错误名称。详细标注学校的具体地址,包括所在街道、门牌号等。提供学校的联系方式,如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以便信息查询和沟通。标注过程中,会与学校官方信息进行核对,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通过学校网站和教育部门的信息系统,获取最新的学校名称和地址信息。 为了保证名称地址标注的准确性,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核实。除了与学校官方信息核对,还会进行实地勘查和地图比对。对学校周边的地标和交通信息进行标注,方便家长和学生找到学校。同时,建立名称地址标注的数据库,...
芜湖市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技术投标方案.docx
下载提示

1.本文档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支付并下载文件,享受无限制查看;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左侧添加客服微信获取帮助;

5.本文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复制编辑使用。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未认证用户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
精品标书制作
百人专家团队
擅长领域:
工程标 服务标 采购标
16852
已服务主
2892
中标量
1765
平台标师
扫码添加客服
客服二维码
咨询热线:192 3288 5147
公众号
微信客服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