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2025-2026年度+实施性评估)(二次)
第一章 优势与有利条件的自述
8
第一节 技术能力支撑
8
一、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团队
8
二、 地方政策理解能力
18
三、 数据系统维护技术
30
四、 专业资质保障
42
第二节 项目经验积累
55
一、 控规年度评估经验
56
二、 开发边界评估专长
65
三、 道路衔接问题处理
73
四、 地块衔接评估经验
93
第三节 资源配置保障
106
一、 专业技术团队配置
106
二、 标准化工作体系
125
三、 专家顾问支持
146
四、 本地化服务能力
155
第四节 进度控制能力
170
一、 详细工作计划
171
二、 模块化作业方式
190
三、 进度跟踪机制
198
四、 成果汇报制度
212
第五节 服务响应机制
226
一、 快速响应体系
226
二、 成果讲解服务
239
三、 后期技术支持
254
四、 全成本覆盖
276
第二章 项目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294
第一节 项目目标理解
294
一、 控规编制质量提升
294
二、 实施效率优化
299
三、 政府决策支撑
302
四、 空间治理服务
308
第二节 项目范围掌握
318
一、 年度评估范围界定
318
二、 实施性评估覆盖
324
三、 新形态空间探索
334
四、 重点问题专题研究
341
第三节 工作内容认知
351
一、 控规年度修改计划评估
351
二、 推进缓慢单元研究
362
三、 冲突解决评估机制
371
四、 设施落地评估
383
五、 经营性用地评估
391
六、 开发边界外项目评估
404
七、 道路地块衔接评估
412
八、 数据动态维护机制
429
第四节 成果形式与要求
442
一、 评估报告编制
442
二、 专题研究报告
447
三、 推进情况一览表
453
四、 调整引导清单
456
第五节 进度安排理解
461
一、 调研初步思路
461
二、 初步成果编制
464
三、 中期成果形成
470
四、 专家评审验收
474
第六节 技术重难点把握
480
一、 控规冲突识别
480
二、 数据动态维护
488
三、 多部门协调机制
503
四、 数据安全保障
5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530
第一节 研究方法设计
530
一、 定量定性结合评估
530
二、 重点单元调研分析
542
三、 冲突解决清单比对
558
四、 实施性问题梳理
568
五、 GIS空间分析应用
580
第二节 技术路径构建
594
一、 现状调研框架
594
二、 多维度分析支撑
607
三、 关键技术论证
628
四、 递进式研究路径
643
五、 新形态空间模型
657
第三节 设施落地可行性评估方法
670
一、 用地合规审查
670
二、 特殊区域分析
681
三、 实施条件评估
693
四、 替代方案研究
705
第四节 经营性用地开发强度评估方法
713
一、 基础数据采集
713
二、 容积率匹配评估
720
三、 经济可行性验证
728
四、 调整建议制定
743
第五节 道路与地块衔接评估方法
761
一、 路网一致性比对
761
二、 交叉口问题诊断
773
三、 地块拓扑检查
786
四、 控制指标验证
796
第六节 专题研究技术路径
808
一、 重点问题筛选
808
二、 成因深度剖析
824
三、 解决方案设计
833
四、 方法论总结
843
第四章 工作内容进度计划与安排
858
第一节 工作内容分解
858
一、 控规年度修改计划评估
858
二、 推进较差单元研究
865
三、 冲突解决评估
875
四、 年度计划优化调整
889
五、 系统数据动态更新
901
六、 设施落地可行性评估
908
七、 经营性用地评估
916
八、 开发边界外项目评估
923
九、 道路衔接专项评估
935
十、 新形态空间研究
943
十一、 重点问题专题研究
958
第二节 进度安排细化
969
一、 调研及初步思路阶段
969
二、 初步成果阶段
983
三、 中期成果阶段
991
四、 专家评审阶段
1014
五、 验收阶段
1028
第三节 项目组织方式
1035
一、 阶段化实施管理
1035
二、 多部门协同机制
1044
三、 定期例会制度
1059
四、 成果标准化控制
1065
五、 全周期服务保障
1075
第五章 技术保障措施
1085
第一节 人员保障
1085
一、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
1085
二、 岗位职责分工
1092
三、 团队管理机制
1096
四、 核心环节保障
1109
第二节 设备保障
1130
一、 硬件设备配置
1130
二、 专业软件支持
1143
三、 设备维护管理
1158
四、 数据处理设备
1179
第三节 管理制度
1190
一、 项目会议制度
1190
二、 成果评审机制
1200
三、 数据安全管理
1210
四、 问题响应机制
1217
第四节 质量控制
1228
一、 质量规范体系
1228
二、 校审制度实施
1242
三、 质量监督措施
1250
四、 成果验收标准
1255
第五节 信息化支撑
1270
一、 系统对接方案
1270
二、 数据库建设
1286
三、 评估工具开发
1291
四、 成果处理规范
1299
优势与有利条件的自述
技术能力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团队
控规编制技术标准应用
标准理解与执行
标准精准落实
将技术标准精确融入到控规年度修改计划的各项评估指标中,从控规年度修改计划整体完成情况评估来看,严格依据标准评估控规编制单元占总计划的数量、用地比例,以及是否按时按节点推进,确保评估结果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形成的推进情况一览表,也是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的。在推进情况较差的单元综合研究中,深入依据标准分析具体原因,比如是否是因为技术标准未落实到位导致进度远不符合计划要求,进而提出完全符合标准的下阶段修改措施,保障后续工作能顺利开展。在冲突解决情况评估时,严格按照标准判断冲突解决的程度,无论是自上而下评估出的冲突,还是自下而上基于合理性的冲突,都依据标准来衡量解决的效果,从而保障控规的顺利实施。
执行效果监督
建立对技术标准执行效果的监督机制,定期对控规年度定期评估和实施性评估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查看评估过程是否严格遵循标准。针对评估控规年度修改计划完成情况、推进情况较差的单元综合研究、冲突解决情况评估等环节,重点检查数据的收集、分析方法以及结论的得出是否符合标准。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和调整,若发现评估数据不准确或分析方法不符合规范,立即重新开展工作,确保整个评估工作的规范性。通过持续的监督,保证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控规的实际情况,为控规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使得后续的控规调整和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标准动态更新
密切关注国家、广东省和佛山市控规技术标准的动态更新,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一旦有新的标准出台,及时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习和培训,确保评估工作始终与最新的标准保持一致。根据标准的更新对评估流程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在控规年度定期评估和实施性评估中,及时更新评估指标和分析方法,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将更新后的标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最新要求,为佛山市的控规编制和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持。
项目经验借鉴
经验案例筛选
从过往项目中精心筛选出与佛山市控规特点相似的案例,全面考虑地域特征、城市发展阶段、规划目标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仔细提取案例中的关键技术标准应用方法和成功经验,比如在控规年度修改计划评估、冲突解决等方面的有效做法,为本次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确保借鉴的经验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紧密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情况,有效应用到佛山市的控规评估中,避免盲目借鉴导致的不适用性。
经验融合创新
将筛选出的经验与佛山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充分考虑佛山市的地域特色,如岭南水乡文化、制造业发达等特点,以及城市发展需求,对借鉴的经验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例如,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结合佛山的水乡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岭南风情的公共空间。通过融合创新,形成适合佛山市控规评估的技术标准应用方案,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佛山市的控规编制和管理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技术支持。以下是融合创新的具体方式:
融合创新方面
具体做法
地域特色融合
将佛山岭南建筑风格、水乡文化等融入控规设计和评估中
发展需求优化
根据佛山制造业转型需求,调整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
技术应用创新
结合新兴技术,如GIS空间分析,提升评估的科学性
经验推广应用
将融合创新后的经验在本次评估项目中进行全面推广应用,确保整个团队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使团队成员熟悉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应用过程中,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反馈问题和建议,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应用方案。以下是经验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
推广应用措施
具体内容
培训学习
开展专题培训,讲解融合创新经验和方法
实践指导
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反馈改进
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方案
标准培训与交流
专业培训提升
邀请行业专家对团队成员进行控规编制技术标准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培训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标准的详细解读、大量的应用案例分析等,使团队成员能够准确把握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团队成员了解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和方法。同时,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团队成员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下是培训的具体安排:
培训内容
培训方式
培训时间
标准解读
专家授课
XXX天
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XXX天
实践操作
现场指导
XXX天
内部交流分享
定期组织内部交流会议,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分享在控规评估工作中应用技术标准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的平台。在会议上,成员们可以详细介绍自己在工作中应用标准的成功经验,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通过交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技术标准应用的能力。针对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不断完善评估工作,使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外部交流合作
与佛山市当地的规划部门、设计单位等相关机构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交流会议、项目合作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控规编制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为技术标准的应用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积极参与当地的行业交流活动,如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及时掌握控规编制技术标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下是外部交流合作的具体途径:
交流合作途径
具体内容
会议交流
参加当地规划部门组织的交流会议
项目合作
与当地设计单位合作开展项目
活动参与
参与当地行业学术研讨会
GIS空间分析能力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整合处理
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这些数据可能来自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以及互联网、传感器等渠道。在整合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清洗和预处理,仔细去除噪声和错误数据,例如对重复数据进行删除,对缺失数据进行合理填补。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采用科学的数据分类和索引方式,方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数据质量,为GIS空间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空间分析建模
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算法,结合佛山市控规评估的具体需求,建立适合的空间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对控规的各项指标进行精确的模拟和预测,例如对土地利用效率、交通可达性等指标进行分析,从而评估控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如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交通网络等,为控规的调整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以下是空间分析建模的具体步骤和应用场景:
步骤
应用场景
数据输入
输入控规相关的多源数据
模型构建
构建适合佛山控规评估的模型
模拟分析
模拟控规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输出
输出评估结果和优化建议
可视化展示
将空间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不同颜色、符号等方式清晰地呈现控规中的各项信息。这种可视化展示方便决策者和相关人员快速理解和使用分析结果,能够快速发现控规中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例如通过地图上的颜色区分可以直观看到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的区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控规的宣传和推广提供有力的工具,通过生动形象的可视化展示,提高公众对控规的认知和参与度,促进公众对控规工作的支持。
冲突识别与评估
冲突精准识别
通过对控规数据的深入空间分析,精确找出相邻控规方案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在道路衔接方面,仔细对比道路等级、红线宽度是否一致,交叉口是否存在错位等问题,确保道路系统的顺畅和合理。在地块衔接方面,准确识别地块边界交叉、重叠、缺口,以及用地功能、控制指标与规划审批信息不一致等情况。同时,及时发现控规中与历史保护、现状建设不协调的地块问题,如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区域的开发是否符合保护要求。为后续的评估和处理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冲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冲突量化评估
建立科学完善的冲突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识别出的冲突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综合考虑冲突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对冲突进行合理的分级分类,例如将冲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明确的参考,根据不同等级的冲突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通过量化评估,能够客观地比较不同冲突的重要性,合理安排解决冲突的优先级,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优先用于解决最关键的冲突。以下是冲突量化评估的指标和分级标准:
评估指标
分级标准
严重程度
轻度、中度、重度
影响范围
局部、区域、全市
解决难度
低、中、高
冲突解决方案
根据冲突量化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强的冲突解决建议和方案。对于道路衔接冲突,提出具体的调整道路等级、红线宽度等解决方案,确保道路系统的顺畅衔接。对于地块衔接冲突,提出调整地块边界、控制指标等措施,保障地块的合理利用和规划的一致性。与相关部门和利益主体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不同类型冲突的解决措施:
冲突类型
解决措施
道路衔接冲突
调整道路等级、红线宽度
地块衔接冲突
调整地块边界、控制指标
与历史保护冲突
修改开发方案,符合保护要求
空间规划辅助
土地资源分析
利用GIS对现状用地进行全面的空间分析,详细了解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情况和利用效率。通过分析,能够发现土地资源的潜力和瓶颈,例如某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存在大量闲置土地,而某些区域土地资源紧张。为控规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如调整土地用途、加强土地整合等。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合理发展。
方案合理性评估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不同的控规方案进行全面的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估。从交通可达性、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量化指标和模型分析,客观地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通过评估,找出方案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某些方案交通可达性较好,但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不足。为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明确的方向,根据评估结果对方案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空间结构优化
根据土地资源分析和方案合理性评估结果,对控规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优化。合理调整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例如将功能互补的区域相邻设置,优化道路网络以提高交通流畅性,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以提高覆盖范围。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和运行效率,使城市的各项功能更加协调和高效。利用GIS模拟优化后的空间效果,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模拟分析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以下是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优化方面
具体措施
功能分区
调整功能分区布局,实现功能互补
道路网络
优化道路网络,提高交通可达性
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布局设施,提高覆盖范围
城市设计专业支撑
空间形态评估
天际线分析
对城市的天际线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估其是否具有层次感和韵律感。观察天际线的起伏变化,以及不同建筑高度的搭配是否协调。检查天际线是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考虑与自然景观、历史建筑等的融合度,是否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调整建筑高度、布局等建议,例如在重要景观节点附近合理控制建筑高度,优化建筑布局以形成优美的天际线轮廓,从而优化城市天际线,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街道界面评价
评价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多样性和舒适性。仔细检查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设计、开口位置等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营造良好的街道氛围。观察街道的空间尺度是否适宜,是否能够让行人感到舒适和愉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街道界面的措施,如增加街道绿化,提高街道的生态环境和美观度;优化建筑立面,使其更加富有特色和吸引力。通过这些措施,提升街道的品质和活力。
建筑群体考量
考量建筑群体的布局和组合方式,评估其是否能够形成有机的整体。检查建筑之间的间距、朝向等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分析建筑群体的空间关系,是否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公共空间和景观效果。根据考量结果,提出优化建筑群体布局的建议,如调整建筑间距以保证日照和通风,合理安排建筑朝向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规划
根据城市的功能需求和人口分布,进行合理的公共空间规划。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居民需求,确保公共空间能够覆盖到城市的各个区域,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结合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例如在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区域,融入岭南建筑元素和水乡文化元素。通过合理规划,使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空间品质提升
通过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全面提高其品质和舒适度。增加公共空间的绿化和景观设施,改善空间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清新、优美的环境。合理设置公共座椅、垃圾桶等设施,提高公共空间的便利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
活力营造策略
制定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积极吸引居民参与公共活动。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如音乐会、运动会等,增加公共空间的人气和活力。设置商业、餐饮等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消费和休闲选择,使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的活力中心。通过这些策略,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
风貌特色塑造
历史文化保护
对佛山市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详细了解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确保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在控规中明确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严格限制对其的开发和破坏,保障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特色元素融入
将佛山市的地方特色元素,如岭南建筑风格、水乡文化等融入到建筑设计和公共空间营造中。在建筑外观、装饰等方面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使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辨识度。在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文化设施,如岭南园林景观、水乡文化展示区等,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风貌整体协调
确保城市的风貌特色在整体上保持协调统一。在控规中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色彩等进行明确的引导和控制,避免出现风格冲突。制定统一的风貌规划标准,使各个区域的建筑和公共空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打造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多源数据整合技术
数据收集与整合
数据渠道拓展
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数据收集渠道。全面收集来自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利用互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获取城市运行数据,如交通流量、环境质量等,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以下是数据收集渠道的具体情况:
合作对象
数据类型
政府部门
国土、规划、建设数据
企业
商业、交通等运行数据
社会组织
社会调查、民意数据
互联网、传感器
实时城市运行数据
数据格式转换
针对不同格式的数据,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格式转换,使其能够兼容和整合。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提高数据的通用性和可共享性,方便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流和使用。在转换过程中,运用严格的数据校验和纠错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丢失和错误。以下是数据格式转换的具体流程:
步骤
具体操作
数据识别
识别不同格式的数据
转换方法选择
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
格式转换
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校验
校验转换后的数据准确性
数据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收集和整合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从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和问题。通过数据清洗、验证等手段,去除噪声数据和重复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合理填补,提高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数据共享与交换
平台建设运营
建设高效、稳定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具备数据上传、下载、查询等多种功能。采用先进的技术架构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平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平台进行日常的运营和维护,及时处理用户反馈的问题,不断优化平台的性能和功能,提高用户体验。通过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促进数据的有效共享和交换。
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和规则。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签订详细的数据共享协议,保障数据共享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定期对数据共享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共享机制,提高数据共享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数据共享机制的具体内容:
共享方面
具体内容
共享范围
明确可共享的数据类型和范围
共享方式
规定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法
共享规则
制定数据使用和管理规则
协议签订
与相关方签订数据共享协议
数据安全保障
采取多种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数据在共享和交换过程中的安全。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建立完善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限制数据的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使用数据,保障数据的隐私。通过这些措施,为数据共享和交换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数据应用与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数据挖掘等,对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根据不同的评估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合实际情况,对分析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控规评估的需求。例如,在分析土地利用数据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土地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决策支持服务
将数据分析结果转化为直观的报告和图表,以清晰、准确的方式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决策建议和方案,为控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与决策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详细解释分析结果和建议方案,确保决策建议能够被理解和采纳,从而推动控规工作的科学开展。
问题预警机制
建立问题预警机制,通过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控规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设定合理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当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根据预警信息,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问题的扩大和恶化,保障控规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策理解能力
广东省控规管理政策
政策法规熟悉
编制政策运用
依据广东省控规编制政策,合理确定评估范围和内容,确保评估工作全面准确。在评估范围上,涵盖市各区年度调整的控规范围以及全市已批控规范围,保证评估无遗漏。在评估内容方面,对控规年度修改计划的各项指标,如完成数量、规模、推进节点等进行细致评估。遵循广东省关于控规编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把控评估流程,提高评估成果的质量。运用相关政策要求,判断控规年度修改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规划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对重点评估单元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政策导向提出针对性评估建议,助力规划的优化和实施。
审批流程把控
熟悉广东省控规审批的流程和要求,确保评估成果顺利通过审批。在评估过程中,仔细检查控规年度修改计划的审批情况,判断其是否严格遵循规定程序。依据广东省控规审批政策,对推进情况较差的单元进行全面审查,深入分析是否存在审批环节的问题。运用政策对控规调整引导清单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其合规性。对于审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审批时间的合理性等进行严格把控,确保评估成果符合政策要求,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修改政策遵循
严格遵循广东省控规修改政策,对控规年度修改计划的修改情况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检查控规修改是否符合广东省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保修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政策对冲突解决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合理合法,保障规划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根据政策对拟采取的措施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政策要求,避免出现违规操作。对修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修改原因的合理性、修改方案的可行性等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控规修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监督政策落实
监督内容
监督方式
监督目的
控规年度修改计划实施情况
跟踪评估,检查是否按计划推进
确保计划有效执行
控规实施监督要求符合情况
审查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动态更新系统评估数据
审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保障系统信息质量
评估成果应用情况
评估成果在实际规划中的应用效果
促进控规有效实施
落实广东省控规实施监督政策,对控规年度修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在评估中,严格检查控规实施是否符合广东省规定的监督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依据政
佛山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2025-2026年度+实施性评估)(二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