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地块初步调查技术评估项目(2025年7月-2027年6月)(二次)
第一章 对项目整体的理解程度
5
第一节 项目工作背景和目标
5
一、 南沙区地块初步调查技术评估
5
二、 政策法规依据分析
20
三、 服务范围与时限
31
第二节 项目分析研究
44
一、 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44
二、 关键控制节点识别
58
三、 专家团队组建方案
72
第三节 工作方向解读
84
一、 四阶段闭环管理体系
84
二、 质量监督专项措施
96
三、 技术支持服务规划
108
第二章 实施方案
118
第一节 技术导则
118
一、 国家及地方标准遵循
118
二、 技术路线统一化
132
第二节 规范依据
146
一、 评审管理规范
146
二、 质量控制体系
159
第三节 工作指南
170
一、 标准化审核流程
170
二、 信息化支持方案
181
第四节 技术要点
196
一、 采样监督实施
196
二、 评估响应机制
215
第三章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
227
第一节 质量管理方案
227
一、 资料审核流程规范
227
二、 现场采样监督机制
235
三、 实验室质控检查标准
249
第二节 质量保障措施
255
一、 技术人员资质管理
255
二、 样品分析控制体系
265
三、 专家论证工作机制
277
第三节 质量保障承诺
289
一、 规范执行承诺书
289
二、 问题整改闭环机制
298
三、 季度核查评估配合
305
第四章 能力验证
314
第一节 能力验证活动
314
一、 CMA认证检测活动证明
314
二、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验证材料
321
三、 能力验证活动要素
331
第五章 投入本项目仪器设备情况
349
第一节 设备清单提供
349
一、 气相色谱仪设备清单
349
二、 原子吸收仪设备清单
360
三、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
372
第二节 设备权属证明
383
一、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权属
383
二、 VOC检测仪权属文件
392
三、 离子色谱仪权属证明
403
第三节 设备适用性说明
415
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仪
415
二、 可见分光光度计适用性
428
三、 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仪
439
第四节 设备维护与管理
451
一、 原子荧光光谱仪维护
451
二、 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
462
三、 质量监督控制体系
471
第六章 后续服务保证措施
489
第一节 服务周期承诺
489
一、 合同履行期限安排
489
二、 技术评估工作保障
503
第二节 后续服务保障承诺
513
一、 成果归档技术支持
513
二、 季度核查评估服务
525
三、 政策技术培训体系
547
第七章 保密方案
558
第一节 保密承诺
558
一、 涉密信息使用范围限制
558
二、 第三方信息保密义务
569
第二节 保密制度
588
一、 信息管理岗位设置
588
二、 人员保密管理规范
597
第三节 保密措施
617
一、 文件分级管理
617
二、 系统安全防护
627
对项目整体的理解程度
项目工作背景和目标
南沙区地块初步调查技术评估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审核
资料审核与判断
安排专业人员审核
安排至少2名环境或化学类中级或以上职称、1名环境或化学类高级或以上职称人员,依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1部分: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401/T102.1—2020)等相关技术导则与规范要求,对申请人上传的初步调查报告文件和提交的纸质材料进行审核。这些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关键要点。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审核
对申请材料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材料完整性、合理性作出判断。通过仔细审查材料的各项内容,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及时的反馈能够让申请人了解审核进展,以便其进行下一步的安排。
审核人员要求
审核依据
审核内容
审核时间
反馈方式
至少2名环境或化学类中级或以上职称、1名环境或化学类高级或以上职称人员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1部分: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401/T102.1—2020)等
申请材料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材料完整性、合理性
3个工作日
告知申请人
遵循规范进行初审
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的通知》(环办土壤〔2019〕63号)等文件要求,开展资料的技术初审工作。在初审过程中,全面审查材料的技术内容,确保其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确保审核过程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准确公正的审核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及时发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并与申请人进行沟通和反馈。通过与申请人的有效沟通,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工作效率。
准确出具审核意见
向采购人出具技术审核意见,明确指出材料中的优点和不足。审核意见将详细分析材料的各项内容,为采购人提供全面的参考。
为采购人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助力项目的顺利推进。科学的审核意见能够帮助采购人做出合理的决策,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审核意见需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申请人进行整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能够让申请人明确整改方向,提高整改效果。
审核意见内容
意见目的
意见要求
指出材料中的优点和不足
为采购人决策提供依据,助力项目推进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申请人整改
抽测样品数据审核
同步采样工作开展
派出至少2名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从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相关工作3年及以上的技术人员到地块,按照计划开展现场同步采样工作。这些技术人员经验丰富,能够保证采样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场抽测两个样品进行分析,检测项目为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表1中45项指标和地块特征污染物指标。通过对抽测样品的分析,能够准确了解地块的污染状况。
确保采样过程的规范性和代表性,为数据审核提供可靠样本。规范和具有代表性的采样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结果质量评价
对抽测分析测试结果的质量,主要通过由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获得的污染状况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能够判断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只要依据两个分析测试结果获得的污染状况评价结果同为不超标、或者同为超GB36600-2018(或依据HJ25.3-2019推导)筛选值(但不超管制值)、或者同为超GB36600-2018(或依据HJ25.3-2019推导)管制值,即可认为两个分析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可接受,为合格结果。明确了合格结果的判断标准,保证了评价的准确性。
当由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获得的污染状况评价结果不一致时,即一个不超标一个超GB36600-2018(或依据HJ25.3-2019推导)筛选值,或一个超GB36600-2018(或依据HJ25.3-2019推导)筛选值一个超GB36600-2018(或依据HJ25.3-2019推导)管制值,但两个分析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则为合格结果,否则为不合格结果。详细说明了结果不一致时的判断方法,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评价方式
合格结果判断标准
结果不一致时判断方法
通过污染状况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评价
两个分析测试结果获得的污染状况评价结果符合特定条件为合格
相对偏差在允许范围内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审核报告准确出具
依据检测结果和评价标准,准确出具监测报告。报告将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和评价过程,为项目提供全面的参考。
报告内容需清晰、详细,包括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评价结论等。清晰详细的报告内容能够让使用者准确了解地块的污染状况。
为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科学的报告能够帮助项目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报告依据
报告内容要求
报告目的
检测结果和评价标准
清晰、详细,包括样品信息、检测项目等
为项目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数据可靠性
审核流程严格把控
初审环节规范操作
在初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全面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规范的操作能够保证初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保初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准确可靠的初审结果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通过严格的审查和规范的操作,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初审操作要求
初审审查内容
初审目的
严格按照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要求
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合规性
确保初审结果准确可靠,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
复审环节严谨把关
建立复审机制,对初审结果进行再次审查。复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确保复审过程的严谨性。严谨的复审能够进一步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对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确保审核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能够解决疑问,提高审核结果的可信度。
严谨的复审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初审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保证审核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审核结果及时反馈
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包括申请人、采购人等。对于审核不通过的情况,详细说明原因,并提供整改建议。及时的反馈能够让相关人员了解审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确保审核结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有效的落实审核结果能够保证项目按照计划推进,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及时反馈和有效落实,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
反馈对象
审核不通过处理方式
反馈目的
申请人、采购人等
详细说明原因,提供整改建议
确保审核结果有效落实,促进项目顺利进行
质量监督与追溯机制
现场采样质量监督
全比例现场监督
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对本项目评审地块中涉及第二阶段调查的地块按100%比例实施现场采样监督。通过全比例监督,确保采样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现场采样质量监督
监督采样人员的操作规范,防止出现违规行为。严格的监督能够保证采样工作的质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全面的现场监督能够及时发现采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采样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步采样严格执行
派出技术人员到地块开展现场同步采样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确保同步采样的样品与被监督单位的样品具有可比性,为质量监督提供可靠依据。
对同步采样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控,保证采样过程的可追溯性。详细的记录和监控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追溯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严格执行同步采样能够保证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监督报告详细出具
现场采样监督结束后,及时出具详细的监督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采样过程的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处理建议等。详细的报告能够为后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全面的参考。
为后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确保采样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通过报告中的建议,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高采样质量。
及时详细的监督报告能够为项目的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实验室质量监督检查
及时安排人员检查
对已受理的评审项目,如涉及第二阶段调查的,于受理日期后的2个工作日内至少安排3名环境或化学类中级或以上职称和1名环境或化学类高级或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对项目采样检测单位开展实验室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及时的检查能够防止问题的扩大和恶化,保证实验室工作的质量。
实验室质量监督检查
检查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专业的检查人员能够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迅速安排人员进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严格遵循规范检查
参与质控人员应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等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对实验室的设备、人员、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确保实验室的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全面严格的检查能够保证实验室工作的质量,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严格遵循规范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为实验室的改进提供依据。
明确出具质控意见
实验室现场质控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综合质控检查人员意见形成明确的质控意见报采购人。质控意见须明确“通过”或者“不通过”,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为实验室的改进和管理提供指导,确保实验室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明确的意见能够让实验室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工作质量。
及时明确的质控意见能够为实验室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实验室的持续改进。
数据追溯与责任认定
数据记录详细完整
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采样时间、地点、人员、方法,检测项目、结果、设备等。确保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数据追溯提供可靠依据。
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记录和管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查询性。信息化管理能够方便数据的查询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详细完整的数据记录能够为数据追溯提供有力支持,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问题追溯及时有效
一旦发现数据存在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追溯,找出问题的根源。通过对数据记录的查询和分析,确定问题发生的环节和责任人。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有效的问题追溯能够及时解决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及时有效的问题追溯能够避免问题的扩大和恶化,减少项目的损失。
责任认定严格公正
依据数据追溯结果,严格公正地认定责任。对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严格公正的责任认定能够促进项目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
严格公正的责任认定能够保证项目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项目的健康发展。
112个场地技术评估
评估工作流程规划
前期准备工作开展
组建专业的评估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环境、化学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专业的团队能够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收集和整理与112个场地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现状资料、环境监测数据等。全面的资料收集能够为评估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
制定详细的评估工作计划,明确评估的目标、范围、方法、步骤和时间节点。详细的计划能够保证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
准备工作内容
工作目的
组建专业团队
保证评估工作质量和效率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为评估工作提供依据
制定详细计划
保证评估工作有序进行
现场调查有序进行
按照工作计划,对112个场地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污染源分布等。科学的调查内容能够全面了解场地的实际情况。
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有序的现场调查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调查依据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要求
工作计划
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
科学准确,确保结果可靠
评估报告准确撰写
依据现场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准确撰写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场地的基本情况、环境质量状况、污染风险评估、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完整的报告内容能够为场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的参考。
确保评估报告的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结论明确,为场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科学的报告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保证场地的合理利用。
准确撰写的评估报告能够为场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场地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依据
报告内容要求
报告目的
现场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
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为场地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标准严格遵循
国家规范全面执行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等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及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变化,调整评估工作的方法和流程。根据政策和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能够保证评估工作符合最新要求。
全面执行国家规范能够保证评估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执行规范
执行目的
应对措施
国家相关技术规范
确保评估工作科学规范,结果准确可靠
关注政策标准变化,调整方法流程
地方要点深入落实
结合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广州市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治理修复及效果评估技术要点》(穗环办〔2018〕173号)、《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1部分: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401/T102.1—2020)等本地化技术要点,深入落实评估工作。考虑本地的环境特点和实际情况,使评估结果更符合本地的需求。
与当地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和合作,确保评估工作得到有效的支持和配合。密切的沟通合作能够促进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深入落实地方要点能够使评估工作更贴合本地实际,提高评估结果的实用性。
审核标准严格把关
按照相关审核标准,对评估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报告的格式、内容、数据、结论等方面。严格的审核能够保证报告的质量,避免出现错误和漏洞。
确保评估报告符合要求,能够为场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可靠的报告是场地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参考。
严格把关的审核标准能够提高评估报告的可信度,为场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保障。
审核依据
审核内容
审核目的
相关审核标准
报告的格式、内容、数据、结论等
确保报告符合要求,为场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有效应用
污染风险精准管控
根据评估结果,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场地进行精准管控。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如土壤修复、污染源治理等。精准的管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确保场地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有效的管控能够提高场地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精准的污染风险管控能够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管控效果。
管控依据
管控措施
管控目的
评估结果
土壤修复、污染源治理等
改善场地环境质量,保障健康和生态安全
场地规划科学指导
为场地的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场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风险程度,合理确定场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科学的指导能够保证场地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避免在污染场地进行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减少环境风险。合理的规划能够降低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的场地规划指导能够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
决策依据可靠提供
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可靠的依据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做出合理的决策,提高管理效果。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合理的决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方面的效益。
可靠的决策依据能够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新技术积极引入
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技术,如新型采样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提高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及时引入新技术能够使项目保持领先水平,提高项目的竞争力。
积极引入新技术能够推动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发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方法创新持续探索
持续探索适合南沙区地块特点的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方法。结合本地的环境特点和实际情况,优化调查与评估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鼓励团队成员进行方法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新的方法能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项目的发展。
持续探索方法创新能够根据南沙区地块的特点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提高调查与评估的效果。
技术交流广泛开展
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与同行、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与交流。分享技术经验和成果,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技术交流广泛开展
通过技术交流,促进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行业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技术氛围。交流合作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推动行业的进步。
广泛开展技术交流能够使团队接触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
团队建设保障质量
专业人员合理配备
合理配备专业人员,团队成员涵盖环境科学、化学、土壤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确保团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工作。
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合理安排人员的岗位和职责,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合理的人员配备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提高工作质量。
通过合理配备专业人员,能够为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人员配备要求
配备目的
人员安排依据
涵盖多个专业领域
胜任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工作
项目需求和特点
人员培训定期开展
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技术规范、新方法、新设备等。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
鼓励团队成员参加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定期的培训能够使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工作能力。
通过定期开展人员培训,能够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激励机制有效建立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推动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服务质量提升形象
高效服务积极提供
积极为采购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及时响应采购人的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采购人的临时工作需求在90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理问题。高效的服务能够提高采购人的满意度,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通过积极提供高效服务,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沟通协调持续加强
持续加强与采购人、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质量。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开展,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够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持续加强沟通协调,能够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承诺严格履行
严格履行服务承诺,确保服务质量达到或超过采购人的期望。制定详细的服务质量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通过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今后的业务拓展奠定坚实基础。严格履行承诺能够赢得采购人的信任,促进企业的发展。
通过严格履行服务承诺,能够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政策法规依据分析
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
落实防治规定
遵循法律框架
在整个南沙区地块初步调查技术评估项目中,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所确立的法律框架。从地块调查的启动,到采样、检测、评估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确保调查过程合法合规,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法律的轨道上有序推进。在采样监督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保证样本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在检测过程中,遵循相关法律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严格遵循法律框架,为南沙区地块的安全再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采样监督
土壤检测
履行法定义务
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各项义务,对于南沙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和修复等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第二阶段调查地块的同步采样监督,检测相关污染物指标,为准确评估土壤污染状况提供数据支持。及时出具监测报告,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修复措施。通过履行法定义务,有效改善南沙区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障公众权益
充分保障公众在南沙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确保技术评估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将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信息公开
定期向公众公布南沙区地块初步调查技术评估项目的进展情况、检测结果等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动态。
意见征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关切。
监督渠道
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渠道,接受公众对技术评估工作的监督和举报,对公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
推动绿色发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为指导,推动广州市南沙区地块再开发利用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通过对南沙区地块的初步调查技术评估,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土壤污染的产生;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措施
具体内容
产业引导
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南沙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生态修复
对受污染的地块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可持续规划
在土地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优化管理流程
规范评审程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规范
南沙区地块初步调查技术评估项目(2025年7月-2027年6月)(二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