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专业图谱建设服务项目投标方案
第一章 专业图谱建设要求
8
第一节 图谱引擎自定义
8
一、 图谱结构新建功能
8
二、 图谱结构调整功能
19
第二节 课程拓扑关系调整
24
一、 先修后继关系调整
24
二、 课程所属学期调整
41
第三节 图谱快照导出
51
一、 专业图谱快照导出
51
二、 课程图谱快照导出
60
第四节 多图谱样式选择
69
一、 地图模式图谱样式
69
二、 树图模式图谱样式
76
三、 三维立体模式图谱样式
88
四、 思维导图模式图谱样式
105
第二章 专业建设展示门户
120
第一节 门户样式切换
120
一、 多样化风格模板提供
120
二、 一键切换功能实现
137
三、 满足学校多样需求
154
四、 功能截图证明材料
169
第二节 可视化页面设计
185
一、 可视化设计后台构建
185
二、 拖拽式布局管理支持
199
三、 功能截图及证明材料
215
第三章 专业建设大屏
239
第一节 大屏模板配置
239
一、 多种大屏模板选择
239
二、 模板自定义修改
248
第二节 大屏模块支持类型
253
一、 图文列表模块支持
253
二、 轮播图模块支持
263
三、 多图列表模块支持
268
四、 表格模块支持
278
五、 文本模块支持
286
六、 图片模块支持
292
七、 按钮模块支持
309
八、 视频模块支持
319
九、 天气模块支持
326
十、 日期模块支持
332
十一、 内嵌网页模块支持
338
十二、 地图模块支持
343
十三、 柱状图模块支持
355
十四、 饼图模块支持
370
十五、 折线图模块支持
378
十六、 雷达图模块支持
389
第三节 大屏可视化编辑功能
406
一、 可视化页面设计后台
406
二、 拖拽式布局管理
420
三、 数据来源多样化
431
第四章 基础管理
440
第一节 常见问题配置
440
一、 自定义问题配置
440
二、 问题编辑与设置
456
第二节 智能体设置
460
一、 形象与名称设置
460
二、 界面与交互设置
471
第五章 知识库管理
486
第一节 资源上传支持
486
一、 视频资源上传
486
二、 图片资源上传
502
第二节 资源智能解析
519
一、 关键信息提取
519
二、 资源分类管理
534
第三节 功能截图说明
552
一、 系统操作界面截图
552
二、 知识库管理功能截图
564
第六章 课程知识图谱建设
574
第一节 图谱编辑导出
574
一、 图谱快照导出功能
574
二、 满足不同教学场景
589
第二节 多维度教学设计
614
一、 知识点标签精准设计
614
二、 提升教学效果保障
642
第三节 多模式图谱样式
659
一、 多种图谱展示模式
659
二、 灵活切换呈现效果
670
第七章 问题图谱
683
第一节 多轮问题探索
683
一、 用户发起问题探索方式
683
二、 系统引导多轮交互机制
687
三、 交互过程逻辑支撑机制
696
第二节 知识点标记功能
703
一、 知识点自动识别方式
703
二、 知识点标记方式展示
710
三、 标记结果展示与导出
715
第三节 功能截图提供
722
一、 多轮交互界面截图
722
二、 知识点标记操作截图
733
三、 加盖公章截图说明
740
第八章 自定义图谱
746
第一节 图谱样式支持
746
一、 地图模式图谱支持
746
二、 树图模式图谱支持
754
三、 三维立体模式图谱支持
763
四、 思维导图图谱支持
771
第二节 图谱编辑与导出
778
一、 自定义图谱编辑功能
778
二、 图谱快照导出支持
789
三、 导出格式兼容性
796
四、 导出操作界面规范
806
第九章 知识点微课建设
814
第一节 支持多种题型创建
814
一、 常见题型创建支持
814
二、 题库锁定功能保障
821
三、 产品功能截图提供
828
第二节 试卷生成模式支持
840
一、 试卷生成模式类型
840
二、 出题维度与试卷标记
849
三、 产品功能截图呈现
856
第十章 移动端知识图谱应用
865
第一节 移动端学习模式
865
一、 图谱模式功能开发
865
二、 大纲模式界面优化
879
三、 知识地图场景适配
899
第十一章 AI教案
910
第一节 教案自动生成
910
一、 调用模板生成教案框架
910
二、 补充个性化教案内容
918
三、 提供功能截图证明
935
第二节 教案模块设置
946
一、 提供标准模块选项
946
二、 自由选择启用模块
959
三、 支持模块二次编辑
967
四、 提供功能截图证明
975
第十二章 AI写作
981
第一节 写作案例支持
981
一、 常见写作案例响应
981
二、 标准化写作模板提供
986
三、 个性化案例类型自定义
993
第二节 文章章节设置
1003
一、 文章章节自定义设置
1003
二、 拖拽式章节管理功能
1009
三、 章节内容填充建议
1016
第三节 文本生成控制
1026
一、 生成文本字数范围设置
1026
二、 多种写作风格选项
1034
三、 生成内容在线编辑
1045
专业图谱建设要求
图谱引擎自定义
图谱结构新建功能
新建专业体系图谱
培养目标管理
目标详细录入
支持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详细的文字录入,确保每一项培养目标都能准确地在图谱中体现。这意味着可以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维度。同时,可对培养目标的描述进行编辑和修改,以适应专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演变,培养目标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此外,能够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类管理,便于后续的查询和统计。通过分类管理,可以将培养目标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按照学科领域、课程类型等,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目标分类展示
按照不同的维度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展示,如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这样可以让用户更加清晰地了解培养目标的构成和重点。支持以图表或列表的形式展示培养目标分类情况,提高展示的直观性。图表和列表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培养目标的分类情况,使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比较。可根据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分类的展示顺序,方便用户查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关注点,对培养目标分类的展示顺序进行调整,以便更加方便地查看和分析。
目标关联设置
能够将培养目标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等进行关联设置。通过关联设置,可以清晰地展示培养目标在专业教学中的实现路径。这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学习。支持对培养目标关联关系的修改和调整,以保证关联的准确性。随着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实践,培养目标的关联关系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联对象
关联方式
关联说明
课程体系
直接关联
明确每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毕业要求
间接关联
通过课程体系的达成来实现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关联
毕业要求管理
要求详细定义
对专业的毕业要求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明确每一项毕业要求的具体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标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可对毕业要求的描述进行细化和完善,确保要求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通过细化和完善毕业要求的描述,可以使要求更加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执行,也便于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支持对毕业要求进行编号管理,方便后续的引用和查询。编号管理可以提高毕业要求的管理效率,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查找和引用相关的要求。
要求达成分析
提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分析功能,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展示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率。这可以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了解学生对毕业要求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能够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如以柱状图、折线图等形式呈现。可视化展示可以使数据更加直观、清晰,便于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决策。根据分析结果,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毕业要求的达成度。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调整和改进,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毕业要求
达成率
分析建议
知识掌握
80%
加强重点知识的讲解和辅导
能力培养
70%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要求更新维护
支持对毕业要求进行更新和维护,以适应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毕业要求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更新毕业要求时,能够自动关联相关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这可以避免因毕业要求的更新而导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脱节,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记录毕业要求的更新历史,方便追溯和查询。通过记录更新历史,可以了解毕业要求的演变过程,为后续的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
专业特色展示
特色内容录入
可将专业的特色内容,如专业优势、独特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录入和保存。这有助于展示专业的独特魅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支持上传与专业特色相关的图片、文档等资料,丰富特色展示的形式。图片和文档等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专业的特色内容,使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专业。能够对专业特色内容进行分类管理,便于用户查看和了解。分类管理可以提高专业特色内容的管理效率,使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查找和浏览相关的内容。
特色可视化呈现
以直观的方式将专业特色进行可视化呈现,如通过图表、视频等形式展示。可视化呈现可以使专业特色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和家长理解和接受。支持在专业体系图谱中突出显示专业特色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通过突出显示专业特色内容,可以使学生和家长更加容易注意到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可根据需要调整专业特色可视化呈现的布局和样式,提高展示效果。通过调整布局和样式,可以使专业特色的可视化呈现更加美观、舒适,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特色关联拓展
将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进行关联拓展,展示特色在专业教学中的体现。这可以使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专业特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专业。通过关联拓展,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专业特色的内涵和作用。关联拓展可以丰富专业特色的内涵,使学生和家长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专业特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支持对专业特色关联关系的编辑和调整,以适应专业发展的变化。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变化,专业特色的关联关系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联对象
关联方式
关联说明
培养目标
直接关联
专业特色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
间接关联
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来体现专业特色
新建课程体系图谱
课程信息管理
课程基本信息录入
支持录入课程的名称、代码、学分、学时等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是课程管理的基础,准确录入可以为后续的教学安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可对课程的描述进行详细填写,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等。详细的课程描述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学习。能够上传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相关资料,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教学大纲和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上传相关资料可以提高教学的便利性和效率。
课程分类管理
按照课程的性质、类型等对课程进行分类管理,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分类管理可以使课程体系更加清晰、有条理,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选择。支持对课程分类进行自定义设置,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可能存在差异,自定义设置可以使课程分类更加符合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可根据课程分类进行课程的筛选和查询,提高查找课程的效率。通过筛选和查询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
课程状态更新
及时更新课程的状态,如已开设、未开设、待更新等。课程状态的及时更新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课程的最新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及时而导致的教学和学习问题。能够对课程状态的变更进行记录和跟踪,方便管理和查询。记录和跟踪课程状态的变更可以为课程管理提供重要的历史数据,便于分析和决策。根据课程状态的更新,自动调整课程体系图谱的显示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自动调整课程体系图谱的显示内容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始终看到最新的课程信息,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课程关系构建
先修后继关系设置
设置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继关系,明确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先修后继关系的设置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避免因知识断层而导致的学习困难。支持对先修后继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箭头等符号清晰地表示课程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展示可以使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清晰,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够对先修后继关系进行修改和调整,以适应课程体系的变化。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调整,先修后继关系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优化,以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课程关联度分析
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展示课程之间的紧密程度。课程关联度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了解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课程关联度分析结果,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提高课程之间的协同性。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支持对课程关联度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如以热力图等形式呈现。可视化展示可以使课程关联度分析结果更加直观、清晰,便于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决策。
课程A
课程B
关联度
课程1
课程2
0.8
课程3
课程4
0.6
课程群组划分
将相关的课程划分为课程群组,如专业核心课程群、实践课程群等。课程群组划分可以使课程体系更加模块化、结构化,便于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支持对课程群组进行自定义设置,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可能存在差异,自定义设置可以使课程群组更加符合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通过课程群组划分,方便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管理和规划。课程群组划分可以提高课程体系的管理效率,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课程达成度统计
达成度数据采集
采集课程达成度的数据,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这些数据是课程达成度统计的基础,准确采集可以为后续的分析和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如手动录入、批量导入等。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能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审核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审核和验证采集的数据可以避免数据错误和偏差,保证课程达成度统计的可靠性。
达成度计算分析
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课程的达成度,并进行分析。课程达成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多种达成度计算方法,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不同的课程可能适合不同的达成度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分析课程达成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根据分析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达成度报告生成
生成课程达成度报告,以文档或图表的形式展示课程达成度的情况。课程达成度报告可以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信息,便于了解课程的教学效果。支持对课程达成度报告进行自定义设置,如报告的格式、内容等。自定义设置可以使课程达成度报告更加符合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偏好。能够将课程达成度报告进行保存和分享,方便教师和管理人员查看和交流。保存和分享课程达成度报告可以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高教学质量。
新建知识图谱
知识节点创建
概念知识录入
录入专业领域的概念知识,如专业术语、定义等。准确录入概念知识是构建知识图谱的基础,有助于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对概念知识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概念知识,避免误解和歧义。支持上传与概念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可以使概念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原理知识构建
构建专业领域的原理知识,如理论原理、技术原理等。原理知识是专业知识的核心,构建原理知识可以帮助用户深入理解专业的本质和规律。以图表、公式等形式展示原理知识,提高知识的直观性。图表和公式等形式可以使原理知识更加清晰、易懂,便于用户学习和掌握。能够对原理知识进行关联拓展,展示原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关联拓展可以使原理知识更加生动、实用,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原理知识
展示形式
关联应用
理论原理
图表
实际案例分析
技术原理
公式
技术应用场景
方法知识添加
添加专业领域的方法知识,如研究方法、实践方法等。方法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添加方法知识可以提高用户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方法知识的步骤和流程进行详细描述,方便用户学习和应用。详细的步骤和流程描述可以使方法知识更加具体、可操作,便于用户学习和模仿。支持对方法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查询和使用。分类管理可以使方法知识更加有条理,便于用户快速查找和使用所需的方法知识。
知识关系连接
因果关系建立
建立知识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的建立可以帮助用户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箭头等符号直观地表示知识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直观的表示方法可以使因果关系更加清晰、易懂,便于用户学习和掌握。能够对因果关系进行编辑和调整,以适应知识体系的变化。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因果关系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层级关系设置
设置知识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如上下位关系、包含关系等。层级关系的设置可以帮助用户理解知识的层次结构,提高知识的组织性和逻辑性。以树状结构展示知识节点的层级关系,方便用户理解知识的层次结构。树状结构是一种直观、清晰的层级关系展示方式,便于用户快速了解知识的整体框架。支持对层级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知识体系的合理性。通过调整和优化层级关系,可以使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
知识节点A
知识节点B
层级关系
上位概念
下位概念
上下位关系
整体概念
部分概念
包含关系
关联关系拓展
拓展知识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应用关系、相似关系等。关联关系的拓展可以丰富知识图谱的内容,展示知识的多样性和关联性。通过关联关系拓展,丰富知识图谱的内容,展示知识的多样性。关联关系的拓展可以使知识图谱更加全面、深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能够对关联关系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关联关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管理和维护关联关系可以保证知识图谱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知识节点A
知识节点B
关联关系
知识1
知识2
应用关系
知识3
知识4
相似关系
知识图谱展示
可视化展示设置
设置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方式,如节点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视化展示方式的设置可以使知识图谱更加美观、直观,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支持多种可视化布局,如圆形布局、树形布局等,以满足不同的展示需求。不同的可视化布局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选择合适的布局可以更好地展示知识的结构和关系。能够对可视化展示进行交互设置,如节点的点击、缩放等操作。交互设置可以增加用户与知识图谱的互动性,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多维度展示切换
支持知识图谱的多维度展示切换,如按主题、按层次等维度进行展示。多维度展示切换可以让用户从不同的角度查看知识图谱的内容,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多维度展示切换,方便用户从不同角度查看知识图谱的内容。不同的维度可以展示知识的不同方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维度进行查看。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自动调整展示内容,提高展示的灵活性。自动调整展示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展示维度
展示方式
适用场景
主题维度
分类展示
快速查找特定主题的知识
层次维度
树状展示
了解知识的层次结构
知识搜索查询
提供知识搜索查询功能,用户可通过关键词搜索知识节点和关系。搜索查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支持模糊搜索和高级搜索,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效率。模糊搜索和高级搜索可以扩大搜索范围,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效率。能够对搜索结果进行高亮显示和排序,方便用户查看和定位。高亮显示和排序可以使搜索结果更加突出、清晰,便于用户查看和定位所需的知识。
新建自定义图谱
个性化需求定义
独特业务场景设置
根据专业的独特业务场景,设置图谱的展示内容和方式。独特业务场景的设置可以使图谱更加贴合专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图谱的实用性。考虑业务场景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图谱的功能和交互方式。定制化的功能和交互方式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对独特业务场景进行分类管理,方便后续的使用和维护。分类管理可以使业务场景更加清晰、有条理,便于用户查找和使用。
特殊数据要求设定
设定图谱所需的特殊数据要求,如数据格式、数据来源等。特殊数据要求的设定可以确保图谱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支持对特殊数据要求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说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详细的描述和说明可以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和满足数据要求,提高数据的质量。能够对特殊数据要求进行验证和审核,保证数据符合要求。验证和审核可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入图谱,提高图谱的可靠性。
数据要求
具体内容
说明
数据格式
CSV、JSON等
确保数据的兼容性和可处理性
数据来源
数据库、文件等
明确数据的获取途径
特定分析视角确定
确定图谱的特定分析视角,如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等。特定分析视角的确定可以使图谱更加聚焦于特定的问题和需求,提高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特定分析视角为导向,构建图谱的结构和关系。特定分析视角可以指导图谱的构建,使图谱的结构和关系更加符合分析的要求。支持对特定分析视角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同的分析需求。随着分析需求的变化,特定分析视角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图谱元素设计
独特节点样式设计
设计图谱的独特节点样式,如形状、颜色、图标等。独特节点样式的设计可以使图谱更加个性化、辨识度高。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节点的样式,使其具有辨识度。定制化的节点样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支持对节点样式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展示效果。不同的展示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节点样式,修改和调整可以使节点样式更加符合展示的要求。
特殊关系类型定义
定义图谱的特殊关系类型,如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特殊关系类型的定义可以丰富图谱的内容,展示更加复杂的知识关系。对特殊关系类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确保关系的明确性。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特殊关系类型,避免误解和歧义。能够对特殊关系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便于后续的使用和查询。分类管理可以使特殊关系类型更加清晰、有条理,便于用户查找和使用。
关系类型
关系说明
应用场景
合作关系
双方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
项目合作分析
竞争关系
双方在市场或资源方面存在竞争
市场竞争分析
专属展示布局规划
规划图谱的专属展示布局,如布局结构、排版方式等。专属展示布局的规划可以使图谱更加美观、合理,提高展示的效果。根据个性化需求和展示内容,设计合理的展示布局。个性化需求和展示内容是展示布局设计的依据,设计合理的布局可以更好地展示图谱的内容。支持对专属展示布局进行预览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预览和调整可以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的展示布局,提高展示的质量。
专属展示布局规划
自定义功能实现
特定交互功能开发
开发图谱的特定交互功能,如节点的拖拽、关系的动态展示等。特定交互功能的开发可以增加图谱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交互功能的操作方式和效果。个性化需求是交互功能开发的出发点,定制操作方式和效果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能够对特定交互功能进行测试和优化,确保功能的稳定性和易用性。测试和优化可以发现和解决交互功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功能的质量。
专属统计分析实现
实现图谱的专属统计分析功能,如特定数据的统计、趋势分析等。专属统计分析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用户做出决策。根据特定分析视角,设计统计分析的指标和方法。特定分析视角决定了统计分析的方向和重点,设计合适的指标和方法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能够对专属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分析结果的直观性。可视化展示可以使统计分析结果更加清晰、易懂,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
个性数据导出设置
设置图谱的个性数据导出功能,如导出特定格式的数据、特定范围的数据等。个性数据导出功能可以方便用户获取所需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支持对个性数据导出的参数进行自定义设置,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自定义设置可以使数据导出功能更加灵活、实用,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对个性数据导出的结果进行验证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验证和审核可以避免导出的数据出现错误和偏差,保证数据的质量。
图谱结构调整功能
调整培养目标管理
目标内容灵活修改
在本项目中,为适应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文字内容进行修改。支持对培养目标的详细描述进行增删改操作,确保目标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可随时更新培养目标,以反映最新的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以下是具体说明:
操作类型
操作说明
操作意义
文字内容修改
对培养目标中的具体文字进行调整,使其表达更准确清晰。
适应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求,使培养目标表述精准。
详细描述增删改
对培养目标的详细描述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操作。
确保目标内容完整准确,符合专业实际情况。
针对性调整优化
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对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满足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培养目标的适用性。
及时更新目标
根据最新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随时更新培养目标。
使培养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目标分类精准设置
本项目支持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类管理,如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可对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进行单独的调整和管理,还能根据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对其进行重新排序。并且能够设置不同分类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和权重。具体如下:
①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类管理,如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这样能更清晰地了解培养目标的构成。
②支持对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进行单独的调整和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目标进行优化。
③可根据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对其进行重新排序,突出重点目标。
④能够设置不同分类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和权重,使各目标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专业发展。
目标关联动态更新
在本项目里,会实时更新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确保培养目标的调整能够及时反映在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支持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动态调整,还可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自动调整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下为详细表格说明:
关联关系
更新方式
更新意义
培养目标与课程、活动关联
实时更新,确保调整及时反映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中。
使教学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映射
动态调整,保证映射关系的合理性。
确保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教学资源和方法调整
根据培养目标变化自动调整。
使教学资源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匹配,提高教学效果。
调整毕业要求管理
要求内容细致修改
本项目可对毕业要求的具体条款和描述进行修改,使其更加明确和具体。支持对毕业要求的详细解释和说明进行更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还可随时修改毕业要求,以适应教育政策和行业标准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①对毕业要求的具体条款和描述进行修改,使其更加明确和具体,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②支持对毕业要求的详细解释和说明进行更新,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毕业要求。
③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
④可随时修改毕业要求,以适应教育政策和行业标准的变化,保证毕业要求的时效性。
要求维度合理划分
本项目会将毕业要求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如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等。支持对不同维度的毕业要求进行独立的管理和调整,可根据毕业要求的重要性和难度,对其进行分级管理。还能够设置不同维度的毕业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权重。以下是相关表格说明:
维度划分
管理方式
设置意义
知识、能力、素质维度
独立管理和调整
清晰界定毕业要求的不同方面,便于针对性管理。
分级管理
根据重要性和难度分级
突出重点要求,合理分配资源。
逻辑关系和权重设置
设置不同维度间的关系和权重
使各维度要求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毕业要求体系。
要求达成跟踪评估
本项目会实时跟踪学生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支持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毕业要求或教学策略。还可生成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报告,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具体如下:
①实时跟踪学生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让教师和学生清楚了解进展。
②支持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③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毕业要求或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效果和毕业质量。
④可生成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报告,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促进教学不断优化。
跟踪评估内容
评估方式
评估意义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实时跟踪和定期评估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发现教学问题。
数据分析
提供详细数据
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反馈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
保证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报告生成
生成达成情况报告
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和参考。
调整课程达成度统计
统计规则灵活定制
在本项目中,可自定义课程达成度的统计方法和计算公式。支持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统计规则。能够调整统计的时间范围和数据来源,确保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还可随时修改统计规则,以适应教学评价的需求。具体如下:
①自定义课程达成度的统计方法和计算公式,使统计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
②支持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统计规则,提高统计的针对性。
③能够调整统计的时间范围和数据来源,确保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④可随时修改统计规则,以适应教学评价的需求,保证统计的时效性。
数据采集全面准确
本项目会全面采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学生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证。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如手动录入、自动导入等。还能够及时更新数据,反映课程教学的最新情况。以下为相关表格说明:
数据采集内容
采集方式
采集意义
学生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
全面采集
为课程达成度统计提供丰富数据。
审核验证
严格审核验证数据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多种采集方式
手动录入、自动导入等
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便捷性。
及时更新数据
反映课程教学最新情况
使统计结果更具时效性。
结果展示直观清晰
本项目会以直观的图表和报表形式展示课程达成度统计结果。支持对统计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生成不同格式和内容的统计报告。还可在专业建设展示门户和专业建设大屏上实时展示课程达成度统计结果。具体表现为:
①以直观的图表和报表形式展示课程达成度统计结果,让用户一目了然。
②支持对统计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用户改进教学。
③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生成不同格式和内容的统计报告,满足多样化需求。
④可在专业建设展示门户和专业建设大屏上实时展示课程达成度统计结果,方便相关人员随时查看。
课程拓扑关系调整
先修后继关系调整
调整专业课程先修关系
灵活设置先修条件
适应课程更新
1)当课程内容更新时,迅速响应并调整先修条件,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顺利衔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若某门课程引入了新的理论或技术,及时调整先修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具备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习该课程。
2)依据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全面重新评估先修课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教学目标的变化可能导致某些先修课程不再必要,或者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先修课程。通过评估,可以优化先修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3)与课程负责人保持密切且高效的沟通,及时获取课程更新的详细信息。课程负责人对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最为了解,他们的反馈对于准确调整先修条件至关重要。通过沟通,可以确保调整后的先修条件符合课程的实际情况。
调整要点
具体内容
及时响应
课程更新后尽快调整先修条件
全面评估
依据新教学目标评估先修课程
密切沟通
与课程负责人保持高效沟通
满足不同需求
1)针对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独特特点,精心设置个性化的先修条件,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不同专业和课程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同,个性化的先修条件可以确保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
2)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差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允许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跳过某些先修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分配先修课程的学分和数量。对于难度较大、重要性较高的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先修课程的学分和数量,以确保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随时动态调整
1)建立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学反馈和实际情况,及时对先修条件进行优化和改进。教学反馈可以来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体验等方面,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先修条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2)定期对先修条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通过评估,可以确保先修条件始终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提出关于先修条件的建议和意见,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收集和采纳这些建议,可以不断完善先修条件。
优化先修课程选择
丰富课程资源
1)持续不断地拓展先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不断引入新的先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2)积极引入优质的外部课程资源,丰富先修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外部课程资源可能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视角,引入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3)鼓励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开发新的先修课程。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开发的课程可能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学习选择。
分类推荐课程
1)根据课程的性质、难度和适用专业,对先修课程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标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每门课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方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先修课程。
2)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推荐服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情况,精准推荐最适合的先修课程。个性化推荐可以提高学生的选课效率,让他们更快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课程。
3)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学生对先修课程的评价和反馈。通过评价体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课决策。
评估课程质量
1)定期对先修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评估,可以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广泛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先修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是评估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根据他们的意见可以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
3)建立严格的先修课程淘汰机制,对于教学质量不高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或淘汰。这可以保证先修课程的整体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
确保先修关系准确
全面梳理审核
1)对所有专业课程的先修关系进行逐一、细致的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先修关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选课和学习,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2)检查先修关系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先修关系应与之相匹配,以保证学生能够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学习。
3)对先修关系中的错误和矛盾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理。错误和矛盾的先修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选课出现问题,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因此需要及时解决。
获取专业意见
1)邀请课程专家和教师对先修关系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审核,充分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和建议。课程专家和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的意见对于确保先修关系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根据专家和教师的反馈,对先修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反馈意见可以帮助发现先修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通过调整和优化可以使其更加完善。
3)与专家和教师保持密切、高效的沟通,及时解决先修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沟通可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保证先修关系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步骤
具体内容
邀请评估
邀请课程专家和教师评估先修关系
调整优化
根据反馈调整先修关系
沟通解决
与专家教师沟通解决问题
实时验证关系
1)在学生选课系统中设置先进的先修关系验证功能,对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实时、精准的监控。这可以避免学生选择不符合先修关系的课程,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2)当学生选择的课程不符合先修关系时,系统及时发出明确的提醒和警告。提醒和警告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选课情况,避免出现错误。
3)定期对选课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先修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选课行为和先修关系的合理性,为调整提供依据。
措施
具体内容
设置验证功能
在选课系统中设置先修关系验证功能
及时提醒警告
不符合先修关系时系统发出提醒
分析数据调整
定期分析选课数据调整先修关系
调整专业课程后继关系
明确专业课程后继要求
依据培养方案
1)深入、全面地研究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准确地位和作用。专业培养方案是课程设置的蓝图,了解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确定后继课程提供方向。
2)根据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后继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后继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与培养方案相契合,以保证学生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的要求。
3)确保后继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这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后继课程时,能够朝着专业培养目标前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合课程难度
1)对每门课程的难度和复杂度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合理安排后继课程的学习顺序。课程难度的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后继课程的先后顺序,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大的难度跳跃。
2)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大的难度跳跃,确保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合理的学习顺序可以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3)根据课程的难度,为后继课程提供相应的、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要点
具体内容
分析难度
分析课程难度和复杂度
合理安排
避免难度跳跃安排学习顺序
提供支持
根据难度提供学习支持
满足专业方向
1)充分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继课程选择。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同,个性化的选择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
2)设置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科学、合理地选择后继课程。通过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更明智的选课决策,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优化后继课程设置
评估现有课程
1)广泛收集学生和教师对后继课程的反馈意见,全面了解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是评估课程的重要依据,通过收集反馈可以发现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2)深入分析后继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进行仔细分析。
3)评估后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估。
优化课程内容
1)根据评估结果,对后继课程的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和调整,确保其与时俱进。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保证其时效性和实用性。
2)整合相关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和冗余,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整合,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优化措施
具体内容
更新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更新课程内容
整合内容
整合相关课程避免重复
增加实践
增加实践教学培养能力
引入新课程
1)密切关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及时引入相关的后继课程。引入新课程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2)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开发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后继课程。企业和行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合作开发的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鼓励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开设新的后继课程。教师的创新可以为课程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保障后继关系顺畅
建立监测机制
1)开发先进的学生学习进度跟踪系统,实时、准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这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
2)设置灵敏的后继关系预警功能,当学生的学习进度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明确的提醒。预警功能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问题的扩大。
3)定期对后继关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通过评估和分析,可以提前采取措施,保障后继关系的顺畅。
解决关系问题
1)当发现后继关系中存在问题时,及时与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全面了解具体情况。沟通可以帮助找出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方向。
2)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措施,如调整课程安排、提供辅导支持等。解决措施应具有针对性,以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3)建立完善的问题反馈和处理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反馈和处理机制可以保证问题的处理流程规范、高效。
加强沟通协作
1)与课程教师保持密切、高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后继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为了解,通过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2)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协作可以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3)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讨会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确保课程体系合理性
遵循专业培养目标
围绕培养目标
1)深入、透彻地理解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将其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只有围绕它进行设计,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2)确保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这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时,都能朝着专业培养目标前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3)根据培养目标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课程设置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的类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合理的课程类型设置可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2)合理确定每类课程的数量和学分分配,保证课程体系的平衡性和合理性。数量和学分的分配应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和难度进行,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连贯,提高学习效果。
适应发展变化
1)密切关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课程体系。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可能导致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因此课程体系也需要相应地调整。
2)引入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淘汰过时的课程,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过时的课程则应及时淘汰,以避免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3)与企业和行业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和行业对市场需求最为了解,与他们合作可以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平衡课程难度层次
评估课程难度
1)制定科学、严谨的课程难度评估指标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对课程难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2)邀请课程专家和教师对课程难度进行深入、专业的评估和审核,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课程专家和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的评估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3)收集学生对课程难度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难。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反馈可以为评估课程难度提供重要的参考。
合理安排课程
1)根据课程难度的评估结果,合理、科学地安排不同难度层次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难度较低的课程可以安排在前期,为学生打下基础;难度较高的课程则可以安排在后期,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
2)先安排基础课程,逐步引入难度较高的课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适应课程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3)注意课程之间的难度衔接,避免出现难度跳跃过大的情况。难度衔接的合理性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顺畅,避免因难度过大而产生挫折感。
提供分层教学
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提高学习效果。
3)提供学习支持和辅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支持和辅导可以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让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促进课程有机融合
加强课程联系
1)深入分析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课程内容的交叉点和结合点。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提供基础,通过寻找交叉点和结合点,可以促进课程的有机融合。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应用。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3)开展课程联合教学,由多位教师共同授课,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联合教学可以整合教师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开展跨学科教学
1)开设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课程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视角。不同学科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他们的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现资源共享
1)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课件、案例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2)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促进教学交流和合作。教学经验和资源的分享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优化课程逻辑顺序
依据知识体系排序
遵循知识结构
1)深入、全面地研究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和层次是课程排序的重要依据,了解内在联系可以保证课程之间的逻辑连贯性。
2)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确保课程之间的逻辑连贯性。合理的课程顺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北华大学专业图谱建设服务项目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