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右旗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项目
第一章 工作目标与技术思路
17
第一节 明确工作目标
17
一、 构建综合调查监测体系
17
二、 解决地类不一致问题
27
三、 查清资源与治理情况
38
第二节 阐述技术思路
53
一、 遵循技术原则方法
53
二、 分阶段推进工作
68
三、 建设数据库出成果
79
第二章 工作重难点分析
95
第一节 外业调查复杂性
95
一、 地形地貌影响核查
95
二、 交通气候影响效率
105
三、 多因子采集挑战
112
第二节 数据一致性处理
120
一、 成果不一致根源
121
二、 地类对接误差修正
131
三、 影像与现状差异
145
第三节 植被因子采集精度
153
一、 现场测量主观偏差
153
二、 专业因子判别难度
162
三、 定性判断标准化
176
第四节 荒漠化监测技术难点
184
一、 指标量化困难
184
二、 动态因子评估难点
192
三、 石漠化土地识别挑战
201
第五节 成果保密与管理要求
211
一、 敏感信息保密难点
211
二、 数据库建设风险点
220
三、 资料文档管理策略
226
第三章 工作流程和方法
236
第一节 内业处理流程
236
一、 接收整理基础资料
236
二、 数据比对分析
239
三、 回退整改跟踪
243
四、 建立问题台账
249
五、 输出图斑成果
256
第二节 外业调查方法
262
一、 制定外业路线
262
二、 图斑区划核实
268
三、 采集相关因子
273
四、 上传调查数据
280
五、 反馈调整路线
286
第三节 图斑区划流程
292
一、 划定调查区域
292
二、 划分植被类型
299
三、 森林区域区划
308
四、 标记可造林图斑
313
五、 形成区划成果
319
第四节 数据汇总方法
322
一、 建立数据库结构
322
二、 整理导入数据
327
三、 开展状况分析
333
四、 分析动态变化
340
五、 编制报告图件
345
第五节 质量控制流程
349
一、 内业资料审核
349
二、 外业现场质控
355
三、 数据录入复核
360
四、 组织专家会审
366
五、 问题记录管理
371
第四章 资料调查整理方案
378
第一节 资料来源与获取
378
一、 明确基础数据来源
378
二、 外业图斑数据调查
386
三、 资料获取合规性
395
四、 资料编号登记分类
402
第二节 资料整理流程
409
一、 制定整理流程图
409
二、 专人负责资料初审
414
三、 纸质资料电子化
423
四、 电子资料规范统一
432
第三节 资料分类与编号
437
一、 四类资源分类整理
437
二、 建立资料索引目录
444
三、 制定统一编号规则
450
四、 特殊图斑标注处理
456
第四节 数据录入与处理
463
一、 建立数据库模板
463
二、 调查数据录入系统
468
三、 录入数据逻辑校验
474
四、 异常数据复核处理
480
第五节 资料归档与管理
486
一、 建立归档管理制度
486
二、 纸质资料存放管理
493
三、 电子资料备份存储
502
四、 设置资料访问权限
509
五、 定期核查资料状况
515
第五章 成果交付计划
520
第一节 成果交付时间安排
520
一、 项目各阶段成果提交节点
520
二、 初步成果报告交付时间
531
三、 数据库建设成果交付
541
第二节 成果内容与格式要求
553
一、 普查成果具体内容
553
二、 成果文件规范标准
561
三、 图件与数据库格式
573
第三节 成果质量审核机制
581
一、 三级审核制度建立
581
二、 成果附带审核材料
590
三、 关键数据抽样验证
595
四、 审核不通过成果处理
604
第四节 成果提交方式与签收
610
一、 成果资料提交介质
610
二、 成果移交清单填写
619
三、 成果资料存档安排
629
四、 成果提交台账建立
636
第六章 核查组织措施
645
第一节 组织架构设置
645
一、 项目经理核心地位
645
二、 技术负责人职责
648
三、 质量监督员工作
653
四、 外业调查组任务
657
五、 内业数据处理组
662
第二节 人员分工与职责
665
一、 项目经理职责范围
666
二、 技术负责人工作重点
671
三、 质量监督员关键任务
676
四、 外业调查组工作内容
681
五、 内业组主要工作
685
第三节 任务分解与实施计划
689
一、 图斑地类对接阶段
689
二、 外业调查工作阶段
694
三、 内业处理工作阶段
699
四、 数据库建设阶段
703
五、 成果汇总阶段
707
第四节 现场核查流程控制
711
一、 外业核查技术手段
711
二、 数据上传与初审
715
三、 问题反馈与整改
718
第五节 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721
一、 定期会议制度安排
721
二、 即时沟通方式
725
三、 重大问题反馈机制
729
第七章 项目成果保密措施
735
第一节 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
735
一、 建立成果资料管理制度
735
二、 确保档案物理安全
741
三、 规范电子资料管理
749
四、 严格履行资料交接
756
第二节 资料保密措施
761
一、 明确涉密岗位人员
761
二、 设置资料访问权限
766
三、 专用设备处理资料
772
四、 规范外出资料运输
778
五、 定期开展保密检查
784
第三节 保密岗位责任措施
789
一、 设立保密管理负责人
789
二、 配置兼职保密人员
793
三、 实行保密岗位责任制
797
四、 组织保密知识培训
803
五、 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808
第八章 文档编制计划
816
第一节 文档分类管理
816
一、 明确文档类别
816
二、 按阶段分文档类型
819
三、 建立编号命名规范
824
四、 设定文档责任人制度
827
第二节 文档编制流程
832
一、 制定编制流程图
832
二、 外业数据当日整理
836
三、 内业成果三级复核
840
四、 报告文档阶段管理
844
五、 电子纸质文档同步
848
第三节 文档质量控制
855
一、 建立质量检查机制
855
二、 关键文档双人校对
859
三、 软件辅助格式标准化
863
四、 涉密文档权限设置
867
五、 文档提交联合审批
873
第四节 文档提交计划
876
一、 制定阶段性提交计划
876
二、 阶段性成果文档提交
880
三、 最终成果文档提交
885
四、 提交文档附带说明
888
五、 采用三重保障提交方式
891
第九章 工作重难点解决措施
896
第一节 外业调查难度大
896
一、 制定外业调查计划
896
二、 采用辅助调查技术
901
三、 配备专业调查人员
910
四、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921
第二节 不一致图斑认定复杂
928
一、 依据标准开展审核
928
二、 组建专家技术团队
933
三、 执行比对复核机制
940
四、 组织争议图斑讨论
946
第三节 数据一致性与标准化难题
953
一、 遵循统一执行原则
953
二、 建设普查数据库
958
三、 设立质量检查岗位
967
四、 使用工具清洗数据
974
第四节 资料保密与安全管理风险
980
一、 建立专用存储系统
980
二、 明确保密管理职责
987
三、 开展人员保密培训
992
四、 处理外发资料信息
999
第五节 协调沟通与多方配合挑战
1004
一、 设立项目联络专员
1004
二、 建立定期例会制度
1008
三、 运用协同办公平台
1013
第十章 质量目标
1023
第一节 质量目标设定
1023
一、 明确普查总体质量目标
1023
二、 结合文件制定质量基准
1032
三、 制定阶段性质量目标
1038
第二节 质量目标依据
1046
一、 引用相关政策规范
1046
二、 明确采用标准方法
1058
三、 匹配项目周期范围
1066
第三节 质量目标落实
1072
一、 落实各阶段质量措施
1072
二、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1076
三、 制定针对性控制计划
1087
第十一章 质量保证体系
1096
第一节 组织架构设置
1096
一、 明确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1096
二、 设置关键岗位分工
1099
三、 绘制组织架构图
1106
第二节 质量管理制度
1108
一、 制定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1108
二、 建立三级质量控制机制
1114
三、 编制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1118
四、 明确各环节质量控制要点
1122
第三节 人员资质与培训
1125
一、 明确普查人员资质要求
1126
二、 制定全员岗前培训计划
1129
三、 安排定期质量意识培训
1135
四、 建立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1138
第四节 设备与工具配置
1142
一、 明确仪器设备配置清单
1142
二、 列出关键设备技术参数
1148
三、 建立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1152
四、 配置信息化支持工具
1155
第五节 质量监督机制
1158
一、 建立全过程质量监督体系
1158
二、 明确质量监控方式组合
1160
三、 制定阶段性质量评估计划
1163
四、 引入专家评审关键环节
1167
第十二章 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
1172
第一节 质量控制目标
1172
一、 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完整准确
1172
二、 满足国家及自治区技术规范
1173
三、 通过上级验收达成总体目标
1176
第二节 质量控制组织体系
1179
一、 项目负责人进行总体把控
1179
二、 技术负责人实施过程监督
1182
三、 外业内业小组自检互检
1186
第三节 外业调查质量控制
1189
一、 制定调查操作手册及培训
1189
二、 外业核查实行定位举证
1192
三、 每日审核采集数据异常返工
1197
四、 技术负责人抽查图斑
1201
第四节 内业处理质量控制
1205
一、 双人交叉校对数据录入
1205
二、 GIS软件进行空间逻辑检查
1207
三、 建立数据库字段校验机制
1210
四、 输出前验证数据关系
1213
第五节 报告编制质量控制
1215
一、 项目组内部评审报告初稿
1215
二、 专家团队审核优化报告
1217
三、 规范报告数据图表引用标注
1220
四、 最终报告三轮审阅修改
1222
第六节 图件制作质量控制
1224
一、 图件制作采用标准化模板
1224
二、 严格执行制图规范要求
1226
三、 负责人联合签字确认成果
1231
第七节 过程监督与整改机制
1233
一、 每周召开质量例会分析问题
1233
二、 建立不合格项台账限期整改
1236
三、 整改情况闭环记录归档
1238
第十三章 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措施
1242
第一节 档案管理制度
1242
一、 专项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制度
1242
二、 纸质与电子资料同步归档机制
1247
三、 资源资料分类编号体系
1254
四、 专用档案存储空间设置
1258
第二节 资料归档内容
1262
一、 外业调查与影像数据归档
1262
二、 植被调查与成果报告归档
1266
三、 专题图件与原始记录归档
1273
第三节 资料使用流程
1276
一、 纸质档案借阅审批流程
1276
二、 电子资料权限分级管理
1280
三、 涉密资料查阅日志记录
1286
四、 资料调用后复核归档
1292
第四节 资料保存期限
1297
一、 核心资料永久保存
1297
二、 外业记录保存十年
1301
三、 临时文件保存五年
1306
四、 资料销毁审核机制
1310
第十四章 资料保密措施
1314
第一节 信息分类管理
1314
一、 明确各类资料属性
1314
二、 资料保密等级划分
1317
三、 设定资料使用权限
1320
第二节 物理存储防护
1321
一、 专用档案室设置
1322
二、 电子数据存储管理
1326
三、 涉密介质登记管理
1330
第三节 数字安全保障
1334
一、 数据加密机制建立
1334
二、 安全软件系统部署
1337
三、 访问日志审计设置
1342
第四节 人员权限控制
1345
一、 岗位权限责任制实行
1345
二、 保密协议签署培训
1348
三、 离职调岗资料交接
1352
第五节 传输与使用规范
1355
一、 资料传递审批流程
1355
二、 外部查阅申请流程
1359
三、 打印复印扫描登记
1362
第六节 销毁处理机制
1366
一、 制定资料销毁清单
1366
二、 资料销毁方式选择
1370
三、 销毁过程监督记录
1373
第十五章 保密岗位责任措施
1377
第一节 岗位保密职责
1377
一、 项目经理保密职责
1377
二、 技术人员保密职责
1380
三、 数据管理人员保密职责
1383
第二节 保密培训机制
1389
一、 上岗前保密培训
1389
二、 定期复训安排
1394
三、 模拟演练活动
1398
第三节 保密执行监督
1402
一、 日常监督检查机制
1402
二、 专人负责监督
1406
三、 闭环管理流程
1411
第四节 泄密应急响应
1414
一、 应急预案制定
1414
二、 应急演练活动
1418
三、 应急资源保障
1423
第五节 责任追究制度
1429
一、 违反规定责任界定
1429
二、 层级化处理办法
1432
三、 法律责任追究
1436
第十六章 后期材料修改和业务咨询计划和后期技术理论指导措施
1440
第一节 材料修改计划
1440
一、 建立定期复核机制
1440
二、 提供多次修改服务
1444
三、 专人负责修订工作
1449
四、 修改内容版本管理
1454
第二节 业务咨询安排
1459
一、 设立咨询服务小组
1459
二、 实行响应机制
1466
三、 组织专项会商
1471
四、 开展现场答疑活动
1476
第三节 技术理论指导
1483
一、 编制应用指南
1483
二、 组织技术培训
1489
三、 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1492
四、 协助监测体系建设
1498
第四节 沟通协调机制
1505
一、 建立双周例会制度
1505
二、 设置专职联络员
1511
三、 开通沟通渠道
1517
四、 重大事项书面反馈
1524
第十七章 与采购人的沟通协调机制
1530
第一节 沟通组织架构
1530
一、 成立沟通协调小组
1530
二、 指定日常对接专人
1534
三、 建立分级沟通机制
1539
第二节 定期会议制度
1545
一、 制定月度例会制度
1545
二、 召开临时专题会议
1551
三、 会议纪要双方确认
1557
第三节 信息反馈机制
1561
一、 建立信息报送机制
1561
二、 使用信息化平台共享
1566
三、 关键节点风险预警
1570
第四节 问题响应机制
1575
一、 设立响应时限标准
1576
二、 实行首问负责制度
1581
三、 建立应急联络通道
1586
第五节 沟通记录管理
1593
一、 沟通记录归档保存
1593
二、 专人负责文档整理
1596
三、 定期分析优化效率
1601
工作目标与技术思路
明确工作目标
构建综合调查监测体系
依据政策文件构建体系
遵循文件工作要求
落实普查工作通知
严格遵循《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治区资源厅关于开展全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土默特右旗全面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确保普查工作覆盖全旗各个区域,对森林、草原、湿地的资源状况进行详细调查,掌握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情况,为后续的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保证普查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森林草原湿地普查
林草湿资源调查
执行地类对接方案
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土调查与林草湿调查地类对接技术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国土调查云”地类对接专项模块,开展不一致图斑共同审核认定和举证工作。针对县级双方认定一致但地类不同的图斑,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核实拍照举证;对于双方有分歧的图斑,共同进行实地拍照举证或报上级部门认定。通过严谨的地类对接工作,确保图斑信息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调查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符合分类标准规范
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的统一分类标准,结合工作底图和已有举证成果,对各类图斑进行准确的地类认定。在认定过程中,严格审查相关资料,确保认定结果符合标准要求。为了更好地展示地类认定的相关信息,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意表格:
分类标准
认定依据
应用范围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
工作底图、已有举证成果
土默特右旗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中的图斑地类认定
统一工作标准时点
采用统一工作底版
以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参考有关调查成果等资料,基于遥感影像特征开展各项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全旗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底版的一致性,避免因底版差异导致的信息误差。为了更好地说明工作底版的相关信息,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表格:
工作底版基础
参考资料
工作依据
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
有关调查成果
遥感影像特征
遵循统一分类标准
在开展不一致图斑地类对接、图斑区划与外业调查等工作时,始终遵循《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的统一分类标准。在不一致图斑地类对接过程中,依据该标准对不同图斑进行准确分类和认定;在图斑区划与外业调查中,按照标准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划分和调查。确保各项工作的分类和认定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为后续的汇总分析和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明确统一工作时点
为确保整个普查工作按时推进,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普查工作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设定明确的完成时间。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推进工作,定期对工作进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合多种工作手段
运用遥感影像技术
在图斑区划调查等工作中,充分运用遥感影像技术。基于遥感影像的特征,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划分各类图斑,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提前了解图斑的大致情况,为外业调查提供指导,减少外业调查的盲目性。同时,利用遥感影像技术还可以对普查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资源的变化情况。
荒漠化沙化监测
开展实地调查工作
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沙化图斑开展全面外业核实工作。组织专业的调查队伍深入实地,对每个图斑的各类专业因子进行详细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能够获取最真实、准确的信息,切实摸清林草资源家底。在调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调查数据的质量。同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和处理,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图斑外业核实
进行专业分析研究
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专业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沙化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为森林草原湿地管理、造林绿化适宜空间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支持。
实现十年一次普查目标
全面查清资源状况
查清林草湿资源情况
全面查清土默特右旗范围内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管理等情况。对森林的面积、蓄积量、树种组成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草原的植被覆盖度、产草量等信息,掌握湿地的类型、面积、生态功能等状况。通过查清这些情况,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建立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对资源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
掌握荒漠化沙化状况
深入了解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状况、沙化和石漠化土地治理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掌握荒漠化沙化的分布范围、程度和发展趋势,了解沙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加大治理力度,遏制荒漠化沙化的扩展,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治理工程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
丰富自然资源调查成果
进一步丰富自然资源调查成果,深化完善“三调”一张图。在已有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普查工作,对全旗的自然资源信息进行全面更新和补充。通过完善“三调”一张图,为全旗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同时,加强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促进资源管理的协同合作。
规范普查工作流程
制定普查工作方案
根据政策文件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十年一次普查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流程和方法,将普查工作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在方案中,合理安排人员、时间和资源,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方案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组织专业人员实施
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调查队伍,按照工作方案开展普查工作。对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普查工作的流程和标准,掌握调查技术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对普查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在数据采集环节,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数据处理环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在成果审核环节,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控制机制示意表格:
环节
质量控制措施
数据采集
人员培训、现场监督
数据处理
科学分析、验证核对
成果审核
专家评审、论证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支撑林草事业发展
为全旗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发展以及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提供准确的资源数据,为制定林草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安排林草建设项目,提高林草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决策支持,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遏制荒漠化沙化的扩展,改善生态环境。
辅助造林绿化规划
为造林绿化适宜空间评估、编制“十五五”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合理规划造林绿化工作。通过对全旗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确定造林绿化的适宜区域和空间,为造林绿化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根据普查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绿化方案,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造林绿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造林绿化规划相关示意表格:
规划内容
依据数据
造林绿化适宜空间评估
普查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数据
“十五五”规划编制
林草资源数量、质量等数据
助力资源管理决策
为森林草原湿地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辅助管理部门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通过提供详细的资源信息,帮助管理部门了解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管理部门制定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规划林草建设项目等提供决策依据,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加强对资源管理决策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决策,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达成年度动态监测任务
实时监测资源变化
监测林草湿资源动态
对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变化情况。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地面监测站点等手段,定期对林草湿资源进行监测,获取资源的动态信息。通过分析监测数据,了解资源的生长、消耗、变化等情况,及时发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注荒漠化沙化趋势
密切关注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状况的动态变化,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及时信息。建立荒漠化沙化监测体系,定期对荒漠化沙化的面积、程度、发展趋势等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了解荒漠化沙化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制定荒漠化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加大治理力度,遏制荒漠化沙化的扩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荒漠化沙化监测示意表格:
监测内容
监测手段
监测周期
荒漠化沙化面积
遥感影像、地面调查
每年
荒漠化沙化程度
土壤分析、植被监测
每半年
发展趋势
数据分析、模型预测
每季度
分析资源变化原因
对监测到的资源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变化原因,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针对性措施。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确定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为制定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提供依据,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资源变化原因分析示意表格:
资源类型
变化情况
可能原因
应对措施
森林
面积减少
采伐、火灾、病虫害
加强采伐管理、防火、防治病虫害
草原
退化
过度放牧、开垦
合理放牧、退耕还草
湿地
面积萎缩
围垦、污染
禁止围垦、治理污染
及时更新数据信息
更新普查数据库
根据年度动态监测结果,及时更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数据库,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监测到的资源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录入和更新,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同时,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清理无效数据,优化数据结构,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服务,促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完善林草资源数据库
对林草资源数据库进行完善,补充和修正相关数据,为林草资源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结合年度动态监测结果和普查工作,对林草资源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和更新。补充缺失的数据,修正错误的数据,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准确、完整。同时,加强对数据库的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为林草资源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共享数据信息资源
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数据服务,促进资源管理的协同合作。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数据和年度动态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加强数据的安全管理和保密工作,确保数据的合法使用和安全共享。促进资源管理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林草事业的发展。
提供动态决策支持
支持林草资源管理
为森林草原湿地管理部门提供动态数据支持,辅助其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管理部门提供资源的动态信息,如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的变化情况。帮助管理部门及时了解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为管理部门制定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安排林草建设项目等提供决策依据,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服务造林绿化工作
为造林绿化工作提供实时信息,指导造林绿化工作的科学开展。根据动态监测结果,为造林绿化工作提供适宜的区域、树种选择、造林时间等信息。帮助造林绿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绿化方案,
土默特右旗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项目.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