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大楼物业管理服务 招标文件(2025062302)
投 标 文 件
投标编号:
投标单位:
法人代表:
投标日期:
目 录
第一章 环境卫生与保洁管理服务方案
17
第一节 日常清洁频率安排
17
一、 公共区域全面清洁流程
17
二、 周期性深度清洁计划
21
第二节 垃圾分类与清运机制
25
一、 分类收集系统建设
26
二、 清运作业规范
31
第三节 重点区域清洁标准
36
一、 高频接触面清洁
36
二、 周期性专项清洁
41
第四节 特殊天气应对措施
47
一、 防滑防涝应急预案
47
二、 季节性专项防护
54
第五节 保洁工具与设备配置
62
一、 机械化清洁装备
62
二、 人员防护体系
67
第六节 突发污染事件响应机制
72
一、 快速处置小组建设
72
二、 跨部门协作机制
77
第二章 垃圾清运及处理方案
83
第一节 垃圾清运流程
83
一、 公共区域垃圾清运机制
83
二、 袋装化垃圾处理体系
88
第二节 垃圾分类管理
94
一、 四分类容器系统建设
94
二、 分类督导人员管理
99
第三节 垃圾暂存设施配置
104
一、 封闭式暂存点建设标准
104
二、 垃圾容器管理规范
112
第四节 清运车辆与设备
115
一、 专用运输车辆管理
115
二、 对讲调度系统应用
120
第五节 作业人员配置
126
一、 清洁班组岗位设置
126
二、 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130
第六节 应急垃圾处理机制
135
一、 极端天气应对预案
135
二、 突发事件响应程序
140
第七节 服务质量控制
145
一、 全过程监督体系
145
二、 满意度提升措施
149
第三章 污水及化粪池管理方案
158
第一节 日常污水管理
158
一、 排水管道巡查制度
158
二、 设备配置与维护
161
第二节 化粪池清掏计划
166
一、 季度清掏实施方案
166
二、 污泥处置监管
170
第三节 环保合规处理
173
一、 废弃物处置全流程
173
二、 环境风险防控
176
第四节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181
一、 应急响应预案
181
二、 应急物资储备
187
第五节 人员与设备配置
193
一、 专业团队建设
193
二、 设备管理规范
200
第六节 监督与报告机制
204
一、 月度工作报告
204
二、 采购人沟通机制
209
第四章 一般除四害服务方案
215
第一节 服务对象明确
215
一、 办公楼公共区域四害治理
215
二、 配套设施重点区域覆盖
219
第二节 服务区域划分
222
一、 室内区域分类管理
222
二、 室外区域综合治理
224
第三节 作业频率安排
228
一、 高频区域作业标准
228
二、 中低频区域管理
233
第四节 药剂使用标准
237
一、 环保药剂管理体系
237
二、 违禁药品管控措施
240
第五节 作业工具配备
242
一、 专业设备配置方案
242
二、 工具管理维护制度
246
第六节 人员资质要求
249
一、 专业队伍组建标准
249
二、 人员管理制度
252
第七节 安全防护措施
255
一、 作业安全防护体系
255
二、 环境安全保障
258
第八节 效果评估机制
263
一、 四害密度监测方案
263
二、 服务质量反馈制度
268
第九节 异常情况应对
271
一、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271
二、 强化防治实施方案
274
第五章 楼外部分区域卫生保洁服务方案
280
第一节 日常清扫安排
280
一、 楼外公共区域日常清洁管理
280
二、 清洁设备与工具配置
285
第二节 垃圾分类与清运
291
一、 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
291
二、 垃圾清运与处置管理
297
第三节 公共设施清洁维护
303
一、 基础设施周期性清洁计划
303
二、 清洁药剂与耗材管理
309
第四节 突发污损应急处理
315
一、 快速响应处置体系构建
315
二、 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320
第五节 季节性专项清洁措施
329
一、 季节性环境问题防治方案
329
二、 气候适应性清洁设备
336
第六章 楼内部分区域卫生保洁服务方案
343
第一节 楼内公共区域清洁
343
一、 走廊楼梯间清洁标准
343
二、 公共区域消毒管理
347
第二节 办公区域日常保洁
349
一、 办公室基础清洁方案
349
二、 重点区域消毒管理
353
第三节 卫生间专项清洁
358
一、 全天候清洁保障机制
358
二、 卫生质量监控体系
362
第四节 茶水间清洁管理
368
一、 设备表面清洁规范
368
二、 排水系统维护方案
373
第五节 垃圾收集与分类
375
一、 分类回收实施方案
375
二、 垃圾清运管理
380
第六节 高频率接触部位消毒
383
一、 重点部位消毒方案
383
二、 消毒记录管理
386
第七节 突发污染应急处理
389
一、 快速响应机制
389
二、 应急物资管理
395
第八节 清洁频次与质量监管
400
一、 数字化监管体系
400
二、 服务质量提升
404
第七章 卫生间茶水间卫生保洁服务方案
407
第一节 日常清洁频率
407
一、 全面清洁区域与频次
407
二、 动态污渍处理流程
410
第二节 清洁标准规范
413
一、 卫生质量量化指标
413
二、 服务形象管理要求
417
第三节 消毒杀菌措施
421
一、 重点区域消毒方案
421
二、 防疫物资管理
424
第四节 设施检查与维护
426
一、 设备巡检机制
426
二、 预防性维护措施
430
第五节 用品配备管理
433
一、 耗材动态补给系统
433
二、 设备清洁规范
436
第六节 特殊时段强化保洁
441
一、 高峰时段保障方案
441
二、 节假日特别安排
444
第七节 应急污染处理
446
一、 突发事件处置体系
446
二、 应急装备配置
451
第八节 环保与节能要求
454
一、 绿色清洁实施方案
454
二、 能源管理措施
460
第八章 消杀除虫工作明细服务方案
466
第一节 服务范围明确
466
一、 室内外环境全面消杀规划
466
二、 特殊区域消杀管理要求
471
第二节 作业频次安排
475
一、 常规消杀周期管理
475
二、 特殊天气应对措施
481
第三节 药剂与设备使用
487
一、 环保药剂选用标准
487
二、 专业设备配置方案
490
第四节 人员配置与培训
497
一、 专业团队组建标准
497
二、 培训体系实施方案
503
第五节 安全防护与应急预案
508
一、 作业安全防护措施
508
二、 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514
第六节 记录与报告制度
519
一、 工作台账管理规范
519
二、 定期汇报沟通机制
522
第九章 保安服务及管理服务方案
531
第一节 保安人员配置
531
一、 保安队长任职资格
531
二、 保安人员基本要求
532
第二节 岗位职责划分
539
一、 保安队长管理职责
539
二、 各岗位具体任务
545
第三节 工作流程规范
552
一、 标准化流程体系
552
二、 智能化设备应用
559
第四节 培训与考核机制
564
一、 系统化培训计划
564
二、 考核评估体系
572
第五节 应急响应机制
579
一、 应急预案编制
579
二、 突发事件处置
584
第六节 管理制度建设
588
一、 日常管理制度
588
二、 监督执行体系
593
第十章 车辆停放管理服务方案
598
第一节 车辆进出管理
598
一、 车牌识别与人工登记结合管理
598
二、 车辆进出安全管理规范
603
第二节 停车区域规划
610
一、 地下车库车位规划方案
610
二、 车位使用动态管理
617
第三节 车辆停放管理
623
一、 车辆停放管理制度建设
623
二、 停车秩序维护措施
629
第四节 安全保障措施
636
一、 车库安全监控系统
636
二、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641
第五节 智能化管理系统
648
一、 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建设
648
二、 系统运维保障方案
654
第十一章 安全保卫工作要求服务方案
664
第一节 安全保卫服务方案
664
一、 安保人员岗位职责与配置
664
二、 安全监控与消防管理
674
三、 办公楼安全防范措施
688
四、 安全保卫应急预案
701
第十二章 公共绿地养护管理服务方案
713
第一节 服务范围明确
713
一、 公共绿地养护区域界定
713
二、 服务边界确认流程
717
第二节 养护计划制定
720
一、 年度绿化养护方案
720
二、 月度执行计划
723
第三节 专业人员配置
726
一、 绿化团队组建方案
726
二、 人员资质管理
729
第四节 设备工具保障
754
一、 养护设备清单
754
二、 设备维护制度
756
第五节 季节性管理措施
760
一、 广州气候适应性方案
760
二、 特殊天气应急预案
763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措施
769
一、 综合防治体系
769
二、 日常防治操作
772
第七节 补植与更新计划
775
一、 植物更新策略
775
二、 苗木储备管理
779
第八节 日常巡检制度
783
一、 巡检体系构建
783
二、 记录档案管理
786
第九节 安全文明作业规范
789
一、 作业安全管理
789
二、 文明施工要求
793
第十节 服务质量评估机制
797
一、 质量管控体系
797
二、 评估结果应用
800
第十三章 室内绿化摆花养护管理方案
803
第一节 绿化养护计划
803
一、 全年绿化养护周期规划
803
二、 专项养护技术方案
807
第二节 摆花布置方案
812
一、 办公区域花卉配置设计
812
二、 花卉维护更新机制
818
第三节 日常巡查机制
823
一、 绿化质量巡检体系
823
二、 问题处置响应程序
828
第四节 专业人员配置
837
一、 绿化团队岗位设置
837
二、 人员管理制度
841
第五节 应急维护措施
846
一、 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846
二、 应急物资储备
853
第六节 材料与工具保障
858
一、 养护物资供应体系
858
二、 仓储管理制度
862
第十四章 其他绿化服务养护管理方案
869
第一节 绿化养护范围
869
一、 公共绿地与室内绿化养护区域
869
二、 分区养护计划制定与实施
875
第二节 日常养护措施
881
一、 绿化带巡查与清洁管理
881
二、 植物修剪与形态维护
886
第三节 浇水与施肥管理
890
一、 科学灌溉系统运行方案
890
二、 营养补给与土壤改良
895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措施
898
一、 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898
二、 预防性消杀作业管理
905
第五节 植物补植与更新
907
一、 植物健康状态评估体系
908
二、 景观效果持续优化
911
第六节 绿化工具与设备配置
914
一、 专业养护设备管理
914
二、 工具日常维护制度
919
第七节 人员安排与培训
923
一、 专业技术团队建设
923
二、 持续教育体系构建
928
第八节 应急预案与特殊天气应对
931
一、 极端气候防护体系
931
二、 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935
第十五章 建筑物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941
第一节 建筑结构维护
941
一、 承重结构定期巡检与维护
941
二、 建筑表面日常检查修复
946
第二节 公共区域维护
950
一、 市政配套设施巡查养护
950
二、 环境卫生标准化管理
957
第三节 设备机房维护
962
一、 核心设备运行环境保障
962
二、 特种设备专项维保
972
第四节 建筑设施保养
976
一、 附属设施周期性养护
976
二、 智能化系统维护
981
第五节 漏水渗水处理
986
一、 防水体系全面检测
986
二、 雨季专项排查机制
992
第六节 装修使用监管
1000
一、 施工行为规范管理
1000
二、 违规行为处置程序
1004
第七节 应急抢修机制
1010
一、 突发事件快速响应
1010
二、 跨部门协作机制
1015
第十六章 公共设备维护保养服务方案
1023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维护
1023
一、 高低压电房日常巡检与维护
1023
二、 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管理
1028
第二节 空调通风系统维护
1030
一、 中央空调主机深度保养
1030
二、 小型空调系统专项维护
1035
第三节 给排水系统维护
1038
一、 水泵房设备预防性维护
1038
二、 雨季防汛专项准备工作
1042
第四节 弱电智能化系统维护
1046
一、 安防系统全功能测试
1046
二、 会议系统技术支持保障
1051
第五节 消防系统维护
1054
一、 消防设施月度点检
1054
二、 消防演练组织实施
1060
第六节 电梯系统维护
1064
一、 电梯机械部件保养
1064
二、 年检准备工作
1069
第七节 停车场系统维护
1072
一、 停车引导系统优化
1072
二、 地坪常规维护
1076
第八节 厨房油烟处理维护
1079
一、 油烟净化设备深度清洗
1079
二、 日常巡检记录
1083
第九节 太阳能雨水中水回用维护
1086
一、 集水系统全面检修
1086
二、 灌溉系统调试
1092
第十节 办公家具设备维护
1096
一、 会议室家具专项保养
1096
二、 常规巡检维修
1099
第十七章 进驻管理服务方案
1105
第一节 进驻组织架构设置
1105
一、 关键岗位设置与职责划分
1105
二、 层级汇报关系建立
1110
第二节 主要管理人员任命
1114
一、 候选人资质审查流程
1114
二、 采购人审批机制
1117
第三节 进驻前准备工作计划
1121
一、 物资设备调试方案
1121
二、 岗前培训实施计划
1126
第四节 人员录用与管理机制
1133
一、 用工合规性保障措施
1133
二、 岗位人员动态管理
1138
第五节 培训体系与上岗考核
1143
一、 分层级培训课程设计
1143
二、 上岗资格认证体系
1150
第六节 进驻初期服务保障措施
1154
一、 过渡期质量监控机制
1154
二、 应急支援力量配置
1159
第七节 与采购人沟通协调机制
1166
一、 常态化沟通渠道建设
1166
二、 监督指导配合方案
1170
环境卫生与保洁管理服务方案
日常清洁频率安排
公共区域全面清洁流程
每日两次全面清扫标准
清扫流程与要求
每日进行两次公共区域全面清扫,严格遵循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顺序。先从公共区域的上层开始,依次对天花板、墙面等进行初步检查和清扫,去除蜘蛛网、灰尘等杂物。接着对地面进行清扫,使用合适的清扫工具,确保地面无烟头、无积水、无明显污渍。对于墙面、玻璃门、扶手等设施,使用清洁布和清洁剂进行擦拭,保证无灰尘、无水渍、无油污。在清扫过程中,要注意对各个角落和缝隙的清理,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清扫时动作要轻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确保公共区域的整体清洁效果。
公共区域全面清扫
墙面清扫
地面清扫
玻璃门擦拭
清扫质量把控
清扫完成后,由专门的质量检查人员进行全面检查。检查人员依据既定的清扫标准,对公共区域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查看。具体检查内容包括:地面是否干净整洁,有无残留的垃圾、污渍;墙面、玻璃门、扶手等设施是否擦拭干净,有无灰尘、水渍、油污;公共区域的各个角落是否清理到位,有无遗漏的杂物。若发现未达到标准的区域,检查人员会详细记录问题区域和具体情况,并及时安排原清扫人员进行返工处理。返工完成后,再次进行检查,直至清扫质量符合标准,以保证公共区域始终保持整洁。
清扫质量把控
即时杂物清理响应机制
杂物发现与报告
保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时刻保持对公共区域环境的关注。一旦发现公共区域存在杂物、废弃物,立即停止手中其他工作,以确保能及时准确地处理问题。首先,保洁人员会迅速确认杂物的具体位置,仔细观察杂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具体位置和情况,报告时要清晰准确地描述杂物的位置和特征。例如,若在楼梯间发现有废弃的纸张和包装盒,会报告“在某楼层楼梯间发现纸张和包装盒等杂物”。同时,在等待清理人员到达的过程中,保洁人员会在附近进行看护,防止杂物被风吹散或造成其他影响。
即时杂物清理
杂物分类
快速清理行动
接到报告后,负责人会根据杂物的位置和情况,立即安排最合适的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清理。清理人员到达现场后,会先对杂物进行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放置。在清理过程中,确保不遗漏任何杂物,使用合适的工具将杂物清理干净。清理完成后,对现场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还有残留的杂物或污渍。若发现有残留,会及时进行再次清理,保证环境整洁。清理结束后,清理人员会将杂物妥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存放或运输,确保公共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地面无积水专项处理
积水预防措施
在日常清扫过程中,保洁人员会特别注意检查公共区域的排水设施是否畅通。对于容易积水的区域,如卫生间门口、楼梯间转角等,提前进行评估和处理。会安排专业人员对这些区域的地面进行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排水坡度或排水口,以保证排水顺畅,避免积水情况的发生。同时,会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清理,防止排水口堵塞。例如,每周对排水口进行一次杂物清理,每月对排水管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疏通,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地面积水问题。
积水清理流程
一旦发现地面有积水,保洁人员会立即采取行动。首先,及时在积水区域放置防滑标识,提醒人员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滑倒等意外事故。然后,迅速使用吸水工具,如吸水拖把、吸水毛巾等,吸干积水。在吸干积水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积水区域的边缘和角落进行彻底清理,确保无残留积水。吸干积水后,使用干净的清洁布对地面进行擦拭,进一步去除水渍和污渍,确保地面干燥。清理完成后,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如果发现排水设施堵塞或损坏,会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和疏通,排除积水原因,防止再次出现积水情况。
重点区域循环保洁方案
重点区域确定
将楼梯间、电梯厅、走廊通道等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确定为重点区域。这些区域由于人员往来较多,容易受到污染,因此需要更加频繁和细致的清洁。每日对这些重点区域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湿拖作业,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清洁工具,保持地面清洁。在湿拖前,会先对地面进行清扫,去除较大的杂物和灰尘。湿拖过程中,要确保拖把充分浸湿清洁剂,对地面进行均匀擦拭,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同时,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清洁频率,如果遇到人员流量特别大的时间段,会增加湿拖次数,以保证地面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循环清洁安排
安排专人对重点区域进行循环保洁。在日常工作中,保洁人员会每隔一段时间对这些区域进行巡查和清洁。每次清洁时,不仅对地面进行再次检查和清理,还会对墙面、玻璃门、扶手等设施进行擦拭,确保无灰尘、无水渍、无油污。在巡查过程中,保洁人员会携带必要的清洁工具和清洁剂,随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例如,若发现墙面有污渍,会立即使用清洁剂进行擦拭;若发现玻璃门有手印,会及时用清洁布擦拭干净。通过这种循环清洁的方式,保证重点区域始终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周期性深度清洁计划
每周高压冲洗实施规范
冲洗范围确定
具体区域界定
为保证室外公共区域的全面清洁,明确将大楼正门外半径一定范围内的广场、连接大楼与周边道路的人行道、大楼侧面的通道等区域纳入冲洗范围。具体包括:
连接大楼与周边道路的人行道
大楼侧面通道
1)大楼正门外广场,可有效去除行人鞋底带来的灰尘和污渍;
2)连接大楼与周边道路的人行道,能保持与外界连接通道的整洁;
3)大楼侧面通道,防止杂物和污渍在此堆积。这样全面的区域界定,确保了室外公共区域都能得到有效清洁。
特殊区域标注
对于一些容易积累污渍的特殊区域,在冲洗计划中需进行重点标注,以确保这些区域得到更彻底的冲洗。例如垃圾桶摆放点附近,由于垃圾倾倒过程中可能会有遗漏和溢出,容易产生污渍和异味;车辆经常停靠的区域,会有油污、轮胎印记等污渍积累。对这些特殊区域进行标注,安排专门的冲洗力度和频次,能够保证整个冲洗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提升清洁效果。
垃圾桶摆放点附近
冲洗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要点
冲洗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冲洗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检查高压清洗机的性能和状态,查看设备的压力是否正常、喷头是否堵塞等,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准备好足够的清洁用水,并根据地面污渍情况添加适量的清洁剂,不同类型的污渍需要不同性质的清洁剂来有效去除。同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在冲洗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行人注意安全,避免因冲洗工作导致意外发生。
警示标识
冲洗顺序原则
遵循合理的冲洗顺序原则,能保证冲洗效果并避免重复劳动。应从大楼周边较远处的区域开始冲洗,逐渐向大楼靠近,这样可以避免冲洗后的污水回流到已清洁区域。对于高处的污渍,先进行冲洗,因为高处的污渍可能会在冲洗过程中流到低处,先处理高处能减少对低处清洁区域的二次污染。按照这样的顺序原则进行冲洗,能提高冲洗效率和质量。
冲洗质量标准
视觉效果评估
评估项目
标准要求
地面整体外观
通过肉眼观察,地面应呈现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无明显的污渍残留和水渍。
细节部位
对于一些细节部位,如墙角、路边石等,也应保持清洁,无污垢堆积。
污渍残留检查
为确保地面清洁彻底,需对地面进行仔细检查。用干净的白色毛巾擦拭地面,若毛巾上无明显的污渍痕迹,说明地面清洁达到了要求。对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和缝隙,更要进行重点擦拭检查,保证每一处都没有污渍残留。
月度停车场全面清扫
清扫前准备工作
通知车主事项
为确保停车场清扫工作顺利进行,需提前通过停车场内的公告栏、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发布清扫通知。明确告知车主清扫的具体时间和范围,提醒车主在清扫期间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这样可以避免车辆妨碍清扫工作,同时也保障了车主车辆的安全。通知发布要及时、准确,确保每位车主都能收到相关信息。
工具设备检查
对清扫工具和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是清扫前的重要环节。检查扫帚的刷毛是否有损坏,若刷毛磨损严重会影响清扫效果;检查簸箕是否有裂缝,避免在收集垃圾时出现泄漏。还要确保吸尘器的吸力正常,若吸力不足则无法有效清理灰尘和细小杂物。如有损坏或故障的工具和设备,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保证清扫工作能高效进行。
清扫作业流程
地面清扫顺序
按照从停车场的周边向中心的顺序进行地面清扫,能使清扫后的垃圾集中到一起,便于收集和清理。对于停车位、通道等重点区域,要进行重点清扫。因为停车位是车辆停放的地方,会有轮胎印记、灰尘等污渍;通道是车辆和行人频繁通行的区域,容易积累垃圾。先清扫周边可以避免将垃圾扫到已清扫的区域,提高清扫效率。
墙面柱子擦拭
使用干净的抹布或拖把对停车场的墙面、柱子等部位进行擦拭。擦拭时,从高处向低处进行,可使擦拭效果均匀。对于一些顽固污渍,使用适当的清洁剂进行清洗。具体操作如下:
1)选择合适的清洁工具,如吸水性好的抹布或不易掉毛的拖把;
2)根据污渍类型选择清洁剂,避免对墙面和柱子造成损伤;
3)擦拭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均匀,确保每个部位都能清洁到。
清扫后检查验收
地面检查要点
检查项目
标准要求
外观
通过肉眼观察,地面应无明显的垃圾、灰尘和污渍,地面的标线应清晰可见。
触感
用手触摸地面,应无明显的灰尘附着。
其他部位检查
对墙面、柱子、垃圾桶等部位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无污渍、灰尘和垃圾堆积。同时检查停车场的照明设备、通风设备等是否正常运行。因为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停车场的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任何故障都可能影响停车场的正常使用。
垃圾分类与清运机制
分类收集系统建设
楼层分类垃圾桶配置
合理规划点位
在各楼层合理规划分类垃圾桶的放置点位,充分考虑人员流动和使用便利性,确保每个楼层的工作人员和访客都能方便地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经综合考量,各楼层分类垃圾桶放置点位规划如下:
楼层分类垃圾桶
楼层
垃圾桶放置点位
1-3层
电梯口、楼梯间、各办公区域入口处
4-6层
电梯厅、茶水间附近、会议室旁
7-8层
电梯出入口、公共休息区、通道拐角处
满足分类需求
根据楼层的功能和使用情况,配备相应数量和类型的分类垃圾桶,满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收集需求。对于办公区域为主的楼层,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大,会配备较多数量的这两类垃圾桶;而餐饮区域附近则会重点增加厨余垃圾桶的配置。对于整栋大楼而言,每层均会设置有害垃圾桶,以收集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物品。同时,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定期对垃圾桶的数量和类型进行调整,确保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高效进行。
电梯口垃圾桶
公共区域垃圾投放点
优化布局设置
对公共区域的垃圾投放点进行优化布局,选择显眼且不影响通行的位置设置投放点,确保垃圾投放点易于识别和使用。具体布局优化措施如下:
公共区域垃圾投放点
1)在大厅、走廊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区域,将垃圾投放点设置在不阻碍行人通行的墙边或角落;
2)在停车场等开阔区域,将投放点设置在明显且距离车辆停放区有一定安全距离的地方;
3)在会议室、餐厅等功能区域附近,合理规划投放点位置,方便使用且不破坏整体环境美观。
维护投放环境
安排专人负责公共区域垃圾投放点的日常维护,及时清理垃圾,保持投放点周围环境整洁,无异味和垃圾堆积。每日定时对垃圾投放点进行巡查,发现垃圾已满及时清理和更换垃圾袋。定期对投放点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和异味产生。若发现投放点周围有垃圾散落,会立即进行清扫,确保环境整洁。同时,会在投放点附近设置明显的提示标识,引导人们正确投放垃圾,共同维护良好的投放环境。
袋装化执行标准
规范垃圾装袋
严格执行垃圾袋装化管理,要求所有垃圾必须装入垃圾袋中,确保垃圾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不泄漏、不散落。会为各楼层和公共区域配备符合环保标准的垃圾袋,垃圾袋的规格和质量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垃圾的装袋需求。安排专人对员工和访客进行宣传和指导,使其了解并遵守垃圾袋装化的要求。在垃圾收集过程中,若发现未按要求装袋的情况,会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避免垃圾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
监督装袋情况
安排专人对垃圾袋装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进行装袋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确保袋装化标准得到有效执行。监督人员会定期在各楼层和公共区域进行巡查,重点检查垃圾桶内的垃圾是否正确装袋。若发现未装袋或装袋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会第一时间与相关人员沟通,要求其立即整改。同时,会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对违规行为进行登记和统计,以便后续进行分析和改进。通过持续的监督检查,强化员工和访客的垃圾分类和袋装化意识。
有害垃圾专门处理
设立专门容器
在各楼层和公共区域设立专门的有害垃圾桶,用于收集废旧电池、过期药品、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大楼物业管理服务_招标文件(202506230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