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功能改造提升项目投标方案
第一章 技术响应情况①
20
第一节 响应“★”技术参数
20
一、 重要技术参数一响应
20
二、 重要技术参数二响应
35
第二节 响应“▲”技术参数
47
一、 技术参数一响应
47
二、 技术参数二响应
56
三、 技术参数三响应
67
四、 技术参数四响应
77
五、 技术参数五响应
91
六、 技术参数六响应
104
七、 技术参数七响应
117
八、 技术参数八响应
128
第三节 佐证材料完整性
136
一、 产品说明书准备
136
二、 检测报告提供
149
三、 系统截图佐证
160
四、 技术白皮书支撑
170
五、 用户手册佐证
183
第四节 响应一致性保障
199
一、 技术承诺核对
199
二、 材料与响应匹配
208
三、 交叉核对机制
214
第二章 技术响应情况②
224
第一节 技术参数响应
224
一、 用户权限统一管理响应
224
二、 基础框架技术路线响应
242
三、 系统等保安全防护响应
260
四、 开发技术体系响应
274
五、 系统架构与运行环境响应
283
六、 数据标准整合响应
292
七、 智能管理功能响应
305
八、 软件操作体验响应
323
第二节 负偏离处理
331
一、 用户权限管理负偏离处理
331
二、 基础框架技术负偏离处理
348
三、 系统安全防护负偏离处理
353
四、 开发技术体系负偏离处理
366
五、 系统架构运行负偏离处理
376
六、 数据标准整合负偏离处理
386
七、 智能管理功能负偏离处理
398
八、 软件操作体验负偏离处理
415
第三节 佐证材料提供
422
一、 用户权限管理佐证材料
422
二、 基础框架技术佐证材料
437
三、 系统安全防护佐证材料
446
四、 开发技术体系佐证材料
461
五、 系统架构运行佐证材料
470
六、 数据标准整合佐证材料
479
七、 智能管理功能佐证材料
486
八、 软件操作体验佐证材料
493
第四节 响应一致性保障
505
一、 用户权限管理一致性保障
505
二、 基础框架技术一致性保障
523
三、 系统安全防护一致性保障
540
四、 开发技术体系一致性保障
548
五、 系统架构运行一致性保障
553
六、 数据标准整合一致性保障
562
七、 智能管理功能一致性保障
584
八、 软件操作体验一致性保障
597
第三章 需求分析方案
610
第一节 项目建设背景
610
一、 依据职业病防治规划要求
610
二、 依托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613
三、 整合职业健康业务数据
616
第二节 项目建设目标
618
一、 实现多主体信息整合共享
618
二、 构建风险分类分级体系
622
三、 提升监管与服务质量
624
第三节 需求整体理解
629
一、 数据共享支撑体系建设
629
二、 智慧监管应用体系建设
632
三、 惠民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636
四、 机构支撑应用体系建设
640
第四节 项目重难点分析
644
一、 系统与省平台一期融合
644
二、 多系统数据对接难题
648
三、 统一门户集成多端应用
651
四、 电子地图数据可视化
655
五、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管理
658
第四章 总体技术设计方案
665
第一节 用户统一认证集成门户
665
一、 监管部门端单点登录
665
二、 用人单位端权限管理
667
三、 服务机构端单点登录
669
四、 劳动者端统一认证
671
第二节 系统基础框架设计
673
一、 基于省平台一期框架研发
673
二、 J2EE技术体系应用
677
三、 B/S架构系统设计
680
四、 信创环境运行保障
682
五、 模块化结构可扩展性
683
第三节 技术路线设计
686
一、 前端Vue/React框架应用
686
二、 后端Spring Boot架构
688
三、 数据库MySQL/PostgreSQL
690
四、 微服务架构设计
693
第四节 信息系统安全设计
696
一、 三级等保体系设计
696
二、 身份认证安全设计
698
三、 访问控制策略制定
701
四、 数据加密技术应用
702
五、 日志审计与安全防护
705
第五节 数据库及数据标准设计
707
一、 基于一期数据交换平台
707
二、 统一数据标准制定
710
三、 与国家申报系统对接
711
四、 与全国服务机构系统对接
713
第五章 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717
第一节 与省平台一期融合设计
717
一、 职业健康基础数据库融合
717
二、 个案信息监管支持
726
三、 预警信息推送功能
732
第二节 与国家系统数据交换设计
738
一、 国家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对接
738
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信息对接
746
第三节 全国技术服务机构系统对接
751
一、 职业卫生数据实时上传
751
二、 对接费用预算涵盖
760
第六章 项目实施方案
763
第一节 项目实施计划
763
一、 项目启动安排
763
二、 需求调研规划
765
三、 系统设计方案
768
四、 开发实施步骤
771
五、 测试验证要点
773
六、 上线部署计划
775
七、 验收交付标准
777
第二节 项目组织管理
779
一、 项目经理职责
779
二、 技术负责人职责
781
三、 开发人员职责
783
四、 测试人员职责
787
五、 运维人员职责
789
六、 沟通机制建立
791
七、 汇报流程制定
794
第三节 实施流程管理
796
一、 需求确认流程
796
二、 设计评审流程
798
三、 开发与测试流程
801
四、 上线部署流程
803
五、 问题处理流程
805
第四节 文档管理措施
807
一、 需求文档管理
807
二、 设计方案管理
808
三、 开发文档管理
811
四、 测试报告管理
814
五、 用户手册管理
816
六、 操作指南管理
818
七、 版本管理策略
819
第五节 风险控制管理
821
一、 技术风险识别
821
二、 进度风险评估
823
三、 资源风险分析
824
四、 接口对接风险
825
五、 风险应对策略
827
六、 预警机制建立
830
七、 应急响应预案
831
八、 风险评估与处理
834
第六节 质量控制
835
一、 质量管理体系
835
二、 代码审查机制
837
三、 功能测试标准
839
四、 性能测试指标
841
五、 安全测试内容
843
六、 用户验收测试
844
第七章 职业健康业务统一门户演示①
847
第一节 门户首页展示
847
一、 平台首页整体布局
847
二、 导航菜单与功能入口
848
三、 数据概览与动态展示
849
四、 模块跳转功能实现
851
第二节 网上办事集成
852
一、 行政管理端功能入口
852
二、 服务机构端功能入口
853
三、 用人单位端功能入口
854
四、 账号登录跳转功能
855
五、 各端口主要功能模块
856
第三节 咨询动态展示
857
一、 通知公告内容展示
857
二、 政策速递信息公示
858
三、 行业新闻实时更新
859
四、 升级公告信息维护
860
第四节 健康宣教功能
860
一、 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
860
二、 职业健康检查内容
861
三、 防护措施相关展示
862
四、 宣教内容后台维护
863
第五节 热点答疑模块
865
一、 常见问题解答展示
865
二、 政策解读内容呈现
865
三、 使用指导信息提供
867
四、 分类检索与关键字搜索
868
五、 问题信息后台维护
869
第六节 信息公示功能
870
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870
二、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871
三、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872
四、 职业病诊断机构信息
873
五、 机构地图联动展示
874
第七节 行业专栏展示
875
一、 专业文章发布展示
875
二、 行业趋势分析内容
877
三、 案例分享信息呈现
880
四、 政策解读文章展示
881
五、 专栏文章后台维护
882
第八节 累计访问量展示
883
一、 入驻部门量统计展示
883
二、 入驻企业量数据呈现
883
三、 累计访问量实时刷新
885
第九节 模块点击演示
886
一、 门户首页模块点击
886
二、 网上办事模块跳转
888
三、 咨询动态模块展示
888
四、 健康宣教模块演示
889
五、 热点答疑模块操作
890
六、 信息公示模块展示
891
七、 行业专栏模块点击
892
第八章 职业健康业务统一门户演示②
894
第一节 网上办事功能集成
894
一、 行政管理端功能集成
894
二、 服务机构端功能集成
898
三、 用人单位端功能集成
900
第二节 账号登录与演示
902
一、 真实系统演示操作
902
二、 账号密码登录流程
904
第三节 功能维护模块设计
907
一、 功能参数维护说明
907
二、 菜单URL及状态管理
910
三、 功能维护操作流程
914
第四节 角色配置与权限管理
916
一、 角色配置机制说明
917
二、 角色权限配置界面
920
三、 角色与菜单绑定流程
922
第九章 职业健康业务统一门户演示③
927
第一节 信息公示展示
927
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信息公示
927
二、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信息公示
928
三、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信息公示
931
四、 职业病诊断机构信息公示
933
第二节 地图联动功能
935
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地图联动
935
二、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地图联动
936
三、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地图联动
938
四、 职业病诊断机构地图联动
940
第十章 职业病防治电子地图演示①
942
第一节 电子地图机构展示
942
一、 卫生行政部门数据展示
942
二、 卫生监督机构数据展示
948
三、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展示
951
四、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数据展示
954
五、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数据展示
958
六、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数据展示
961
七、 职业病诊断机构数据展示
963
第二节 用人单位多维度统计
965
一、 按企业规模统计
965
二、 按职业病危害程度统计
967
三、 按六大类危害因素统计
970
四、 按企业行业类别统计
973
第十一章 职业病防治电子地图演示②
977
第一节 数据下钻功能实现
977
一、 企业规模维度下钻
977
二、 职业病危害程度下钻
979
三、 危害因素维度展示
981
四、 行业领域数据下钻
982
第二节 数据导出功能实现
984
一、 Excel格式数据导出
984
二、 PDF格式数据导出
985
三、 导出字段内容涵盖
988
四、 导出操作流程简便
990
第三节 数据联动展示
991
一、 企业规模关联展示
991
二、 危害程度关联呈现
994
三、 行业领域关联显示
995
四、 数据交互效率提升
999
第四节 数据展示界面优化
1000
一、 可视化大屏风格设计
1000
二、 响应式布局适配
1003
三、 友好交互操作方式
1005
四、 用户体验全面提升
1007
第十二章 职业病防治电子地图演示③
1010
第一节 电子地图展示
1010
一、 卫生行政部门地图展示
1010
二、 卫生监督所地图展示
1011
三、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图展示
1013
四、 用人单位地图展示
1017
五、 专业机构地图展示
1019
第二节 单位信息展示
1022
一、 单位名称信息展示
1022
二、 安全指数信息展示
1023
三、 风险待办信息展示
1025
四、 单位地址信息展示
1028
五、 联系电话信息展示
1030
第三节 跳转企业门户画像
1032
一、 企业规模信息展示
1032
二、 职业病危害程度展示
1034
三、 危害因素信息展示
1036
四、 行业领域信息展示
1038
第四节 综合档案联动展示
1040
一、 危害项目申报档案展示
1040
二、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展示
1042
三、 检测评价档案展示
1044
四、 职业健康培训档案展示
1046
五、 风险评估档案展示
1048
第十三章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采样过程采集①
1051
第一节 移动端注册功能
1051
一、 职业卫生人员移动注册
1051
二、 注册信息真实验证
1052
第二节 检测任务加载展示
1055
一、 登录自动加载检测任务
1055
二、 首页展示任务状态
1056
第三节 现场调查拍照功能
1058
一、 调查采样阶段拍照
1058
二、 照片附带时间定位水印
1060
第四节 现场采样数据关联
1062
一、 调查采样数据自动关联
1062
二、 数据同步准确完整
1064
第十四章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采样过程采集②
1066
第一节 移动应用注册功能
1066
一、 在线注册功能实现
1066
二、 注册信息输入要求
1067
三、 验证码验证流程
1068
第二节 注册信息一致性校验
1068
一、 与专业人员档案校验
1068
二、 信息不匹配处理
1070
三、 重新提交信息要求
1071
第三节 注册流程便捷性设计
1072
一、 简洁友好注册界面
1072
二、 快速填写验证操作
1074
三、 提升注册使用效率
1075
第四节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77
一、 加密传输技术应用
1077
二、 敏感信息安全保障
1078
三、 防止信息泄露措施
1079
第五节 注册记录可追溯
1080
一、 注册记录后台存档
1080
二、 注册记录查询功能
1082
三、 注册记录审计监督
1083
第十五章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采样过程采集③
1086
第一节 现场拍照功能
1086
一、 入场阶段拍照记录
1086
二、 现场阶段拍照记录
1088
三、 出厂阶段拍照记录
1090
第二节 时间定位水印
1093
一、 照片附加时间戳水印
1093
二、 照片附加GPS定位水印
1094
三、 确保照片真实准确
1096
第三节 照片关联任务
1097
一、 照片关联检测任务
1097
二、 便于后续查看追溯
1099
三、 保证任务过程可查
1100
第四节 移动端支持
1103
一、 移动应用拍照功能
1103
二、 现场实时操作上传
1104
三、 确保数据同步时效
1106
第十六章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采样过程采集④
1110
第一节 现场记录关联
1110
一、 调查采样记录自动关联
1110
二、 关键记录字段包含情况
1110
三、 记录数据实时同步保障
1112
第二节 人员信息同步
1113
一、 专业人员档案自动绑定
1113
二、 人员信息字段涵盖内容
1114
三、 执行人员信息同步一致
1114
第三节 时间信息记录
1115
一、 调查采样时间自动记录
1115
二、 时间记录精度与准确性
1116
三、 时间与定位信息绑定
1117
第四节 任务与模块联动
1118
一、 检测任务与模块自动关联
1119
二、 任务完成生成报送卡记录
1120
三、 模块查看与导出任务记录
1121
第五节 数据接口对接
1122
一、 标准化接口数据对接
1122
二、 接口协议保障数据安全
1124
三、 接口校验与重试机制
1126
第十七章 项目经理
1128
第一节 项目经理资质说明
1128
一、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证书
1128
二、 项目经理社保缴纳证明
1134
第二节 信息化项目经验说明
1140
一、 类似信息化项目参与情况
1140
二、 项目证明材料提供
1149
第十八章 技术负责人
1155
第一节 系统分析师证书
1155
一、 证书复印件提供
1155
二、 社保凭据证明
1157
三、 新公司承诺书
1159
第二节 软件设计师证书
1161
一、 证书材料提交
1161
二、 社保缴纳证明
1163
三、 新企业承诺函
1166
第三节 社保缴纳材料
1169
一、 社保凭据完整性
1169
二、 信息一致性审核
1171
三、 材料有效性保障
1173
第四节 材料完整性
1175
一、 证书资料齐全
1175
二、 社保材料完备
1176
三、 装订整理规范
1178
第五节 与项目负责人区分
1179
一、 身份职责区分
1180
二、 资质材料分别
1183
三、 证明文件独立
1185
第十九章 维保及售后服务承诺情况
1188
第一节 售后内容
1188
一、 系统运行维护服务
1188
二、 平台功能升级服务
1190
三、 日常运维支持服务
1195
第二节 人员配置
1199
一、 主管工程师配备
1199
二、 现场支持工程师
1204
三、 人员证明材料
1206
第三节 响应方式
1207
一、 多渠道响应方式
1207
二、 专属售后支持群
1211
三、 重大问题支持
1214
第四节 响应时间
1217
一、 普通问题响应
1217
二、 复杂问题响应
1220
三、 重大系统故障
1223
第五节 维保期后维护服务
1227
一、 有偿维护服务内容
1227
二、 服务模式选择
1230
三、 服务价格标准
1233
第二十章 培训方案
1237
第一节 技术培训内容
1237
一、 系统操作培训
1237
二、 系统管理培训
1240
三、 数据对接培训
1243
四、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培训
1246
五、 安全防护培训
1251
第二节 培训时间安排
1253
一、 项目实施初期培训
1253
二、 系统上线前培训
1256
三、 系统上线后培训
1260
四、 定期系统维护培训
1264
第三节 培训形式
1266
一、 线上培训
1266
二、 线下集中培训
1269
三、 一对一指导
1273
四、 培训资料提供
1277
第四节 保障培训效果的措施
1278
一、 培训前调研
1278
二、 培训过程记录
1281
三、 培训考核
1283
四、 培训反馈机制
1285
五、 培训后跟踪服务
1290
第五节 操作人员及设备维护人员培训
1293
一、 操作人员培训
1293
二、 设备维护人员培训
1297
三、 培训档案建立
1300
第二十一章 紧急响应
1306
第一节 响应机制
1306
一、 7×24小时响应模式
1306
二、 响应流程说明
1310
第二节 服务承诺
1315
一、 紧急响应时间承诺
1315
二、 处理流程服务承诺
1319
三、 服务恢复目标承诺
1325
四、 书面承诺函提供
1330
第三节 保障措施
1336
一、 人员配置保障
1336
二、 技术支持保障
1342
三、 远程协助保障
1348
四、 现场服务保障
1355
技术响应情况①
响应“★”技术参数
重要技术参数一响应
技术说明详细呈现
用户权限管理说明
权限管理机制遵循
在本项目中,严格按照省平台一期的权限管理机制,对用户的登录、操作、数据访问等权限进行细致划分和管理。从登录环节开始,依据省平台一期的规则,对不同用户的账号进行验证和授权,确保只有具备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登录系统。在操作权限方面,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精确分配对系统各项功能的使用权限,避免越权操作。对于数据访问权限,按照数据的敏感程度和业务需求,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确保权限管理规则的一致性,建立统一的权限管理数据库和规则引擎,避免出现权限冲突和管理漏洞。定期对权限管理机制进行评估和优化,结合系统的发展和业务的变化,如新增功能模块或调整业务流程时,及时调整权限管理策略。
权限管理要点
具体措施
登录权限
依据省平台一期规则验证账号,分配登录权限
操作权限
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责,精确分配功能使用权限
数据访问权限
按数据敏感程度和业务需求严格控制
规则一致性
建立统一的权限管理数据库和规则引擎
评估优化
结合系统发展和业务变化,定期调整策略
用户角色权限匹配
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精准匹配其权限。对于监管部门用户,赋予其对系统数据的查询、审核、监管等高级权限,以满足其监管职责的需求。监管部门能够全面查询用人单位的各项数据,包括申报情况、体检情况、培训情况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对系统内的各类业务操作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为用人单位用户分配与其业务相关的操作权限,如信息填报、申诉处理等,保障其正常业务的开展。用人单位可以准确填报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相关信息,当遇到注册问题或账号异常时,能够通过申诉处理功能解决问题。为服务机构和劳动者用户设置相应的权限,服务机构可以上传和管理相关服务数据,劳动者可以查询个人职业健康信息,确保其能够合法、合规地使用系统功能。
此外,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变化,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用户角色和权限进行动态调整。当监管部门有新的监管需求时,会相应增加其权限;当用人单位的业务范围扩大时,会为其开放更多的操作权限。同时,建立权限审核机制,确保权限的分配和调整符合规定和安全要求。在权限匹配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工作需求和安全风险,做到既满足业务需求,又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用户角色和权限,还会建立详细的用户权限档案,记录每个用户的角色、权限以及权限变更情况。定期对用户权限档案进行审查和清理,删除无效的权限记录,确保权限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用户的培训和教育,让用户了解自己的权限范围和使用规则,避免因误操作或滥用权限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权限使用情况监控
建立完善的权限使用监控系统,实时记录用户的操作行为和权限使用情况。通过在系统中部署监控探针,对用户的每一次操作进行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操作结果等信息。对异常的权限使用行为进行及时预警和处理,设置异常行为规则和阈值,当用户的操作行为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例如,当用户在非工作时间频繁进行敏感数据的查询操作时,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对该用户的账号进行临时锁定。根据监控结果,定期对权限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分析异常行为的原因和趋势,找出权限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监控要点
具体措施
操作行为记录
部署监控探针,记录操作时间、内容和结果
异常行为预警
设置规则和阈值,超出范围自动警报
策略调整优化
分析监控结果,改进权限管理策略
账号临时锁定
对异常操作的账号进行临时锁定
薄弱环节改进
找出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权限管理
基础框架设计说明
架构借鉴与优化
深入研究省平台一期的架构设计,借鉴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案。省平台一期在架构设计上具有成熟的经验和优秀的实践成果,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学习,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对架构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本项目在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上有其独特之处,会对架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这些需求。采用分布式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模块,每个模块可以独立部署和运行,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容错能力。当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在架构优化过程中,会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变化,系统可能需要增加新的功能模块或调整业务流程,分布式架构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展和调整。同时,会采用先进的架构设计模式,如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技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和部署灵活性。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小型的、自治的服务,每个服务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提高了开发的并行性和效率。容器化技术则可以将服务打包成独立的容器,实现快速部署和资源隔离。
容器化技术
为了确保架构的优化效果,会进行详细的架构设计评审和性能测试。在架构设计阶段,组织专业的技术团队对架构进行评审,确保架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技术路线选择
依据省平台一期的技术路线,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和工具,确保系统的兼容性和可维护性。省平台一期在技术选型上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维护性,会参考其技术路线进行选择。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如微服务架构、容器化技术等,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和部署灵活性。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小型的、自治的服务,每个服务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提高了开发的并行性和效率。容器化技术则可以将服务打包成独立的容器,实现快速部署和资源隔离。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代码规范、接口规范等,确保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编码和测试,减少系统的漏洞和错误。
在技术路线选择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发展趋势。选择成熟的技术可以降低开发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为系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会与技术供应商保持密切的合作,及时获取技术支持和更新,确保系统始终采用最新的技术。
为了确保技术路线的有效性,会进行技术选型评估和技术验证。在技术选型阶段,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评估,综合考虑技术的性能、成本、兼容性等因素,选择最优的技术方案。在系统开发前,进行技术验证,确保所选技术能够满足系统的需求和性能要求。
模块化设计实现
将系统按照功能进行模块化划分,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和接口。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如数据共享支撑模块、智慧监管应用模块、惠民服务应用模块等。每个模块负责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并且通过标准的接口与其他模块进行交互。通过模块之间的协作,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各个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系统的各项业务流程。例如,数据共享支撑模块为其他模块提供数据支持,智慧监管应用模块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监管,惠民服务应用模块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便于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模块化设计使得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单个模块的开发,降低了开发的复杂度。同时,在测试和维护过程中,可以独立对每个模块进行测试和修复,提高了测试和维护的效率。
模块化设计要点
具体措施
功能划分
按业务需求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
独立接口
每个模块有标准接口与其他模块交互
协作实现
模块相互配合完成系统业务流程
开发效率
降低开发复杂度,提高开发并行性
测试维护
独立测试和修复模块,提高效率
安全防护措施说明
等保要求遵循
严格按照三级等保的要求,对系统的安全策略、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规划和实施。在安全策略方面,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加密策略等,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在技术措施方面,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等手段,对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定期接受等保测评,邀请专业的测评机构对系统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根据测评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确保系统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
为了确保等保要求的有效落实,会建立等保工作小组,负责等保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等保工作小组由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等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加强对员工的等保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等保知识水平,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执行等保措施。
在等保测评过程中,会积极配合测评机构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协助。对于测评机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会及时进行整改和落实,确保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同时,会建立等保测评档案,记录每次测评的结果和整改情况,为后续的等保工作提供参考。
安全技术应用
部署防火墙,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防止外部攻击。防火墙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对进入和离开系统的网络流量进行检查,阻止非法的网络访问和恶意攻击。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入侵行为。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对系统的各种活动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行为,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解密和访问这些数据。
除了上述安全技术,还会采用身份认证和授权技术,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如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数字证书验证等。授权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对用户的访问进行授权,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有权限访问的资源。会建立安全审计系统,对系统的各种操作和活动进行审计,记录操作的时间、内容和操作人员等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可以帮助管理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安全事件的调查和追溯提供依据。
为了确保安全技术的有效性,会定期对安全技术进行评估和更新。随着网络安全形势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会及时更新防火墙的规则、入侵检测系统的特征库等,确保安全技术能够及时应对新的安全威胁。会加强对安全技术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安全技术的正常运行。
安全评估与修复
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包括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漏洞扫描可以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系统的各个组件进行全面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渗透测试则可以模拟黑客的攻击行为,对系统进行实际的攻击测试,验证系统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发现的安全漏洞,会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修复,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漏洞得到彻底修复。建立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责任,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在安全评估过程中,会邀请专业的安全机构或专家进行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专业的安全机构和专家具有丰富的安全评估经验和先进的评估技术,能够发现系统中隐藏的安全漏洞。会对安全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为了确保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的有效性,会定期对应急响应预案进行演练和优化。通过演练,检验应急响应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同时,会加强对员工的应急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产品规格精准提供
系统性能规格
响应时间要求
在正常业务负载下,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如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采用缓存技术等,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对于关键业务操作,响应时间满足用户的实时性要求。关键业务操作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效率,会对这些操作进行重点优化,确保响应时间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模拟不同的业务场景和负载情况,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找出性能瓶颈,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如硬件升级、软件优化等,确保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响应性能。
性能指标
具体要求
优化措施
平均响应时间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优化数据库查询、采用缓存技术
关键业务操作响应时间
满足实时性要求
重点优化关键业务操作
高并发响应性能
保持良好性能
硬件升级、软件优化
可用性保障
采用冗余设计和备份恢复机制,确保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在系统架构设计上,采用冗余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当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当数据出现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进行定期的系统维护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制定系统维护计划,定期对系统进行巡检、清理等操作,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建立系统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和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重大故障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应急预案包括故障处理流程、应急联系人等信息,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
为了确保可用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会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评估。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会加强对系统维护和监控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会选择可靠性高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从源头上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同时,会与硬件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技术支持和更新,确保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数据处理能力
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高效地存储和管理大量的职业健康数据。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存储架构,如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提高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效率。支持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优化数据库的索引结构和查询算法,提高数据查询的速度。同时,采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信息。随着业务的增长,能够方便地进行系统扩展,满足数据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分布式架构和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扩展系统的处理能力。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会注重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数据进行清洗、验证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采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会不断关注和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会积极探索这些技术在职业健康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兼容性规格
技术体系兼容性
严格遵循J2EE技术体系的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与其他基于J2EE开发的系统能够无缝集成。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符合J2EE标准的开发框架和工具,保证系统的兼容性。使用成熟的J2EE开发框架和工具,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质量。如Spring、Hibernate等框架,能够简化开发过程,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对系统进行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J2EE应用服务器上进行测试,确保系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运行。测试过程中,模拟不同的业务场景和负载情况,全面检验系统的兼容性。
为了确保技术体系兼容性,会与J2EE技术的供应商和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获取技术支持和更新。会关注J2EE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方案,以适应新的技术要求。
在系统集成过程中,会制定详细的接口规范和数据交换标准,确保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能够准确地交换数据和信息。会对集成过程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集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架构兼容性
采用B/S架构,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系统,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B/S架构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和易用性,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设备上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系统支持在信创环境下运行,满足国家相关政策和安全要求。对信创环境进行适配和优化,针对信创设备的特点和性能,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系统在信创设备上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信创设备和操作系统上进行测试,验证系统的兼容性。
在架构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信创环境的特殊性和要求。采用国产的芯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技术,确保系统与信创环境的兼容性。会加强对信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系统在信创环境下的性能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架构兼容性,会与信创技术的供应商和厂商进行合作,共同推进系统在信创环境下的应用和推广。会建立信创兼容性测试实验室,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在信创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
数据兼容性
与省平台一期及其他相关系统建立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和共享。通过数据接口,将本系统与省平台一期及其他相关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确保数据的格式和标准一致,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避免数据冲突和错误。进行数据兼容性测试,在数据传输和共享过程中,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测试,保证系统在与其他系统交互时数据的一致性。
为了确保数据兼容性,会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处理。数据交换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转换、映射和同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准确地交换和共享。会加强对数据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兼容性问题。
在数据接口设计过程中,会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RESTfulAPI等,提高数据接口的通用性和易用性。会对数据接口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易用性规格
操作便捷性
优化系统的操作流程,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和复杂度。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繁琐和不必要的操作环节,进行简化和优化。提供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使用户能够轻松找到所需的功能。采用直观的界面设计和导航方式,让用户快速定位到所需的功能模块。支持快捷键和常用操作的快速访问,为用户提供快捷键和快速访问按钮,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
为了提高操作便捷性,会进行用户体验设计。邀请用户参与系统的设计和测试,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对系统的操作流程和界面进行优化。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系统的操作便捷性。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会注重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指南,确保所有用户都能够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会加强对用户的培训和指导,帮助用户快速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
界面友好性
设计美观、易用的界面,采用简洁的布局和清晰的视觉效果。界面的颜色搭配、字体选择等要符合用户的审美习惯,同时要保证界面的清晰和易读性。使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愉悦。避免界面过于复杂和混乱,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完成操作任务。对界面进行用户体验测试,邀请不同类型的用户对界面进行测试,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提高界面的友好性。
为了确保界面友好性,会建立界面设计规范和标准。规范界面的布局、颜色、字体等元素,确保界面的一致性和美观性。会加强对界面设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和用户体验意识。
在界面开发过程中,会采用响应式设计技术,确保界面在不同的设备和屏幕尺寸上都能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会对界面进行性能优化,提高界面的加载速度和响应速度,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用户支持服务
提供详细的用户手册和操作指南,帮助用户了解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用户手册和操作指南要详细、准确地介绍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步骤,使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建立用户反馈渠道,通过在线客服、邮箱、电话等方式,及时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快速响应和解决,安排专业的客服人员负责处理用户的问题,确保用户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用户支持服务内容
具体措施
用户手册和操作指南
详细介绍系统功能和操作步骤
用户反馈渠道
在线客服、邮箱、电话等方式收集建议
问题响应和解决
专业客服人员及时处理问题
检测报告有效佐证
安全检测报告
等保检测情况
检测报告中明确系统是否满足三级等保的各项要求。专业的等保测评机构对系统的安全策略、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检查系统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提供等保测评机构的资质证明和检测结论,确保检测报告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等保测评机构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资质,能够对系统进行全面、准确的测评。根据检测报告的结果,对系统进行整改和优化,不断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在等保检测过程中,测评机构会对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仔细检查。在安全策略方面,检查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加密策略等是否合理和有效;在技术措施方面,检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是否正常运行;在管理制度方面,检查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是否规范。对于发现的问题,测评机构会提出详细的整改建议,会按照这些建议及时进行整改。
为了确保等保检测的顺利进行,会积极配合测评机构的工作。在检测前,准备好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文档,为测评机构提供必要的协助。在检测过程中,及时解答测评机构的疑问,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数据。
漏洞扫描结果
记录系统在漏洞扫描过程中发现的漏洞情况。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系统进行全面扫描,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对漏洞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漏洞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将漏洞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提供漏洞修复的情况和验证结果,对于发现的漏洞,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修复,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漏洞得到彻底修复。
漏洞信息
具体情况
漏洞发现情况
使用专业工具全面扫描系统
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分析评估并划分等级
漏洞修复情况
及时修复并进行验证
渗透测试情况
展示渗透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是否成功突破系统防线。渗透测试团队模拟黑客的攻击行为,对系统进行实际的攻击测试,检验系统的安全性。对渗透测试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说明,分析安全隐患的成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针对渗透测试结果的整改措施和效果验证,根据渗透测试的结果,制定详细的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效果进行验证,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渗透测试内容
具体情况
测试过程和结果
模拟攻击检验系统安全性
安全隐患说明
分析成因和危害
整改措施和验证
制定措施并验证效果
性能检测报告
响应时间检测
记录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响应时间。通过模拟不同的业务场景和负载情况,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测试,记录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响应时间数据。对比响应时间的指标要求,评估系统的性能表现。将测试得到的响应时间数据与预先设定的指标要求进行对比,判断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分析影响响应时间的因素,并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找出影响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如数据库查询性能、服务器配置等,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响应时间检测要点
具体情况
不同负载响应时间记录
模拟场景测试记录数据
指标对比评估
与预设指标对比判断性能
因素分析与优化建议
分析因素提出优化措施
吞吐量检测
检测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业务量。使用专业的性能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吞吐量测试,记录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业务请求数量。评估系统的吞吐量是否满足业务增长的需求,根据业务发展的预测,判断系统的吞吐量是否能够满足未来业务增长的需要。根据吞吐量检测结果,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如果发现系统的吞吐量不足,会对系统的硬件配置、软件算法等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吞吐量检测内容
具体情况
单位时间业务量检测
专业工具测试记录请求数量
业务增长需求评估
根据预测判断是否满足需求
性能优化措施
根据结果优化硬件和软件
性能分析与优化
对性能检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通过对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的分析,找出系统中存在的性能瓶颈,如数据库查询慢、服务器负载过高
响应承诺无负偏离
1)承诺在用户权限管理方面,严格基于省平台一期统一管理,无任何负偏离。用户权限管理将严格遵循省平台一期的规则,确保每个用户的权限划分细致且合理,从登录权限到操作权限再到数据访问权限,都与省平台一期保持高度一致,不会出现权限冲突或管理漏洞等问题。
2)保证基础框架和技术路线完全基于省平台一期完成设计研发,符合技术要求。在基础框架设计上,会深入研究省平台一期的架构优势,借鉴其先进理念,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进行优化。技术路线也将严格按照省平台一期的标准,选用合适的开发技术和工具,确保系统的兼容性和可维护性。
3)确保系统按三级等保要求建设,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达到相关标准。将按照三级等保的各项要求,从安全策略制定、技术措施实施到管理制度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落实。定期接受等保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及时改进和完善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确保系统始终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开发技术基于J2EE技术体系,采用浏览端/服务器(B/S)架构,支持在信创环境下运行使用,无负偏离情况。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J2EE技术体系的标准和规范,使用成熟的开发框架和工具,保证系统与其他基于J2EE开发的系统能够无缝集成。同时,采用B/S架构,方便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并且对信创环境进行适配和优化,确保系统在信创设备上稳定运行。
5)数据标准基于省平台一期数据交换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数据的准确共享和交换。将依据省平台一期的数据标准,对本项目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数据格式和标准一致。通过建立数据接口,与省平台一期及其他相关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和共享,避免数据冲突和错误。
6)提供的软件操作方便,界面友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和需求,优化操作流程,减少操作步骤和复杂度。设计简洁明了、美观易用的界面,采用直观的导航方式和清晰的视觉效果,让用户能够轻松找到所需功能,提高操作效率。
7)所有提供的佐证材料真实、有效、与响应内容一致,不存在虚假或不符的情况。提供的安全检测报告、性能检测报告、兼容性检测报告等佐证材料,都将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且与响应内容紧密相关,能够真实反映系统的各项性能和指标。
8)若出现任何负偏离情况,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承诺不符的负偏离情况,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责任和后果,包括但不限于经济赔偿、工期延误等损失。
9)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和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和管理,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进度安排,合理调配资源,加强项目监督和管理,及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10)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在系统交付使用后,将为用户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和问题,定期对系统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系统始终稳定运行。
11)积极配合采购人的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向采购人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听取采购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采购人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与采购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12)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组建专业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项目经验和专业技能。对团队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能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重要技术参数二响应
技术要点全面阐释
技术原理深度剖析
核心原理详细讲解
针对重要技术参数二,深入挖掘其核心原理,为全面理解技术奠定基础。本项目的技术基于J2EE技术体系,采用浏览端/服务器(B/S)架构,系统支持在信创环境下运行使用,这是技术实现的关键基础。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与省平台一期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深度融合,用户权限基于省平台一期统一管理,基础框架和技术路线也基于省平台一期完成设计研发。通过这种方式,系统能够高效地整合各类职业健康数据,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同时,技术原理通过优化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等方式,有力地支撑了项目提高系统效率、增强数据准确性的整体目标。例如,在数据共享支撑体系中,职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及管理模式基于省平台一期项目实现,与多个外部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准确和高效。
相关理论关联说明
将重要技术参数二与相关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为技术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本项目遵循《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国办函〔2022〕102号的“一部门一系统、一数一源、多源校核”的建设模式,构建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数字政务体系。在技术实现过程中,严格遵循软件工程、数据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在系统架构设计上,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分离,便于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扩展。同时,技术也严格遵循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系统按三级等保要求建设,做好安全防护,确保项目的合规性。此外,该技术与职业健康管理、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理论相互关联,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实现智能管理,为职业健康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原理应用场景分析
分析技术原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以满足项目多样化需求。在数据共享支撑体系中,技术原理确保职业健康基础数据库与多个外部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能够在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实现数据的高效共享与交换,为职业健康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智慧监管应用体系(监管部门端),技术原理支持管理部门快捷了解用人单位的各项情况,如申报情况、体检情况、培训情况等,并通过综合风险分析和处置进度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健康风险。在特殊情况下,如网络故障、数据异常等,技术具备良好的适应性,通过数据备份、容错处理等机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技术原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福建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功能改造提升项目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