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自然资源局智慧自然资源建设项目(一期)项目(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二次)投标方案
第一章 项目理解
11
第一节 项目概况分析
11
一、 项目基础信息
11
二、 项目采购内容
18
三、 项目组成架构
27
四、 项目对接要求
37
第二节 项目需求分析
44
一、 项目总体目标
44
二、 本期建设目标
51
三、 系统架构设计
60
四、 业务架构设计
71
五、 数据架构设计
79
六、 应用架构设计
84
第三节 项目重难点分析
92
一、 系统集成难点
92
二、 数据融合难点
99
三、 项目实施要求
110
四、 技术路线挑战
118
五、 售后维护要求
126
六、 密码应用建设
134
第二章 项目总体设计
148
第一节 总体架构设计
148
一、 基础设施层功能设计
148
二、 数据资源层功能设计
168
三、 平台能力层功能设计
181
四、 应用服务层功能设计
197
五、 用户交互层功能设计
205
第二节 数据架构设计
220
一、 全要素数据架构设计
220
二、 全流程数据架构设计
237
三、 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
248
第三节 业务架构设计
266
一、 市区一体化业务架构
266
二、 资源资产监管业务设计
286
三、 规划配置业务设计
292
四、 管制利用业务设计
309
五、 综合管理业务设计
320
第四节 应用架构设计
330
一、 支持应用层设计
330
二、 业务应用层设计
342
三、 决策应用层设计
359
四、 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378
五、 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384
第五节 关键技术设计
390
一、 三维地理信息处理技术
390
二、 空间数据拓扑检查技术
402
三、 图数联动分析技术
410
四、 多版本成果管理技术
423
五、 自动审查机制设计
430
六、 数据智能质检技术
437
七、 成果留痕追溯技术
444
第三章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功能设计
453
第一节 功能设计目标
453
一、 规划数据整合目标
453
二、 规划分析支撑目标
461
三、 规划编制质效提升目标
471
第二节 功能模块划分
477
一、 规划数据采集与管理模块
477
二、 空间分析与模拟模块
485
三、 规划成果生成模块
498
四、 多规协同编制模块
505
五、 数据可视化展示模块
512
第三节 数据整合与管理
523
一、 多源异构数据接入
523
二、 数据融合处理
531
三、 数据标准化处理
536
四、 数据版本管理
544
五、 数据权限控制
549
第四节 空间分析与模拟
554
一、 用地适宜性评价
554
二、 开发边界模拟
565
三、 生态保护红线冲突检测
570
四、 用地结构优化
580
五、 可视化模拟界面
589
第五节 多规协同编制
598
一、 在线协同编辑
598
二、 意见收集与反馈
604
三、 冲突协调
609
四、 版本比对
618
五、 协同规范性与追溯性
626
第六节 成果生成与输出
631
一、 标准化成果输出
632
二、 一键生成功能
641
三、 成果打包
648
四、 成果上报
654
第七节 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
661
一、 地图浏览功能
661
二、 图层控制
670
三、 属性查询
680
四、 图数联动
686
五、 操作指引
693
第八节 系统集成与适配
701
一、 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构建
701
二、 适配国产技术环境
708
三、 可实施性与扩展性
711
第九节 功能模块独立部署
721
一、 模块部署方案
721
二、 后续功能扩展
730
三、 业务迭代支持
737
四、 模块接口说明
743
五、 部署方式建议
749
六、 性能优化方案
756
第四章 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实施功能设计
764
第一节 功能设计方案
764
一、 规划传导机制设计
764
二、 业务流程设计
772
三、 数据结构与接口设计
779
四、 权限与版本管理设计
790
五、 可视化展示设计
803
第二节 系统适配性设计
812
一、 适配国产基础软件
812
二、 适配政务云平台
820
三、 前端架构兼容性
831
四、 与现有系统集成
842
第三节 数据与业务融合
848
一、 三维立体数据支撑
848
二、 多源异构数据接入
864
三、 数据自动校验保障
871
四、 业务数据留痕追溯
885
五、 台账管理统计分析
894
第四节 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
911
一、 分阶段实施计划
911
二、 双模式部署支持
919
三、 与现有系统对接
926
四、 数据迁移与集成
939
五、 质量保障措施
943
第五章 门户框架功能设计
958
第一节 门户架构设计
958
一、 B/S架构设计
958
二、 扩展性设计
969
第二节 功能模块设计
976
一、 基础功能设计
976
二、 核心业务入口设计
981
三、 数据可视化设计
986
四、 信息推送设计
994
五、 信息联动设计
1005
第三节 用户体验设计
1014
一、 界面与流程设计
1014
二、 多语言支持设计
1020
三、 操作引导设计
1028
四、 用户反馈设计
1039
第四节 权限管理设计
1044
一、 多层级权限控制
1044
二、 动态权限配置
1052
三、 单点登录集成
1059
四、 权限审计功能
1066
五、 敏感数据控制
1071
第五节 安全与稳定性保障
1076
一、 高稳定性设计
1076
二、 安全机制设计
1087
三、 数据备份恢复
1097
第六节 文档与交付要求
1104
一、 设计文档提供
1104
二、 文档合规性
1112
三、 全过程文档提交
1119
第六章 实施管理方案
1131
第一节 进度计划安排
1131
一、 需求分析阶段规划
1131
二、 系统设计阶段计划
1138
三、 开发实施阶段安排
1147
四、 系统测试阶段规划
1164
五、 试运行阶段计划
1172
六、 项目验收阶段安排
1181
第二节 人员配置
1188
一、 项目经理职责分工
1188
二、 架构师岗位安排
1195
三、 开发工程师配置
1206
四、 测试工程师安排
1214
五、 数据工程师职责
1223
第三节 系统部署安排
1233
一、 部署环境规划
1233
二、 部署架构设计
1243
三、 数据迁移策略
1253
四、 系统联调计划
1262
第四节 质量保障措施
1267
一、 需求评审保障
1267
二、 设计评审措施
1276
三、 代码审查机制
1287
四、 测试用例评审
1295
五、 上线前检查安排
1301
六、 第三方测试引入
1310
七、 问题跟踪管理
1318
第七章 售后维护服务及培训方案
1330
第一节 售后服务保障体系
1330
一、 7×24小时响应机制
1330
二、 服务流程规划
1336
三、 售后人员配置
1343
四、 问题处理机制
1356
第二节 售后服务方式与范围
1363
一、 远程支持服务
1363
二、 现场服务保障
1372
三、 服务范围详情
1381
四、 验收配合服务
1393
第三节 售后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1399
一、 数据备份策略
1399
二、 系统巡检安排
1408
三、 重大事件保障
1416
四、 现场维护服务
1422
第四节 培训方案设计
1435
一、 培训目标设定
1435
二、 培训对象分析
1448
三、 培训内容规划
1457
四、 培训方式选择
1466
五、 培训时间安排
1473
第八章 演示
1482
第一节 调整数据审查
1482
一、 多类型审查规则配置
1482
二、 自动审查机制与结果查询
1494
三、 调整方案前后分析对比
1510
四、 自动出具审查报告
1519
第二节 调整过程管理
1531
一、 业务科室在线填写意见
1531
二、 上传审查意见附件
1538
三、 历史意见查询
1545
第三节 调整成果管理
1556
一、 全过程留痕功能
1556
二、 多版本管理功能
1568
第四节 台账管理
1574
一、 城镇开发边界内台账管理
1574
二、 城镇开发边界外台账管理
1581
第五节 调整总览
1589
一、 多维度监测数据展示
1589
二、 指标预警功能
1598
三、 地图查看历史图斑
1607
第六节 演示方式与环境
1621
一、 真实平台环境运行
1621
二、 展示开发实施能力
1631
项目理解
项目概况分析
项目基础信息
项目名称及编号
完整项目名称
项目重点类别
本项目聚焦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这与当下数字化建设的趋势高度契合。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各行业对软件的需求日益增长,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能够帮助客户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本项目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运营服务
类别
描述
重要性
软件开发
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软件系统
高
运营服务
确保软件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维护
高
数字化建设
推动客户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高
二次招标情况
项目进行二次招标,体现了对项目的严谨把控和对优质服务的不懈追求。首次招标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达成理想的结果,通过二次招标,可以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参与竞争,从而为项目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二次招标也可以促使供应商更加重视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在二次招标过程中,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招标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供应商的资质、经验、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最适合项目需求的供应商。相信通过二次招标,能够为项目找到更优质的服务提供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
采购计划编号
编号规范意义
规范的采购计划编号对于项目采购流程的有序管理和追溯具有重要意义。采购计划编号是项目采购活动的唯一标识,通过它可以清晰地记录和跟踪项目的采购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购计划编号可以用于查询采购订单、合同、发票等相关信息,方便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规范的编号也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减少错误和重复劳动。在本项目中,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对采购计划进行编号,确保编号的唯一性和规范性。通过规范的编号管理,能够提高项目采购流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编号规范
作用
优势
唯一性
确保每个采购计划有唯一标识
便于查询和管理
规范性
遵循统一的编号规则
提高工作效率
可追溯性
方便跟踪采购活动的全过程
保障项目质量
编号关联作用
采购计划编号与项目各环节紧密关联,是保障项目连贯性的重要纽带。在项目采购过程中,采购计划编号与采购订单、合同、发票等相关文件相互关联,通过编号可以快速准确地查询和获取相关信息。同时,采购计划编号也与项目进度、质量控制等环节密切相关,能够及时反映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本项目中,将充分发挥采购计划编号的关联作用,加强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采购计划编号与项目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采购项目编号
编号识别作用
此采购项目编号便于在众多采购项目中快速准确识别本项目。在大规模的采购活动中,可能同时存在多个采购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特点。通过采购项目编号,可以将本项目与其他项目区分开来,方便对项目进行管理和跟踪。同时,采购项目编号也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减少错误和混淆。在本项目中,将充分利用采购项目编号的识别作用,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档案,记录项目的基本信息、采购进展、质量情况等,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编号管理价值
采购项目编号有助于对项目进行系统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对采购项目编号的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项目数据库,记录项目的各项信息和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进行项目进度分析、成本控制、质量评估等工作,为项目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采购项目编号也便于对项目进行分类和汇总,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在本项目中,将加强对采购项目编号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编号体系和数据管理机制。通过对项目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购方式与预算
公开招标方式
招标竞争优势
公开招标方式吸引众多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参与,增加了项目选择优质服务的机会。在公开招标过程中,各供应商将充分展示自身的实力和优势,通过竞争来争取项目。这种竞争机制可以促使供应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为项目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同时,公开招标也可以扩大项目的选择范围,让更多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到项目中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在本项目中,将严格按照公开招标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招标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供应商的资质、经验、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最适合项目需求的供应商。相信通过公开招标,能够为项目找到更优质的服务提供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
招标透明保障
整个招标过程透明可查,保障了项目的廉洁性和公信力。公开招标要求招标信息公开、评标过程公开、中标结果公开,确保了招标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这种透明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腐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保障项目的廉洁性。同时,透明的招标过程也可以提高项目的公信力,增强社会各界对项目的信任和支持。在本项目中,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招标程序,确保招标过程的透明和公正。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招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预算金额详情
预算资金分配
将合理分配资金到项目的各个环节,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将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对预算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优先保障项目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避免浪费和重复投入。在本项目中,将对预算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合理的预算资金分配和有效的管理控制,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高质量完成。
预算控制意义
严格控制预算,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高质量完成。预算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严格的预算控制,可以避免项目超支和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确保项目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实施,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在本项目中,将建立健全的预算控制体系,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制定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通过严格的预算控制,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高质量完成,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预算控制措施
作用
效果
制定预算计划
明确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额度
避免超支和浪费
加强监督管理
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预算合理性说明
市场行情参考
参考了当前市场上同类项目的价格水平,确保预算符合市场规律。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将对市场上同类项目的价格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的预算金额。同时,也将考虑到市场价格的波动因素,预留一定的预算调整空间,以应对市场变化。在本项目中,将充分参考市场行情,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市场价格的分析和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降低项目成本。同时,也将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控制,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
项目需求匹配
预算与项目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各项要求。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将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对预算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确保预算资金能够覆盖项目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满足项目建设的各项要求。同时,也将注重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过高或过低的预算。在本项目中,将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需求,确保预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项目需求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详细的预算方案,明确各项费用的支出标准和用途。同时,也将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控制,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
工期与质量要求
项目工期安排
分阶段实施规划
将制定详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确保各阶段任务按时完成。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为每个阶段制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在每个阶段开始前,将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同时,也将加强对项目进度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本项目中,将充分考虑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通过对项目进度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各阶段任务按时完成,为项目的顺利交付奠定坚实基础。
阶段
任务
时间节点
责任人
需求调研阶段
收集项目需求,进行需求分析
合同签订后15个工作日内
项目团队
系统开发阶段
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和测试
2025年11月30日前
开发团队
试运行阶段
对系统进行试运行和优化
通过阶段性验收后至合同期满前
运维团队
工期风险应对
提前做好工期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保障项目按时交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技术难题、人员变动、天气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项目工期造成影响。为了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将提前对可能出现的工期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本项目中,将建立健全的工期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工期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工期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将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工期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质量标准遵循
国家标准落实
严格落实国家标准,确保项目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国家标准是项目建设的基本准则和要求,遵循国家标准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在本项目中,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确保项目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同时,也将不断关注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项目的质量和竞争力。通过严格落实国家标准,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地方标准结合
充分结合履约地的地方标准,使项目更贴合当地实际需求。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地方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本项目中,将充分了解和研究履约地的地方标准和规范,并将其融入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通过结合地方标准,使项目更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提高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将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和协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地方标准内容
作用
实施措施
地理环境标准
适应本地地理条件
进行实地勘察和分析
人文风俗标准
符合当地文化习惯
开展文化调研和交流
政策法规标准
遵守当地政策法规
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和宣传
采购文件响应
技术要求执行
严格执行采购文件中的技术要求,确保项目技术水平达标。采购文件中的技术要求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这些要求可以保证项目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在本项目中,将组织专业的技术团队对采购文件中的技术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按照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操作,确保项目的各项技术指标符合采购文件的要求。同时,也将加强对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严格执行采购文件中的技术要求,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承诺指标兑现
全面兑现应标文件中的承诺指标,保障项目质量的稳定性。应标文件中的承诺指标是对项目质量和服务的一种承诺,全面兑现这些指标可以增强客户对项目的信任和满意度。在本项目中,将建立健全的承诺指标管理体系,加强对承诺指标的跟踪和评估。定期对承诺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见,不断优化项目的质量和服务。通过全面兑现应标文件中的承诺指标,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质量保障。
承诺指标内容
兑现措施
监督机制
技术指标承诺
严格按照技术方案实施
定期技术检测和评估
服务质量承诺
建立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客户满意度调查
工期承诺
制定详细的工期计划
工期进度监控
项目采购内容
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系统
系统适配改造
市级系统适配
完成5个、启动3个市级系统的适配、整合、改造与升级,初步建成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系统,以助力资源资产、规划配置、管制利用、综合管理4大业务域快速搭建。通过对市级系统的适配,能够使系统更好地契合实际业务需求,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兼容性。整合各系统的功能,避免功能的重复建设,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改造与升级系统,能够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为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可靠的支持。具体而言,在适配过程中,会对系统的接口、数据格式等进行调整,确保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在整合过程中,会将分散的功能进行集中管理,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在改造与升级过程中,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升系统的整体水平。
系统名称
适配内容
整合方式
改造升级要点
系统1
调整接口与数据格式
功能集中管理
采用新技术提升性能
系统2
优化接口兼容性
数据统一存储
升级系统架构
系统3
适配新的业务流程
业务逻辑整合
更新系统软件版本
系统4
改进数据传输方式
模块集成
增强系统安全性
系统5
适配新的用户需求
功能重组
提升系统响应速度
技术底座升级
进行技术底座适配改造与升级,采用市区一体化建设模式,加强省市纵向贯通,强化相关政府部门横向协同。通过技术底座的升级,能够为系统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市区一体化建设模式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加强省市纵向贯通,能够确保系统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保持一致,提高业务的协同性。强化相关政府部门横向协同,能够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在技术底座升级过程中,会对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同时,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专业应用建设
开展部门专业应用系统建设,以创新数据模式驱动智慧自然资源建设,打破单一业务线条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通过专业应用系统的建设,能够满足不同部门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创新数据模式能够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打破单一业务线条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能够促进业务的协同发展,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效能。在专业应用系统建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和需求,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打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应用系统。同时,会加强数据的治理和汇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数据支撑服务
时空数据支撑
初步完成佛山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升级建设,为局(含局属单位、各区分局)提供三维立体时空数据支撑与应用系统快速构建支撑。通过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升级建设,能够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时空数据服务。三维立体时空数据支撑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应用系统快速构建支撑能够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具体而言,在升级建设过程中,会对平台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等进行全面的升级和优化,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平台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会加强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三维立体时空数据支撑
服务内容
服务方式
服务优势
三维立体时空数据支撑
在线服务
直观展示地理信息
应用系统快速构建支撑
定制开发
提高开发效率
二三维时空数据共享服务
数据接口
促进数据流通
时空数据查询与分析服务
交互界面
支持决策制定
数据融合治理
打造“一库驱动”数据供给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三维地理场景,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集成多源异构数据资源,开展数据治理和汇聚。通过“一库驱动”数据供给体系的建设,能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建设覆盖全市的三维地理场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直观、更真实的地理信息。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能够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资源,为业务决策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开展数据治理和汇聚,能够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数据融合治理过程中,会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集成等操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会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数据服务能力
具备向各部门提供二三维时空数据的能力,以创新数据模式支撑数据重组与关联融合。这种能力能够满足各部门对不同维度时空数据的需求,促进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创新数据模式可以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为各部门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通过数据重组与关联融合,能够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深度整合和有效利用。在提供数据服务时,会根据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方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会建立完善的数据服务体系,加强对数据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数据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系统功能整合
平台功能整合
整合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等系统的相关功能,为业务活动提供应用能力和数据服务支撑。通过整合这些平台的功能,能够消除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为业务活动提供更强大的应用能力和数据服务支撑,能够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在整合过程中,会对各平台的功能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重叠和互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同时,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架构,确保整合后的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平台名称
整合功能
整合效果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功能
提高空间数据利用效率
时空信息云平台
时空数据存储、处理功能
增强时空数据处理能力
其他相关平台
特定业务功能
拓展业务应用范围
市级系统适配
依托时空信息云平台相关能力,整合适配多个市级系统的相关功能,形成全域、全要素监管闭环应用体系。通过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支撑,能够实现各市级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整合适配多个市级系统的相关功能,能够消除系统之间的差异,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协同性。形成全域、全要素监管闭环应用体系,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在适配过程中,会对各市级系统的接口、数据格式等进行调整,确保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同时,会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流程,加强对监管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市级系统名称
适配功能
适配方式
系统A
资源资产监管功能
接口对接、数据转换
系统B
规划配置管理功能
功能集成、流程优化
系统C
管制利用监测功能
数据共享、协同处理
系统D
综合管理分析功能
算法优化、模型构建
业务应用支撑
助力资源资产、规划配置、管制利用、综合管理4大业务域快速搭建,支撑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通过提供强大的业务应用支撑,能够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促进业务的协同发展。支撑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能够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在业务应用支撑过程中,会根据各业务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会加强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管理,提高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系统规划配置情况
系统架构规划
一云体系建设
搭建自主可控自然资源运行支撑体系,包括在市数字政府政务云划分建立自然资源政务云专区,在自建机房建立自主可控自然资源云,建设敏感数据管控区一期,部署自然资源时空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搭建自主可控自然资源运行支撑体系,能够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市数字政府政务云划分建立自然资源政务云专区,能够充分利用政务云的资源和优势,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在自建机房建立自主可控自然资源云,能够满足系统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要求。建设敏感数据管控区一期,能够加强对敏感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部署自然资源时空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时空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建设内容
建设方式
建设优势
自然资源政务云专区
政务云划分
利用政务云资源
自主可控自然资源云
自建机房
保障数据安全
敏感数据管控区一期
安全防护建设
防止数据泄露
自然资源时空数据管理系统
系统部署
有效管理时空数据
一库体系建设
打造“一库驱动”数据供给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三维地理场景,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集成多源异构数据资源,开展数据治理和汇聚。通过“一库驱动”数据供给体系的建设,能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建设覆盖全市的三维地理场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直观、更真实的地理信息。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能够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资源,为业务决策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开展数据治理和汇聚,能够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一库体系建设过程中,会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集成等操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会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
建设措施
三维地理场景建设
提供直观地理信息
数据采集与处理
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
整合多源异构数据
数据集成与治理
多源异构数据资源集成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接口对接
数据治理和汇聚
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清洗与转换
一平台体系建设
构建统一自然资源技术赋能体系,整合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等系统的相关功能,为业务活动提供应用能力和数据服务支撑。通过构建统一自然资源技术赋能体系,能够消除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整合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等系统的相关功能,能够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和实用性。为业务活动提供应用能力和数据服务支撑,能够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在一平台体系建设过程中,会对各系统的功能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重叠和互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同时,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架构,确保整合后的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业务架构规划
市区一体化模式
采用市区一体化建设模式,理清与省自然资源厅、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级其他部门,以及与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加强省市纵向贯通,强化相关政府部门横向协同。通过采用市区一体化建设模式,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理清与各部门的关系,能够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加强省市纵向贯通,能够确保系统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保持一致,提高业务的协同性。强化相关政府部门横向协同,能够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在市区一体化模式建设过程中,会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对各方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同时,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各方的工作能够相互衔接和配合。
能力集约共享
在能力集约共享、业务协同、监管协同、资源资产、规划配置、管制利用、综合管理等方面开展具体建设工作。通过开展能力集约共享建设工作,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业务协同建设能够提高各业务之间的配合度和协同性,提高工作效率。监管协同建设能够加强对各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业务的合规性。资源资产、规划配置、管制利用、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建设,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在能力集约共享建设过程中,会对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找出可以共享和整合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同时,会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和协同机制,确保各方能够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业务协同建设
加强省市纵向贯通,强化相关政府部门横向协同,在业务协同、监管协同等方面开展具体建设工作。通过加强省市纵向贯通,能够确保系统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保持一致,提高业务的协同性。强化相关政府部门横向协同,能够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在业务协同、监管协同等方面开展具体建设工作,能够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在业务协同建设过程中,会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对各方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同时,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各方的工作能够相互衔接和配合。
数据架构规划
数据融合治理
以创新数据模式驱动智慧自然资源建设,打破单一业务线条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支撑数据重组与关联融合。通过创新数据模式,能够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为智慧自然资源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打破单一业务线条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能够促进业务的协同发展,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效能。支撑数据重组与关联融合,能够实现数据的深度整合和有效利用,为业务决策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数据融合治理过程中,会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集成等操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会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全生命周期管理
构建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融合分析治理体系,包括数据源、数据建库、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等环节。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融合分析治理体系,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全面管理和有效利用。在数据源环节,会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数据建库环节,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建立高效、可靠的数据库。在数据管理环节,会加强对数据的存储、维护和更新,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数据应用环节,会根据业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和分析报告。
管理环节
管理内容
管理目标
数据源
数据采集与整合
确保数据准确及时
数据建库
数据库建设
建立高效可靠数据库
数据管理
数据存储与维护
保障数据安全完整
数据应用
数据服务与分析
满足业务需求
数据标准规范
建立智慧自然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开展数据标准、技术规范、业务规范编制及宣贯、评估等工作。通过建立智慧自然资源标准规范体系,能够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开展数据标准编制工作,能够统一数据的格式和定义,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开展技术规范编制工作,能够规范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业务规范编制工作,能够明确业务的流程和要求,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在宣贯和评估工作中,会加强对标准规范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各方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标准规范。同时,会定期对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标准规范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项目组成架构
一云一平台构成
自然资源运行支撑体系
政务云专区搭建
在市数字政府政务云划分建立自然资源政务云专区,此专区为自然资源相关业务打造稳定运行环境。将各类资源集中管理和分配,可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集中化管理便于对业务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和维护,保障业务系统高效运行,减少系统故障和停机时间,确保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该专区采用先进的虚拟化技术和资源调度算法,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实现资源的灵活调配。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保障政务云专区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此外,还配备专业的运维团队,7×24小时对专区进行监控和维护,及时处理各类问题,为自然资源业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自主可控自然资源云建设
在自建机房建立自主可控自然资源云,能增强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建设敏感数据管控区一期,可对敏感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加密处理,保障敏感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部署自然资源时空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时空数据的有效管理,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自主可控自然资源云
自主可控自然资源云采用国产化的软硬件设备和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同时,加强对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自然资源时空数据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还将不断优化系统性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更加精准和及时的信息支持。
数据供给体系打造
三维地理场景建设
打造覆盖全市的三维地理场景,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直观的地理信息支持。通过高精度的三维建模技术,将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呈现,使自然资源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现状。初步建成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集成多源异构数据资源,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为后续的数据治理和应用提供基础。
该数据库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此外,还将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库内容,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
数据用途
地理信息数据
测绘部门
用于三维地理场景构建
遥感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平台
用于自然资源监测
土地利用数据
国土部门
用于土地资源管理
数据治理与汇聚
开展数据治理和汇聚工作,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整合,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通过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数据治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数据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此外,还将加强对数据的安全管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技术赋能体系构建
功能整合与优化
整合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等系统的相关功能,避免功能重复和资源浪费。对各个系统的功能进行梳理和分析,将相似的功能进行合并和优化,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优化系统性能,采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为业务活动提供更高效的应用能力和数据服务支撑。
在功能整合过程中,注重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确保整合后的系统能够与现有业务系统无缝对接。通过建立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此外,还将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应用能力提升
通过构建统一自然资源技术赋能体系,提升业务活动的应用能力。根据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推动自然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精准管理和决策。
该体系采用开放式架构,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接入和开发,拓展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范围。通过建立应用开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便捷的开发工具和环境,鼓励创新应用的开发。此外,还将加强对应用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业务场景
定制化数据服务
应用解决方案
资源资产监管
实时资源资产数据监测
资源资产动态管理系统
规划配置决策
多源规划数据整合分析
规划辅助决策系统
管制利用评估
历史与现状数据对比分析
管制利用效果评估系统
一系统三体系作用
监管闭环应用体系形成
市级系统整合
依托时空信息云平台相关能力,整合适配多个市级系统的相关功能。将资源资产、规划配置、管制利用、综合管理4大业务域的功能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协同,形成全域、全要素监管闭环应用体系。
在整合过程中,对各个市级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确定整合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先进的集成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数据交互。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标准,规范业务操作,提高监管效率。
业务域
整合系统
整合功能
资源资产
资源资产登记系统、资源资产评估系统
资产信息共享、评估结果互认
规划配置
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系统
规划数据整合、配置方案协同
管制利用
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矿产资源开发监管系统
审批流程优化、利用情况监测
综合管理
综合执法系统、统计分析系统
执法信息共享、数据分析决策
业务协同与监管
该体系可促进业务协同,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可以实时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隐患,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监管和合理利用。
建立健全的业务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监管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将加强对监管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监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保障体系健全
标准规范体系建立
建立智慧自然资源标准规范体系,涵盖数据标准、技术规范、业务规范等多个方面。开展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进行标准规范的宣贯和评估工作,确保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标准规范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标准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对标准规范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认知和执行能力。定期对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标准规范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安全与常态化保障
健全规范化、安全化、常态化保障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手段,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此外,还将建立常态化的运维管理机制,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支撑核心职责履行
业务支撑与协同
“一系统三体系”为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和信息,实现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提高自然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使各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业务协同平台,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实时沟通和协作。通过制定业务协同流程和标准,规范业务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将加强对业务协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业务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
政务服务与治理协同
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与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将自然资源管理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平台,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市域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和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市域治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将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要素管理支撑
时空数据支撑
云平台升级
初步完成佛山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升级建设。升级后的平台采用先进的技术架构和数据存储方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为局(含局属单位、各区分局)提供三维立体时空数据支撑与应用系统快速构建支撑,具备向各部门提供二三维时空数据的能力。
通过升级,完善平台的功能和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提供丰富的时空数据服务接口,方便各部门获取和使用数据。同时,加强对平台的安全管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服务能力提升
通过升级时空信息云平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时空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自然资源全要素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时空数据。支持决策制定和业务开展,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建立数据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对数据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和改进。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此外,还将不断拓展数据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系统适配与整合
市级系统改造
完成5个、启动3个市级系统的适配、整合、改造与升级。对这些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确定改造和升级的重点和方向。初步建成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在改造和升级过程中,注重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确保改造后的系统能够与现有业务系统无缝对接。采用先进的集成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此外,还将加强对系统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的质量和性能。
业务流程优化
通过系统的适配与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去除繁琐的环节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实现自然资源全要素管理的高效运作,提高自然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
建立业务流程优化机制,定期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此外,还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
数据治理与融合
全生命周期治理
构建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融合分析治理体系。该体系涵盖数据源、数据建库、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等环节,实现对数据的全面治理和有效利用。从数据的产生到最终应用,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
建立数据治理团队,负责数据治理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定数据治理策略和标准,规范数据管理行为。采用先进的数据治理工具和技术,提高数据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还将加强对数据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数据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数据关联与重组
以创新数据模式驱动智慧自然资源建设,打破单一业务线条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采用先进的数据关联和重组技术,将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关联,挖掘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和价值。支撑数据重组与关联融合,为全要素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建立数据关联和重组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通过数据关联和重组,发现新的业务机会和增长点。此外,还将加强对数据关联和重组的安全管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项目统筹集约优势
对接部省要求
政策与标准适配
项目严格对接部、省自然资源管理要求,在系统建设、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与部省要求保持一致。深入研究部省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将其融入到项目建设中,确保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实现数据的互通和业务的协同,使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和协调。
建立政策与标准适配机制,定期对部省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跟踪和研究。根据政策和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建设方案和业务流程。此外,还将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纵向业务协同
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的纵向联系,建立健全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省市业务的贯通,提高自然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使省市之间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建立纵向业务协同平台,实现省市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定纵向业务协同流程和标准,规范业务操作。定期召开省市业务协同会议,沟通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此外,还将加强对纵向业务协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业务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
数字政府建设契合
政务云融合
项目建设与数字政府建设方向高度契合,在市数字政府政务云划分建立自然资源政务云专区。实现与政务云的融合,共享政务云的资源和服务,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借助政务云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将自然资源相关业务系统部署到政务云专区。通过政务云的资源调度和管理功能,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优化利用。此外,还将加强对政务云的安全管理,保障自然资源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政务服务协同
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与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将自然资源管理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和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政务服...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智慧自然资源建设项目(一期)项目(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二次)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