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智能体自主系统控制开发平台采购项目投标方案
第一章 基本分
8
第一节 技术参数响应
8
一、 四足机器人
8
二、 轮足式机器人
20
三、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测试平台
38
四、 四旋翼控制实验台
51
第二节 合格证明材料
72
一、 出厂检测报告
72
二、 第三方检测报告
84
三、 产品合格证明
96
四、 标准符合性说明
117
第三节 产品技术资料
139
一、 使用手册与开发文档
139
二、 SDK与API接口说明
154
三、 硬件配置技术参数
168
四、 软件平台与测试例程
189
第四节 质量保障说明
204
一、 质量保证期承诺
204
二、 故障责任与处理
217
三、 质量控制措施
228
四、 售后服务响应机制
238
第二章 整体性能质量的评价质量性能
242
第一节 质量可靠性
242
一、 四足机器人
242
二、 轮足式机器人
248
三、 储能变流器测试平台
252
四、 四旋翼控制实验台
262
第二节 安全耐用性
275
一、 四足机器人安全设计
275
二、 轮足式机器人防护
290
三、 储能变流器安全机制
297
四、 四旋翼实验台防护
310
第三节 操作便捷性
315
一、 四足机器人操控系统
315
二、 轮足式机器人交互
323
三、 储能变流器开发平台
337
四、 四旋翼实验台软件
354
第四节 内容完整性
363
一、 技术参数文件
364
二、 四足机器人文档
377
三、 轮足式机器人资料
389
四、 实验教学配套材料
401
第五节 合理性与可行性
420
一、 四足机器人应用场景
420
二、 轮足式机器人功能
431
三、 储能变流器开发适配
438
四、 四旋翼教学实验设计
451
第三章 产品选型及运行效果
469
第一节 产品选型配置
469
一、 四足机器人
469
二、 轮足式机器人
482
三、 开放式构网型储能变流器测试开发平台
494
四、 四旋翼控制实验台
506
第二节 产品功能齐全
523
一、 四足机器人
523
二、 轮足式机器人
535
三、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平台
546
四、 四旋翼控制实验台
560
第三节 运行使用效果
567
一、 四足机器人
568
二、 轮足式机器人
582
三、 储能变流器平台
594
四、 四旋翼实验台
605
第四章 产品便捷性、安全性
618
第一节 产品成熟性保障
618
一、 四足机器人成熟度验证
618
二、 轮足式机器人市场应用
635
三、 储能变流器平台成熟度
647
四、 四旋翼实验台应用验证
653
第二节 操作便捷性设计
661
一、 模块化设计实现方案
661
二、 中文操作界面配置
677
三、 安卓端控制应用功能
685
四、 手持式遥控器操作
700
第三节 安全保障措施
706
一、 电池安全保护机制
706
二、 电机运行安全防护
719
三、 系统异常处理方案
728
四、 避障与防护设计
739
第四节 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案
749
一、 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749
二、 出厂检测标准流程
756
三、 第三方权威检测报告
765
四、 质量可追溯体系
782
第五节 产品升级与维护保障
788
一、 软件升级路径规划
788
二、 硬件扩展接口配置
798
三、 远程诊断与维护
810
四、 生命周期优化保障
819
第五章 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831
第一节 设备供货安装总体时间
831
一、 四足机器人供货安装节点
831
二、 轮足式机器人进度安排
849
三、 储能变流器测试平台时间规划
857
四、 四旋翼控制实验台进度表
869
第二节 供货组织方案
879
一、 四足机器人供货流程
879
二、 轮足式机器人安装调试计划
890
三、 储能变流器测试平台实施流程
904
四、 四旋翼实验台安装方案
913
第三节 项目实施组织架构
927
一、 项目管理团队配置
927
二、 四足机器人技术小组
941
三、 轮足式机器人实施团队
956
四、 储能变流器平台专项组
970
第四节 质量保障措施
983
一、 设备质量验收标准
983
二、 安装过程质量控制
994
三、 调试质量保障方案
1016
四、 质量问题追溯机制
1033
第六章 培训计划和应用技术支持
1040
第一节 培训内容规划
1040
一、 四足机器人操作培训
1040
二、 轮足式机器人操作培训
1050
三、 储能变流器平台测试培训
1056
四、 四旋翼控制实验台培训
1066
五、 高级开发内容培训
1072
第二节 培训次数与形式
1077
一、 现场集中培训安排
1077
二、 线上远程培训支持
1085
三、 培训方式设计
1097
四、 培训效果保障措施
1104
第三节 应用技术支持方案
1112
一、 联合仿真技术支持
1112
二、 机器人开发技术支持
1121
三、 储能变流器开发支持
1130
四、 感知模块开发支持
1138
第四节 服务响应与保障机制
1149
一、 技术支持渠道建设
1149
二、 问题解决时效保障
1153
三、 远程协助服务内容
1162
四、 技术资料与更新服务
1167
第七章 售后组织及措施
1175
第一节 售后组织机构设置
1175
一、 专职技术服务团队配置
1175
二、 响应机制与管理制度
1179
三、 联系方式与响应时效
1185
第二节 服务保障措施
1191
一、 免费质保期服务承诺
1191
二、 故障处理服务流程
1196
三、 定期巡检与维护计划
1200
四、 客户满意度保障机制
1205
第三节 保密措施
1211
一、 保密管理制度体系
1211
二、 人员保密管理措施
1217
三、 技术保密防护手段
1222
第四节 备品备件供应保障
1226
一、 四足机器人备件保障
1226
二、 轮足式机器人备件保障
1231
三、 储能变流器测试平台备件保障
1235
四、 四旋翼控制实验台备件保障
1242
五、 备件管理与供应机制
1245
第五节 售后文档与资料管理
1253
一、 技术文档编制规范
1253
二、 文档交付与版本管理
1260
三、 知识库建设与应用
1265
基本分
技术参数响应
四足机器人
硬件平台参数响应
物理尺寸及重量响应
长度合规性
经严格测量,所提供四足机器人的长度完全满足长≥610mm的要求。此长度设计为机器人在各类环境中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在狭窄通道中,合适的长度使其能灵活转身;在开阔场地,又能保持稳健的步伐。这一尺寸优势不仅确保了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通行能力,还为其搭载更多设备和功能模块预留了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其应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应用场景
长度优势体现
对运行的影响
狭窄通道
可灵活转身,通过性好
提高通行效率
开阔场地
保持稳健步伐,稳定性高
确保运行安全
搭载设备
预留空间,可搭载更多功能模块
提升应用多样性
宽度适应性
宽度严格控制在≤370mm,使机器人能够灵活穿梭于狭窄空间,大大提高了其环境适应性。在室内复杂的办公区域,它能轻松绕过桌椅等障碍物;在工业生产车间的狭窄通道中,也能自如通行。这种宽度设计使得机器人可以深入到一些大型设备难以到达的区域,为数据采集、巡检等工作提供了便利,拓展了其工作范围和应用场景。
高度合理性
站立高度≤510mm,这样的设计使得机器人在室内外等多种场景下都能顺利工作,有效避免因高度问题造成的不便。在室内,它不会因过高而碰撞到天花板或其他悬挂物;在室外,较低的重心使其在行走过程中更加稳定,尤其是在爬坡或跨越障碍物时。这种合理的高度设计确保了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材质及算法响应
平衡算法优势
触地判断的全力控算法,能够实时准确感知地面状况,为机器人提供更稳定的支撑,从而实现更灵活的运动。在不同材质的地面上,如瓷砖、地毯、草地等,该算法都能迅速调整机器人的姿态和步伐,确保其平稳行走。即使在不平整的地面或遇到障碍物时,也能快速做出反应,保持平衡,避免摔倒。这种强大的平衡能力使得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小腿材质特性
高强度复合塑料材质的小腿,一体化成型无中空导管,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较轻的重量使得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灵活,降低了能耗;而高强度的结构则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冲击力,不易损坏。在长时间的工作中,这种材质的小腿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减少了维修和更换的频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足底材质性能
坚硬耐磨橡胶的足底,具有良好的防滑和耐磨性能,能够适应不同的地面环境,保证机器人的安全运行。在潮湿的地面上,防滑性能可以防止机器人滑倒,避免损坏设备和造成安全事故;在粗糙的地面上,耐磨性能则能延长足底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频率。这种优质的足底材质使得机器人可以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稳定工作,提高了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性能指标响应
爬坡能力表现
经过测试,四足机器人的最大爬坡角度可达40°,在不同坡面材质上都能保持较好的爬坡性能,为其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在混凝土、砂石等不同材质的坡面上,机器人都能凭借其强大的动力和先进的平衡算法,稳定地向上爬行。这种出色的爬坡能力使得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山区巡检、野外勘探等领域,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台阶跨越能力
最大连续上下台阶高度为15cm,使得机器人能够轻松跨越常见的台阶,拓展了其工作范围。在建筑物内部的楼梯间、室外的台阶等场景中,机器人可以自如地上下台阶,进行巡检、配送等工作。这种台阶跨越能力使得机器人可以深入到更多的区域,提高了其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电池续航优势
电池容量不低于4400mAh,额定能量不低于126.7Wh/28.8V,正常行走续航时间可达1.5-2个小时,减少了频繁充电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长时间的巡检或作业任务中,机器人无需频繁返回充电,能够持续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电池采用分离式设计,可快速拆装,方便在电量不足时及时更换电池,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的使用便利性。
电池参数
具体数值
优势体现
电池容量
不低于4400mAh
提供长时间续航
额定能量
不低于126.7Wh/28.8V
保证稳定供电
续航时间
正常行走1.5-2个小时
减少充电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设计特点
分离式设计,可快速拆装
方便更换电池
运动控制模块参数确认
处理器及操作系统确认
处理器性能优势
RK3588处理器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能够满足机器人复杂运动控制的运算需求,提高了机器人的运行效率。在处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复杂运动规划等任务时,该处理器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计算,确保机器人的动作流畅和稳定。低功耗的特性则延长了电池的续航时间,使得机器人可以在一次充电后工作更长时间。
操作系统实时性
RTliunx操作系统的实时性强,能够确保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及时响应各种指令,保证了运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高速运动或紧急避障等情况下,操作系统能够迅速处理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并及时发出控制指令,使机器人做出准确的动作。这种实时性使得机器人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安全可靠地运行。
两者协同工作效果
处理器RK3588与操作系统RTliunx的协同工作,使得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更加精准、高效,能够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处理器的强大运算能力与操作系统的实时性相结合,使得机器人在执行复杂动作时能够快速响应和调整,提高了运动的精度和稳定性。无论是在简单的行走任务还是复杂的舞蹈表演中,都能展现出出色的表现。
协同方面
优势体现
对任务完成的影响
运算与响应
快速准确处理数据,及时响应指令
提高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复杂动作执行
高效完成复杂动作,表现出色
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传感器及通讯总线确认
姿态传感器精度
工业级惯性传感器的高分辨率,使得姿态传感器能够精确感知机器人的姿态变化,为运动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机器人进行各种动作时,姿态传感器可以实时、精确地测量其倾斜角度、旋转速度等参数,帮助控制系统及时调整机器人的姿态,保持平衡。这种高精度的姿态传感器使得机器人的运动更加稳定和准确。
通讯总线性能
通讯总线总线控制频率1kHz,确保了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的数据能够快速、稳定地传输,提高了机器人的响应速度。在高速运动或复杂环境中,高频的通讯总线可以及时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控制器,使控制器能够迅速做出决策,调整机器人的动作。这种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实时应对各种变化,提高了其适应性和可靠性。
传感器与总线协同作用
姿态传感器与通讯总线的协同工作,使得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自身姿态信息,并及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实现了精准的运动控制。姿态传感器精确采集姿态数据,通讯总线快速稳定地传输数据,两者紧密配合,确保了控制器能够根据最新的姿态信息及时调整机器人的动作,实现精准的运动控制。这种协同作用使得机器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稳定运行。
运动能力及开发支持确认
基础运动功能实用性
原地踏步、行走等基础运动功能,是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巡检、巡逻等任务中,行走功能可以让机器人到达指定位置;原地踏步功能则可以在需要时保持静止,进行数据采集或观察。这些基础运动功能为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完成各种基本任务。
高阶步态拓展性
上下台阶等高阶步态以及对其它步态的开发支持,使得机器人能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和任务,提高了其应用范围。在建筑物内部的楼梯、室外的台阶等场景中,上下台阶的高阶步态可以让机器人自如通行;对其他步态的开发支持则为机器人在不同的地形和任务需求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种高阶步态的拓展性使得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如救援、物流等。
高阶步态
应用场景
拓展性体现
上下台阶
建筑物楼梯、室外台阶
提高通行能力
其他步态开发
不同地形和任务需求
提供更多选择
展示动作趣味性
向前跳等多种创意舞蹈展示动作,增加了机器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可用于科普展示等场景。在科普展览中,机器人的创意舞蹈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在教育活动中,也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器人的运动原理。这种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得机器人在科普、教育等领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示动作
应用场景
优势体现
向前跳等创意舞蹈
科普展览、教育活动
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智能感知模块技术指标
操作系统及GPU配置
操作系统优势
Ubuntu-ROS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和扩展性,使得开发者能够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提高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开源的特性允许开发者自由获取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和优化;扩展性则为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提供了便利。这种优势使得机器人可以不断升级和改进,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操作系统特性
优势体现
对机器人智能化的影响
开源性
自由获取源代码,方便修改优化
提高可定制性
扩展性
便于添加新功能模块
适应不同需求
GPU性能表现
GPUNvidiaNX系列(同级别或者更高)的高性能,能够满足机器人对图像和数据处理的高要求,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在处理复杂的图像和数据时,高性能的GPU可以快速完成计算任务,提高处理速度和精度。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GPU系列
性能优势
对感知能力的提升
GPUNvidiaNX系列(同级别或更高)
高性能,快速处理图像和数据
提高感知准确性和决策合理性
两者结合效果
Ubuntu-ROS操作系统与高性能GPU的结合,为机器人的智能感知模块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和扩展性为GPU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GPU的高性能则为操作系统处理复杂的图像和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两者的结合使得机器人在智能感知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相机及传感器配置
深度相机功能
深度相机IntelRealsenseD435i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和深度信息,为视觉SLAM等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和环境感知。高质量的图像和深度信息可以让机器人更准确地识别周围的物体和环境,为自主导航提供精确的地图和定位;视觉SLAM的开发支持则使得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能够实时构建地图和定位自己。这种深度相机的功能为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和环境感知提供了关键的支持。
广角相机优势
广角相机模块的大视角和高分辨率,以及可逆光、无畸变的特点,使其能够更好地捕捉周围环境信息,支持人体识别跟踪等算法的开发。大视角可以让相机覆盖更广泛的区域,高分辨率则可以提供清晰的图像;可逆光和无畸变的特点使得相机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这种优质的广角相机模块为人体识别跟踪等算法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能力。
超声波及激光雷达作用
超声波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的配合使用,能够实现距离检测、停障和3D-SLAM算法开发等功能,提高了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能力。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快速检测近距离的障碍物,为机器人提供及时的预警;激光雷达则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距离信息和3D地图,支持3D-SLAM算法的开发。两者的配合使用使得机器人在导航和避障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能够更安全地在复杂环境中运行。
其他功能配置
声光反馈功能
扬声器和LED灯带的配备,使得机器人能够实时反馈自身状态,同时为演示动作增添了趣味性和观赏性。扬声器可以通过声音传达机器人的状态信息,如电量低、遇到障碍物等;LED灯带则可以通过灯光变化展示机器人的动作和情绪。这种声光反馈功能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交互性,还增加了其在展示和科普等场景中的吸引力。
安卓端应用优势
安卓端机器人控制应用程序的低时延实时图传及运动控制功能,以及对语音控制、停障等感知功能的支持,方便了用户对机器人的操作和控制。低时延实时图传可以让用户实时了解机器人的视角和周围环境;运动控制功能则可以让用户远程控制机器人的动作;语音控制和停障等感知功能的支持则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操作方式。这种安卓端应用程序的优势使得机器人的使用更加方便和高效。
整体功能提升效果
扬声器、LED灯带和安卓端应用程序的配置,提升了机器人的交互性和易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声光反馈功能增强了机器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安卓端应用程序则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方式。这些功能的综合配置使得机器人在各种应用场景中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二次开发支持方案说明
文档资料支持
使用文档实用性
详细的使用文档能够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机器人的操作方法和功能,减少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使用文档中包含了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指南、功能介绍、故障排除等内容,用户可以根据文档中的说明快速上手,进行操作和使用。这种实用性的使用文档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使得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更加顺利。
使用文档内容
对用户的帮助
对推广应用的影响
基本操作指南
快速上手操作
提高使用效率
功能介绍
了解机器人功能
促进应用
故障排除
解决使用中问题
提升用户满意度
开发手册专业性
开发手册为开发者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开发思路,有助于开发者进行二次开发,拓展机器人的功能。开发手册中包含了机器人的技术架构、接口说明、开发流程等内容,开发者可以根据手册中的指导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新的功能和应用。这种专业性的开发手册为开发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文档资料整体作用
使用文档和开发手册的提供,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促进了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使用文档帮助用户快速掌握机器人的使用方法,提高了使用效率;开发手册则为开发者提供了技术指导,推动了二次开发和功能拓展。两者的结合为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和社会。
开发工具支持
运动模型作用
机器人运动模型的提供,使得开发者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运动仿真,提前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减少了开发成本和时间。通过运动模型,开发者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机器人的运动,测试不同的算法和控制策略,评估其性能和效果。这种虚拟仿真的方式可以避免在实际机器人上进行大量的实验,减少了开发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开发效率。
运动模型功能
对开发者的帮助
对开发效率的影响
运动仿真
提前验证算法可行性和有效性
减少实验次数
算法测试
评估算法性能和效果
优化算法
控制策略评估
选择最佳控制策略
提高开发效率
SDK和API优势
运动控制算法开发SDK和API的提供,为开发者提供了便捷的开发接口,降低了开发难度,提高了开发效率。SDK和API封装了机器人的底层功能和接口,开发者可以通过调用这些接口快速实现运动控制算法的开发,无需关注底层的实现细节。这种便捷的开发接口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算法的设计和优化,提高了开发效率。
开发Demo参考价值
运动开发Demo为开发者提供了实际的参考和示例,帮助开发者更快地掌握开发技巧,加快了开发进程。开发Demo中包含了具体的代码实现和应用案例,开发者可以参考这些示例进行开发,学习其中的开发技巧和方法。这种实际的参考和示例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快地入门和掌握开发技术,加快了开发进程。
开发Demo内容
对开发者的帮助
对开发进程的影响
代码实现
学习开发技巧
加快入门速度
应用案例
了解应用场景
拓展开发思路
二次开发手册支持
手册内容全面性
二次开发手册涵盖了运动控制、智能感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开发者提供了全面的开发指导,使开发者能够更好地进行二次开发。手册中详细介绍了机器人的各个模块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包括运动控制算法、智能感知传感器的使用等。这种全面的内容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站式的开发指导,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系统地进行二次开发。
手册涵盖内容
对开发者的帮助
对二次开发的影响
运动控制
掌握运动控制开发方法
实现运动功能拓展
智能感知
了解传感器使用技术
提升感知能力
其他方面
获取全面开发指导
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手册指导实用性
手册中的详细指导和示例,能够帮助开发者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开发的成功率。手册中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介绍,还有实际的代码示例和开发步骤,开发者可以根据这些指导和示例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算法实现、接口调用等。这种实用性的手册指导提高了开发的成功率,减少了开发中的错误和挫折。
手册指导内容
对开发者的帮助
对开发成功率的影响
详细理论知识
理解开发原理
减少错误
实际代码示例
参考代码实现
提高开发效率
开发步骤说明
遵循正确流程
提高成功率
手册对开发的促进作用
详细的二次开发手册促进了机器人的二次开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手册为开发者提供了全面的开发指导和参考,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新的功能和应用。这种二次开发和创新应用的推动,有助于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手册作用
对二次开发的促进
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影响
提供开发指导
降低开发难度
促进创新应用
推动二次开发
实现新功能和应用
推动技术进步
重要条款专项响应材料
硬件平台重要条款响应
物理尺寸证明材料
详细的产品设计图纸和测量报告,能够清晰地展示四足机器人的物理尺寸,确保其完全符合硬件平台的要求。产品设计图纸精确标注了机器人各个部分的尺寸,测量报告则是通过实际测量得出的结果,两者相互印证,能够准确地证明机器人的物理尺寸符合长≥610mm、宽≤370mm、站立高度≤510mm的要求。这种详细的证明材料为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电池指标检测报告
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电池容量和续航时间检测报告,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能够证明产品在这方面的性能符合标准。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对电池的容量和续航时间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法律效力。这份报告能够证明电池容量不低于4400mAh,额定能量不低于126.7Wh/28.8V,正常行走续航时间可达1.5-2个小时,确保了产品在电池性能方面的质量和可靠性。
关键部件性能报告
产品说明书和性能测试报告,能够详细说明电机、关节模组等关键部件的技术参数和性能表现,保证其满足硬件平台的技术要求。产品说明书中详细介绍了关键部件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性能测试报告则是通过实际测试得出的结果,两者结合能够准确地证明关键部件的性能符合硬件平台的要求。这种详细的性能报告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运动控制模块重要条款响应
处理器及系统证明材料
产品的技术规格书和兼容性测试报告,能够证明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确保其满足运动控制模块的要求。技术规格书详细描述了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兼容性测试报告则是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稳定性。这两份材料能够有力地证明处理器RK3588和操作系统RTliunx的性能和稳定性,满足运动控制模块的要求。
证明材料
证明内容
对运动控制模块的影响
技术规格书
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确保满足功能需求
兼容性测试报告
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
保证稳定运行
姿态传感器精度报告
校准报告和性能测试数据,能够准确地展示姿态传感器的精度指标,保证其达到规定标准。校准报告是对姿态传感器进行校准后得出的结果,性能测试数据则是通过实际测试得到的传感器精度指标。这两份材料能够准确地证明姿态传感器的精度符合要求,确保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能够提供准确的姿态信息。
通讯总线测试说明
测试报告和技术说明,能够证明通讯总线的控制频率满足技术要求,确保数据传输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测试报告是通过实际测试得出的通讯总线控制频率和数据传输性能的结果,技术说明则详细解释了通讯总线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这两份材料能够有力地证明通讯总线的控制频率为1kHz,满足技术要求,确保了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的数据能够快速、稳定地传输。
智能感知模块重要条款响应
GPU及相机证明材料
产品的技术参数表和性能测试报告,能够证明GPU和相机的性能符合智能感知模块的要求,为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提供支持。技术参数表详细列出了GPU和相机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性能测试报告则是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GPU和相机的性能和效果。这两份材料能够有力地证明GPUNvidiaNX系列(同级别或者更高)和深度相机IntelRealsenseD435i、广角相机模块等的性能符合智能感知模块的要求,为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激光雷达检测数据
检测报告和实际测试数据,能够准确地展示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指标,确保其达到规定要求。检测报告是由专业检测机构对激光雷达进行检测后出具的结果,实际测试数据则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对激光雷达进行测试得到的探测距离和精度指标。这两份材料能够准确地证明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符合要求,确保其在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整体功能演示说明
演示视频和技术说明,能够直观地展示智能感知模块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增强了用户对产品的信心。演示视频记录了智能感知模块在实际场景中的工作情况,展示了其环境感知、目标识别、导航避障等功能的效果;技术说明则详细解释了智能感知模块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这两份材料能够直观地向用户展示智能感知模块的整体功能和效果,增强了用户对产品的信心。
轮足式机器人
整机硬件规格确认
物理尺寸与重量规范
长度指标达标
严格把控轮足式机器人的长度,确保达到≥820mm的标准。这一长度设计是综合考虑长距离移动和操作需求得出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合适的长度能够让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中灵活穿梭,比如在工业厂房的通道或者户外的复杂地形中,都能顺利通行。通过精确的设计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保证长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因长度误差影响机器人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精确的长度控制对于机器人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过长可能导致机器人在狭窄空间中行动受限,过短则可能无法满足长距离操作的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测量和制造技术,确保每一台机器人的长度都能严格符合标准。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试,验证了该长度设计在各种环境下的可行性和优势。
此外,合适的长度还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和运动稳定性。在长距离移动过程中,合理的长度能够使机器人更好地分配重量,减少能量损耗,提高工作效率。在操作过程中,也能更加稳定地完成各项任务,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宽度与高度限制
将轮足式机器人的宽度控制在≤430mm,高度控制在站立高度≤570mm。这样的设计使得机器人能够在狭窄空间中自如通行,提高了其环境适应性。在一些仓库、车间等空间有限的场所,狭窄的宽度能够让机器人轻松穿梭于货架之间,完成货物搬运等任务。同时,较低的站立高度降低了重心,增强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减少了倾倒风险。
合理的宽度和高度设计对于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的表现也至关重要。在户外的不平坦地面或者楼梯等场景中,较低的重心能够让机器人更好地保持平衡,避免因重心不稳而摔倒。而狭窄的宽度则能够让机器人更容易通过一些狭窄的通道,扩大了其活动范围。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实际应用场景,通过优化结构和材料,实现了宽度和高度的精准控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稳定性测试,确保机器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使用体验。
重量与负载考量
将整机重量(带电池)控制在≤35kg,既保证了机器人自身的灵活性,又能携带一定的负载。较轻的重量使得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响应各种指令,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持续行走有效负载能力≥15kg,可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货物运输等需求。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等领域,机器人能够轻松携带货物进行长距离运输,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我们优化了结构和材料,采用了轻量化的设计理念,在保证机器人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其重量。同时,还对电池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了机器人的续航时间。
此外,我们还对机器人的负载能力进行了严格测试,确保其在满载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通过精确的控制和优化,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保证灵活性的同时,满足各种负载需求,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
材质选用与结构特点
铝合金材质优势
大、小腿选用铝合金材质,具有诸多优势。铝合金材质重量轻,能够有效减轻机器人的整体重量,提高其运动灵活性。同时,其强度高,能够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更加可靠。一体化成型无中空导管的设计,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的刚性和抗变形能力,提高了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铝合金材质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在潮湿、酸碱等环境中,铝合金材质能够有效抵抗腐蚀,保证机器人的性能不受影响。此外,铝合金材质的加工性能好,能够实现复杂的结构设计,为机器人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们在选用铝合金材质时,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测试,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同时,采用了先进的加工工艺,保证了一体化成型的质量和精度。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耐磨橡胶轮胎
足部轮胎采用坚硬耐磨橡胶,能够有效提高轮胎的耐磨性,减少磨损和更换频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耐磨橡胶轮胎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耐磨橡胶具有良好的抓地力,使机器人在不同路面上都能稳定行走。在光滑的地面或者不平坦的路面上,轮胎能够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保证机器人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轮胎设计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可靠性。在高速运动或者频繁转向的情况下,耐磨橡胶轮胎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工况,减少了轮胎的损坏和故障。此外,轮胎的设计还考虑了舒适性和静音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我们在选用耐磨橡胶轮胎时,对其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确保其符合机器人的使用要求。同时,还对轮胎的安装和维护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路面上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
高防护等级保障
防护等级≥IP66,可有效防止灰尘和水的侵入,保护机器人内部的电子元件和机械结构。在一些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如粉尘较大的工厂、潮湿的户外等,高防护等级能够保证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和损坏的发生。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证明文件,确保防护等级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高防护等级使机器人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提高了其适应性和稳定性。在灰尘和水的侵入可能会导致电子元件短路、机械结构生锈等问题,而高防护等级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此外,防护等级的提高还能够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我们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严格按照IP66防护等级的标准进行生产和测试,确保机器人的防护性能符合要求。同时,还对机器人的密封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防护效果。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运动能力与电池管理
强大的越障能力
最大爬坡角度45°,使机器人能够在不同坡度的路面上顺利行走,适应复杂的地形环境。在山区、建筑工地等场景中,机器人能够轻松爬坡,完成各种任务。可攀爬连续楼梯最大高度25cm和单级台阶最大高度80cm,增强了机器人在楼梯等场景中的通行能力。在多层建筑中,机器人能够自主上下楼梯,实现货物的运输和配送。
良好的越障能力提高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实用性。在一些特殊的工作场景中,如救援、勘探等,机器人的越障能力能够帮助其到达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支持。同时,越障能力的提高还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干预。
以下是机器人越障能力的相关参数表格:
越障类型
具体参数
最大爬坡角度
45°
可攀爬连续楼梯最大高度
25cm
可攀爬单级台阶最大高度
80cm
高效的电池管理
配备高性能双锂电池,采用分离式设计,可快速拆装,方便更换和维护。在机器人的使用过程中,如果电池电量不足,可以快速更换电池,保证机器人的连续工作。支持单电池驱动与热拔插换电,确保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因电池问题而中断。在紧急情况下,即使一个电池出现故障,另一个电池也能继续为机器人提供动力。
支持自主充电功能,提高了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和续航能力。机器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电量情况,自动返回充电基站进行充电,无需人工干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机器人的使用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我们在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算法,确保电池的安全和高效使用。同时,还对电池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筛选,保证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内转子电机优势
电机采用内转子设计,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能够将电能更有效地转化为机械能。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内转子电机能够提供更大的动力输出,使机器人具有更强的运动能力。同时,内转子设计还可以减少电机的体积和重量,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内转子电机的高能量转换效率还能够降低机器人的能耗,延长电池的续航时间。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电机的能耗越低,机器人的工作时间就越长。此外,内转子电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更高,能够减少故障和维修次数。
我们在选用内转子电机时,对其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机器人的使用要求。同时,还对电机的控制算法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电机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
控制模块性能指标
CPU性能参数
多核CPU配置
整机内置不少于3个八核高性能CPU,为机器人的各种运算和处理任务提供充足的计算资源。在机器人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复杂的算法运算和模型推理等任务,多核CPU的协同工作模式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机器人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多核CPU的配置使机器人能够应对复杂的环境和任务需求,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复杂的场景中,如多目标跟踪、环境感知等,多核CPU能够快速处理数据,做出准确的决策。同时,多核CPU的冗余设计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即使一个CPU出现故障,其他CPU也能继续工作。
我们在选用CPU时,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测试,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符合要求。同时,还对CPU的散热系统进行了优化,保证CPU在高负载运行时的温度稳定。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数据处理能力
多核CPU的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数据处理速度,能够快速处理传感器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在机器人的运行过程中,传感器会不断采集周围环境的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数据需要及时处理才能为机器人的决策提供支持。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及时做出决策和响应,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在复杂的任务场景中,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是机器人稳定运行的关键。在多机器人协作、智能物流等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实时处理大量的数据,做出快速的决策。多核CPU的协同工作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我们在设计和优化机器人的软件系统时,充分利用了多核CPU的性能优势,采用了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技术,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速度。同时,还对数据处理的算法进行了优化,减少了数据处理的时间和资源消耗。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快速、准确地处理数据,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
复杂任务适应性
高性能CPU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任务下保持稳定运行,如在复杂环境中的导航、避障和操作等。在复杂的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决策,高性能CPU的强大计算能力能够支持机器人进行复杂的算法运算和模型推理,提高其智能决策能力。
CPU的强大计算能力能够支持机器人进行复杂的算法运算和模型推理,提高其智能决策能力。在智能安防、智能巡检等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对大量的图像、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识别目标物体、检测异常情况等,高性能CPU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我们在开发机器人的软件系统时,采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充分发挥了高性能CPU的计算能力。同时,还对机器人的硬件系统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其整体性能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关节模块特性
一体化关节设计
一体化关节模块集成了高扭矩密度电机、高精度减速机、绝对式双编码器和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关节的紧凑设计和高效运行。这种一体化设计减少了关节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同时,一体化设计也便于安装和维护,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关节的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一体化关节模块的设计使得关节的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减少了传动误差,提高了运动精度。同时,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关节的温度,保证关节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提高了关节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我们在设计和制造一体化关节模块时,采用了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材料,保证了关节的质量和性能。同时,还对关节的装配和调试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确保关节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高扭矩密度电机
高扭矩密度电机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输出,使机器人的关节具有更大的扭矩和运动能力。在机器人的工作过程中,关节需要承受较大的负载,高扭矩密度电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保证机器人在负载较大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电机的高扭矩密度特性确保机器人在负载较大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提高了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需要大力矩输出的场景中,如搬运重物、攀爬楼梯等,高扭矩密度电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扭矩密度电机的高效性还能够降低机器人的能耗,延长电池的续航时间。
我们在选用高扭矩密度电机时,对其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机器人的使用要求。同时,还对电机的控制算法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电机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
高精度减速机
高精度减速机能够保证关节运动的精确性,使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精准和稳定。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减速机的精度直接影响关节的运动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高精度减速机能够将电机的转速和扭矩进行精确的转换,保证关节按照预定的轨迹运动。
减速机的高精度特性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操作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满足各种复杂任务的需求。在工业生产、装配等场景中,机器人需要进行高精度的操作,如零件的安装、焊接等,高精度减速机能够保证机器人的操作精度和质量。
我们在选用高精度减速机时,对其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机器人的使用要求。同时,还对减速机的润滑和维护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减速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
基础运动功能
原地静止站立功能
基础运动能力包含原地静止站立功能,使机器人能够在特定位置保持稳定姿态。原地静止站立是机器人进行其他运动和操作的基础,确保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机器人的定位、抓取等任务中,原地静止站立功能能够保证机器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需要精确操作的场景中,如装配、检测等,机器人需要在特定位置保持静止,原地静止站立功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同时,该功能还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避免因运动不稳定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我们在设计和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时,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确保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实现稳定的原地静止站立。同时,还对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稳定基础的重要性
稳定的原地静止站立能力为机器人的其他运动和操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进行复杂的运动和操作时,稳定的基础能够保证机器人的精度和安全性。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如行走、转弯、攀爬等,稳定的基础能够减少机器人的晃动和倾斜,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一些需要高精度操作的场景中,如手术机器人、精密装配机器人等,稳定的基础尤为重要。在这些场景中,机器人的微小晃动都可能导致操作失误,影响工作质量和安全性。因此,稳定的原地静止站立能力是机器人实现高精度操作的关键。
我们在设计和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时,充分考虑了稳定基础的重要性,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确保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实现稳定的原地静止站立。同时,还对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精确控制实现稳定
通过精确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反馈,对机器人的关节和姿态进行实时调整,实现稳定的基础运动。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的状态,并将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精确控制。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如行走、转弯、攀爬等,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机器人的姿态、速度、加速度等信息,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对机器人的关节进行调整,保证机器人的稳定运行。
精确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反馈机制能够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在一些需要高精度操作的场景中,如手术机器人、精密装配机器人等,精确的控制能够保证机器人的操作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该机制还能够提高机器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任务中稳定运行。
我们在设计和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时,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确保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实现精确的控制和稳定的运动。同时,还对机器人的软件系统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多传感器配置参数
广角相机参数
高分辨率成像
广角相机模块具有1920(H)x1080(V)@30fps的分辨率,能够提供清晰、细腻的图像和视频。高分辨率的成像效果有助于机器人更准确地识别和感知周围环境,提高其视觉处理能力。在复杂的场景中,高分辨率相机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信息,为机器人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机器人的导航、避障、目标识别等任务中,高分辨率成像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智能安防、智能巡检等场景中,高分辨率相机能够清晰地捕捉到目标物体的特征,为后续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便利。
我们在选用广角相机时,对其分辨率、帧率、色彩还原等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机器人的使用要求。同时,还对相机的安装和调试进行了优化,保证相机的成像质量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准确地识别和感知周围环境,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大视角覆盖
视角D168°H153°V86°,使广角相机能够覆盖较大的视野范围,减少视觉盲区。大视角的设计有助于机器人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和目标。在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等任务中,大视角相机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些需要全方位感知的场景中,如智能物流、智能仓储等,大视角相机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机器人更好地规划路径、避免碰撞。同时,大视角相机的使用还能够减少机器人的传感器数量,降低成本。
我们在设计和安装广角相机时,充分考虑了视角的覆盖范围和安装位置,确保相机能够最大程度地覆盖周围环境。同时,还对相机的图像拼接和融合算法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大视角相机的成像质量和效果。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多相机多角度监测
广角相机数量≥2台,通过多角度布置,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方位监测。多相机的配置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视觉信息,提高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在复杂的场景中,多相机多角度监测能够确保机器人不会遗漏重要信息。
在一些需要高精度监测的场景中,如智能安防、智能巡检等,多相机多角度监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帮助机器人更好地识别目标物体、检测异常情况。同时,多相机的使用还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容错能力,即使一个相机出现故障,其他相机也能继续工作。
以下是多相机多角度监测的相关信息表格:
相机编号
安装位置
视角范围
监测区域
相机1
机器人前方
D168°H153°V86°
前方区域
相机2
机器人后方
D168°H153°V86°
后方区域
激光雷达参数
多雷达高精度感知
激光雷达数量≥2台,线数≥96线,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环境感知数据。多雷达的配置和高线数的设计,使机器人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周围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在复杂的环境中,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数据有助于机器人进行精确的导航和避障。
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建图等任务中,多雷达高精度感知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地图信息,帮助机器人更好地规划路径、避免碰撞。同时,多雷达的使用还能够提高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在不同的光照、天气等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
我们在选用激光雷达时,对其线数、精度、测量范围等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机器人的使用要求。同时,还对激光雷达的安装和调试进行了优化,保证雷达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全方位扫描能力
水平视场角0~360°,垂直视场角0~90°,使激光雷达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扫描。全方位扫描能力确保机器人能够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不会遗漏任何重要信息。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和建图等任务中,全方位扫描的激光雷达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些需要全方位感知的场景中,如智能物流、智能仓储等,全方位扫描的激光雷达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机器人更好地规划路径、避免碰撞。同时,全方位扫描的激光雷达还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和障碍物。
我们在设计和安装激光雷达时,充分考虑了扫描范围和安装位置,确保雷达能够最大程度地覆盖周围环境。同时,还对激光雷达的扫描算法和数据处理算法进行了优化,提高了雷达的扫描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安全测距性能
激光安全等级Class1人眼安全,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测距能力不低60m(30m@10%NIST),使机器人能够在较远距离上检测到物体。安全可靠的测距性能为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一些需要远距离检测的场景中,如智能安防、智能巡检等,安全可靠的测距性能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帮助机器人更...
青岛大学智能体自主系统控制开发平台采购项目投标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