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专项抽检与风险监测服务项目
第一章 项目实施方案
7
第一节 现场采样与保存
7
一、 肉制品采样保存方案
7
二、 乳制品采样保存方案
18
三、 水产制品采样保存方案
30
第二节 样品检测与处理
43
一、 肉制品检测技术方案
43
二、 乳制品检测技术方案
59
三、 湿粉类检测技术方案
73
第三节 质量保证与保密
86
一、 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86
二、 数据保密管理措施
101
三、 应急处理预案
112
第四节 实施方案完整性
125
一、 采样计划完整性
125
二、 检测方案完整性
140
三、 报告体系完整性
158
第五节 科学合理性与针对性
180
一、 肉制品风险监测方案
180
二、 乳制品风险监测方案
199
三、 特殊食品监测方案
212
第二章 投标人拟投入设备情况
231
第一节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
231
一、 设备性能参数
231
二、 应用领域
241
三、 维护保养方案
249
第二节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259
一、 技术指标
259
二、 检测项目覆盖
267
第三节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
279
一、 核心配置
279
二、 特殊膳食检测
288
第四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97
一、 关键参数
297
二、 湿粉类检测
308
第五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316
一、 系统组成
316
二、 重金属检测
328
第六节 原子荧光光度计
337
一、 光学系统
337
二、 专项应用
346
第七节 冷藏车辆
356
一、 温控系统
356
二、 运输管理
365
第三章 投标人拟投入项目人员
374
第一节 正高级职称人员
374
一、 肉制品专项抽检人员
374
二、 乳制品专项抽检人员
392
三、 水产制品专项抽检人员
405
第二节 省级食品安全专家库人员
417
一、 湿粉类专项监测专家
417
二、 特殊膳食食品监测专家
436
三、 食用油专项监测专家
447
第四章 产业行业了解情况及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方案
460
第一节 产业分布分析
460
一、 肉制品产业分布
460
二、 乳制品产业分布
481
三、 水产制品产业分布
496
第二节 产业现状分析
507
一、 肉制品产业现状
507
二、 乳制品产业现状
527
三、 水产制品产业现状
541
第三节 产品质量现状分析
556
一、 肉制品质量风险
556
二、 乳制品质量风险
571
三、 水产制品质量风险
579
第四节 应用前景与发展分析
590
一、 肉制品发展趋势
590
二、 乳制品发展方向
612
三、 水产制品创新路径
626
第五节 方案完整性与可行性
647
一、 肉制品监测方案
647
二、 乳制品监测方案
659
三、 水产制品监测方案
675
第五章 投标人检验领域情况
698
第一节 食品项目能力验证
698
一、 肉制品专项抽检能力
698
二、 乳制品专项抽检能力
711
三、 水产制品专项抽检能力
725
第二节 农产品监测能力验证
743
一、 特殊膳食食品检测能力
743
二、 食醋白酒检测能力
757
三、 食用油检测能力
776
第六章 抽检应急响应能力
792
第一节 应急响应机制
792
一、 肉制品抽检应急机制
792
二、 乳制品抽检应急机制
808
三、 水产制品应急机制
820
第二节 响应时间保障
834
一、 肉制品响应时效
834
二、 乳制品响应时效
848
三、 水产制品响应时效
860
第三节 人员与装备调度
869
一、 肉制品检测团队
869
二、 乳制品检测团队
880
三、 水产制品检测团队
892
第四节 现场处置与信息反馈
903
一、 肉制品现场处置
903
二、 乳制品现场处置
915
三、 水产制品现场处置
929
第七章 管理体系
943
第一节 管理制度
943
一、 肉制品专项抽检管理
943
二、 乳制品专项抽检管理
955
三、 水产制品专项抽检管理
972
第二节 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
990
一、 湿粉类专项检测程序
991
二、 特殊膳食食品检测指南
1014
三、 食品相关产品检验规范
1026
项目实施方案
现场采样与保存
肉制品采样保存方案
调理肉制品采样规范
采样点选择
生产企业采样
在生产企业成品库采样时,会严格按不同批次、不同规格随机选取样品。这是为了保证样品能够涵盖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类型,使样品更具代表性。具体而言,将按照以下表格所示进行操作:
调理肉制品生产企业采样
采样维度
操作方式
批次
覆盖近一个月内生产的不同批次产品,每个批次至少抽取1个样品。
规格
针对企业生产的所有规格产品,每个规格至少抽取1个样品。若规格较多,可按照销量占比进行分层抽样。
销售环节采样
在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行调理肉制品采样时,会充分考虑销售量和消费者关注度。根据市场调研和销售数据,选择热门品牌和常见规格的产品进行采样。这样能够反映出市场上主流调理肉制品的质量状况。对于热门品牌,会选取其销量排名前三的规格产品;对于常见规格,会涵盖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几种类型。通过这种方式采样,可确保样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为后续的检测和分析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超市调理肉制品采样
农贸市场调理肉制品采样
特殊情况采样
对于新上市或近期有质量投诉的调理肉制品,将采取增加采样频率和数量的方式加强质量监测。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新上市调理肉制品采样
质量投诉调理肉制品采样
情况类型
采样频率
采样数量
新上市产品
在上市后的前三个月内,每周采样一次。
每次采样不少于5个不同批次的产品。
近期有质量投诉产品
接到投诉后的一周内采样两次,之后每周采样一次,持续一个月。
每次采样不少于8个样品,涵盖不同生产批次和销售地点。
采样频率确定
大型企业采样频率
对于大型调理肉制品生产企业,每月采样不少于一次。这是因为大型企业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且市场覆盖面广,其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大。每月采样能够持续监控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具体操作如下:
①月初制定采样计划,明确采样的产品种类、批次和数量。
②按照计划在企业成品库进行随机采样。
③及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小型企业采样频率
小型生产企业每季度采样一次。虽然小型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视其产品质量。每季度采样一次可以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其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具体做法如下:
①每季度首月确定采样时间和采样产品。
②前往企业成品库或销售环节进行采样。
③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估企业产品质量状况。
销售环节采样频率
超市和农贸市场的调理肉制品每两个月采样一次。这是为了反映市场上产品质量的动态变化。因为销售环节的产品来源广泛,质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和供货渠道的变化而改变。每两个月采样一次能够及时发现市场上产品质量的波动情况。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时间安排
操作内容
每两个月的第一个月
根据市场销售数据和消费者反馈,确定采样的超市和农贸市场以及采样的产品品牌和规格。
每两个月的第二个月
前往选定的销售场所进行采样,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检测。
采样工具与方法
包装产品采样
对于密封包装的调理肉制品,会采用严谨的采样方法。首先,用酒精棉球擦拭包装表面,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外部细菌污染样品。然后打开包装,使用无菌工具取出适量样品。具体操作按照以下表格进行:
步骤
操作详情
消毒包装表面
用75%酒精棉球全面擦拭包装表面,确保擦拭面积覆盖整个包装,擦拭时间不少于30秒。
打开包装
使用无菌剪刀或刀具沿包装边缘小心打开,避免包装内的产品受到外部污染。
取出样品
用无菌镊子或勺子从包装内不同部位取出适量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
散装产品采样
在对散装调理肉制品采样时,为保证样品的代表性,会从不同部位多点采样,然后混合作为一个样品。具体操作如下:
①准备多个无菌采样工具,如勺子、铲子等。
②在散装产品的上、中、下及边缘等不同部位分别采样,每个部位采样量大致相同。
③将采集到的样品充分混合,放入无菌容器中。
采样量控制
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会合理控制采样量。一般每个样品不少于规定的检测用量,以确保能够满足所有检测项目的需求。具体控制方式如下:
①对于微生物检测项目,每个样品采样量不少于25克。
②对于理化指标检测项目,根据检测方法和仪器要求确定采样量,一般不少于50克。
③若同时进行多个检测项目,采样量将根据各项目要求的最大值确定。
腌腊肉制品保存条件
温度控制要求
冷藏保存方式
将腌腊肉制品放入保鲜袋或密封容器中,置于冰箱冷藏室保存,能确保温度稳定。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步骤
操作内容
包装处理
选择质量可靠的保鲜袋或密封容器,将腌腊肉制品装入其中,尽量排出空气,密封好。
放入冷藏室
将包装好的腌腊肉制品整齐地放入冰箱冷藏室,避免挤压和碰撞。
温度设置
将冰箱冷藏室温度设置在2℃-4℃之间。
温度监测措施
为确保腌腊肉制品保存温度在规定范围内,会定期检查保存环境的温度。具体做法是使用温度计进行实时监测。每天至少检查两次温度,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每次检查时,将温度计放置在冷藏室的不同位置,记录温度数据。若发现温度异常,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保证腌腊肉制品的质量。
温度异常处理
如发现温度异常,会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检查冰箱制冷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查看压缩机是否工作、制冷管是否堵塞等。
②若制冷设备故障,及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③在等待维修期间,可采取临时降温措施,如放入冰块等,以保证腌腊肉制品的温度符合要求。
湿度调节范围
湿度调节方法
可使用除湿机或加湿器调节保存环境的湿度,使其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湿度情况
调节方法
湿度过高
开启除湿机,将湿度设定在60%-70%之间。根据环境湿度情况,调整除湿机的运行时间和风速。
湿度过低
开启加湿器,将湿度设定在60%-70%之间。定期检查加湿器的水位,确保其正常工作。
湿度监测频率
为保证腌腊肉制品保存环境的湿度稳定,每天至少监测一次湿度。使用湿度计进行监测,将湿度计放置在保存环境的中心位置。每次监测后,记录湿度数据,并分析湿度变化情况。若发现湿度波动较大,会及时调整湿度调节设备的运行参数。
湿度异常应对
当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湿度异常情况
应对措施
湿度过高
加强除湿机的运行,增加除湿时间和风速;检查保存环境是否存在漏水等情况,如有及时处理。
湿度过低
增加加湿器的运行时间,提高加湿量;在保存环境中放置一些湿毛巾等,增加空气湿度。
包装密封要求
包装材料选择
选择包装材料时,会选择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塑料薄膜、铝箔袋等。这些材料质量可靠,能够有效防止外界空气、水分和微生物的侵入,保证腌腊肉制品的质量。在选择塑料薄膜时,会选用厚度适中、透明度好、无异味的产品;对于铝箔袋,会选择密封性强、阻隔性能好的类型。
密封操作规范
在包装过程中,会严格按照密封操作规范进行。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步骤
操作内容
放置产品
将腌腊肉制品整齐地放入包装材料中,避免产品相互挤压。
排出空气
尽量排出包装内的空气,可采用真空包装机或手动挤压的方式。
密封包装
使用热封机或其他密封设备将包装材料密封好,密封宽度不小于5毫米。
包装检查方法
对包装好的腌腊肉制品会进行外观检查,查看包装是否有破损、漏气等情况。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①观察包装表面是否有明显的划痕、裂缝等破损情况。
②轻轻挤压包装,检查是否有气体泄漏的声音或感觉。
③若发现包装有问题,会及时更换包装,确保腌腊肉制品的密封性。
酱卤肉制品采样流程
采样前准备工作
工具消毒处理
为保证采样工具的卫生,会将采样工具如刀具、镊子等浸泡在消毒剂中,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步骤
操作详情
选择消毒剂
选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按照说明书的比例配制消毒液。
浸泡工具
将采样工具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冲洗晾干
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工具,去除残留的消毒剂,然后放在无菌环境中晾干。
容器选择与准备
在选择容器时,会选择合适的无菌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等。这些容器在使用前会进行清洗和高温灭菌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①选择透明度好、无破损、密封性强的容器。
②将容器用洗涤剂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洗多次。
③将清洗后的容器放入高温灭菌设备中,在121℃下灭菌20-30分钟。
防护用品配备
为防止采样人员对样品造成污染,采样人员会佩戴好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防护用品
佩戴要求
口罩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且贴合面部。
手套
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在采样过程中如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
帽子
佩戴一次性帽子,将头发全部遮盖,避免头发掉落污染样品。
现场采样操作步骤
表面消毒方式
在进行酱卤肉制品采样时,会用酒精棉球擦拭采样部位表面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①准备75%酒精棉球。
②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采样部位表面,擦拭面积不小于5平方厘米。
③擦拭后等待酒精自然挥发,时间不少于30秒。
样品采集方法
从不同部位采集适量的酱卤肉制品,避免只采集某一部分,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会从酱卤肉制品的上、中、下及边缘等不同部位分别采集样品,每个部位采集量大致相同。采集到的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样品分装要求
将采集的样品分装到多个无菌容器中,以便进行不同项目的检测。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检测项目
分装要求
微生物检测
将样品分装到无菌培养皿或试管中,每个容器装样量不少于25克。
理化指标检测
将样品分装到无菌玻璃瓶或塑料瓶中,每个容器装样量根据检测方法和仪器要求确定,一般不少于50克。
采样后记录事项
信息记录内容
采样后会详细记录各项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便于追溯和查询。记录的信息包括采样时间、采样地点、样品名称、样品规格、生产企业等。这些信息将记录在专门的采样记录表格中,以便后续查阅和分析。
样品编号规则
为方便管理和识别样品,会制定统一的样品编号规则。具体规则如下:
①编号采用字母和数字组合的方式,字母代表样品类型,如“JLR”表示酱卤肉制品。
②数字部分包括采样年份、月份、日期和顺序号。例如,2025年5月10日采集的第3个酱卤肉制品样品编号为“JLR2025051003”。
③每个样品都有唯一的编号,编号将标注在样品容器上。
记录保存方式
采样记录将以纸质或电子形式保存,保存期限符合相关规定。纸质记录将存放在专门的文件柜中,按照采样时间和样品类型进行分类整理;电子记录将存储在计算机硬盘或云端服务器中,并进行定期备份。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查阅和追溯。
熟肉干制品运输要求
运输工具选择
冷藏车要求
在选择冷藏车运输熟肉干制品时,要求冷藏车的制冷设备运行正常,温度能够稳定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具体要求如下:
冷藏车的制冷系统应具备足够的制冷能力,能够在外界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将车厢内温度快速降低并保持在0℃-8℃之间。定期对制冷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检查制冷剂是否充足、制冷管是否畅通等。在运输前,对冷藏车进行预冷处理,确保车厢内温度达到规定要求。
保温箱特点
保温箱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能有效减少外界温度对熟肉干制品的影响,保证产品质量。具体特点如下:
①采用优质的隔热材料,如聚氨酯泡沫等,能够有效阻止热量的传递。
②保温箱的密封性好,能够防止外界空气进入,保持箱内温度稳定。
③保温箱的结构坚固,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碰撞,保护箱内的熟肉干制品不受损坏。
运输工具清洁
每次运输任务完成后,会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清除残留的污渍和细菌。具体操作如下:
①用清水冲洗运输工具的内部和外部,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污渍。
②使用消毒剂对运输工具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③用清水再次冲洗运输工具,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④将运输工具晾干,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温度控制措施
温度设定范围
熟肉干制品的运输温度应严格控制在0℃-8℃之间,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具体操作如下表所示:
运输阶段
温度设定要求
装货前
将运输工具的温度提前降至0℃-8℃之间。
运输过程中
实时监控运输工具内的温度,确保温度始终保持在0℃-8℃之间。
卸货后
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转移至符合温度要求的储存环境中。
温度监测频率
为确保熟肉干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符合要求,每小时至少监测一次运输环境的温度。具体操作如下:
在运输工具内安装温度监测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计。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温度数据,查看温度是否在0℃-8℃之间。若发现温度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
温度异常处理
当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会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检查制冷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查看压缩机是否工作、制冷管是否堵塞等。
②若制冷设备故障,及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③在等待维修期间,可采取临时降温措施,如增加冰块数量、调整通风口等,确保熟肉干制品的温度恢复正常。
④记录温度异常情况和处理措施,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防止污染措施
密封包装要求
熟肉干制品应采用密封包装,防止灰尘、微生物等污染物进入包装内部。具体要求如下:
①选择质量可靠的包装材料,如塑料薄膜、铝箔袋等,确保包装材料无破损、无异味。
②在包装过程中,尽量排出包装内的空气,采用真空包装或充氮包装等方式,提高包装的密封性。
③对包装好的产品进行检查,查看包装是否密封良好,如有问题及时更换包装。
货物隔离措施
在运输工具内,将熟肉干制品与其他可能产生污染的物品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污染。具体措施如下表所示:
隔离方式
操作内容
物理隔离
使用隔板、货架等将熟肉干制品与其他物品分隔开,避免直接接触。
分类存放
将熟肉干制品与其他食品、化学品等分开存放,避免相互污染。
运输环境清洁
定期对运输工具的内部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运输环境的整洁,减少污染源。具体操作如下:
①每次运输任务完成后,用清水冲洗运输工具的内部,去除残留的污渍和杂物。
②使用消毒剂对运输工具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③用清水再次冲洗运输工具,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④定期对运输工具的内部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损坏或漏水等情况,及时进行修复。
乳制品采样保存方案
灭菌乳采样时间控制
采样时段选择
基于生产流程的时段
依据灭菌乳的生产流程,在灌装工序完成后、包装密封前进行采样是极为关键的。此阶段,产品已完成灭菌处理,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样品的原始质量状态。因为在这个时间点,产品还未受到包装环节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如包装材料的杂质混入、包装过程中的微生物沾染等。所以选择此时采样,能使样品更准确地反映灭菌乳在完成关键生产步骤后的真实质量情况,为后续的检测和质量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灭菌乳灌装工序后采样
考虑质量稳定性的时段
考虑因素
具体说明
生产流程的稳定性
结合灭菌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规律,避开设备调试、原料更换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时间段。设备调试期间,参数可能不稳定,影响灭菌效果;原料更换时,新原料的质量差异也可能使产品质量产生波动。
样品代表性
选择在生产过程相对稳定的时段进行采样,能确保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避免污染风险的时段
1)在车间环境清洁、人员操作规范的时段进行采样,可减少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例如,车间清扫、设备维修等活动会产生大量扬尘和微生物,此时采样会使样品受到污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应提前了解车间的清洁和维修计划,合理安排采样时间,避开这些可能产生污染的时间段。
3)在采样前,还需对车间的环境进行检查,确保符合采样要求,如空气洁净度、人员卫生状况等。这样才能保证所采样品的质量,为后续的检测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
结合生产班次的时段
1)根据生产班次安排,合理选择采样时间对于覆盖不同班次的生产质量情况至关重要。对于连续生产的企业,每个班次的生产条件和人员操作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2)在每个班次的中间时段进行采样,能够综合反映该班次的生产质量水平。因为在班次开始时,设备可能还未完全达到稳定运行状态;而在班次结束时,人员可能会出现疲劳,操作的精准度可能会下降。
3)通过在中间时段采样,可以避免这些因素对样品代表性的影响,更准确地评估每个班次的生产质量。
采样频率确定
基于生产规模的频率
对于大规模生产的企业,适当增加采样频率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大规模生产意味着产品数量众多,如果不增加采样频率,可能无法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根据生产批次或产量,确定每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进行一次采样,能够更全面地监控产品质量。因为不同批次的产品可能会受到原料、设备、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增加采样频率,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因素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考虑产品稳定性的频率
1)如果灭菌乳产品质量相对稳定,可适当降低采样频率;反之,则需增加采样频率。对于新投产的生产线或采用新工艺生产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尚未完全成熟,质量波动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应提高采样频率,加强质量监控。
2)产品质量不稳定可能是由于生产工艺的调整、设备的磨合、人员操作的不熟练等原因导致的。增加采样频率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3)通过对采样结果的分析,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结合质量监控要求的频率
1)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和企业自身的质量监控要求,确定采样频率。对于高风险指标的检测,如微生物超标、有害物质残留等,适当增加采样频率是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的必要手段。
2)高风险指标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增加采样频率,可以及时发现这些潜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如调整生产工艺、加强原料检验等。
3)企业自身的质量监控要求也可能高于食品安全标准,为了保证产品的高品质,也需要相应地增加采样频率。
参考行业惯例的频率
参考方面
具体说明
同行业采样频率
参考同行业的采样频率惯例,了解行业内其他企业在类似生产条件下的采样频率。
企业实际调整
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产品特点、质量控制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企业的生产设备更先进、工艺更成熟,可能可以适当降低采样频率;反之,则需要提高采样频率。
时间记录规范
详细记录时间信息
记录内容
重要性
年、月、日、时、分
采样人员需详细记录采样的具体时间,精确的时间记录有助于分析产品质量与生产时间的关系。例如,不同时间段的生产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可能不同,这些因素会影响产品质量。通过时间记录,可以找出质量问题与生产时间的关联,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
后续分析依据
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质量追溯提供准确的依据,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确保记录准确性
保障措施
作用
使用准确计时工具
使用准确可靠的计时工具,如电子时钟或具有计时功能的采样设备,确保记录的时间准确无误。避免因计时工具不准确导致记录时间与实际采样时间存在偏差。
避免人为误差
在记录时间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人为误差,如看错时间或记录错误。确保时间记录的准确性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估至关重要。
记录时间的完整性
记录范围
意义
采样时间
除了采样时间,还应记录与采样相关的其他时间信息,如样品运输时间、到达实验室时间等。完整的时间记录有助于全面了解样品从采集到检测的全过程。
检测结果准确性保障
这些时间信息可以反映样品在不同阶段的环境条件和时间间隔,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例如,运输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样品质量发生变化,通过记录运输时间,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时间记录的可追溯性
1)采用规范的记录方式,确保采样时间记录具有可追溯性是非常必要的。可使用电子表格或专门的采样记录软件,对采样时间进行分类管理和存储。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2)电子表格和采样记录软件具有数据存储量大、查询方便、易于管理等优点。通过对采样时间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按照不同的生产批次、日期、产品类型等进行筛选和查询,快速找到所需的时间记录。
3)规范的记录方式还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同时,便于对时间记录进行审核和验证,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巴氏杀菌乳保存温度
温度范围设定
依据标准的温度范围
1)按照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巴氏杀菌乳的保存温度范围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基础。一般来说,巴氏杀菌乳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因为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2)国家相关标准是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遵循这些标准,可以确保巴氏杀菌乳在保存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3)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环境温度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应严格按照标准的温度范围来保存巴氏杀菌乳,以保证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考虑产品特性的范围
结合巴氏杀菌乳的成分和加工工艺,进一步细化温度范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于含有较多活性成分的巴氏杀菌乳,可能需要更严格的低温保存条件,以保持其活性和营养价值。因为活性成分在较高温度下容易失活,从而降低产品的品质。此外,不同的加工工艺也可能会影响产品对温度的敏感性,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保存温度范围。通过细化温度范围,可以更好地满足产品的特性需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确保质量稳定的范围
1)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确定能使巴氏杀菌乳质量稳定的温度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专项抽检与风险监测服务项目.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