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政务中心网络安全动态风险评估系统项目投标方案
第一章 服务方案
13
第一节 制定整体服务框架
13
一、 网络交换服务框架
13
二、 安全防护服务框架
21
三、 入侵防御防护服务框架
25
四、 上网行为管理服务框架
31
五、 日志审计服务框架
35
六、 漏洞扫描服务框架
40
七、 终端安全管理服务框架
46
八、 网络准入服务框架
51
九、 态势感知服务框架
56
十、 溯源取证服务框架
61
十一、 人员保障服务框架
65
十二、 专线服务框架
73
第二节 细化每项服务方案
79
一、 细化网络交换服务方案
79
二、 细化安全防护服务方案
84
三、 细化入侵防御防护服务方案
91
四、 细化上网行为管理服务方案
97
五、 细化安全管理区安全防护服务方案
104
六、 细化日志审计服务方案
112
七、 细化漏洞扫描服务方案
117
八、 细化终端安全管理服务方案
121
九、 细化网络准入服务方案
126
十、 细化态势感知服务方案
130
十一、 细化溯源取证服务方案
135
十二、 细化人员保障服务方案
140
十三、 细化专线服务方案
144
第三节 明确服务流程及标准
150
一、 明确网络交换服务流程及标准
150
二、 明确安全防护服务流程及标准
154
三、 明确入侵防御防护服务流程及标准
161
四、 明确上网行为管理服务流程及标准
167
五、 明确安全管理区安全防护服务流程及标准
171
六、 明确日志审计服务流程及标准
177
七、 明确漏洞扫描服务流程及标准
181
八、 明确终端安全管理服务流程及标准
186
九、 明确网络准入服务流程及标准
190
十、 明确态势感知服务流程及标准
193
十一、 明确溯源取证服务流程及标准
198
十二、 明确人员保障服务流程及标准
203
十三、 明确专线服务流程及标准
208
第四节 确保服务方案一致性
214
一、 确保网络交换服务方案一致性
214
二、 确保安全防护服务方案一致性
220
三、 确保入侵防御防护服务方案一致性
225
四、 确保上网行为管理服务方案一致性
229
五、 确保安全管理区安全防护服务方案一致性
234
六、 确保日志审计服务方案一致性
241
七、 确保漏洞扫描服务方案一致性
246
八、 确保终端安全管理服务方案一致性
250
九、 确保网络准入服务方案一致性
256
十、 确保态势感知服务方案一致性
262
十一、 确保溯源取证服务方案一致性
266
十二、 确保人员保障服务方案一致性
270
十三、 确保专线服务方案一致性
275
第二章 服务措施
285
第一节 制定服务实施计划
285
一、 网络交换服务计划
285
二、 安全防护服务计划
293
三、 入侵防御防护服务计划
299
四、 上网行为管理服务计划
305
五、 安全管理区安全防护服务计划
313
六、 日志审计服务计划
325
七、 漏洞扫描服务计划
331
八、 终端安全管理服务计划
339
九、 网络准入服务计划
344
十、 态势感知服务计划
350
十一、 溯源取证服务计划
356
十二、 人员保障服务计划
363
十三、 专线服务计划
370
第二节 针对服务制定措施
377
一、 明确服务交付标准
377
二、 建立服务监督机制
384
三、 引入第三方检测
389
四、 建立服务反馈机制
400
第三节 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408
一、 识别服务潜在风险
408
二、 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416
三、 定期演练应急预案
422
四、 持续监控风险状态
428
第四节 确保服务措施可执行
434
一、 制定服务流程制度
434
二、 明确服务质量责任
440
三、 建立异常处理制度
447
四、 推行服务质量考核
452
第三章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
459
第一节 制定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459
一、 设备性能参数保障
459
二、 双边加速功能支持
471
三、 设备连接情况管理
477
四、 与终端安全管理系统联动
483
第二节 构建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490
一、 网络交换服务管理
490
二、 安全防护服务管理
495
三、 入侵防御防护服务管理
502
四、 上网行为管理服务管理
508
五、 安全管理区安全防护服务管理
515
六、 日志审计服务管理
524
七、 漏洞扫描服务管理
531
八、 终端安全管理服务管理
540
九、 网络准入服务管理
546
十、 态势感知服务管理
552
十一、 溯源取证服务管理
561
十二、 人员保障服务管理
570
十三、 专线服务管理
580
第四章 安全防护服务
586
第一节 提供符合要求设备
586
一、 网络交换服务设备
586
二、 安全防护服务设备
593
三、 入侵防御防护服务设备
607
四、 上网行为管理服务设备
611
五、 安全管理区安全防护服务设备
618
第二节 支持双边加速功能
630
一、 双向流量检测技术
630
二、 入侵防御特征库
638
三、 SQL注入与XSS防护
646
四、 策略调优功能实现
653
第三节 按维度列出连接情况
658
一、 网络层连接状况
658
二、 应用层连接表现
665
三、 安全防护连接维度
674
第四节 与终端安全管理联动
678
一、 终端设备管控协作
678
二、 病毒库升级联动
683
三、 安全策略协同制定
688
第五章 入侵防御防护服务
695
第一节 提供双向检测功能
695
一、 正向流量入侵检测
695
二、 反向流量攻击防御
704
第二节 明确入侵防御特征库
712
一、 常见攻击特征收集
712
二、 特征库更新维护
721
第三节 说明防护攻击的机制
727
一、 基于规则的防护机制
728
二、 基于行为的防护策略
735
第四节 描述策略调优功能
743
一、 策略命中分析调优
743
二、 策略冗余冲突处理
752
第五节 提供检测报告与证明
757
一、 入侵检测详细报告
757
二、 功能证明材料提供
767
第六章 上网行为管理服务
777
第一节 提供防翻墙管控能力
777
一、 限制翻墙软件使用
777
二、 管控网络代理访问
791
三、 监控VPN连接情况
799
第二节 实现智能策略分析功能
816
一、 分析网络使用行为
816
二、 评估用户风险等级
827
三、 生成个性化策略
839
第三节 支持终端安全检查操作
844
一、 检测系统漏洞情况
844
二、 查杀恶意软件程序
853
三、 检查安全配置状态
865
第七章 日志审计服务
877
第一节 提供全智能范式化解析
877
一、 审计数据格式解析
877
二、 日志内容深度解析
888
三、 实时动态解析能力
899
第二节 说明多告警方式动作
907
一、 邮件告警机制
907
二、 短信告警服务
912
三、 系统内弹窗告警
920
第三节 描述交互式事件分析
929
一、 可视化事件展示
929
二、 交互式查询分析
937
三、 智能辅助分析工具
945
第四节 说明内置事件编码库
954
一、 丰富事件编码种类
954
二、 编码库动态更新
960
三、 编码精准匹配应用
970
第八章 漏洞扫描服务
978
第一节 提供Apple系统识别
978
一、 Apple系统硬件识别
978
二、 Apple系统软件识别
985
三、 Apple系统网络识别
991
第二节 支持监控设备识别
1000
一、 监控摄像头识别
1000
二、 监控录像机识别
1009
三、 传感器设备识别
1016
第三节 提供多协议口令猜测
1024
一、 HTTP协议口令猜测
1024
二、 FTP协议口令猜测
1033
三、 SMTP协议口令猜测
1041
第四节 提供扫描参数设置功能
1047
一、 扫描范围设置
1047
二、 扫描速度设置
1056
三、 扫描深度设置
1064
第九章 终端安全管理服务
1073
第一节 提供多维度大屏展示
1073
一、 资产分布大屏展示
1073
二、 安全态势大屏展示
1077
三、 查杀任务大屏展示
1081
四、 日志记录大屏展示
1087
第二节 实现资产运维与发现
1093
一、 windows终端资产运维
1093
二、 国产OS终端资产运维
1099
三、 Linux终端资产运维
1106
四、 新资产接入发现
1112
第三节 部署病毒查杀能力
1117
一、 windows终端病毒查杀
1117
二、 国产OS终端病毒查杀
1123
三、 Linux终端病毒查杀
1131
四、 病毒查杀任务下发
1135
第四节 实现资产清点能力
1140
一、 windows终端资产清点
1140
二、 国产OS终端资产清点
1147
三、 Linux终端资产清点
1153
四、 资产清点数据汇总
1159
第五节 提供检测报告与保障
1164
一、 病毒查杀检测报告
1164
二、 资产安全检测报告
1169
三、 系统稳定性保障
1176
四、 数据安全保障
1182
第十章 网络准入服务
1187
第一节 提供网络攻击识别功能
1187
一、 域渗透攻击识别
1187
二、 隐蔽隧道攻击识别
1197
三、 远控木马识别
1210
四、 webshell识别
1219
五、 web漏洞利用识别
1229
六、 web攻击识别
1242
七、 虚拟化平台漏洞利用识别
1252
第二节 支持网络资产采集功能
1264
一、 设备信息采集
1264
二、 IP地址采集
1276
三、 端口信息采集
1286
四、 应用程序采集
1298
第三节 提供三系统引导机制
1306
一、 主系统引导
1307
二、 备用系统引导
1317
三、 安全系统引导
1327
第十一章 态势感知服务
1338
第一节 提供风险端口检测功能
1338
一、 常见工控协议端口检测
1338
二、 资产关联端口分析
1345
三、 流量统计端口监测
1350
第二节 提供攻击告警检测功能
1356
一、 工控协议攻击检测
1356
二、 文件传输攻击预警
1363
三、 资产访问攻击排查
1368
第三节 提供勒索挖矿检测功能
1373
一、 工控系统勒索检测
1373
二、 网络流量挖矿分析
1378
三、 资产设备挖矿排查
1383
第四节 集成钓鱼邮件检测模块
1389
一、 邮件内容特征分析
1389
二、 邮件协议安全检测
1396
三、 邮件流量异常监测
1400
第五节 部署机器学习模型算法
1407
一、 工控协议数据建模
1407
二、 文件还原数据学习
1417
三、 资产关联数据分析
1421
第六节 确保联动处置能力达标
1427
一、 攻击事件联动响应
1427
二、 数据异常联动分析
1432
三、 处置效果联动评估
1439
第十二章 溯源取证服务
1447
第一节 提供工控协议解析能力
1447
一、 主流工控协议解析
1447
二、 自定义协议适配
1453
第二节 提供文件还原能力
1458
一、 常见文件类型还原
1458
二、 受损文件修复
1464
第三节 提供资产关联分析能力
1469
一、 网络资产关联
1469
二、 业务资产关联
1475
第四节 提供资产流量统计分析
1480
一、 流量趋势分析
1480
二、 流量异常检测
1484
服务方案
制定整体服务框架
网络交换服务框架
端口数量服务要求
以太网端口保障
1)确保提供不少于48个10/100/1000BASE-T以太网端口,以满足本项目安全管理区网络交换服务的多设备接入需求。多设备接入在政务中心网络中极为关键,众多办公设备、安全监测设备等都依赖这些端口实现网络连接。
网络交换设备
2)对以太网端口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采用专业的检测工具和方法,保障端口的正常使用和稳定连接。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避免因端口故障影响网络运行。
3)在服务流程中,于设备部署阶段完成以太网端口的安装和调试,执行节点明确为部署完成后立即进行端口功能测试。及时的测试能够确保端口在投入使用前就处于良好状态。
4)责任分工上,技术人员凭借专业技能负责端口的安装和调试,质量检测人员具备丰富的检测经验,负责端口功能的测试和验证。明确的责任分工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服务成果交付标准为所有以太网端口均能正常工作,数据传输稳定,符合项目要求。稳定的数据传输是网络服务的核心目标,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满足政务中心的业务需求。
端口性能维护
序号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责任分工
交付标准
1
定期对端口的性能进行监测,包括传输速率、丢包率等指标,确保端口性能稳定。通过专业的监测软件和设备,实时掌握端口性能状况。
每月对端口性能进行一次全面监测,执行节点为每月的固定日期。固定的监测时间有助于形成规范的维护流程。
运维人员负责端口性能的监测和预警,技术人员负责异常端口的排查和修复。不同人员各司其职,保障端口性能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端口性能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项目要求。符合标准的端口性能是网络稳定运行的基础。
2
建立端口性能异常预警机制,当端口性能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排查和修复。预警机制能够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出信号,减少故障影响。
端口扩展支持
序号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责任分工
交付标准
1
若项目后期有端口扩展需求,能够提供相应的扩展方案和设备支持。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扩展方案。
接到端口扩展需求后,一周内提供扩展方案和设备清单,执行节点为接到需求后的一周内。快速的响应时间能够满足项目的紧急需求。
技术人员负责扩展方案的制定和设备选型,测试人员负责扩展端口的兼容性测试。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确保扩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扩展端口能够正常接入网络,与现有设备兼容,数据传输稳定。兼容且稳定的扩展端口是扩展服务的关键目标。
2
对扩展端口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扩展端口与现有网络设备的兼容性。通过严格的测试流程,保证扩展端口与现有设备无缝对接。
光口配置服务标准
千兆光口配备
1)提供不少于4个千兆SFP光口,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和远距离连接的需求。高速数据传输和远距离连接在政务中心网络中至关重要,能够保障数据的快速准确传输。
2)对光口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确保光口的性能和稳定性。严格的检测能够筛选出性能优良的光口。
3)在服务流程中,于设备安装阶段完成光口的安装和调试,执行节点为设备安装完成后。及时的安装和调试能够确保光口尽快投入使用。
4)责任分工上,技术人员负责光口的安装和调试,质量检测人员负责光口性能的测试和验证。明确的责任分工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
5)服务成果交付标准为所有千兆SFP光口均能正常工作,数据传输速率符合要求,无丢包现象。无丢包的稳定传输是光口服务的重要标准。
光口维护管理
序号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责任分工
交付标准
1
定期对光口进行清洁和检查,防止灰尘和杂物影响光口的性能。采用专业的清洁工具和方法,确保光口的清洁度。
每季度对光口进行一次清洁和检查,执行节点为每季度的固定日期。定期的清洁和检查能够有效预防光口故障。
运维人员负责光口的日常维护和检查,技术人员负责光口故障的应急处理。不同人员的分工协作保障光口的正常运行。
光口保持清洁,无损坏和故障,数据传输稳定。清洁无故障的光口是数据稳定传输的前提。
2
建立光口故障应急预案,当光口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进行更换和修复。应急预案能够在故障发生时快速响应,减少故障影响。
光口升级服务
序号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责任分工
交付标准
1
关注光口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项目需求和技术进步,适时提供光口升级服务。及时的升级能够提升光口性能,满足项目不断变化的需求。
当有光口升级需求时,两周内制定升级方案并进行测试,执行节点为接到升级需求后的两周内。快速的响应和测试能够确保升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技术人员负责升级方案的制定和测试,运维人员负责光口升级的实施。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保障升级服务的质量。
升级后的光口性能得到提升,与现有网络设备兼容,数据传输稳定。性能提升且兼容稳定是光口升级的目标。
2
在光口升级前,对升级方案进行评估和测试,确保升级后的光口性能和兼容性。通过严格的评估和测试,避免升级带来的兼容性问题。
交换容量服务规划
容量达标保障
序号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责任分工
交付标准
1)保证网络交换设备的交换容量不少于432Gbps,满足本项目的大数据流量交换需求。大数据流量交换在政务中心网络中十分频繁,足够的交换容量是保障网络流畅的关键。
于设备上线后立即进行交换容量的监测和记录,执行节点为设备上线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及时的监测和记录能够掌握交换容量的初始状态。
监测人员负责交换容量的实时监测,技术人员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明确的分工有助于提高监测和处理效率。
交换容量始终保持在432Gbps以上,数据交换流畅,无拥堵现象。稳定的交换容量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
2)对交换容量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交换容量在正常范围内运行。通过专业的监测系统,实时掌握交换容量的动态变化。
容量扩充预案
序号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责任分工
交付标准
1)制定交换容量扩充预案,当业务需求增长导致现有交换容量不足时,能够及时进行容量扩充。预案的制定能够应对业务增长带来的容量压力。
当监测到交换容量接近饱和时,一周内启动扩充预案,执行节点为监测到容量接近饱和后的一周内。快速的响应时间能够避免因容量不足影响业务。
技术人员负责扩充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项目管理人员负责扩充方案的协调和资源调配。不同人员的分工合作确保扩充工作的顺利进行。
扩充后的交换容量能够满足业务增长需求,数据交换稳定,无性能下降现象。满足需求且稳定的交换容量是扩充的目标。
2)对扩充方案进行预演和评估,确保扩充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预演和评估能够提前发现问题,优化扩充方案。
容量优化策略
1)定期对交换容量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容量优化策略,提高交换容量的利用率。通过对使用情况的分析,找出优化的方向和方法。
2)通过网络拓扑优化、流量管理等手段,合理分配交换容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些手段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在服务流程中,每半年对交换容量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执行节点为每半年的固定日期。定期的分析能够及时调整优化策略。
4)责任分工上,数据分析人员负责交换容量使用情况的分析,技术人员负责容量优化策略的实施。明确的分工有助于提高优化工作的质量。
5)服务成果交付标准为交换容量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网络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数据交换效率提升。提高利用率和效率是容量优化的目标。
包转发率服务指标
转发率达标保障
1)确保网络交换设备的包转发率不少于78Mpps,满足本项目的数据包快速转发需求。快速的数据包转发对于政务中心网络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2)对包转发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转发率异常问题。实时监测能够及时掌握转发率的动态变化。
3)在服务流程中,于设备部署完成后立即进行包转发率的测试和监测,执行节点为部署完成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及时的测试和监测能够确保转发率符合要求。
4)责任分工上,技术人员负责包转发率的测试和监测,故障处理人员负责对转发率异常问题进行排查和修复。明确的分工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5)服务成果交付标准为包转发率始终保持在78Mpps以上,数据包转发及时,无延迟现象。稳定的包转发率是网络性能的重要保障。
转发率提升措施
序号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责任分工
交付标准
1)研究和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提升包转发率的性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提高转发率的上限。
每季度对包转发率的性能进行一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提升措施,执行节点为每季度的固定日期。定期的评估和措施制定能够不断优化转发率。
技术研发人员负责研究和采用先进技术,网络工程师负责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不同人员的专业能力保障提升措施的有效实施。
包转发率得到有效提升,数据包转发效率显著提高。提升转发率和效率是服务的目标。
2)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优化,减少数据包转发的路径和延迟。优化的网络拓扑能够提高转发效率。
转发率异常处理
1)建立包转发率异常处理机制,当包转发率出现异常时,能够迅速进行响应和处理。异常处理机制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快速应对。
2)对异常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保包转发率恢复正常。深入的分析和针对性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异常问题。
3)在服务流程中,当监测到包转发率异常时,立即启动异常处理机制,执行节点为监测到异常后的第一时间。快速的响应能够减少异常对网络的影响。
4)责任分工上,故障处理人员负责异常的响应和处理,技术专家负责异常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措施的制定。明确的分工有助于提高异常处理的质量。
5)服务成果交付标准为包转发率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数据传输不受影响。快速恢复和不影响数据传输是异常处理的目标。
安全防护服务框架
设备机架服务规格
机架规格服务保障
1)提供≥2U机架设备,充分满足本项目互联网出口边界安全防护服务的空间需求,确保设备有足够的安装空间。
≥2U机架设备
2)保障机架设备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坚实基础,减少因机架问题导致的设备故障。
3)确保机架设备严格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从设计到制造都遵循高质量要求,保障服务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服务内容
具体要求
机架规格
≥2U
稳定性保障
提供坚实基础,减少故障
合规性
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外壳材质服务标准
1)采用金属外壳,能显著提升设备的耐用性和抗干扰能力,有效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电磁干扰。
2)遵循19英寸1U标准机架设计,这种标准化设计便于设备的安装和管理,可提高安装效率和管理的便捷性。
19英寸1U标准机架
3)配备风冷散热和智能调速功能,能够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调节散热速度,有效控制设备温度,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设备适配服务方案
1)确保设备与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实现无缝对接和稳定运行,避免因兼容性问题导致的系统故障。
2)根据系统需求对设备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优势,提高设备性能和服务效率。
3)提供专业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服务,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确保设备能够快速投入使用。
电源配置服务方案
双电源服务保障
1)配备双电源,为设备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当一路电源出现故障时,另一路电源能立即接管,确保设备在电源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
双电源
2)实现双电源的自动切换功能,切换过程迅速且稳定,减少因电源故障导致的服务中断时间,保障服务的连续性。
3)定期对双电源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包括电源的性能测试、线路检查等,确保其性能稳定,避免潜在的电源故障。
电源性能服务标准
1)保证电源的输出功率和稳定性,精确匹配设备的用电需求,避免因电源功率不足或不稳定导致的设备故障。
2)具备过压、过流、短路等完善的保护功能,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切断电源,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3)采用高效节能的电源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电源管理服务方案
1)提供电源的监控和管理服务,通过专业的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电源的运行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
2)制定完善的电源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电源故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在电源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3)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需求,合理调整电源的配置和使用策略,优化电源的使用效率。
接口标准服务设定
电接口服务保障
1)标配≥16个10/100/1000M自适应千兆电接口,满足设备与网络的高速连接需求,支持高速数据传输。
2)确保电接口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采用高质量的接口材料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保障数据的准确传输。
3)提供电接口的测试和维护服务,定期对电接口进行性能测试和清洁,及时发现和解决接口故障。
光接口服务标准
1)配备≥2个千兆SFP接口及≥4个SPF+万兆接口(不含光模块),支持高速光通信,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千兆SFP接口
SPF+万兆接口
2)保证光接口的兼容性和可靠性,经过严格的兼容性测试,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光连接。
3)提供光接口的清洁和保养服务,使用专业的清洁工具和方法,延长光接口的使用寿命。
接口扩展服务方案
1)预留接口扩展槽位,方便后续设备的升级和扩展,为系统的未来发展提供空间。
2)根据系统需求提供接口扩展模块的安装和配置服务,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确保安装质量。
3)确保接口扩展后的系统稳定性和兼容性,在扩展接口后进行全面的测试和优化,保障服务的连续性。
入侵防御防护服务框架
设备接口服务安排
接口类型服务提供
1)提供≥1个RJ-45Console口,可满足设备调试与配置需求,方便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初始设置与参数调整。
RJ-45 Console口
2)配备≥1个管理口,能够实现对设备的集中管理与监控,通过该接口可远程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性能指标等信息。
3)设置≥1个HA口,用于设备的高可用性部署,当主设备出现故障时,可迅速切换至备用设备,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4)提供≥4个具备BYPASS功能的10/100/1000Base-T接口,在设备发生故障时,这些接口能确保网络仍可正常通信,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网络中断。
5)配置≥4个千兆光口和4万兆光口(不含光模块),可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需求,适用于大数据量、高带宽的业务场景。
6)预留≥1个扩展插槽,方便后期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对设备功能进行扩展与升级。
扩展插槽
7)配备≥2个USB接口,可用于数据备份、软件升级等操作,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了便利。
接口性能服务保障
1)确保各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符合相应标准,通过优化接口硬件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保障数据高效稳定传输。
2)对接口进行严格的兼容性测试,与市场上主流的网络设备进行对接测试,确保与其他网络设备无缝对接。
3)提供接口冗余设计,采用多接口并行工作的方式,避免因单个接口故障导致服务中断,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实时监测接口的运行状态,利用专业的监测软件对接口的流量、带宽、错误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接口异常。
5)定期对接口进行清洁与维护,使用专业的清洁工具对接口进行清洁,防止因灰尘等因素影响接口性能。
接口安全服务管理
1)对接口进行访问控制,通过设置访问权限和认证机制,限制非法设备接入,确保只有授权设备才能使用接口。
2)采用加密技术对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运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设置接口安全策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安全级别,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防止网络攻击与恶意入侵。
4)定期对接口安全策略进行评估与更新,结合最新的安全威胁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安全策略,确保其有效性。
5)对接口的访问记录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工具对接口的访问记录进行详细审计,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电源供应服务保障
双电源供应服务
服务内容
具体说明
配备双电源
配备双电源,确保设备在一路电源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实时监测
对双电源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电源故障并报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自动切换功能
提供电源自动切换功能,保障设备供电的连续性,减少服务中断时间。
定期维护与检测
定期对电源进行维护与检测,确保其性能稳定,延长电源使用寿命。
浪涌保护装置
为电源配备浪涌保护装置,防止电源受到雷击等浪涌冲击,保护设备安全。
电源冗余服务设计
服务内容
具体说明
电源冗余设计
采用电源冗余设计,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降低因电源故障导致的风险。
负载均衡
对冗余电源进行负载均衡,延长电源使用寿命,提高电源的使用效率。
快速切换
在电源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电源,减少服务中断时间,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定期测试
定期对电源冗余系统进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故障诊断与修复服务
提供电源冗余系统的故障诊断与修复服务,保障系统的可靠性,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源管理服务优化
1)实时监测电源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利用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对电源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电源工作在正常范围内。
2)根据设备的负载情况,智能调整电源输出功率,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电源的输出功率进行动态调整,降低能耗。
3)提供电源节能模式,在设备空闲时自动降低电源功耗,采用节能技术和算法,实现电源的节能运行。
4)定期对电源管理系统进行优化,结合最新的技术和业务需求,对电源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电源使用效率。
5)对电源管理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与管理,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对电源管理系统的远程监控与管理,方便运维人员操作。
吞吐量服务规划
吞吐量性能服务保障
1)确保设备整机吞吐量≥30G,通过优化设备的硬件架构和软件算法,满足高速数据处理需求。
2)对设备进行性能优化,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设备进行性能优化,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保障吞吐量稳定。
3)实时监测设备的吞吐量指标,利用专业的监测工具对设备的吞吐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吞吐量下降问题。
4)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设备的资源分配,通过智能的资源管理系统,保障关键业务的吞吐量。
5)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估,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估,确保吞吐量符合要求。
吞吐量扩容服务支持
1)设计可扩展的系统架构,在系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扩展性,方便后期吞吐量扩容。
2)提供硬件升级方案,根据业务发展需求,通过增加设备或更换高性能硬件提升吞吐量。
3)优化软件算法,对设备的软件算法进行优化升级,提高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吞吐量的软件扩容。
4)根据业务增长情况,制定合理的吞吐量扩容计划,结合业务预测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扩容计划。
5)提供吞吐量扩容的技术支持与培训,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确保扩容工作顺利进行。
吞吐量监测服务管理
1)建立完善的吞吐量监测体系,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工具,实时掌握设备的吞吐量状况。
2)设置吞吐量预警阈值,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性能,合理设置吞吐量预警阈值,当吞吐量接近或超过阈值时及时报警。
3)对吞吐量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为系统优化与扩容提供依据。
4)定期生成吞吐量监测报告,按照规定的周期生成详细的监测报告,向客户反馈设备运行情况。
5)根据吞吐量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设备配置与策略,结合监测结果和业务需求,及时调整设备的配置和策略,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特征库升级服务策略
升级周期服务规划
1)制定详细的特征库升级计划,明确每3年进行一次全面升级的具体时间和步骤,确保升级工作有序进行。
2)根据安全形势与业务需求,灵活调整升级周期,密切关注安全威胁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及时应对新的安全威胁。
3)在升级周期内,定期对特征库进行小版本更新,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特征库进行小版本更新,修复已知漏洞与问题。
4)对升级周期进行严格监控与管理,建立监控机制和管理流程,确保升级工作按时完成。
5)在升级前进行充分的测试与验证,对升级包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升级不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升级流程服务规范
1)建立严格的特征库升级流程,明确升级准备、升级实施、升级验证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2)在升级准备阶段,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设备的硬件状态、软件版本、数据备份等进行全面检查,备份重要数据。
3)在升级实施阶段,按照升级计划进行操作,严格按照升级计划和操作规程进行升级操作,确保升级过程安全可靠。
4)在升级验证阶段,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与性能评估,对设备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评估,确保升级后设备正常运行。
5)对升级流程进行文档记录,对升级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和结果进行详细的文档记录,方便后期查询与审计。
升级保障服务措施
1)提供7×24小时的升级技术支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7×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确保在升级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2)建立升级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在升级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设备正常运行。
3)对升级后的特征库进行持续监测,利用监测系统对升级后的特征库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出现的问题。
4)定期对升级保障措施进行评估与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定期对升级保障措施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升级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5)为客户提供升级培训与指导,组织专业的培训课程和指导服务,确保客户能够正确使用升级后的特征库。
上网行为管理服务框架
性能参数服务指标
网络层吞吐量达标
确保网络层吞吐量(大包)达到≥20G的技术要求,以保障高速稳定的网络数据传输,满足政务中心网络安全动态风险评估系统项目的大数据量交换需求。通过优化网络设备配置和采用高性能的网络传输技术,保证在高并发情况下网络层数据的快速处理和转发。定期对网络层吞吐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策略,确保始终维持在规定的性能指标之上。
监测周期
监测方式
调整策略
每周
专业网络监测工具
若低于指标,优化设备配置
每月
全面性能评估
若仍不达标,升级网络设备
应用层吞吐量保障
实现应用层吞吐量≥9Gb,为各类应用程序提供充足的带宽支持,确保政务中心各项业务应用的流畅运行。分析应用层数据流量特征,针对性地进行网络优化和资源分配,提高应用层数据处理效率。建立应用层吞吐量的预警机制,当接近或低于指标要求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流量特征分析
优化措施
预警阈值
高峰低谷时段流量
动态分配带宽
8Gb
不同应用类型流量
优先处理关键应用
8.5Gb
带宽及连接数指标达成
保证带宽性能≥5Gb,支持用户数≥50000,包转发率≥1Mpps,每秒新建连接数≥80000,最大并发连接数≥3200000,满足政务中心大量用户同时在线使用的需求。采用分布式架构和负载均衡技术,合理分配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的并发处理能力。实时监控带宽使用情况和连接数变化,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网络配置,确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采用先进的分布式架构,将网络流量分散到多个节点进行处理,避免单点故障和拥塞。同时,运用负载均衡技术,根据各节点的负载情况动态分配网络请求,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实时监控系统将对带宽使用情况、连接数变化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将立即触发自动调整机制,确保网络始终稳定运行。
硬件配置服务方案
设备规格与内存配置
选用≥2U规格的设备,为设备提供充足的内部空间,便于散热和扩展。配置内存大小≥24G,确保设备能够高效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任务,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定期对内存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根据业务需求合理调整内存分配。
2U规格的设备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和可扩展性,能够适应政务中心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24G的内存配置能够满足高并发情况下的数据处理需求,确保系统在处理大量任务时不会出现卡顿现象。定期的内存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内存使用异常情况,通过合理调整内存分配,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此外,还将建立内存使用情况的历史数据库,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业务发展对内存的需求,提前做好内存升级的准备工作。
硬盘容量与电源保障
配备硬盘容量≥128GSSD+960GSSD,满足数据存储和快速读写的需求,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采用冗余电源设计,确保设备在电源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减少因电源问题导致的业务中断。定期对硬盘和电源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故障隐患。
128GSSD+960GSSD的硬盘组合,既能够提供快速的数据读写速度,又能够满足大量数据的存储需求。冗余电源设计为系统提供了双重保障,当一个电源出现故障时,另一个电源能够立即接管工作,确保系统不间断运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能够及时发现硬盘和电源的潜在问题,如硬盘坏道、电源老化等,通过及时更换故障部件,避免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
同时,将建立硬盘和电源的故障预警机制,当检测到硬盘或电源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接口类型与数量规划
提供≥4千兆电口+4千兆光口SFP+2万兆光口SFP+的接口配置,满足不同类型网络设备的连接需求,实现高速稳定的网络通信。根据政务中心的网络拓扑结构和业务需求,合理规划接口的使用,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对接口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确保接口的正常工作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多种类型的接口配置能够适应不同网络设备的连接需求,如服务器、交换机等。合理的接口规划能够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减少网络延迟和丢包现象。定期的检测和维护能够及时发现接口故障,如接口松动、接触不良等,通过及时修复或更换接口,确保网络通信的稳定性。
另外,还将建立接口使用情况的记录档案,对接口的使用频率、连接设备等信息进行记录,为后续的网络升级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特征库升级服务规划
升级周期与计划制定
制定详细的特征库升级周期计划,确保每三年完成一次全面的特征库升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在升级周期内,根据网络安全形势和政务中心的实际需求,适时进行小范围的特征库更新和优化。提前制定升级预案,明确升级的步骤、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确保升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每三年一次的全面升级能够保证特征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跟上网络安全威胁的变化。小范围的更新和优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特征库,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升级预案的制定能够规范升级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系统故障。
同时,将与特征库供应商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获取最新的特征库信息,为升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升级流程与测试验证
遵循严格的特征库升级流程,包括数据备份、升级包下载、安装和配置等环节,确保升级过程的安全可靠。在升级完成后,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检查特征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收集用户反馈和系统运行数据,对升级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后续的升级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严格的升级流程能够保证升级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避免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全面的测试和验证能够确保升级后的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用户反馈和数据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升级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此外,还将建立升级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对特征库的准确性、系统的兼容性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为升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升级保障与应急处理
建立特征库升级保障机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备资源,确保在升级过程中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当升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恢复和处理,减少对政务中心业务的影响。定期对应急处理预案进行演练和优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异常情况
应急措施
恢复时间
升级包下载失败
重新下载或更换下载源
1小时内
安装过程中系统崩溃
恢复备份数据,重新安装
2小时内
日志审计服务框架
设备接口服务布局
千兆电口服务规划
1)提供≥6个千兆电口,保障数据高速稳定传输。通过千兆电口的高速带宽,可确保大量数据在瞬间完成传输,避免因传输速度慢而导致的数据堆积和处理延迟问题。
2)合理分配千兆电口,满足不同设备连接需求。根据不同设备的数据传输量和使用频率,将千兆电口分配给需要的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数据传输的流畅性。
3)对千兆电口进行性能监测,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定期检查千兆电口的传输速度、丢包率等性能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保障服务的稳定性。
千兆光口服务配置
序号
服务内容
详细说明
1
配备≥2个千兆光口
支持长距离数据传输,可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连接,适用于需要长距离传输数据的场景。
2
优化千兆光口的信号强度和稳定性
采用先进的信号增强技术和稳定的光模块,减少数据丢失,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千兆光口的使用方式
可根据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和业务需求,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和传输速率,提高光口的使用效率。
扩展槽位服务安排
序号
服务内容
详细说明
1
设置≥1个扩展槽位
方便后期设备功能扩展,可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随时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提升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2
对扩展槽位进行兼容性测试
确保可适配多种扩展模块,避免因兼容性问题导致的设备故障和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3
制定扩展槽位的使用规范
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规范扩展模块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流程,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设备损坏和数据丢失。
电源模块服务设计
双电源模块配置
1)采用双电源模块设计,提高设备供电可靠性。双电源模块可在主电源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确保设备不间断运行,减少因停电而导致的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
千兆光口服务配置
2)对双电源模块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其正常工作。通过监测电源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及时发现并解决电源故障,保障设备的稳定供电。
3)制定双电源模块的切换策略,在主电源故障时能快速切换到备用电源。确保切换过程中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因电源切换而导致的设备重启和数据丢失。
电源稳定性保障
1)对电源模块进行稳压处理,确保输出电压稳定。稳定的电压是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可避免因电压波动而导致的设备损坏和数据丢失。
电源稳定性保障
2)采用电源滤波技术,减少电源干扰对设备的影响。过滤掉电源中的杂波和干扰信号,提高电源的纯净度,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
3)定期对电源模块进行维护和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通过定期检查电源模块的连接状态、散热情况等,确保电源模块的正常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电源故障应急处理
序号
应急措施
详细说明
1
制定电源故障应急预案
在电源出现故障时能迅速响应,明确故障处理的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
2
配备备用电源设备
确保在电源故障时设备能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为故障处理提供足够的时间,避免因电源故障而导致的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
3
对电源故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通过分析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硬盘容量服务标准
硬盘容量规划
1)配置硬盘容量为≥32Gminisata+4TSATA,满足大量数据存储需求。可存储海量的日志数据和审计信息,为数据分析和安全审计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
电源故障应急处理
2)根据数据增长趋势,合理规划硬盘空间的使用。提前预测数据的增长速度和存储需求,合理分配硬盘空间,避免因硬盘空间不足而导致的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3)对硬盘容量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空间不足问题。通过监测硬盘的使用情况,及时清理无用数据或添加新的硬盘,确保硬盘有足够的空间存储数据。
硬盘数据安全保障
1)采用数据冗余技术,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通过数据冗余技术,将重要数据复制到多个硬盘或存储设备中,确保在硬盘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可快速恢复数据。
2)对硬盘进行加密处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硬盘中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篡改,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3)定期对硬盘进行数据清理和优化,提高硬盘性能和使用寿命。清理硬盘中的临时文件和无用数据,优化硬盘的文件系统,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和性能,延长硬盘的使用寿命。
硬盘故障处理机制
1)建立硬盘故障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硬盘潜在故障。通过监测硬盘的温度、转速、读写错误率等参数,提前发现硬盘的潜在故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硬盘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2)制定硬盘故障更换流程,在硬盘出现故障时能快速更换。明确硬盘更换的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更换故障硬盘,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
3)对更换下来的故障硬盘进行数据恢复和分析,找出故障原因。通过专业的数据恢复工具和技术,尝试恢复故障硬盘中的数据,并分析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审计对象授权服务安排
授权数量规划
1)配置支持≥50个审计对象授权,满足多对象审计需求。可同时对多个审计对象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覆盖面,满足不同用户的审计需求。
2)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合理分配审计对象授权数量。根据不同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合理分配授权数量,确保重点业务和关键环节得到有效的审计和监督。
3)对审计对象授权数量进行动态管理,根据业务变化及时调整。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授权数量,确保授权数量与业务需求相匹配,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授权流程设计
1)制定严格的审计对象授权申请流程,确保授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明确授权申请的条件、流程和审批标准,防止非法授权和滥用授权,保障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对授权申请进行审核和审批,防止非法授权。对授权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审批,确保授权对象符合要求,授权内容合理合法,避免因非法授权而导致的安全风险和审计漏洞。
3)建立授权记录和审计机制,对授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记录授权的申请、审批和使用情况,定期对授权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授权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授权的正确使用和有效管理。
授权变更管理
1)制定审计对象授权变更流程,在授权对象发生变化时能及时更新。明确授权变更的条件、流程和审批标准,确保授权变更的及时、准确和合法,避免因授权变更不及时而导致的审计漏洞和安全风险。
2)对授权变更进行严格审核和审批,确保变更的合规性。对授权变更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审批,确保变更内容符合要求,变更原因合理合法,避免因授权变更不合规而导致的安全风险和审计问题。
3)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授权变更情况,避免因授权变更导致的业务中断。在授权变更生效前,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授权变更的情况,确保相关人员了解授权变更的内容和影响,避免因授权变更而导致的业务中断和工作混乱。
漏洞扫描服务框架
设备接口服务规划
以太网接口部署
1)部署≥6个10/100/1000MBase-TXXX接口,以充分满足网络连接需求。通过合理布局这些接口,能够实现与不同类型网络设备的高效连接,为网络漏洞扫描服务搭建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
2)确保各接口性能稳定,数据传输流畅。采用先进的接口技术和优化的网络配置,保障接口在高负载情况下仍能保持低延迟、高带宽的数据传输,从而保障网络漏洞扫描服务的高效运行。
3)对以太网接口进行合理布局,便于与其他网络设备进行连接和通信。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分布,对接口进行科学规划,确保接口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方便后续的网络升级和设备添加。
4)对以太网接口进行定期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接口故障和性能问题。通过实时监控接口的流量、丢包率等指标,及时调整网络配置,保障接口的稳定运行。
5)为以太网接口配备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防雷、防静电等,提高接口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恶劣的网络环境中,保护接口免受外界干扰和损坏,确保网络漏洞扫描服务的连续性。
Console口服务规划
1)配备≥1个RJ45Console口,用于设备的调试和管理。该Console口具备稳定的连接性能,能够满足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调试和管理需求。
2)制定Console口的使用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明确Console口的使用权限和操作流程,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行操作,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3)定期检查Console口的连接状态,保证设备管理的稳定性。通过检查接口的物理连接和通信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连接故障,确保设备管理的高效性。
4)对Console口的操作记录进行详细记录和审计,以便追溯和分析操作行为。通过对操作记录的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操作失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纠正。
5)为Console口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访问控制、加密传输等,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防止数据被窃取和篡改,确保设备管理的安全性。
USB接口服务安排
1)设置≥2个USB接口,方便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这些USB接口具备高速传输能力,能够满足大数据量的快速传输需求。
2)对USB接口进行权限管理,防止非法数据的接入。通过设置访问权限和数据过滤规则,确保只有授权的设备和数据能够通过USB接口进行传输,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3)定期清理USB接口,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清除接口内的灰尘和杂物,保持接口的良好接触,避免因接口故障导致数据传输中...
延边州政务中心网络安全动态风险评估系统项目投标方案.docx